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吧 关注:579贴子:3,413
  • 3回复贴,共1

关于“大锅饭”的讨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到人民公社,就不能不谈“大锅饭”。在说大锅饭之前,先转一个典型的“大锅饭”帖子。
七个人分粥的故事
  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存在自私自利习气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以下诸种规则:
  规则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这碗稀粥中体现得一览无余。
  规则二:指定一个分粥人士和一名监督人士,起初比较公平,但到后来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从权力制约走向“权力合作”,于是分粥人士与监督人士分的粥最多。这种制度失败。
  规则三:谁也信不过,干脆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又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一制度造成了资源浪费。
  规则四:大家民主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后他就有意识地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认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风气的败坏,还得寻找新制度。
  规则五: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主监督与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规则六:对于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决权。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后谁也喝不上粥。
  规则七: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一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就是规则。规则的确至关紧要,它有时比技术更重要。


1楼2017-05-10 23:02回复
    从七人分粥故事可以看出,办法总比困难多,问题总是有解的。
    “大锅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几人合在一起用大锅做饭,然后一起吃饭。大锅饭的优点是节省能源、节省人工、减少浪费等,民间有“一锅省、两锅费”的说法。大锅饭最为人诟病的是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其实解决“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的方法大家早就用了:买饭票吃饭。
    人类是群居动物,合作才能生存。所以,不管什么朝代、不管什么制度、不管什么信仰,“大锅饭”体制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两个人合作,就会出现大锅饭体制。
    既然大锅饭体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深入研究,看看在各行各业的大锅饭体制下,如何“买饭票吃饭”。而不是在没有找到“买饭票吃饭”的方法时,简单粗暴地打破“大锅”。
    农村的大锅饭体制,用“分田到户”打破了“大锅”,虽然解决了“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但弊端也是明显的。


    2楼2017-05-10 23:04
    收起回复
      我胡思乱想出一个“买饭票吃饭”的方法,作为引玉之砖,供大家评头论足。
      各生产队仿效工厂管理,让耕种工作工厂化。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立每个成员的职责。生产队长每天都要制定好明天的工作计划,什么工作?工作量多大?需要多少工分?派出多少人?由谁负责(验收每个成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并对生产队长负责)?比如:
      XX大队第七生产队第1劳动组工作任务书 XXXX年XX月XX日
      组长:关羽 工作任务:2号玉米地除草 工作人数:6人
      成员 工作量完成% 工作质量等级 记录工分 增减工分理由 最终工分
      关羽  100   很好 10 对2号玉米地除草负全责 11
      张飞  100 很好   10 10
      赵云  100 很好   10 10
      魏延  90 很好   9 因后脑被马蜂蛰,10%工作未完成 9
      黄忠  110 很好   11 把魏延未完成的工作做完 11
      严颜  100 很好   10 10


      3楼2017-05-10 23:09
      回复
        补充说明:2号玉米地除草为什么需要6个人?
        首先制定《农活工时定额标准》。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工分应该干多少活?比如锄地:一个工分应该锄多少分地?锄地的质量标准是什么?
        工作任务书中所需要的工分数,由《农活工时定额标准》给出。


        9楼2019-02-14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