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视频编码”教程中,我们知道选择不同的编码类型和方式可以改善画质,然而会增加转换的时间。不过,还可以通过“视频质量”中的几个参数改善画质,不过要牺牲文件的体积。
通过增大编码率可以明显改善画质,但是编码率直接影响到转换后文件体积,编码率越大转换后的文件体积越大。此值通常为180-1800之间。
输出文件的计算公式是:
(音频编码率 / 8 + 视频编码率 / 8) * 影片总长度(秒为单位)= 文件大小(KB为单位)
动态码率(VBR),在1-31之间,表示质量等级的数值,并不是真正的编码率。
帧数的值表示的是每秒的画面数,即每秒有多少张画面。此值越大画面感觉越连续。一般在18-30之间,也可以不填(采用源文件的帧数值)。帧数越低,每秒的画面数就越小,在同一编码率的情况下,帧数低的每张画面的信息量就较高,所以帧数低可以改善画质。
通常动漫、教学类影片可以选择18-20,一般影片可以选择25。动作影片可以选择30。
但某些移动设备在帧数上有一定限制,所以压缩之前要先考虑移动设备的限制。
画面大小
在同一编码率的情况下,画面越大,画质越低。画面越大转换速度也越慢。如果为移动设备压制影片,则可以选择较小的画面大小,以适合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选择自动使用比例可以保持原始影片的宽高比,以避免失真,也可以选择4:3和16:9。
例如一个640x360的影片,要压缩到320x240,则会改变比例导致失真,当选择了自动适应高度,则会根据给出的宽度(320)按原比例(640:360=16:9)自动计算出转换后的高度(180),计算后的高度为320x180,这样就不会失真。
若直接缩放为 320x240 会失真
采用自动适应高度的结果 320x180
通过增大编码率可以明显改善画质,但是编码率直接影响到转换后文件体积,编码率越大转换后的文件体积越大。此值通常为180-1800之间。
输出文件的计算公式是:
(音频编码率 / 8 + 视频编码率 / 8) * 影片总长度(秒为单位)= 文件大小(KB为单位)
动态码率(VBR),在1-31之间,表示质量等级的数值,并不是真正的编码率。
帧数的值表示的是每秒的画面数,即每秒有多少张画面。此值越大画面感觉越连续。一般在18-30之间,也可以不填(采用源文件的帧数值)。帧数越低,每秒的画面数就越小,在同一编码率的情况下,帧数低的每张画面的信息量就较高,所以帧数低可以改善画质。
通常动漫、教学类影片可以选择18-20,一般影片可以选择25。动作影片可以选择30。
但某些移动设备在帧数上有一定限制,所以压缩之前要先考虑移动设备的限制。
画面大小
在同一编码率的情况下,画面越大,画质越低。画面越大转换速度也越慢。如果为移动设备压制影片,则可以选择较小的画面大小,以适合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选择自动使用比例可以保持原始影片的宽高比,以避免失真,也可以选择4:3和16:9。
例如一个640x360的影片,要压缩到320x240,则会改变比例导致失真,当选择了自动适应高度,则会根据给出的宽度(320)按原比例(640:360=16:9)自动计算出转换后的高度(180),计算后的高度为320x180,这样就不会失真。
若直接缩放为 320x240 会失真
采用自动适应高度的结果 320x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