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吧 关注:302贴子:952
  • 9回复贴,共1

王阳明是也想知行合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阳明精神最重要的功夫是致良知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在《阳明心学与儒家的修身传统》的报告中专门阐述了阳明精神最重要的功夫是致良知,这是最基本的。而且很重要的是,致良知不仅是理论探讨,一定要做出来。“我们讨论的都是理论问题,真的要做出来就是在行动中,我们怎么和他人相处,怎么样和家人相处,怎么样和社会相处以及社会责任,以及和内在自我的关系,这就是致良知的一个领域,是自己做的。阳明弟子说致良知怎么致?阳明说你自己去致!” 但有听众提到如果仅仅谈致良知的话,在现实中很容易空泛,每个人都强调有自己的良知,而没有外在的或者是外设的道德标准的话,其实这个功夫怎么样实际操作会有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些外在的标准,去指引自己何为正确。 对此,陈立胜的解释是,首先,什么是致良知,不要把个人的私欲当作是良知。如果用朱子学的话,认贼做理。要用天理来镇定住自己的良知。阳明也说良知是天理,不是说良知是一个主观性的范畴,是有一个高度的道德内涵在里面。 其次,致良知涉及到自立还是他立的问题,是不是靠个人就可以把良知搞明白,致良知需要他立的因素。“不是说我们闭门就可以想出来,在这个社会中与他人的互动、从传统、父母、老师那里获取,我们不仅仅是从儒家经典里面学到什么是本心、什么是良知,要从历代圣贤里面,从老师、朋友那里,在阳明心学里面非常强调朋友这个向度。” 一个多世纪前,托克维尔曾在《美国的民主》里提出一个问题,以往我们都从古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找启示,今天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的时代跟古代完全不一样,我们还可以从古人那里寻找启示和智慧吗?他感到悲观。那阳明心学还能回应今天的现实吗?对此,陈立胜认为,王阳明也好,朱子也好,都非常有智慧,但他们不可能预料到八百年后今天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多大。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思想依然能提供给我们智慧。“尽管时代在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有人,总是有生老病死,总是有悲欢离合,总是要过人的生活,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在人情思变上用功,其实对阳明的理解就是我们对自我内在、真我的对话和理解,让他作为我们生命的主宰,使得我们可以在一个变幻万千的时代里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7-05-22 14:33回复
    j


    2楼2017-10-23 21:55
    回复
      阳明精神最重要的功夫是致良知


      4楼2019-05-13 16:10
      回复


        5楼2019-06-28 10:38
        回复
          唐→渤海→日本帛、锦彩、彩、绢、练、绵、粟、金银器、器皿、袍带、药材、经籍→皮革(虎、豹、熊、罴)、玳瑁杯、暗模靴、蜜、人参、药材、唐文物(历书、佛典、诗文集)
          日本→渤海→唐绢、绵、丝、、绫、彩帛、绸布、庸布、黄金、水银、海石榴油、金漆、水晶念珠等→皮革(虎、豹、熊、海豹、貂鼠等)、各种水产(鲸鲵鱼睛、昆布等)、畜禽(鹰、鹘、海东青等)、药材(人参、麝香、牛黄、蜜、白附子等)、金属、纺织品、工艺品及黄明、奴子等
          新罗→日本佛像、金塔、舍利、各种唐物
          日本→新罗黄金、明珠、砂金、绵等


          6楼2019-06-28 10:38
          回复
            朱翊钧从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当皇帝,或者是真的从小就想当一个好皇帝,或许只是作为一个孩子想要得到自己母亲的夸奖,他每天都很努力的学习,学习怎么当一个好皇


            8楼2019-12-11 08:41
            收起回复
              ,而吴三桂也在满清混了多年,康熙也是为了测试吴三桂,让他把永历皇帝从缅甸带回,吴三桂害怕那个时候大明虽然已经亡了。但是还有许多忠臣良将,因为汉人受孔孟思想的熏陶,都是忠于大明的,特别是有一个叫李定国的不得不防他,对永历皇帝是忠心耿耿,所以吴三桂只有先下手为强,


              9楼2020-02-10 09:36
              回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10楼2020-02-24 1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