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代世界军事航空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事件,当属德国空军的崛起,这不仅是一个改变世界军事航空力量对比的事件,同时还是一个改变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事件。正是因为它的出现,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才具有极大的魔力。
德国的空中力量基础较雄厚。1912年,德国相继在陆军和海军中成立了航空队,两年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次大战中,德国航空兵多次给予英法军队痛击,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敌机达80架,创世界最高纪录,成为名声显赫的超级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多·波尔克悉心探索空战规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空战原则。以容克公司、福克公司为代表的德国军事航空制造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它们独立研制生产的战斗机、侦察机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世界一流的水准。但是,这支力量的努力没有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而且它自身的发展也因国家的战败而被迫中断。
德国战败后,战胜国强加给它的凡尔塞和约明文规定禁止德国发展军事航空及制造飞机。德国军事航空队随即被解散,飞行员各奔东西,航空工厂全部停产、转产……国家的航空事业跌入空前的低谷。
但是,一批被强烈的民族复兴主义情绪支配的军界人士没有放弃发展军事航空的努力。陆军总司令冯·西克脱将军在国防部各部门中安插了一大批前军事航空队军官,这批人中包括韦维尔、凯塞林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德国空军的顶梁柱。不让发展飞机航空,德国人便广泛开展滑翔运动,国家、地区、团体、个人一齐上,大力研制滑翔机,开办滑翔学校、滑翔俱乐部,通过滑翔飞行培养飞行人才。1922年,经德国争取,协约国取消了不许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但只许生产轻型的、性能简单的飞机,而且派人到德国监督。就在这一年,德国与同样受到西方大国排挤非难的苏联接上了关系,双方签订了一个经济上互惠合作的罗巴洛条约,在其附加秘密条款中,确立了两国进行了军事合作的关系。据此,容克公司用政府提供的一笔8000万马克津贴投入莫斯科的一家机械厂,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家附属工厂,用以为德国研制生产飞机。德国国防部则在莫斯科附近的利别斯克机场派驻了一个训练团,秘密培训军用机驾驶员。这种“借窝下蛋”的作法给德国带来了莫大的利益,当然苏联也捞到了很多实惠,如借此渠道掌握了不少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1926年协约国又取消了不准生产大型民用飞机的禁令,进一步减少了对德国的束缚。30年代初,道尼尔公司、容克公司相继研制成一批性能颇佳的大型民用飞机:Do-x、Ju-38(四发)、Ju-52(三发)。这些飞机均是按照运输/轰炸两用功能设计的,具备改作作战飞机的潜质。经过这一段埋头苦干,到30年代初,德国军事航空已初步恢复了元气。
德国军事航空的真正起飞是在1933年3月法西斯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以后。希特勒是个具有强烈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情绪的政治狂人,同时也是个敢想敢干的军事赌徒。他在一战时是个陆军下士,却十分看好航空武器的作用。上台伊始,他便极着手组建德国空军。1933年4月,他指派自己的忠实追随者、一战中的空战王牌赫尔曼·戈林担任航空部长。一年后,1935年3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德国空军,戈林亲任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任参谋长。
希特勒建立空军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消灭异族,征服世界。戈林宣称:只要有非常强大的进攻性空军,就可以很快地决定战争的结局。他还扬言:“德国空军将是保证德国
和平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坦率地说,如果它接到出击的命令,那将是一个可怖的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们会向全民族宣誓,我们将使侵略者吓破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住德国空军。”
