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王朝吧 关注:15贴子:496
  • 5回复贴,共1

【转载】浅谈读史心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5-07 23:26回复
    本猫自13岁开始下工夫读史,于今14年了,略有心得,这里浅谈一下,以供诸位吧友参考。
    史学界有【史家四长】学、才、识、德的说法,这是针对专业历史研究者的要求,但所谓“见贤思齐”历史爱好者也可以此作为自己读史的方法和准则,以期提高水平。
    史学:掌握的史料,史才:阅读方法:史识:对历史的认识,史德:读史、论史时的道德修养。(这不是原本的含义,是历史爱好者的“四长”)
    一、史学:读史首先要掌握史料,这个要看历史爱好者喜欢通史还是断代史,以便加以选择,喜欢通史者,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史料都尽可能的收集全,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政书、类书、野史、墓志铭、文集等都应涉猎,这样得到的史料才能丰富、完整,对历史的认识也就更清晰、准确。有条件的爱好者,还应多搜集考古发现的史料,如文物的记载,因出土文物的史料可信度是最高的。
    喜欢断代史者,应尽量搜集喜欢的某一时代的史料,类别和上面列的一样,但喜欢断代史,最好也要对通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能把一个历史时期的情况放到通史中去比较,能获得更广阔的视角,从宏观上加深认识。
    二、史才:有了史料,那应该怎样阅读呢?下面分别来谈谈:
    1、纪传体,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纪传为主记载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中国的正史《廿六史》都是纪传体,纪传体卷帙浩繁、人物众多,还有大量的表、志,对爱好者来说,通读基本上是很困难的。(本猫就只是通读《史记》、《三国志》两部而已。)可以这样读:
    先读本纪,本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时间线,读本纪,就能串联起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对这一时期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次读表,表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活动的时间线,读了表,能进一步从整体上加深对这一时期的认识,当然,不是所有的表都需要读,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表要读,其余的看自己兴趣可读可不读。
    再次读志,志是纪传体中记载各种制度、地理、经济、气候、自然灾害的部分,要想对一个历史时期有全面、清晰、完整的认识,志是必读的,和表一样,志也不是所有都要读,重点读职官(百官)、地理、食货、五行、兵,读职官可了解政治制度、读地理可了解地理(有时含人口)读食货可了解经济,读五行可了解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读兵可以了解军事制度的变化、装备、兵员等情况,其余可依兴趣选读。
    再次读传,重要历史人物的传建议必读,此外,则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读,若对一个事件、人物感兴趣,就要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都读一下,这样认识会更深刻。
    2、编年体,是以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把同一时期发生的事件放在一起记述,比较容易反应出史事之间的联系,是最早也最简便的史书体例,主要分为断代编年体、通史编年体两种,前者以《春秋》为代表,后者以《资治通鉴》为代表,另有实录、起居注等种类,读这种史书时,想要了解某一年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找到这一年的篇目即可,建议初读时找篇《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之类的表格作为辅助,这样比较方便。
    3、国别体,是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述各自历史的一种史书体例,代表作品为《国语》后来的《战国策》、《十六国春秋》、《十国春秋》等,也属于此类,它以国家为单位记载历史,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典章制度、兴衰过程等,但对某国在历史大环境下的地位、作用、与别国的关系、对历史大势的影响等无法体现,这是它相比于编年体的缺点,读国别体,想了解某国历史,则读相应的篇章。
    4、纪事本末体,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它以时间为顺序记事,一事一篇,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过程记载得很完整,且有一定故事性,读完纪事本末,对一个历史时期或一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但缺点是信息量小,只记载大事,不够丰富全面,相当于文言版的《上下五千年》是比较好的古史入门书。
    5、政书、类书:它们是是制度史和古代版的“百科全书”,政书分为通史、断代两种,前者书名中往往有“通”字,后者称为“会要”、“会典”,(“会要”为私撰,“会典”为官修。)唐玄宗时期的刘秩所著的《政典》为最早的政书,但已亡佚,现存最早的通史政书是中唐杜佑的《通典》,最早的断代政书是苏冕、崔铉、王溥等编撰的《唐会要》。它分门别类记载了通史、断代史中的制度史料,取材繁富、脉络清晰、前后连贯,是了解各种历史制度的必读书。类书是辑录各类史料的一种古籍,始于曹魏时刘劭、王象、桓范、韦诞、缪袭编撰的《皇览》,后来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也属于此类。和政书一样,类书也是分门别类辑录的,读这两类书,想看什么史料,只要按门类去找就可以了。
    6、野史、墓志铭、文集:这些作品种类众多、数量繁富、虽不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严谨,但保存了大量历史细节和一手史料,有相当的价值,这类作品阅读没有什么。


