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猫自13岁开始下工夫读史,于今14年了,略有心得,这里浅谈一下,以供诸位吧友参考。
史学界有【史家四长】学、才、识、德的说法,这是针对专业历史研究者的要求,但所谓“见贤思齐”历史爱好者也可以此作为自己读史的方法和准则,以期提高水平。
史学:掌握的史料,史才:阅读方法:史识:对历史的认识,史德:读史、论史时的道德修养。(这不是原本的含义,是历史爱好者的“四长”)
一、史学:读史首先要掌握史料,这个要看历史爱好者喜欢通史还是断代史,以便加以选择,喜欢通史者,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史料都尽可能的收集全,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政书、类书、野史、墓志铭、文集等都应涉猎,这样得到的史料才能丰富、完整,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更清晰、准确。有条件的爱好者,还应多搜集考古发现的史料,如文物的记载,因出土文物的史料可信度是最高的。
喜欢断代史者,应尽量搜集喜欢的某一时代的史料,类别和上面列的一样,但喜欢断代史,最好也要对通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放到通史中去比较,能获得更广阔的视角,从宏观上加深认识。
二、史才:有了史料,那应该怎样阅读呢?下面分别来谈谈:
1、纪传体,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纪传为主记载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中国的正史《廿六史》都是纪传体,纪传体卷帙浩繁、人物众多,还有大量的表、志,对爱好者来说,通读基本上是很困难的。(本猫就只是通读《史记》、《三国志》两部而已。)可以这样读:
先读本纪,本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读本纪,就能串联起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次读表,表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线,读了表,能进一步从整体上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当然,不是所有的表都需要读,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表要读,其余的看自己兴趣可读可不读。
再次读志,志是纪传体中记载各种制度、地理、经济、气候、自然灾害的部分,要想对一个历史时期有全面、清晰、完整的认识,志是必读的,和表一样,志也不是所有都要读,重点读职官(百官)、地理、食货、五行、兵,读职官可了解政治制度、读地理可了解地理(有时含人口)读食货可了解经济,读五行可了解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读兵可以了解军事制度的变化、装备、兵员等情况,其余可依兴趣选读。
再次读传,重要历史人物的传建议必读,此外,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读,若对一个事件、人物感兴趣,就要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都读一下,这样认识会更深刻。
2、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把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放在一起记述,比较容易反应出史事之间的联系,是最早也最简便的史书体例,主要分为断代编年体、通史编年体两种,前者以《春秋》为代表,后者以《资治通鉴》为代表,另有实录、起居注等种类,读这种史书时,想要了解某一年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找到这一年的篇目即可,建议初读时找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之类的表格作为辅助,这样比较方便。
3、国别体,是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述各自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代表作品为《国语》后来的《战国策》、《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也属于此类,它以国家为单位记载历史,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典章制度、兴衰过程等,但对某国在历史大环境下的地位、作用、与别国的关系、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等无法体现,这是它相比于编年体的缺点,读国别体,想了解某国历史,则读相应的篇章。
4、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以时间为顺序记事,一事一篇,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过程记载得很完整,且有一定故事性,读完纪事本末,对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但缺点是信息量小,只记载大事,不够丰富全面,相当于文言版的《上下五千年》是比较好的古史入门书。
5、政书、类书:它们是是制度史和古代版的“百科全书”,政书分为通史、断代两种,前者书名中往往有“通”字,后者称为“会要”、“会典”,(“会要”为私撰,“会典”为官修。)唐玄宗时期的刘秩所著的《政典》为最早的政书,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通史政书是中唐杜佑的《通典》,最早的断代政书是苏冕、崔铉、王溥等编撰的《唐会要》。它分门别类记载了通史、断代史中的制度史料,取材繁富、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是了解各种历史制度的必读书。类书是辑录各类史料的一种古籍,始于曹魏时刘劭、王象、桓范、韦诞、缪袭编撰的《皇览》,后来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也属于此类。和政书一样,类书也是分门别类辑录的,读这两类书,想看什么史料,只要按门类去找就可以了。
6、野史、墓志铭、文集:这些作品种类众多、数量繁富、虽不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严谨,但保存了大量历史细节和一手史料,有相当的价值,这类作品阅读没有什么。
