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吧 关注:6,838贴子:72,945

回复:楚帛书逻辑其实挺混乱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羲和之名最早应该出自尚书,不过尚书的羲和指的是天象历官,常仪占月最早出自吕氏春秋左转里有常仪霏,那么羲和到底是在谁手下占日的,秦国跟楚国都认为其是一个单独的女神那说明羲和作为女神存在是肯定的,为什么左传持不同态度可能是儒家与别家态度不同。为什么会存在羲和同时存在黄帝和帝喾甚至是夏代原来可能是因为羲和最初是一个完整的神,后来被拆分到黄帝和帝喾神系的这样就彻底瓦解了帝俊的神性,帝俊从商朝最高神彻底摔到了底层,这也是诗经里认为昊天上帝是后稷的爹的原因。这样看来其实周朝还是崇拜帝俊的,帝俊神系被彻底移植之后,常羲嫦娥女娲分别被移植到了舜的后宫喾的后宫羲和则成了黄帝的立法大臣,反观吕氏春秋常仪占月也确实应该是早起神话的故事,这样看来帝俊神系就土崩瓦解了。常羲成了伏羲的老婆,女填则退出了历史舞台。帝俊作为黄帝的可能性其实是非常低的,黄帝神系依然是一个完整的神系,只不过吞了少昊(挚)常仪羲和,炎帝则吞了同为鸟类的精卫,帝喾则吞了后稷,,变成尧使后羿射十日,舜吞了娥皇。这样看来帝俊神系就所剩无几了,帝俊则成了一群人共同的名字。这样一来常仪成了一个族人们忘记了她的本名叫娥皇,而羲和则成了一个官职日御,日御左转里是历法大臣,。伏羲到底是不是羲和的女化,这一点可能性不大,伏羲并不是作为历法大神存在的,其太阳神性是薄弱的,虽然也有出土伏羲女娲图像,但是更多的则更像是羲和常仪的变体,这样看来汉代的伏羲女娲实则就是羲和常仪的变体,。还有一些灵芝草什么的,不死药走时候就是一种草灵芝又跟长生有关,这样看来伏羲女娲在古代跟常仪的混同关系持续了很久了。古代人比较认同后羿射十日却很少认同常羲生十二月,这十二个月到底是不是现在的月份呢,,作为历法大神创造历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很多人说了帝俊不够久远,从出土的那些来看帝俊神话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存在了,一直到汉代衰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10-07 00:22
回复
    薄系很难说是伏羲吧?,而且这也不近,这里面一带不是指一代人,这一代可能指的是一个部落的兴衰


    IP属地:山西25楼2020-05-08 11:32
    回复
      鄙人不才,对17楼的证据提出如下质疑,破折号后的实心方头括号为本人愚见。
      为什么帝俊是黄帝?
      为什么说《山海经》中的帝俊就是黄帝!证据如下:
      1).《大荒东经》曰:“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郭璞注:“猇,一本作号。”其《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郝懿行《笺疏》曰:“《大荒东经》言黄帝生禺猇,即禺号也;禺猇生禺京,即淫梁也。禺京、淫梁声近。然则此经帝俊又当为黄帝矣。”
      ——【《海内经》原文为:“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在《山海经》中,对于同一个人的相邻两句话不会突兀地换个称谓,不符合经文的行文风格,在理解古文时不可断章取义。
      “吉光是始以木为车”的下文为:“少皥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郭璞注:“《世本》云:‘伏羲作琴,神农作瑟。’”此段仍有帝俊,而未以黄帝之名代称。后文的回帖中也有引用《世本》,然《世本》与《山海经》矛盾之处颇多,郭注所引即其中一处。若帝俊为黄帝,不当云伏羲与神农作琴瑟。故帝俊并非黄帝。】
      2).《海内经》曰:“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袁珂《校注》曰:“此义均即《大荒南经》与舜同葬苍梧之舜子叔均(商均),亦即《大荒西经》‘稷之弟台玺生叔均’之叔均及此经文稷之孙(按此“孙”字当是《说文·至部》中那个上孙下至的字之残泐,《说文》言其“读若挚”,殆是以此字假“侄”,叔均乃后稷之弟台玺亦即三身之子,故曰“稷之侄”)叔均,均传闻不同而异词也。”《大荒西经》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此始均即叔均,叔均本周之先人,周人姬姓即姒姓,古文姒皆作始,故亦曰始均:。《海内经》言叔均乃帝俊之孙,《大荒西经》又言乃黄帝之孙,则知黄帝即是帝俊,
      ——【此条之推论建立在“义均为叔均、始均”的基础上,然而义均是否为叔均、始均,单凭袁珂之推测未必可信,何况《山海经校注》为当代著作,不是所谓的“古籍文献资料”。《大荒西经》原文为:“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郭璞注:“俊宜为喾。喾第二妃生后稷也。”何不参考下郭注?后稷为周先祖,与“西周之国,姬姓”相合。郭注后半句误记后稷为第二妃所生,但无伤大雅,按《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可知后稷为黄帝四世孙,帝喾与姜嫄之子,而叔均为后稷的弟弟台玺所生,则为五世孙,《大荒南经》还提到:“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舜廵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今在九疑之中。”郭璞认为商均是叔均,按《史记·五帝本纪》:“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则商均为舜之子,因此同葬苍梧之野。是以先秦两汉典籍间尚有矛盾,何足凭如今袁注无由之推测下定结论?】
      3).《大荒北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袁珂《山海经校译》:“叔均便向黄帝建议。” 明言叔均所报之帝为黄帝。《大荒西经》:“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叔均既为稷之侄、帝俊之孙,但对关于旱魃之事却又向黄帝报告,很明显,黄帝就是帝俊。
      ——【无论帝俊是否是黄帝,作为黄帝五世孙的叔均向华夏共主黄帝汇报都无不妥,反而目前所见之文献中从未言及帝俊是共主或有过统一事迹。】
      4).