    2楼2017-05-07 23:26
    回复
      2、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名人:权威、名人在面对历史时,其实和普通爱好者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后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对的,如果盲目迷信他们的观点看法而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成了“复读机”、“应声虫”这样水平永远不可能提高,所以“XX学者写了XX朝的作品,很出名,销量很多,他认为XX。。。”、“XX写手XX史料读了很多,所以他说的一定有道理”之类的看法可以休矣。(其实,某些写手说自己读了多少多少史料,那也是他自己说的,真假就不知道了。)当然,有自己的见解不代表什么都反着来,大搞“翻案风”,而是确实通过自己读史得出的结论、看法,不要怕史料难、多,循序渐进,少读多次,一次几百字、一两千字,只要有兴趣,只要智商正常,再多再难的史料都可以读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
      3、孤证存疑:孤证,即仅见于某部著作中的记载,比如“阴晋之战”仅见于《吴子》(虽然前面讲过,亲历者的记载可信度最高,但也要有佐证才行。)通常讲“孤证不立”但孤证也可能是作者当时看到过后人看不到的史料,因此孤证存疑为妥。
      4、神怪、灵异不信:史书中经常有神怪、灵异方面的记载,应不予采信,此类记载超出大家的认识水平,目前既无法确证其真,亦无法确证其伪。(因谁也没有去过阴间之类的“另一个世界”灵魂是否存在至今无定论。)
      5、史料矛盾冲突:这有几种情况:史料来源不同、详略互见、字异意同、错字、粉饰、隐讳。这就需要采用第三方史料加以考证,若无第三方史料,则应仔细辨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然无十足把握,不要轻易否定哪一种记载。
      史料来源不同:如《梁书》言侯景骁勇有膂力、善骑射,《南史》言其是瘸子,不善弓马,以智谋见长。但仔细想想:腿瘸和骑射关系不大,马战亦无多大影响,侯景也的确颇多智谋,因此两种记载都能说得通,这只是两部史书作者选取材料不同造成的。⑤有时,同一部史书中也可能出现矛盾之处,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说祖龙是庄襄王之子,《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第二五》说祖龙是吕不韦之子,祖龙是庄襄王之子,必出自秦朝官方记载,而其为吕不韦之子,则不知出处,且异人既喜赵姬,则赵姬必尚未显怀,那么实际上知道赵姬是否怀孕的就只有赵姬和吕不韦,别人是无法确证的,既然无法确证,自然当以秦朝官方记载为准。⑥
      详略互见:史书记载中,同一件事于传主或当事者传记中详写,参与者或相关者传记中则略写,谓之“互见法”这就产生了看似矛盾之处,如《史记·卷七·项羽本纪》中记载霸王自刎于乌江,而在接下来的《高祖本纪》中记载灌婴追杀霸王东城,因乌江属东城地域,就好像一个人去世于北京朝阳区,那么既可以说他去世于朝阳区,也可以说他去世于北京、中国,现在某些无知之徒不知乌江属东城,YY出什么“项羽身死东城,非死于乌江”。殊为可笑!⑦
      字异意同:如《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记载霸王的王号为“西楚霸王”而《汉书·卷三一·项籍传第一》记载霸王的王号为“西楚伯王”其实,“伯”有“方伯”即诸侯之长的意思,而“霸王”意为“王中之霸”与此意同。⑧
      错字:如《新元史·卷一三五·列传第三二·查剌库禄满》记载库禄满“手条数百人”联系上下文,则知应为“手杀数百人”。⑨
      粉饰:史书中常有粉饰之词,特别是对统治者,如《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言司马懿打败武侯“俘斩万计”不出战是奉曹睿严令,然考于《汉晋春秋》则知其实为武侯所败,出战则损兵折将,不得已而固守不战。⑩
      隐讳:古代修史有“为尊者讳”的传统,统治者、地位尊贵者有恶行、劣迹、受辱等不光彩之事,则为之隐讳,以保全名誉,如《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讳言高贵乡公曹髦为成济所弑,而《汉晋春秋》则记载曹髦被成济捅了个透心凉。⑪


