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sd吧 关注:42贴子:5,911

【资料保存】宇宙编年史——生命的诞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写作参考


IP属地:广西1楼2017-05-22 16:18回复
    约120亿~117亿年前:星系形成(其起源形式可能是类星体),宇宙进入最强烈的恒星爆炸性诞生阶段,宇宙温度摄氏零下263.85度。银河系中大部分处于中央区域的球状恒星群形成。
    约117亿年前:莱曼-阿尔法云团(LABs,一种闪亮的巨大氢气云团)陆续诞生。
    约112亿年前:水分子形成和存在的必要环境已经存在。
    约110亿年前:暗能量已经存在。宇宙中大多数星系呈圆盘状。“早期宇宙炮弹星系”(一种超密集星系)诞生,其内部充满“年迈的恒星”,其质量与银河系差不多,但直径仅为银河系的十分之一(一说千分之一)。已知年代最久远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属于宇宙诞生初期最早的一批超新星爆发事件。
    约110亿~80亿年前:许多圆盘状的小星系通过不断碰撞和合并,逐渐形成了椭圆状的大星系。
    约107亿年前:星系团形成,恒星形成达到峰值。
    约102亿年前:大爆炸后35亿年,星系间气体温度至少有1.2万℃ 。
    约100亿年前:银河系球形天体区域中螺旋星系盘形成,这一时期是银河系与另一个星系进行合并的最后阶段。位于大熊座方向的星系SMM J1237+6203形成并发生了一系列能量巨大的爆炸,这种爆炸每隔数百万年发生一次。爆炸帮助气体逃脱星系的引力束缚,把新恒星形成所需的气体驱散开来,有效控制了星系的生长。这种巨大的能量流可能由从该星系的黑洞里逃逸出来的碎片造成,也可能由超新星产生的强风引起。气态巨行星CoRoT-17b形成,公转轨道周期3.7天。
    约97亿~87亿年前:恒星诞生最活跃的时期。
    约90亿年前:大星团中心的最亮星系几乎跟它们今天的同类一样大,这意味着这些“最亮星系团”在“大爆炸”之后约50亿年时间已经生长到超过其最终恒星质量的90% 。仙女座星系开始形成——两个星系(一个应该比银河系略大,另一个比银河系小3倍)开始发生碰撞,撞击之猛烈在本星系群的历史上都属罕见,以至于剩下的物质不停转动,最终形成了仙女座星系这个巨型圆盘;这一撞击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物质被喷射出来,形成了大小麦哲伦星云,它们的成分中气体含量丰富,属于不规则星系。
    约90亿~60亿年前:恒星HIP 13044及其所属的希勒米星系被银河系“吞噬”。
    约80亿年前:银河系球状晕中的Ⅱ型恒星诞生。宇宙中的星系合并事件从此开始大幅减少,但发生频率仍然很高,并一直持续到约40亿年前。疏散星团NGC 6791诞生。
    约77亿年前:宇宙中存在着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星系群2XMM J083026+524133,质量为银河系的一千倍。
    约75亿年前:γ射线暴GRB 080319B爆发。
    约70亿年前:巨型星系团SPT-CL J0546-5345的质量已达到800万亿个太阳质量[差不多和今天的后发座星系团(已知密度最大的星系团之一)相当],包含数百个星系。
    约60亿年前:今天近一半的螺旋星系,包括银河系,它们在此时都呈现出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此时宇宙中有太多的奇怪星系,数量比现在所看到的多得多。
    约56亿年前:类地行星HD85512b(距地球约36光年,围绕黄矮星HD85512运行,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6倍,表面泥泞、炎热,重力是地球表面的1.5倍。)所处的行星系形成。
    约55亿年前(一说60亿年前):宇宙膨胀开始加速。此前,宇宙膨胀一直在减速。仙女座星系最终形成。
    约50亿年前:类星体HE0450-2958活跃。


