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 著
仪南战役(1933年)八月十二日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历时半个月。
仪陇和南部县的嘉陵江以东地区,位于我根据地西南方向系田颂尧的地盘。东南连接杨森的防区,西靠嘉陵江的东岸、北邻阆中,苍溪至巴中的红色区域,是块孤零零的菱形角落。
南部县是四川著名的产盐区,盐井很多,夺取南部的盐井,是我们发起这次战役的原因之一,川陕根据地已发展到二百多万人口,但仅有通江的几口盐井产盐,产量甚低,根本无法保证群众的需要,在敌人严重经济封锁下,外面的盐巴,不能大宗输入,小商小贩偷点运进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食盐这东西,别看现在不稀奇,一块钱买一大堆,那时却金贵极了,物以稀为贵,根据地盐巴奇缺,缺到一块钢洋买不到一两,甚至有钱没处买的地步。200多万人民群众要生活,要生产。不解决吃盐问题还了得,盐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红军的战斗力,关系到根据地的生存和巩固,当时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们首先发起仪南战役,就是从解决吃盐问题着眼的。
九军攻克仪陇后,右路指向阆中,中、左两路迅速向南部地区挺进。南部有地下党的基础,过去搞过农民暴动,听说红军到来,立即发动一批神秘农会会员。拿着土枪、长矛四处袭敌,积极配合红军作战。田敌仓惶失措,纷纷向嘉陵江以西逃窜,原渡江进驻仪阆边境增援的曾南夫师3个团亦慌忙西撤,阆南交界的大佛寺徐子辉民团,负隅顽抗,被我全歼。四天之内,九军即将嘉陵江东岸的南部产盐区全部占领,在地方党配合下,发动90余口的盐井职工继续生产,组织运输队将大量食盐运往后方,并且开凿了新盐井六七十口,基本上解决了根据地盐慌问题···
当时,还有件事情值得一提。
三十军的部队追到嘉陵江边上,进占苍溪搞了些船,我和先念商量主张立即派一个师打过江去,在对岸的南部县一带搞块地盘。因为那带地区发生过农民暴动,有群众基础,我们乘胜过江。有一个师的兵力就能打开局面,先站住脚,然后继续扩展,田颂尧是叫我们打怕了的,对付这个师,他没有多少办法,而且我们还可以增援,红军控制住嘉陵江两岸。回旋和发展余地将大得多。川陕革命根据地已是两次拉锯,红军打下去,收回来,又打下去,又收回来。这中间战争的破坏很厉害,加上“左"的政策的影响,弄得经济困难,兵员枯竭,叫民穷财尽。这也是我们主张打过嘉陵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从日后发展或克服眼前困难着眼,先去一个师,有百利而无一害。部队已经上了船,等命令过江,但张国焘又不同意,他说根据情报,东南刘湘的部队有向江口进攻的企图,部队不能过江,我说,大部队不去,去个把师搞块地盘,两边活动总好一点吧!力量不够的话,把东线那边收一点也行。但他很坚决,反对过江,那就只好作罢。
后来,红四方面军还得过嘉陵江发展。特别是第一次过江没有成功,我真恼火。今天回想起来,还是我和先念的主张比较好,趁敌人溃乱之际,派一部兵力打过去,追一追,打一打;把群众发动起来,武装起来,搞块天下,万一不成,还可以再回来。当时没有乘胜过江,跨嘉陵江西岸发展,的确是战略上的失策。
资料来源:《历史的回顾》
仪南战役(1933年)八月十二日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历时半个月。
仪陇和南部县的嘉陵江以东地区,位于我根据地西南方向系田颂尧的地盘。东南连接杨森的防区,西靠嘉陵江的东岸、北邻阆中,苍溪至巴中的红色区域,是块孤零零的菱形角落。
南部县是四川著名的产盐区,盐井很多,夺取南部的盐井,是我们发起这次战役的原因之一,川陕根据地已发展到二百多万人口,但仅有通江的几口盐井产盐,产量甚低,根本无法保证群众的需要,在敌人严重经济封锁下,外面的盐巴,不能大宗输入,小商小贩偷点运进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食盐这东西,别看现在不稀奇,一块钱买一大堆,那时却金贵极了,物以稀为贵,根据地盐巴奇缺,缺到一块钢洋买不到一两,甚至有钱没处买的地步。200多万人民群众要生活,要生产。不解决吃盐问题还了得,盐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红军的战斗力,关系到根据地的生存和巩固,当时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我们首先发起仪南战役,就是从解决吃盐问题着眼的。
九军攻克仪陇后,右路指向阆中,中、左两路迅速向南部地区挺进。南部有地下党的基础,过去搞过农民暴动,听说红军到来,立即发动一批神秘农会会员。拿着土枪、长矛四处袭敌,积极配合红军作战。田敌仓惶失措,纷纷向嘉陵江以西逃窜,原渡江进驻仪阆边境增援的曾南夫师3个团亦慌忙西撤,阆南交界的大佛寺徐子辉民团,负隅顽抗,被我全歼。四天之内,九军即将嘉陵江东岸的南部产盐区全部占领,在地方党配合下,发动90余口的盐井职工继续生产,组织运输队将大量食盐运往后方,并且开凿了新盐井六七十口,基本上解决了根据地盐慌问题···
当时,还有件事情值得一提。
三十军的部队追到嘉陵江边上,进占苍溪搞了些船,我和先念商量主张立即派一个师打过江去,在对岸的南部县一带搞块地盘。因为那带地区发生过农民暴动,有群众基础,我们乘胜过江。有一个师的兵力就能打开局面,先站住脚,然后继续扩展,田颂尧是叫我们打怕了的,对付这个师,他没有多少办法,而且我们还可以增援,红军控制住嘉陵江两岸。回旋和发展余地将大得多。川陕革命根据地已是两次拉锯,红军打下去,收回来,又打下去,又收回来。这中间战争的破坏很厉害,加上“左"的政策的影响,弄得经济困难,兵员枯竭,叫民穷财尽。这也是我们主张打过嘉陵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论从日后发展或克服眼前困难着眼,先去一个师,有百利而无一害。部队已经上了船,等命令过江,但张国焘又不同意,他说根据情报,东南刘湘的部队有向江口进攻的企图,部队不能过江,我说,大部队不去,去个把师搞块地盘,两边活动总好一点吧!力量不够的话,把东线那边收一点也行。但他很坚决,反对过江,那就只好作罢。
后来,红四方面军还得过嘉陵江发展。特别是第一次过江没有成功,我真恼火。今天回想起来,还是我和先念的主张比较好,趁敌人溃乱之际,派一部兵力打过去,追一追,打一打;把群众发动起来,武装起来,搞块天下,万一不成,还可以再回来。当时没有乘胜过江,跨嘉陵江西岸发展,的确是战略上的失策。
资料来源:《历史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