      4楼2017-05-07 23:27
      回复
        四、史德:史德,是读史、论史时的道德修养,现在某些读史、论史的人,有许多无德之举,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3种:
        1、否定、贬低史料、诋毁史家:有些无德之人,史书没读多少,却妄自否定、贬低史料、诋毁史家,如所谓“司马迁受了宫刑,因此他必定怀恨在心,抹黑刘邦、美化项羽”且不提太史公史德之美为历代史家公认,就算他怀恨在心要报复,那也得抹黑武帝而非刘邦,哪有人报仇不找仇人报,而去找仇人已死多年的祖先报之理?史料是读史、论史的基础,就好比电脑的操作系统,一切操作都要有系统才能进行,否定了这个基础,就等于否定了整个历史,因此不能否定、贬低史料,而史家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后人能看到史料,全靠史家的记录,所以必须尊重史家。
        2、捏造“史料”:某些人在论史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是去扎扎实实读史、搜集史料,而是根据自己的观点需要随意捏造“史料”前些年流传甚广的“五胡食人录”和“我石李冉闵大熊王”的“英雄事迹”即属此类,这些“史料”作者为了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煽动民族仇恨,极尽诋毁、诬蔑、捏造之能事,虚构了这两篇“史料”其实只要看看《晋书》、《资治通鉴》、《鸡肋编》等真正的史料,马上即知其伪,可叹众多愤青小白不愿读史,导致以讹传讹流毒愈广,甚至内黄县还建了“冉闵陵园”真是啼笑皆非。。。
        3、人身攻击、嘲讽谩骂:每个读史之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有好恶,这很正常,但某些素质欠佳者,一言不合即大加嘲讽,乃至升级到人身攻击,表示要与人家的女性长辈发生某种不道德的亲密关系等,这大可不必,和别人交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用词礼貌、语气温和,人身攻击、嘲讽谩骂无助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只能让别人BS自己的素质低下。
        好了,以上就是本猫读史的一点心得,不知不觉就啰嗦了这许多,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出,见笑了。


        6楼2017-05-07 23:28
        回复
          PS:① 关于光武帝度田成败,见《针对那些流传较广的历史错误》http://tieba.baidu.com/p/2805166176?pn=1#/pn=2中的《光武帝“度田失败”论》
          ② 关于霸王的分封,见《楚汉时期最大的政治手笔——项羽分封谋略新证》 13295200878 &cid=0# 13295200878 ">http://tieba.baidu.com/p/834906697?pid= 13295200878 &cid=0# 13295200878 和本猫的《浅谈霸王的性格》http://tieba.baidu.com/p/2762584480
          ③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五十》
          ④ 苗族是九黎族蚩尤的后裔:
          1、【九黎君号蚩尤。】——《史记三家注本·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2、【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而诛之。尧末又在朝,尧臣舜又窜之。禹摄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礼记正义·卷五五·缁衣第三三》

          1、【(侯景)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梁书·卷五六·列传第五十·侯景》
          2、【(侯)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南史·卷八十·列传第七十·贼臣·侯景》

          1、【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2、【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索隐】:言其姿容绝美而又善舞也。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索隐】:钓者,以取鱼喻也。奇即上云“此奇货可居”也。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集解】:徐广曰:“期,十二月也。”【索隐】:徐广云“十二月也”。谯周云“人十月生,此过二月,故云‘大期’”,盖当然也。既云自匿有娠,则生政固当逾常期也。生子政。】——《史记三家注本·卷八五·吕不韦列传第二五》
          ⑦ 【乌江,汉东城县之乌江亭,属九江郡。】——《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

          1、【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2、【羽自立为西楚伯王,〔九〕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师古曰:「伯读曰霸。」】——《汉书颜注本·卷三一·项籍传第一》
          3、【咸建五长,集解孔安国曰:“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史记三家注本·卷二·夏本纪第二》
          ⑨ 【宪宗八年,从大军攻襄阳,昼夜苦战,与从弟度剌攀去弟而上,手条数百人。】——《新元史·卷一三五·列传第三二·查刺库禄满》

          1、【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2、【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晋书·卷一·帝纪第一·宣帝》
          3、【汉晋春秋曰: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於是魏大司马曹真有疾,司马宣王自荆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长安,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宣王使曜、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驻雍、郿,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三国志裴注本·卷三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7楼2017-05-07 23:28
          回复
            1、【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一。】——《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
            2、【一汉晋春秋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于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于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于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于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三国志裴注本·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


            8楼2017-05-07 2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