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在写这道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爽”。
“爽”,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舒服,使人感到愉悦”,放到这道题之下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它定义成“快感”,能把学习学出快感,也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之一了。
而把这种境界量化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六种学习方法,也是答主一直在坚持用的,涵盖了学习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且亲测高效可靠,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跳读,阅读时间大约三分钟。
只愿这些经验方法也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在这篇回答的开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做哪些事时是最能获得快感的,而你又觉得这种快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比如,同样是读书,你为什么对武侠玄幻小说全神贯注地读两三个小时而不觉得累,但是一看单词书专业课教材就觉得浑身难受很难沉浸其中?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因为你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每章的情节和悬念以及趣味性会推着你继续阅读,为此你可以刻意跳过一些描写,自动脑补一些场景,甚至一目十行,这其间你的大脑对这些文字的处理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或者反过来想,如果这些武侠小说全部变成繁体竖排的,而你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的话,你还能像平常那样读得连贯顺畅吗?)
但是,当你再看专业书的时候,就很难保持上面的专注度了,因为教材书的知识密度大,有效信息点又多,你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无法连贯起来,其间的知识盲点还会对你的阅读形成阻碍,消耗你的注意力,所以很难有那种“爽”的感觉。
再比如打游戏,很多人能在电脑前一打游戏就是一下午,或者通宵开黑也不觉得累,但是让你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写论文或者敲代码时就很难有快感,因为你会发现游戏中的反馈都是及时的、量化的,包括打一个boss爆的装备,每个等级习得的不同技能,拿到五杀后受队友的膜拜……
这些及时的反馈会带给你一种被认可的快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那种“爽”的感觉,而相对而言写论文或敲代码的反馈周期较长,很容易就丢失了你的注意力。
所以综合上述经验,我们会发现几条很有意思的“爽点”:
第一, 做你热爱的事最爽。
第二, 有实在而及时的反馈最爽。
第三, 利用这些反馈促进良性循环最爽。
我依据以上这些关于“爽点”的规律,再结合自己学习的经验,制作了一套可供大家参考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学习前、中、后以及检测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可以结合一起用,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尝试,亲测有效。
A.学习前:
定计划,罗列目标清单。
你可以按照一周或者一个月为单位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量化到具体的某一天。
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自己,而是为了在大体的方向上不出问题,在一张白纸上记下你当天所要完成的任务,每完成一项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划掉,任务内容不必写得太细太杂,自己看得懂就行,然后有了明确目标后不断做减法,直到把当天的任务完成。
保持学习的仪式感。
说是仪式感,不如讲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你在心里暗示自己马上就要进入一种严谨而专注的学习状态,并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步,把可能学习中用到的工具提前准备好,其中包括你要看的书、必要的文具、钟表、饮用水、一张A4白纸(后面我会讲有什么用),然后放在桌子一字排开。
第二步,看看钟表上的时间,并在心里规划出接下来学习的大致时间长短,以及学习任务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选择你认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平静下来,然后带着一种期待和喜悦,看好时间点,翻开书本,安静地进入学习状态。
(A4白纸的作用在于,在你学习过程中如果突然想到什么重要的事,且完成时间超过两分钟,可以随手记在身边的白纸上,然后在休息期间统一完成)
B.学习中:
番茄工作法
以25分钟为一个番茄工作单位,每完成一个番茄,休息一小次,每累计完成4个番茄,休息一大次。把学习上的大任务划分成小任务,分而治之,集中精力坚持6个25分钟显然比连续学习4个小时容易得多。
但是要注意,使用番茄时钟法要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长度(答主本人是30分钟一个番茄),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番茄时钟法适合那些容易拆分,并且有明确目标和界定的任务。
关于番茄时钟学习法在我的另一篇回答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见最后一页)
自我激励法
在完成那种大的、时间跨度长的,并且没有明确界定的任务,自我暗示和激励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你要准备一个资格证考试,在复习期间可以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现在好好准备考试,等考试结束之后一定要找自己的朋友们出去大吃一顿。
这种自我暗示激励的方法可以贯穿在你的整个复习任务中,也算是一种特意为自己准备的惊喜。
C.学习后: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且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简而言之,这套时间记录法的核心就是记录你每天的“纯粹工作时间”,即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如上图所示,这是柳比歇夫本人在1964年某天的时间记录表,里面细致地记录了他当天的纯粹工作时间,使用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可能地记录精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可与番茄时钟法搭配使用。
等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做二次统计,就能计算出自己一天能专注的总时间是多少,能不间断地持续专注的时间上限是多少,以及怎样去调整改进。
D.检验学习效果
费曼技巧(使抽象具体化)
这是由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发现的技巧,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好办法。
关于费曼技巧的发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据他本人的原话所说: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 25 英尺,头有 6 英尺宽。’ 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都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后来,费曼依据这个来自于他父亲的经验发现了“费曼技巧”,简而言之,就是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你已经理解的东西去掌握你未理解的东西。