为迅速建立世界一流空军,希特勒和戈林在飞机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军事航空的发展。政府提供大批贷款,扶植航空工业,在1933~1935年间,德国有50~60家飞机或发动机工厂恢复生产,技术实力雄厚的飞机设计界也空前活跃起来,各老牌或新兴设计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最新作品。30年代前期,德国空军得到了一批设计上较成熟的军用飞机,其主要代表是海因克尔公司的He-51双翼战斗机、容克公司的Ju-52-3M轰炸/运输机。1936年以后,德国航空制造业取得了更明显的成就,全面转入新一代作战飞机的生产,新型号、新机种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其中最主要的优秀成果有:
德国的空中力量基础较雄厚。1912年,德国相继在陆军和海军中成立了航空队,两年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次大战中,德国航空兵多次给予英法军队痛击,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击落敌机达80架,创世界最高纪录,成为名声显赫的超级王牌。飞行员奥斯瓦尔多·波尔克悉心探索空战规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系统的空战原则。以容克公司、福克公司为代表的德国军事航空制造业也显示出强大的实力,它们独立研制生产的战斗机、侦察机在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世界一流的水准。但是,这支力量的努力没有能挽救德国战败的命运,而且它自身的发展也因国家的战败而被迫中断。
德国战败后,战胜国强加给它的凡尔塞和约明文规定禁止德国发展军事航空及制造飞机。德国军事航空队随即被解散,飞行员各奔东西,航空工厂全部停产、转产……国家的航空事业跌入空前的低谷。
但是,一批被强烈的民族复兴主义情绪支配的军界人士没有放弃发展军事航空的努力。陆军总司令冯·西克脱将军在国防部各部门中安插了一大批前军事航空队军官,这批人中包括韦维尔、凯塞林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德国空军的顶梁柱。不让发展飞机航空,德国人便广泛开展滑翔运动,国家、地区、团体、个人一齐上,大力研制滑翔机,开办滑翔学校、滑翔俱乐部,通过滑翔飞行培养飞行人才。1922年,经德国争取,协约国取消了不许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但只许生产轻型的、性能简单的飞机,而且派人到德国监督。就在这一年,德国与同样受到西方大国排挤非难的苏联接上了关系,双方签订了一个经济上互惠合作的罗巴洛条约,在其附加秘密条款中,确立了两国进行了军事合作的关系。据此,容克公司用政府提供的一笔8000万马克津贴投入莫斯科的一家机械厂,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家附属工厂,用以为德国研制生产飞机。德国国防部则在莫斯科附近的利别斯克机场派驻了一个训练团,秘密培训军用机驾驶员。这种“借窝下蛋”的作法给德国带来了莫大的利益,当然苏联也捞到了很多实惠,如借此渠道掌握了不少先进的航空制造技术。1926年协约国又取消了不准生产大型民用飞机的禁令,进一步减少了对德国的束缚。30年代初,道尼尔公司、容克公司相继研制成一批性能颇佳的大型民用飞机:Do-x、Ju-38(四发)、Ju-52(三发)。这些飞机均是按照运输/轰炸两用功能设计的,具备改作作战飞机的潜质。经过这一段埋头苦干,到30年代初,德国军事航空已初步恢复了元气。
德国军事航空的真正起飞是在1933年3月法西斯党魁阿道夫·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以后。希特勒是个具有强烈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情绪的政治狂人,同时也是个敢想敢干的军事赌徒。他在一战时是个陆军下士,却十分看好航空武器的作用。上台伊始,他便极着手组建德国空军。1933年4月,他指派自己的忠实追随者、一战中的空战王牌赫尔曼·戈林担任航空部长。一年后,1935年3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德国空军,戈林亲任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任参谋长。
希特勒建立空军的目的非常明确,这就是:消灭异族,征服世界。戈林宣称:只要有非常强大的进攻性空军,就可以很快地决定战争的结局。他还扬言:“德国空军将是保证德国
和平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坦率地说,如果它接到出击的命令,那将是一个可怖的日子。到了那一天,我们会向全民族宣誓,我们将使侵略者吓破胆,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住德国空军。”
为迅速建立世界一流空军,希特勒和戈林在飞机研制、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军事航空的发展。政府提供大批贷款,扶植航空工业,在1933~1935年间,德国有50~60家飞机或发动机工厂恢复生产,技术实力雄厚的飞机设计界也空前活跃起来,各老牌或新兴设计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最新作品。30年代前期,德国空军得到了一批设计上较成熟的军用飞机,其主要代表是海因克尔公司的He-51双翼战斗机、容克公司的Ju-52-3M轰炸/运输机。1936年以后,德国航空制造业取得了更明显的成就,全面转入新一代作战飞机的生产,新型号、新机种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其中最主要的优秀成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