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也好
旁的文学作品也好
其根源是生活
是我们日常最贴近的东西
姑且称之为“生活语境”和“生活词汇”
最朗朗上口的 最容易被人接受和引起共鸣的
也正是这些“生活语境”和“生活词汇”
“谁寄围巾冬意里 谁将那红线黯然切 谁约我 看新雪”
“风拂乱 黑头发”
“于我梦中红一朵 假如生命有终章”
“命随天做主 爱恨我安排”
“有雪飘扬 有笑如伤”……
这些词句与我们日常说话更贴近
更亲切 更生活化
这是走火入魔么?
我不这么认为
最初的诗词 不正是这样明白如话
少加雕琢的么?
“世间雪涕飘成梦,凉思又吹芦荻。墨拥城喧,风倾树点……”
我承认 看起来很华丽 很精致
但我绝不认为能读起来不假停顿 朗朗上口
“之子远行去,顾瞻白云央。 奄忽捐形意……”
再多的华丽铺垫 还不是为“所失唯岁月,岂在天一方”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而写的么?
前者是尽力使自己突兀拔高 显得与众不同
后者是俯下身去拥抱大地 与自然浑然一色
也许高远的天空才是每个人的梦想所在
但站在厚重土地上的感觉
是最安稳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