以上就是所谓“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步骤,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费曼技巧”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即你要把自己当作老师(可以是假装,也可以是真的传授),把学习的内容当成学生问的问题,甚至可以想象成是你喜欢的异性朋友在向你询问,想象这时你该如何去回答或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使用“费曼技巧”其实也是自己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
你要考虑自己如何给学生讲演这个问题,才能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深刻内涵,看懂了不代表你会了,只有你能讲出来才是你自己的。
这个技巧甚至还可以作延伸,回忆你看过的某本书或某篇paper的脉络,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最能抓住你的核心点是什么?文字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写?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我只要做到前面的几点就够了,干嘛还要费劲心思去检验自己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显然但是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你的知识水平的提升和你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可能你一天能完成十几个番茄,但是那些任务当真成为你的知识储备了吗?那些知识你真的会灵活运用了吗?把单词看许多遍就真的会背了吗?
懂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费曼技巧”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而我们又为什么要用它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此促进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了。
———————分割线————————
以上四个部分六个方法即是我个人使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还是有必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去自己亲自实践也只是一纸空谈。
作者:梁豆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8891/answer/1006693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嗯,谢邀。
作为一个学生党,其实关于提升学习效率我曾经试过很多很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坚决不带智能机法”、“自我犒劳奖励法”、“强行自我逼迫法”等等,但是最终都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因为有的时候真的忍不住要点手机,而且容易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后来经过一个学长介绍,第一次接触“番茄时钟法”,实用起来性价比很高。
“番茄时钟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时间方法,原理说起来特别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时间管理上的一种观念的改变,就是把传统的“点状”时间变成“块状”来进行管理,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而这所谓的“块状”,就是指“番茄时钟法”里所谓的一个个“番茄”。
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这样笼统地解释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直接说做法可能更直观。
具体做法:
1、每天开始的时候规划今天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在列表里(或记在软件的清单里)。
2、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
3、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4、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5、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6、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
7、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在某个番茄钟的过程里,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么事情——
a.非得马上做不可的话,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钟;
b.不是必须马上去做的话,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记在另一个列表里(比如叫“计划外事件”),然后接着完成这个番茄钟。
“番茄时钟法”有自己的明确的基本原则,一旦违反就自动视为“番茄”作废,就更起不到提升效率的作用了。
其基本原则如下:
1)一个番茄时间(25分钟)不可分割,不存在半个或一个半番茄时间。
2) 一个番茄时间内如果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则该番茄时间作废。
3)永远不要在非工作时间内使用《番茄工作法》。(例如:用3个番茄时间打游戏、用5个番茄时间下棋,等等。)
4)不要拿自己的番茄数据与他人的番茄数据比较。
5)番茄的数量不可能决定任务最终的成败。
6)必须有一份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其实这个方法早就被引进至中国了,后来也陆续出现了许许多多依托“番茄时钟法”的APP,像国内比较著名的“专心”、“番茄时钟”等等。
以上这些APP我基本都用过,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个人感觉“专心”APP数据分析不够直观充分,“番茄时钟”显得太简陋。
目前我还在用的是一款叫做“番茄土豆”的APP(发誓真的不是做广告!),也是用到现在感觉最方便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
<imgsrc="https://pic3.zhimg.com/df78d1218dc556ebe2d98512ba540052_b.png"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69"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
这个是APP的图标,虽然看起来很简陋。。
<imgsrc="https://pic1.zhimg.com/8dee9de6b82aff2784a52854ddc80d48_b.jpg"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765"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dee9de6b82aff2784a52854ddc80d48_r.jpg">
这是我的“番茄土豆”APP的首页,下面是我创立的六个标签(也就是所谓的未完成的“土豆”),它们的作用就是表明你在每一个“番茄”里做了那个或者哪些任务。
最上方的“25:00”指的就是25分钟,即完成一个“番茄”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可以调整的。
“历史”栏可以看到你具体在哪天的哪时哪刻完成了几个“番茄”(即哪些任务),“统计”栏则显示了你过去三十天以来的“番茄总数”、“日平均数”、“月增长数”,以及“最佳工作日”和“最佳工作时段”,各种数据分析一目了然。
<imgsrc="https://pic3.zhimg.com/185c7b704eef70056638f489916d9012_b.jpg"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766"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85c7b704eef70056638f489916d9012_r.jpg">
利用“番茄土豆”这个软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看25分钟,休息5分钟。(这个时间因人而异)
2.每4个番茄钟,休息20分钟。(这个是必要的)
3.每个番茄钟时间内,必须全力以赴做同一件事。(这是必须的)
4.如果临时想到有重要的事(且需要超过2分钟),记下来,下一个番茄钟开始做。
5.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休息(很重要!!)
