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猜谜结果,总结如下: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象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4)“天一生水”,可能与陈抟有关。
5)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6)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不管“杀胤”还是“不杀胤”,都包含有很多信息。
金注《推背图》第十六象新解,“太祖身后侍”

谶:天一生水,姿禀圣武。顺天应人,无今无古。
颂:纳土姓钱并姓李,其余相次朝天子。天将一统付真人,不杀人民更全嗣。
金圣叹曰:此象主宋太祖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部分内容略。此内容引用的陈曦苗元一的解读。)
以上解释,笔者仍觉得有不足之处:
1)“半边仪扇”,解为“半壁江山”,似有不妥。
太祖时代,只有北汉仍未“纳土”。而北汉国土,仅限一省的一小部分,6.4万平方公里(百度结果),仅占北宋国土不到二十之一,如认为是“半壁”,十分不准确。
另外,手持“半边仪扇”之人,笔者感觉应是宫女更合适,而陈曦引用的解释未见提及。
2)“无今无古”一词,有些拔高赵匡胤。
在帝王中,赵匡胤属难得的明君,但至少不能与上古帝王相比。
3)“真人”是赵匡胤,或者说仅指赵匡胤,似有不妥。
“天将一统付真人”一句,直译,是“上天将统一(的天下)交付给真人。而天下统一时,已进入宋太宗一朝了。
笔者针对以上的疑问,有自己的见解: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立于太祖身后之人的身份。如果图中此处画有宫女,就相对合情理,不必理会宫女是谁。但图中如果画的是宦官而且仅是一个宦官,并且宦官有所指,则笔者的宦官一说就成立了。
《宋史》说宋太祖驾崩时,宋皇后急令王继恩召太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但许多人相信有“斧声烛影”之谋篡疑案,认为是赵光义谋杀宋太祖,因而即位。
《宋史》提到的王继恩,那时的身份是宦官,从他可以受命召太子,猜想参与很多机密事宜,并熟知很多内情。
笔者推测此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一宦官在太祖身后侍(立)”,或者“一宦官参与处理太祖身后事”。此中故事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另外,颂“其余相次朝天子”,似乎也暗含该宦官的名字:“相次”,就是“继”的意思,“朝天子”,意思是“蒙主恩召”。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以赵匡胤的功业,确实在开国皇帝中少有,尤其与五代各开国皇帝相比。但若说“无今无古”,似乎不够准确,至少不能与上古帝王相比。与秦皇汉武相比,赵匡胤也不好说是强出很多。而如果金注《推背图》的作者,与赵匡胤(或赵光义)关系密切,互相推崇,则如此用词就有合理之处了。
笔者推测的这个作者,就是陈抟老祖。陈抟曾受后周世宗召见,并赐号“白云先生”,那时在洛阳与赵匡胤赵光义有交往。民间也有赵匡胤与陈抟之间的很多传说,那些传说应该就是基于他们那段经历编造的。宋太宗时代,已百岁的陈抟受太宗两次接见,并被赐号“希夷先生”。猜测的金注《推背图》作者之一陈抟,在第一象中使用此赐号,是想反映对赐号的重视和对赵家的推崇。
笔者在《陈抟,篡改《推背图》的嫌疑人之一》一文以及其他文章中,猜测易学大师陈抟参与赵匡胤一朝的伪造《推背图》。陈抟若真为朝廷所用,并有赐号,应是陈抟的“光环”。 “北宋五子”大多以陈抟为祖师,五子成就之高,与陈抟的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此象应认为吞并北汉,才是天下统一。而那时已进入宋太宗一朝了,所以“真人”,应该包括赵光义。这与颂的第四句并不矛盾,宋太宗同样做到了“不杀人民更全嗣”,此时的“全嗣”,指太宗即位后保全了宋太祖的子嗣。
陈抟被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后,作为对赵氏兄弟的回赠,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用了“真人”二字。
笔者还有其他解读:
1)“天一生水”,也可解为与陈抟有关。
笔者没有对“天一生水”的深入研究,只是查到网上的一种说法: “易龙天一生水图”之图式,即是“元始太极图”,经笔者有意放大图中的S曲线后,由一大二小三个S组成一个水字。并可据此图看出及演变出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太极生成五行之象”。原文的最早出处笔者不知。