    IP属地:广西2楼2017-05-22 16:25
    收起回复
      约47亿~45.7亿年前:一颗大质量恒星发生爆炸,太阳系开始形成。
      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岩石最初并不像现在这样坚硬,而是更像软糯的棉花糖,这些“棉花糖”经过无数次撞击后,变得越来越硬,直到磨练成现在的岩石;太阳系中的首个固体物质原本极端脆弱而且孔隙很多,就像软糯的棉花糖一样;在宇宙极端动荡的时期,该固体物质不断被压紧,成为更坚硬的岩石,这些岩石随后成为地球等岩状星球的基本组成部分。“吉林陨石”的母体小行星诞生,直径约440千米。星云气体耗散之前,火星就已经开始生长,当时直径约100公里的“微行星”(如球粒状陨石的母天体)仍在形成中;形成初期的火星吸积生长速度非常快,在200万年或更多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其目前大小的约一半。
      约45.682亿~45.6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并以220~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公转,每隔3500—4000万年穿越一次银河系平面,公转一周约2.25亿~3亿年,称为银河年。原始地球形成并进入太古宙,其平均球半径6956公里,表面积比今天大1.28亿平方千米;最初一个地球日只有大约五六个小时。土星光环开始形成。
      约45.67亿~35亿年前:火星诺亚世至西方纪时期,火星表面存在大量液态水。火星气候除了周期为10万年的变化外,每隔100万年还会发生一次更为剧烈的全球性改变。这种气候的周期性动态变化过程不但出现在火星上,在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上也普遍存在,直到现在。火星哥伦布陨石坑于诺亚世期间形成。
      太阳系形成后: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时,天王星、海王星与太阳间的距离只是现在距离的大约一半。约300万年里,名为星子的小型岩石天体开始在初生的太阳系中循环。约6.5亿年里,海王星比天王星更接近太阳。金星形成后的10亿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可能拥有海洋。太阳系形成早期,木星吞噬了自己的至少20颗卫星。约7亿年后,木星和土星发生共振,导致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开始变得不稳定,它们逐步从初始轨道向外移动,而有的行星如木星则向内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引力的拉扯,太阳系外围一些冰状天体被弹射到更靠内的位置,其中一些便停留在小行星带上,形成了如今小行星带的冰状外沿。
      约45.15亿~44.15亿年前(一说44.5亿年前。更具体的时间很可能是在45.05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年即45.37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1.5亿年):一颗大小与火星相当的行星“忒伊亚”(又名“俄尔普斯”)撞击原始地球。
      这场撞击历时不到24小时,导致地球的温度高达7000摄氏度,这次撞击使得地球熔化,产生了一片岩浆海洋(Magma Ocean)覆盖地球,并让铁和其它金属沉到中心,形成地核。地球和忒伊亚迸飞出去的碎片形成月球和多个特洛伊卫星,月球在随后的1000万年里完全成形(月球是在地核形成至少1600万年后形成的)。又说地球和月球是2颗像火星和金星一样大的行星发生猛烈撞击的产物,这两颗行星相撞时,都有一个铁核和包围在外面的硅酸盐外壳(岩石)。在这次撞击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地球的温度高达7000摄氏度。
      又说当时还形成了另一个较小的星球,这个较小的月亮直径只有约1000公里,是今天月球体积的约三十分之一,它存在了数千万年,这段时间里能在地球上看见两个月亮;两个月亮最终相撞,由于相撞时两者速度相对较低,结果合二为一;这次撞击应该发生在今天月球的远地一侧,并因此造成了月球远地一侧更加起伏不平的地貌,这次撞击还将大量的钾、磷和稀土等元素推向了月球的近地一侧。月海开始形成。
      月球形成后不久:一颗小行星撞击月球南半球,形成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即今天的南极-艾托肯盆地(SPA),其直径约1500英里(2414.01公里),深度超过5英里(8.05公里)。这次撞击穿透了月壳表层,激起的物质散布到整个月球,并飞入太空;撞击产生的巨大热量还使部分陨石坑底部发生熔化,变成熔融岩石的海洋。位于南极-艾托肯盆地边缘的“阿波罗”盆地(Apollo Basin)在稍后一颗更小的小行星撞击月球的过程中形成的,直径约300英里(482.80公里)。
        约45亿年前:恒星HR 8799形成。火星陨石“艾伦·希尔斯84001”在火星表面形成。陨石“大和691”形成。南非的一些钻石此时已经形成。