6.每完成一个番茄钟,写下这个番茄钟做了什么,并在剩下的计划中挑选最重要的作为下一个番茄钟的任务。(这个也因人而异)
正常来说一天一般可以有八个番茄,高效率的时候一天可以有11至19个番茄。 大家觉得有趣的话不妨试一试,如果有效果再回来点个赞,└(^o^)┘。
注:没必要非要用“番茄土豆”,大家只要能把握“番茄时钟法”的精髓(即在某一个“块状”的时间内提升专注度),并将它们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工作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另外评论区还有推荐其他的番茄APP,名叫Flat Tomato,以及有知友提到的“爱今天”,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试。
当然咯,我必须在文末强调一下,学习方法这种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所谓的“欲罢不能”以及“一劳永逸”都是比较玄乎而不靠谱的,真正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都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太追求方法反而有可能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
在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者本身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自律的态度,毕竟兴趣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嗯,共勉!
在写这道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定义一下什么是“爽”。
“爽”,在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舒服,使人感到愉悦”,放到这道题之下我个人觉得可以把它定义成“快感”,能把学习学出快感,也可谓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之一了。
而把这种境界量化成一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这个系统里包含了六种学习方法,也是答主一直在坚持用的,涵盖了学习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并且亲测高效可靠,建议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跳读,阅读时间大约三分钟。
只愿这些经验方法也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在这篇回答的开头,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做哪些事时是最能获得快感的,而你又觉得这种快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比如,同样是读书,你为什么对武侠玄幻小说全神贯注地读两三个小时而不觉得累,但是一看单词书专业课教材就觉得浑身难受很难沉浸其中?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因为你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每章的情节和悬念以及趣味性会推着你继续阅读,为此你可以刻意跳过一些描写,自动脑补一些场景,甚至一目十行,这其间你的大脑对这些文字的处理是连贯的、一气呵成的。
(或者反过来想,如果这些武侠小说全部变成繁体竖排的,而你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的话,你还能像平常那样读得连贯顺畅吗?)
但是,当你再看专业书的时候,就很难保持上面的专注度了,因为教材书的知识密度大,有效信息点又多,你很难像读小说那样一目十行,无法连贯起来,其间的知识盲点还会对你的阅读形成阻碍,消耗你的注意力,所以很难有那种“爽”的感觉。
再比如打游戏,很多人能在电脑前一打游戏就是一下午,或者通宵开黑也不觉得累,但是让你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写论文或者敲代码时就很难有快感,因为你会发现游戏中的反馈都是及时的、量化的,包括打一个boss爆的装备,每个等级习得的不同技能,拿到五杀后受队友的膜拜……
这些及时的反馈会带给你一种被认可的快感,从而在心里产生了那种“爽”的感觉,而相对而言写论文或敲代码的反馈周期较长,很容易就丢失了你的注意力。
所以综合上述经验,我们会发现几条很有意思的“爽点”:
第一, 做你热爱的事最爽。
第二, 有实在而及时的反馈最爽。
第三, 利用这些反馈促进良性循环最爽。
我依据以上这些关于“爽点”的规律,再结合自己学习的经验,制作了一套可供大家参考的学习方法,其中包括学习前、中、后以及检测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可以结合一起用,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尝试,亲测有效。
A.学习前:
定计划,罗列目标清单。
你可以按照一周或者一个月为单位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量化到具体的某一天。
定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自己,而是为了在大体的方向上不出问题,在一张白纸上记下你当天所要完成的任务,每完成一项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划掉,任务内容不必写得太细太杂,自己看得懂就行,然后有了明确目标后不断做减法,直到把当天的任务完成。
保持学习的仪式感。
说是仪式感,不如讲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暗示,你在心里暗示自己马上就要进入一种严谨而专注的学习状态,并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步,把可能学习中用到的工具提前准备好,其中包括你要看的书、必要的文具、钟表、饮用水、一张A4白纸(后面我会讲有什么用),然后放在桌子一字排开。
