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发明,人们就会想起毕昇、想起蔡伦,甚至爱迪生这些伟大的发明家。其实,在生活中稍有用心,爱钻研,说不定也能倒腾出名堂来。石泉有对父子,父亲年逾古稀,小学文化,闲暇之余倾心造斜塔,村民叫他“社区发明家”;儿子在家装行业打拼,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电动工具。父子俩共拥有7项发明专利,多个专利实用产品已经投入市场……

七旬老人造出不倒斜塔
老人名叫袁福章,今年71岁。老两口住在石泉县城北街社区一栋单元楼里。说起他的宝贝——不倒斜塔,袁福章神采飞扬。2001年,袁福章从农村搬进城,突然闲了下来感到不适应,于是琢磨着要找点事做。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很多中国人千里迢迢跑到意大利参观比萨斜塔。就想,能不能也发明一个斜塔?于是他一遍遍去试,经过无数失败,终于搞清楚了斜塔不倒的主要原因:重心和平衡的原理。
“我采用的是平衡仪,你看它偏得再低都不会倒,原理明白了,做起来就容易了。”悟透其中原理,袁福章说干就干。他找来邻居家装修的废边角料开始做斜塔,没想到居然成功了,2014年还获得了专利。专利证书上显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斜塔,是一种倾斜的建筑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稳定,填补了国内此类结构空白。
老人饶有兴趣地拿出斜塔模型给我们看,只见方形、锥形、圆形三个不同的斜塔,样式不同,功能各异,一个是前倾70度不倒,一个可以自由升降,另一个则可以360度旋转。

爱钻研是老人的特长
袁福章自幼家贫,9岁才上一年级,尽管60多年过去了,二年级第一课《陈宫放猪》的故事,语文老师周仕森对他的启发教育至今记忆犹新。尽管学习优秀,由于家庭原因他没有走上读书路。辍学后想学木匠却交不起拜师钱。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套木匠工具,靠自己琢磨做出第一只水桶、第一担粪桶、第一对抽屉……用他的话说就是“当时是始终撵最新东西去做,所以都是跑到世人前面” 。成家后,为了养活一家七八口人,他自行设计搞小水电,开磨坊,自己修房造屋等,凡是力所能及的都自己去做……
如今,袁福章不用再为生活操劳,闲不下来的他除了坐拥3项发明专利,还用6年时间创作了一部小说,用山核桃制作屏风、花瓶、笔筒等手工艺品。他在小传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本人袁福章,笔名泉戏言,生年1949年,籍贯陕西石泉。初中未上够,辍学修地球,扛得勾勾枪,只恨地球厚,学医时短,管电不透,三十六行期学习,七十二业盼收购,东不成西不就,拿起秃笔纸上秀,一来为了圆梦,二来为消磨时候,求的是文雅高洁,好胜心不丢,儒志能留……”

儿子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
袁福章的“勤能补拙”也时刻影响着他的儿女们,尤其是大儿子袁寿勤,他也是个“发明家”。袁寿勤从事装修,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打磨机、开槽机等电动工具粉尘太大,严重影响操作工人身体。于是,他便琢磨起除尘的电动工具,这一琢磨竟获得了除尘腻子打磨机、除尘开槽机、水泥打磨机4项发明专利,都是环保型的电动产品。由于专利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要进行升级,目前已经投入生产的有两项专利,其他的将分年投入市场。
袁寿勤坦言,他的产品已在山东、四川、河南、河北等十多省份有代理商,在旬阳、石泉、平利等县也有自己的产品。“父亲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印象最深的还是管教的严厉和思维的方式。”袁寿勤至今记得,小时候父亲鼓励自己拆卸组装钟表,为他订阅《少年科学》杂志,很早就接触电动机等事情,这些对他后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