史学界有【史家四长】学、才、识、德的说法,这是针对专业历史研究者的要求,但所谓“见贤思齐”历史爱好者也可以此作为自己读史的方法和准则,以期提高水平。
史学:掌握的史料,史才:阅读方法:史识:对历史的认识,史德:读史、论史时的道德修养。(这不是原本的含义,是历史爱好者的“四长”)
一、史学:读史首先要掌握史料,这个要看历史爱好者喜欢通史还是断代史,以便加以选择,喜欢通史者,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史料都尽可能的收集全,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政书、类书、野史、墓志铭、文集等都应涉猎,这样得到的史料才能丰富、完整,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更清晰、准确。有条件的爱好者,还应多搜集考古发现的史料,如文物的记载,因出土文物的史料可信度是最高的。
喜欢断代史者,应尽量搜集喜欢的某一时代的史料,类别和上面列的一样,但喜欢断代史,最好也要对通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放到通史中去比较,能获得更广阔的视角,从宏观上加深认识。
二、史才:有了史料,那应该怎样阅读呢?下面分别来谈谈:
1、纪传体,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纪传为主记载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中国的正史《廿六史》都是纪传体,纪传体卷帙浩繁、人物众多,还有大量的表、志,对爱好者来说,通读基本上是很困难的。(本猫就只是通读《史记》、《三国志》两部而已。)可以这样读:
先读本纪,本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读本纪,就能串联起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次读表,表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线,读了表,能进一步从整体上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当然,不是所有的表都需要读,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表要读,其余的看自己兴趣可读可不读。
再次读志,志是纪传体中记载各种制度、地理、经济、气候、自然灾害的部分,要想对一个历史时期有全面、清晰、完整的认识,志是必读的,和表一样,志也不是所有都要读,重点读职官(百官)、地理、食货、五行、兵,读职官可了解政治制度、读地理可了解地理(有时含人口)读食货可了解经济,读五行可了解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读兵可以了解军事制度的变化、装备、兵员等情况,其余可依兴趣选读。
再次读传,重要历史人物的传建议必读,此外,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读,若对一个事件、人物感兴趣,就要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都读一下,这样认识会更深刻。
2、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把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放在一起记述,比较容易反应出史事之间的联系,是最早也最简便的史书体例,主要分为断代编年体、通史编年体两种,前者以《春秋》为代表,后者以《资治通鉴》为代表,另有实录、起居注等种类,读这种史书时,想要了解某一年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找到这一年的篇目即可,建议初读时找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之类的表格作为辅助,这样比较方便。
3、国别体,是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述各自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代表作品为《国语》后来的《战国策》、《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也属于此类,它以国家为单位记载历史,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典章制度、兴衰过程等,但对某国在历史大环境下的地位、作用、与别国的关系、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等无法体现,这是它相比于编年体的缺点,读国别体,想了解某国历史,则读相应的篇章。
4、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以时间为顺序记事,一事一篇,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过程记载得很完整,且有一定故事性,读完纪事本末,对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但缺点是信息量小,只记载大事,不够丰富全面,相当于文言版的《上下五千年》是比较好的古史入门书。
5、政书、类书:它们是是制度史和古代版的“百科全书”,政书分为通史、断代两种,前者书名中往往有“通”字,后者称为“会要”、“会典”,(“会要”为私撰,“会典”为官修。)唐玄宗时期的刘秩所著的《政典》为最早的政书,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通史政书是中唐杜佑的《通典》,最早的断代政书是苏冕、崔铉、王溥等编撰的《唐会要》。它分门别类记载了通史、断代史中的制度史料,取材繁富、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是了解各种历史制度的必读书。类书是辑录各类史料的一种古籍,始于曹魏时刘劭、王象、桓范、韦诞、缪袭编撰的《皇览》,后来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也属于此类。和政书一样,类书也是分门别类辑录的,读这两类书,想看什么史料,只要按门类去找就可以了。
6、野史、墓志铭、文集:这些作品种类众多、数量繁富、虽不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严谨,但保存了大量历史细节和一手史料,有相当的价值,这类作品阅读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