此处的《易龙天一生水图》,与陈抟所著《易龙图》有关。
2)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笔者认为,做此改动的一个重要嫌疑人,仍是陈抟。
3)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胤,后代,常用词有“胤嗣”。而胤嗣二字同义。
“胤”是一个不常用的字,并且出于忌讳或者不能过于容易被人解读,“胤”字不可能出现《推背图》中。如果陈抟改动此象,那么他对皇帝名字或者明显与皇帝名字相关的字,肯定会十分敏感。“嗣”与“杀”字出现在同一句颂里,笔者觉得不妥。如果真的需要两字出现在此象,至少要分开在两句颂中。但如果作者一定要表示一件事,那么才有可能故意放在同一句中。
笔者认为,“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可不简单。不管是暗含“杀胤”,还是加上此句的第一个“不”字,即“不杀胤”,都暗含有赵匡胤暴死之谜的有关信息。
因涉及很多正史内容和野史传说,需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确定是“杀胤”还是“不杀胤”。笔者已无法分析下去了。
本文的主要猜谜结果,总结如下: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象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4)“天一生水”,可能与陈抟有关。
5)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6)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不管“杀胤”还是“不杀胤”,都包含有很多信息。
原文发表在新浪博客中。请自行按文章题目在百度中搜索,以便阅读该博客其他文章。
金注《推背图》第十六象新解,“太祖身后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ov.html
《陈抟,篡改《推背图》的嫌疑人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ju.html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象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4)“天一生水”,可能与陈抟有关。
5)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6)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不管“杀胤”还是“不杀胤”,都包含有很多信息。
金注《推背图》第十六象新解,“太祖身后侍”

谶:天一生水,姿禀圣武。顺天应人,无今无古。
颂:纳土姓钱并姓李,其余相次朝天子。天将一统付真人,不杀人民更全嗣。
金圣叹曰:此象主宋太祖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部分内容略。此内容引用的陈曦苗元一的解读。)
以上解释,笔者仍觉得有不足之处:
1)“半边仪扇”,解为“半壁江山”,似有不妥。
太祖时代,只有北汉仍未“纳土”。而北汉国土,仅限一省的一小部分,6.4万平方公里(百度结果),仅占北宋国土不到二十之一,如认为是“半壁”,十分不准确。
另外,手持“半边仪扇”之人,笔者感觉应是宫女更合适,而陈曦引用的解释未见提及。
2)“无今无古”一词,有些拔高赵匡胤。
在帝王中,赵匡胤属难得的明君,但至少不能与上古帝王相比。
3)“真人”是赵匡胤,或者说仅指赵匡胤,似有不妥。
“天将一统付真人”一句,直译,是“上天将统一(的天下)交付给真人。而天下统一时,已进入宋太宗一朝了。
笔者针对以上的疑问,有自己的见解: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立于太祖身后之人的身份。如果图中此处画有宫女,就相对合情理,不必理会宫女是谁。但图中如果画的是宦官而且仅是一个宦官,并且宦官有所指,则笔者的宦官一说就成立了。
《宋史》说宋太祖驾崩时,宋皇后急令王继恩召太子赵德芳入宫,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去找晋王赵光义。后来赵光义继位,即宋太宗,但许多人相信有“斧声烛影”之谋篡疑案,认为是赵光义谋杀宋太祖,因而即位。
《宋史》提到的王继恩,那时的身份是宦官,从他可以受命召太子,猜想参与很多机密事宜,并熟知很多内情。