第二步,看看钟表上的时间,并在心里规划出接下来学习的大致时间长短,以及学习任务的大致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选择你认为最舒服的学习姿态,深吸一口气,使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平静下来,然后带着一种期待和喜悦,看好时间点,翻开书本,安静地进入学习状态。
(A4白纸的作用在于,在你学习过程中如果突然想到什么重要的事,且完成时间超过两分钟,可以随手记在身边的白纸上,然后在休息期间统一完成)
B.学习中:
番茄工作法
以25分钟为一个番茄工作单位,每完成一个番茄,休息一小次,每累计完成4个番茄,休息一大次。把学习上的大任务划分成小任务,分而治之,集中精力坚持6个25分钟显然比连续学习4个小时容易得多。
但是要注意,使用番茄时钟法要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长度(答主本人是30分钟一个番茄),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番茄时钟法适合那些容易拆分,并且有明确目标和界定的任务。
关于番茄时钟学习法在我的另一篇回答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见最后一页)
自我激励法
在完成那种大的、时间跨度长的,并且没有明确界定的任务,自我暗示和激励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比如你要准备一个资格证考试,在复习期间可以用这样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现在好好准备考试,等考试结束之后一定要找自己的朋友们出去大吃一顿。
这种自我暗示激励的方法可以贯穿在你的整个复习任务中,也算是一种特意为自己准备的惊喜。
C.学习后: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且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简而言之,这套时间记录法的核心就是记录你每天的“纯粹工作时间”,即你真正拿来工作的时间。
如上图所示,这是柳比歇夫本人在1964年某天的时间记录表,里面细致地记录了他当天的纯粹工作时间,使用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可能地记录精准,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可与番茄时钟法搭配使用。
等你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做二次统计,就能计算出自己一天能专注的总时间是多少,能不间断地持续专注的时间上限是多少,以及怎样去调整改进。
D.检验学习效果
费曼技巧(使抽象具体化)
这是由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发现的技巧,也是一种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好办法。
关于费曼技巧的发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据他本人的原话所说: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 25 英尺,头有 6 英尺宽。’ 父亲停顿了念书,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 就是这样,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 我想象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都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后来,费曼依据这个来自于他父亲的经验发现了“费曼技巧”,简而言之,就是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你已经理解的东西去掌握你未理解的东西。
以上就是所谓“费曼学习法”的具体步骤,但是就我个人而言,“费曼技巧”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理解,即你要把自己当作老师(可以是假装,也可以是真的传授),把学习的内容当成学生问的问题,甚至可以想象成是你喜欢的异性朋友在向你询问,想象这时你该如何去回答或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使用“费曼技巧”其实也是自己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
你要考虑自己如何给学生讲演这个问题,才能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深刻内涵,看懂了不代表你会了,只有你能讲出来才是你自己的。
这个技巧甚至还可以作延伸,回忆你看过的某本书或某篇paper的脉络,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最能抓住你的核心点是什么?文字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写?
写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疑问,我只要做到前面的几点就够了,干嘛还要费劲心思去检验自己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显然但是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你的知识水平的提升和你完成了多少学习任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可能你一天能完成十几个番茄,但是那些任务当真成为你的知识储备了吗?那些知识你真的会灵活运用了吗?把单词看许多遍就真的会背了吗?
