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牡丹盛开的日子,我写了一篇“外院牡丹园”的短文。实际上,院内除了牡丹园之外,还有两处规模不小的芍药园。一处在牡丹园以西,一直绵延至南山的脚下;另一处在老教学楼西南,一直延伸到南围墙的墙根。每当牡丹卸去红妆,校园的春天便成了芍药的世界。两大芍药园中有近百个品种的芍药,有些还是非常名贵的稀有品种。
芍药如果单种,则花朵较小而且不盛。一旦与牡丹同植,就会开得非常艳丽。校园内牡丹与芍药交错种植,它们一前一后的盛开把校园的春天一下子拉长,使得整个校园在四五月份都荡漾着姹紫嫣红的浓浓春意。
四月底五月初,是芍药开得最盛的时候。各种颜色的芍药迎着和暖的春风翩翩起舞,摇曳生姿。无论是如盘似盏的单瓣还是层层叠叠的重瓣,都是那么风姿绰约,婀娜妩媚,风情万种,撩人心房。
芍药与牡丹自古就有“花中二绝”的美誉,人们把牡丹称为“花王”而把芍药称为 “花相”。事实上,芍药的栽培历史远远早于牡丹,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身影。《郑风•溱洧[zhēnwěi]》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于农历三月三的上巳[sì]节在清浏浏的溱[zhēn]水和洧[wěi]水之滨约会的场景,在临别“将离”之际,男子赠女以芍药,表达了对姑娘深深的爱意和浓浓的离情。在文学作品中,芍药一登场就伴随着动人的爱情故事并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数百年后白居易经过溱洧时,仍然放不下这份心结,留下了“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的诗篇。于是,芍药有一个令人伤感的唯美别称——“将离”,成为有情人离情别绪的象征。
牡丹与芍药在文人眼里既是姐妹,又是冤家。古人常常贬此褒彼,刘禹锡就是用对芍药"妖无格"的贬来彰显牡丹的尊贵。这种贬是不公允的,因为芍药是“五月花神”,花期比牡丹晚十多天,在牡丹谢后才开始开放。芍药之后就进入了夏季,春天的花朵全部谢幕。因此芍药是群芳中对春的告别之花,在群芳迎春送春的队伍中起着殿后作用,故又有“殿春”之称。为此,也有不少文人赞赏芍药刻意晚开不与牡丹争春的谦逊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