笔者推测此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一宦官在太祖身后侍(立)”,或者“一宦官参与处理太祖身后事”。此中故事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另外,颂“其余相次朝天子”,似乎也暗含该宦官的名字:“相次”,就是“继”的意思,“朝天子”,意思是“蒙主恩召”。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以赵匡胤的功业,确实在开国皇帝中少有,尤其与五代各开国皇帝相比。但若说“无今无古”,似乎不够准确,至少不能与上古帝王相比。与秦皇汉武相比,赵匡胤也不好说是强出很多。而如果金注《推背图》的作者,与赵匡胤(或赵光义)关系密切,互相推崇,则如此用词就有合理之处了。
笔者推测的这个作者,就是陈抟老祖。陈抟曾受后周世宗召见,并赐号“白云先生”,那时在洛阳与赵匡胤赵光义有交往。民间也有赵匡胤与陈抟之间的很多传说,那些传说应该就是基于他们那段经历编造的。宋太宗时代,已百岁的陈抟受太宗两次接见,并被赐号“希夷先生”。猜测的金注《推背图》作者之一陈抟,在第一象中使用此赐号,是想反映对赐号的重视和对赵家的推崇。
笔者在《陈抟,篡改《推背图》的嫌疑人之一》一文以及其他文章中,猜测易学大师陈抟参与赵匡胤一朝的伪造《推背图》。陈抟若真为朝廷所用,并有赐号,应是陈抟的“光环”。 “北宋五子”大多以陈抟为祖师,五子成就之高,与陈抟的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此象应认为吞并北汉,才是天下统一。而那时已进入宋太宗一朝了,所以“真人”,应该包括赵光义。这与颂的第四句并不矛盾,宋太宗同样做到了“不杀人民更全嗣”,此时的“全嗣”,指太宗即位后保全了宋太祖的子嗣。
陈抟被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后,作为对赵氏兄弟的回赠,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用了“真人”二字。
笔者还有其他解读:
1)“天一生水”,也可解为与陈抟有关。
笔者没有对“天一生水”的深入研究,只是查到网上的一种说法: “易龙天一生水图”之图式,即是“元始太极图”,经笔者有意放大图中的S曲线后,由一大二小三个S组成一个水字。并可据此图看出及演变出水生木、生火、生土、生金,太极生成五行之象”。原文的最早出处笔者不知。
此处的《易龙天一生水图》,与陈抟所著《易龙图》有关。
2)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笔者认为,做此改动的一个重要嫌疑人,仍是陈抟。
3)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胤,后代,常用词有“胤嗣”。而胤嗣二字同义。
“胤”是一个不常用的字,并且出于忌讳或者不能过于容易被人解读,“胤”字不可能出现《推背图》中。如果陈抟改动此象,那么他对皇帝名字或者明显与皇帝名字相关的字,肯定会十分敏感。“嗣”与“杀”字出现在同一句颂里,笔者觉得不妥。如果真的需要两字出现在此象,至少要分开在两句颂中。但如果作者一定要表示一件事,那么才有可能故意放在同一句中。
笔者认为,“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可不简单。不管是暗含“杀胤”,还是加上此句的第一个“不”字,即“不杀胤”,都暗含有赵匡胤暴死之谜的有关信息。
因涉及很多正史内容和野史传说,需要有深入的研究,才能确定是“杀胤”还是“不杀胤”。笔者已无法分析下去了。
本文的主要猜谜结果,总结如下:
1)图中手持仪扇的,是一名宦官(内侍),应是指王继恩。
此象可能涉及赵匡胤暴死之谜。
2)“无今无古”一词,可能是陈抟在篡改推背图时使用的奉承之词。
3)“真人”也指赵光义,或者说指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
4)“天一生水”,可能与陈抟有关。
5)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民”未讳李世民名字,推测此句非唐初推背图原句。
6)颂“不铩人民更全嗣”中,“嗣”指赵匡胤的“胤”字。
“杀”字和胤嗣的“嗣”字,出现在同一句中。不管“杀胤”还是“不杀胤”,都包含有很多信息。
原文发表在新浪博客中。请自行按文章题目在百度中搜索,以便阅读该博客其他文章。
金注《推背图》第十六象新解,“太祖身后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ov.html
《陈抟,篡改《推背图》的嫌疑人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