懂了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费曼技巧”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而我们又为什么要用它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此促进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了。
———————分割线————————
以上四个部分六个方法即是我个人使用过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还是有必要强调的是,学习方法这种东西因人而异,再好的方法,如果不去自己亲自实践也只是一纸空谈。
作者:梁豆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78891/answer/10066938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嗯,谢邀。
作为一个学生党,其实关于提升学习效率我曾经试过很多很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坚决不带智能机法”、“自我犒劳奖励法”、“强行自我逼迫法”等等,但是最终都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因为有的时候真的忍不住要点手机,而且容易被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
后来经过一个学长介绍,第一次接触“番茄时钟法”,实用起来性价比很高。
“番茄时钟法”是由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时间方法,原理说起来特别简单。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时间管理上的一种观念的改变,就是把传统的“点状”时间变成“块状”来进行管理,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而这所谓的“块状”,就是指“番茄时钟法”里所谓的一个个“番茄”。
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这样笼统地解释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直接说做法可能更直观。
具体做法:
1、每天开始的时候规划今天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在列表里(或记在软件的清单里)。
2、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
3、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4、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5、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6、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
7、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在某个番茄钟的过程里,如果突然想起要做什么事情——
a.非得马上做不可的话,停止这个番茄钟并宣告它作废(哪怕还剩5分钟就结束了),去完成这件事情,之后再重新开始同一个番茄钟;
b.不是必须马上去做的话,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面标记一个逗号(表示打扰),并将这件事记在另一个列表里(比如叫“计划外事件”),然后接着完成这个番茄钟。
“番茄时钟法”有自己的明确的基本原则,一旦违反就自动视为“番茄”作废,就更起不到提升效率的作用了。
其基本原则如下:
1)一个番茄时间(25分钟)不可分割,不存在半个或一个半番茄时间。
2) 一个番茄时间内如果做与任务无关的事情,则该番茄时间作废。
3)永远不要在非工作时间内使用《番茄工作法》。(例如:用3个番茄时间打游戏、用5个番茄时间下棋,等等。)
4)不要拿自己的番茄数据与他人的番茄数据比较。
5)番茄的数量不可能决定任务最终的成败。
6)必须有一份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其实这个方法早就被引进至中国了,后来也陆续出现了许许多多依托“番茄时钟法”的APP,像国内比较著名的“专心”、“番茄时钟”等等。
以上这些APP我基本都用过,虽然原理是一样的,但是个人感觉“专心”APP数据分析不够直观充分,“番茄时钟”显得太简陋。
目前我还在用的是一款叫做“番茄土豆”的APP(发誓真的不是做广告!),也是用到现在感觉最方便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试试。
<imgsrc="https://pic3.zhimg.com/df78d1218dc556ebe2d98512ba540052_b.png"data-rawwidth="97" data-rawheight="69"class="content_image" width="97">
这个是APP的图标,虽然看起来很简陋。。
<imgsrc="https://pic1.zhimg.com/8dee9de6b82aff2784a52854ddc80d48_b.jpg"data-rawwidth="448" data-rawheight="765"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8"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8dee9de6b82aff2784a52854ddc80d48_r.jpg">
这是我的“番茄土豆”APP的首页,下面是我创立的六个标签(也就是所谓的未完成的“土豆”),它们的作用就是表明你在每一个“番茄”里做了那个或者哪些任务。
最上方的“25:00”指的就是25分钟,即完成一个“番茄”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可以调整的。
“历史”栏可以看到你具体在哪天的哪时哪刻完成了几个“番茄”(即哪些任务),“统计”栏则显示了你过去三十天以来的“番茄总数”、“日平均数”、“月增长数”,以及“最佳工作日”和“最佳工作时段”,各种数据分析一目了然。
<imgsrc="https://pic3.zhimg.com/185c7b704eef70056638f489916d9012_b.jpg"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766"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185c7b704eef70056638f489916d9012_r.jpg">
利用“番茄土豆”这个软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看25分钟,休息5分钟。(这个时间因人而异)
2.每4个番茄钟,休息20分钟。(这个是必要的)
3.每个番茄钟时间内,必须全力以赴做同一件事。(这是必须的)
4.如果临时想到有重要的事(且需要超过2分钟),记下来,下一个番茄钟开始做。
5.该休息的时候一定要休息(很重要!!)
6.每完成一个番茄钟,写下这个番茄钟做了什么,并在剩下的计划中挑选最重要的作为下一个番茄钟的任务。(这个也因人而异)
正常来说一天一般可以有八个番茄,高效率的时候一天可以有11至19个番茄。 大家觉得有趣的话不妨试一试,如果有效果再回来点个赞,└(^o^)┘。
注:没必要非要用“番茄土豆”,大家只要能把握“番茄时钟法”的精髓(即在某一个“块状”的时间内提升专注度),并将它们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工作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另外评论区还有推荐其他的番茄APP,名叫Flat Tomato,以及有知友提到的“爱今天”,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一试。
当然咯,我必须在文末强调一下,学习方法这种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所谓的“欲罢不能”以及“一劳永逸”都是比较玄乎而不靠谱的,真正的高效的学习方法都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太追求方法反而有可能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
在任何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者本身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以及自律的态度,毕竟兴趣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嗯,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