      《大荒北经》“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
      《大荒西经》“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皇帝清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農殖嘉穀。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山海经.大荒北经》既曰“黄帝……遂杀蚩尤。……叔均言之帝,…..叔均乃为田祖。”《山海经.大荒西经》则曰“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尚書•呂刑》又曰:“皇帝…乃命三后恤功于民:……稷降播種,農殖嘉穀。”
      《尚書•呂刑》中对蚩尤及其部属“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的皇帝是皇天上帝的简称,文中皇帝和上帝互用,可知皇帝也就是上帝黄帝一一《中国神话大词典》:“黄帝,亦作‘皇帝’。皇帝者,皇天上帝之谓”。《尚書•呂刑》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分别提及帝俊、皇帝、黄帝与叔均、后稷的关系,由此亦可证帝俊即黄帝。
      ——【此条与第二条不同之处即黄帝与皇帝互通,对证明帝俊即黄帝无用。相似之处的推论仍然建立在“义均即为叔均、始均”的基础上。】


      IP属地:广东28楼2020-06-26 20:43
      收起回复
        5).《天中记》卷十一引《路史》曰:“帝鸿为黄帝子,帝俊是黄帝字”,也认为帝俊就是黄帝,帝鸿则为黄帝子,也就是帝鸿为帝俊子。从以上《山海经》及《天中记》提供的五点证据,足可以证明,帝俊就是黄帝。
        ——【首先今本《路史》不见《天中记》所引之“帝俊是黄帝字”,暂且认为已佚,而《山海经》中从无以字代人之用法,何况上古时期怎有人敢以“帝”取字?其次《天中记》原句为:“世及干寶晉武革命論云:鴻黄世及,以一民也,黄帝内禪,體文徳也。——《晉紀》《左傳》史克曰:昔帝鴻氏有不才子。賈逵、杜預曰:帝鴻,黄帝也。按《山海經》: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干云世及則、賈杜似誤。唐逢行珪《鬻子》注云:軒轅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鴻氏。路氏谓帝鸿为黄帝子,帝俊是黄帝字,无稽。”证明原书的意思是认为这种说法没有根据,无从考查,再次强调:在理解古文时不可断章取义。同为明代但稍晚些的《广博物志》注中也有引此句而文稍异:“按陈晦伯驳之云:《左传》史克曰: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杜预曰:帝鸿,黄帝也。《山海经》云: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唐逢行珪《鬻子》注云:轩辕氏,少典次子,父曰帝鸿氏。《路史》谓帝鸿是黄帝子,帝俊是黄帝字,无稽。此驳甚正,备录之。”那么此处则有另一种理解,即:帝鸿是黄帝之子,帝俊是黄帝字,实属无稽之谈。故而注者认为“此驳甚正”,才“备录之”。陈一中《冠编》引《山海经》:黄帝字律,曰帝律。且不说此引是否正确,假设正确,那么今本《山海经》何以不见任何帝律之言?《路史》中反倒有与之相似之处:“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荼,一曰轩,轩之字曰玄律。”那么问题来了,同为《路史》,既已曰“轩之字曰玄律”,何以复言《天中记》所引的“帝俊是黄帝字”?岂非自相矛盾?是以《天中记》所引之文未必已佚,实为误引或假托。】
        6).《山海经.大荒南经》: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浙江民间神话传说则曰:“很早以前,天上有十个日头,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儿子。”(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民间所言“日头”即太阳,生十日的帝俊在民间神话中演化为玉皇大帝,而玉皇大帝正是由黄帝所演变(道教《崆峒问答》二八六问:“中央土德化为玉帝。”《道教大辞典》五方五帝:“中央黄帝化身为昊天玉皇上帝,为万天帝主,统御诸天。并以东南西北四帝,分布四方,主司四时。于是天帝判分,四方位奠,五行运化而无穷尽。”),由此亦可证帝俊即黄帝。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道教大辞典》为当代著作,非“古籍文献资料”。《崆峒问答》之引乃证黄帝为玉帝,但对证明帝俊即黄帝无用。】
