电影是我参与世界的一个管道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钮承泽说,对于他来讲并不是他选择了这部影片,而是影片选择了他,是他前半生的经历一步步地将他推向了这部影片。
9岁开始接触表演,16岁拍摄了《小毕的故事》和《风柜来的人》,钮承泽顶着童星的光环在演艺圈里已经闯荡了超过30年,期间做过演员,当过导演,他执导的很多部偶像剧(看相关剧评)成为台湾电视台的收视保证,然而在钮承泽的内心,电影一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情结。
“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梦,哪怕是一场噩梦,它也没有醒来的时候。它是我的救赎,它是我了解和参与这个世界的管道。”钮承泽说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个影痴了,“我对于书籍和影像的阅读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就参与到了台湾新电影运动当中,后来也经历了台湾电影走下坡路,再后来我下决心演好戏,走进了电视圈,但是电影对于我来说一直有着一个情结。”
钮承泽常常怅然若失地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我演完小毕之后,我就再也遇不到另外一个小毕了,我仰望好莱坞我在问为什么他们的演员可以如此有尊严,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有强大的市场。”
钮承泽想做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全才电影工作者
钮承泽一直有一个信念,他觉得只要是说着我们自己的语言,讲述我们身边故事的影片,把故事讲好那一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很早的时候我就再想等到我们两岸的电影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时候,我们的华语电影就会有一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市场,那时候华语电影一定是有大作为的。”
“也就从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发梦了,我告诉我的朋友我要做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全才电影工作者。”钮承泽笑着说,他也不知道这个宏大的目标是怎么来的,但却一直都在那里,“也许真的是我体内一直有着这么强大的一个呼唤,让我去做这个电影的梦?”
钮承泽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对自己来说是个很好的开始,自己的这个电影梦终于开始实现了,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以前来找我谈投资的人都是说电视的事情,现在终于有人来找我说电影的事情了。”
去年的金马影展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奖,今年没有影片入围的钮承泽也并不会去到台中参加金马奖的活动,“最近实在是太忙了,一个新的电视剧要开始拍摄了,一直在做前期的工作,恐怕没时间赶去台中了。”
电影的创作比起电视剧更有吸引力
说回到电视剧,钮承泽执导的《我在垦丁天气晴》在今年的金钟奖上获得了4项大奖,对于两个领域的情感投入和选择,钮承泽说电影肯定是他的最爱,但是拍电视则对他来说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电视剧的阅听环境所收到的局限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你拍摄出来的东西注定要在一个灯光明亮的环境中(看),也许还吃着牛肉面,有小孩子的喊叫,小狗在跑来跑去,这样的环境中,你没办法和电视剧有发自内心的交流。但是电影就不一样,你可以用一个100分钟的时间去好好讲一个故事,在一个观众已经做好要和这部电影进行一场情感交流的良好阅听环境中,你影片传导出的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而每个观众之间情感流露上的相互影响,则将你影片里传递出来的情感放大到一个更大的场域中间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的创作永远都是最有吸引力的。”
“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开拍前,我想过说先别拍电视剧了,专心做做电影,可是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拍了将近80%的时候,我突然悟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想法,于是觉得拍电视剧还是应该继续。”
根据钮承泽的解释,他觉得电影要很好的发展是离不开一个工业的支撑,在工业的运作中会培养各个环节的人员,“可以有卖片的经纪,可以有发行的人才。而我个人拍摄电影的养分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电视剧的拍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熟悉了很多操作层面的东西。”
“用拍摄电视的经验来培养电影人才”这是钮承泽悟出的道理,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台湾的本土电影培养更多人才,同时也不断追逐着自己的电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