        7).《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史记·历书·索隐》按:“《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
        由《山海经·》知:羲和乃帝俊之妻,生十日;由《史记·历书·索隐》知:黄帝使羲和占日;羲和既是日之母、帝俊之妻,又受黄帝之命占日,那么再次证明了这个帝俊其实就是黄帝。
        ——【“羲和占日”之羲和明显为观测日月之象的天问历官,如同祝融一样,神话中的火神祝融,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并非指原来的神。《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効其出入汤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世本·作篇》也说:“羲和作占日”,宋衷注:“占其型度所至也。”张澍按:“占日者,占日之晷景长短也。”实即利用平日晷等简单设备作日影的测量工作。】
        另外, 关于《大荒东经》“帝俊生帝鸿”即:“帝俊生帝江”、 “黄帝生浑沌”。
        《山海经.西山经》:“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毕沅云:“江读如鸿”袁珂案:“经文实为帝江,宋本、毛扆本作实帝江,于义为长。毕说江读如鸿,是也;古神话必以帝鸿即此“浑敦无面目”之怪兽也。”
        庞朴《黄帝与混沌》:帝江和帝鸿,注经者(贾逵、郑玄、杜预、毕沅等)都断定为一人;因为江、鸿原本同音(《说文》:"鸿,从鸟,江声")。按鸿亦写作澒,澒蒙鸿洞,皆谓未有天地之时的混沌状态⒀,也都是浑敦的音变。不同的是,《西山经》的帝江浑敦,就其圆浑之形而言;
        由此可证《山海经》中之帝鸿即帝江,即黄帝之不才子浑敦,帝俊即黄帝。因此,《大荒东经》中“帝俊生帝鸿” =“帝俊生帝江”,即“帝俊生浑沌”,也就是“黄帝生浑沌”。此时《山海经》中的帝鸿不是黄帝,而是帝江,即浑沌。故《天中记》卷十一引《路史》曰:“帝鸿为黄帝子,帝俊是黄帝字”。说帝鸿是黄帝,这要到《世本》:“黄帝又曰帝鸿氏”。《左传•文公十八年》杜注:“帝鸿,黄帝”。《五帝本纪》正义:“黄帝,……又曰帝鸿氏”《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敦。”,这个时候,帝鸿就晋升为黄帝,有不才子浑沌,已不再是《山海经》中的帝江了,而是帝俊即黄帝了!!
        当然,古神话最初之意,黄帝就是帝鸿即浑沌而开天辟地,就如越南民间神话《天柱神创世》所述玉帝亲自开天辟地及道教《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将元始天尊称为 “ 至道玉帝 ” : “ 生天元始,是称天尊,无上法王,号为玉帝 ”一样,后随着时代进步,逐渐演变为中央上帝黄帝之子浑沌(帝鸿氏不才子浑沌或曰玉帝的化身或儿子盘古)也就是帝俊之子浑沌开天辟地。
        ——【帝江确为帝鸿,而原帖所谓“当然,古神话最初之意,黄帝就是帝鸿即混沌而开天辟地,就如越南民间神话《天柱神创世》所述玉帝亲自开天辟地”之推论,明显建立在“黄帝即玉帝”的基础上,然而,“玉皇”、“玉帝”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南朝梁的《真灵位业图》,“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两者同属元始天尊之下。北周武帝宇文邕编纂的《无上秘要》中始有“玉皇上帝”“玉帝大帝”“太真玉皇”“无上至极九玄元始玉皇”“高上无极太上大道玉皇”“无极元始高上玉皇”等等看着拥有非常高级的称号的神。但这些并不是同一人,可知玉皇大帝的称号为晚出无疑,因而《天柱神创世》中的“玉皇大帝”若非翻译有误,则不可算作上古神话,若是翻译问题,则须另作探讨。而“黄帝就是帝鸿”之言,各家观点不同,比如《路史·国名记》:“余披传记,见蛮夷之种,多帝之苗矣。若巴人之出于伏羲;玄、氐、羌、九州岛戎之出于炎帝;诸蛮、髦氏、党项、安息之出黄帝;百民、防风、驩头、三鱙之出帝鸿”。作者就将黄帝与帝鸿分立,各列苗裔清单。至于完整的开天辟地神话首见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亦为晚出之神话,主人公为盘古,而非帝鸿、混沌,而盘古与帝鸿、混沌是否为一人更无明证。
        综上,帝俊与黄帝是否为一人,仍然待考。上古神话本就错综复杂,典籍之间互相矛盾,原始样貌犹未可知,若是文学创作,可择己所需,若是推理论证,则不应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IP属地:广东29楼2020-06-26 20: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