      IP属地:广西3楼2017-05-22 16:29
      回复
        约44.67亿年前:地球达到了目前的大小。此时是在太阳系“出生”1亿年后。
        地球的整个形成期约为1亿年。地球无法在3千万年之内形成,而是在这段时期内快速增长,在约1千万年到4千万年之间达到其目前规模的2/3,然后这个增长过程减速,经历了另外7千万年才成长为今天的大小。所以地球的年龄应该是约44.67亿年,而不是之前估计的45.37亿年。
        约44.17亿年前:太阳系中已知最古老的锆石在月球上形成。
        约44亿年前:一颗巨大的陨星与地球相撞,撞击伴随的剧烈爆炸摧毁了地球表面的岩石,锆石由此产生。地球上可能出现了第一个海洋,生命可能已经诞生。在冷却并凝结为海洋之前,熔岩中大比例的水将迅速形成一种蒸汽大气,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千万年的时间,意味着海洋早在44亿年前便开始在地球上搅动;即使在地幔中只有少量的水——比撒哈拉沙漠的沙子还要干,也足以形成几百米深的海洋。
        约43.6亿年前:月球可能到此时才真正形成;也有可能是月球到此时才完全固化。
        约43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已较形成伊始下降了很多,已经有水存在(其存在形式可能为酸雨气候)。地球上的气候仍然十分恶劣,这直接导致后来形成于40亿年之前的陆地遭到严重侵蚀。此前地球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炙热状态,表面覆盖着一层由岩浆构成的炙热海洋,其中根本无法形成任何岩石;强烈的陨石撞击也阻碍了岩石的形成——那时地球遭受着极为频繁的外来天体撞击。
        约43亿~39亿年前:月球沙克尔顿撞击坑形成。
        约42亿年前:地球表面气候已不再是炙热如火,并出现了由火山喷发物质构筑的岛屿,成为最早的陆地。月球出现磁场。
        约41亿年前:月球产生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通过岩浆分离作用,形成了斜长岩月壳。火星遭受第5次特大小行星撞击,形成乌托邦撞击坑(Utopia crater,直径3.3公里),火星磁场从此消失。火星在早期几亿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了至少15次特大小行星碰撞,每次碰撞的威力都足以灭绝恐龙。火星磁场可能在遭受4次特大小行星碰撞之后就变得十分虚弱,最终在遭受第5次小行星碰撞后,火星磁场彻底消失。
        约41亿~39亿年前:月球遭受到大量星子的撞击,形成众多撞击坑。
        约41亿~37亿年前:火星处于温暖湿润的诺亚纪(Noachan)。火星现存最古老的表面(上面有很多大陨石与之相撞留下的陨石坑和庞大的水系)形成于这一时期。
        约40.9亿年前:日后的陨石ALH 84001的母岩在火星形成。ALH 84001形成的时间恰好是在火星核心迪那摩及其相关行星磁场逐渐消失的时候。
        约40亿年前:宇宙中的星系合并事件可能一直持续到此时。地球表面开始形成陆地。
        地球上的潮汐比现在高出1000倍,并以近500公里的时速向岸边推进。如此高速的巨能潮汐可以进入极远的内陆地区,给陆地造成巨大的灾难,每次潮汐的破坏程度都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当。
        后期重轰炸期(又叫月球灾难,地球受到大量小行星和彗星猛烈撞击的一个时期),地球遭到小行星猛烈撞击,至少25%的地壳在这次撞击中被融化;地球上大量飞溅出物质,其中一些可能到达月球。
        火星尚存在磁场,是由一个围绕着火星旋转的小行星(半径约75000公里)引起的。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月壳局部重熔,形成非月海玄武岩。金星拥有广泛分布的海洋、湖泊与河流。木卫四表面的大撞击坑形成。在月球形成后不久且在其核心变得坚固之前,它的外层漂浮着大量岩浆,正是在这一时期,地球得以牵引月球漂浮的外层,并使之扭曲,就像今天月球牵引地球的海洋造成潮汐一样;月球形状的这种“潮涨”导致了拉力最大的两极地区外层融化和稀释,而赤道附近的外层依然较厚、较丰满;可能月球地形的25%至40%是由潮汐进程造成的,这方面的证据仍保留在月球最远处高耸的外表里,月球最近处的证据已被随后的火山活动抹掉了。


        IP属地:广西4楼2017-05-22 16:35
        回复
          约40~39亿年前:
          约40亿~38.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命。从此直到现代,地球历史上估计发生过多达23次大灭绝事件。
          约40亿~38亿年前:火星存在降雨和大量河流、湖泊。
          约40亿~30亿年前:较年轻的一批巨大发光星系形成。太阳光芒只有现在的1/3。水星熔岩活动时期。地球被那些与今天的单细胞细菌和微生物或多或少有些相似的低微细菌和其它有机物团统治着。
          约40亿~25亿年前:地球上的水体基本上处于冻结状态。
          约40亿~20亿年前:火星存在海洋。
          约39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LHB,Late Heavy Bombardment,前后共持续了约5亿年),柯伊伯带物质进入太阳系内部,与各行星发生碰撞。火星北极遭到撞击,形成一个跨度8500千米的撞击坑,成为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坑。小天体大规模撞击月球,形成月海盆地,即雨海事件。一颗庞大的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使月球在数万年的时间里不断旋转,其远侧周期性地指向地球。水星表面的伦布兰特撞击坑(直径700多公里)形成。
          约39~31.5亿年前:
          约39亿~31亿年前:月球产生第二次大规模岩浆活动,月海玄武岩喷发,月海被玄武岩充填的次序为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静海、丰富海、澄海、风暴洋。
          约38.5亿年前:大量彗星撞击地球,为海洋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水,也为生命的形成准备了有机物等条件。一说此时有外星微生物搭乘彗星来到地球,成为地球生物的先祖。
          约38亿年前:有天文记录以来规模最大、亮度最高的一次宇宙爆炸发生,其在红外和可见光谱范围内的亮度相当于1000亿个太阳;爆炸发生一周后,高能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亮度依然维持在极高水平;这次爆炸起源于一个位于遥远星系中央的黑洞(距离地球约38亿光年),它在撕裂和吞噬一颗靠得太近的恒星时释放出强大能量束,划过38亿光年时空到达地球附近;之所以能在地球上观察到这么极端的亮度,是因为这次爆炸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能量喷流直指银河系,从而把能量集中在一小部分天空,使得该恒星被撕毁38亿年后,其最后放射出的可见光和射线终于让地球人得以享见。
          火星尚十分温暖湿润。后期重轰炸期仍在持续,数以百万计含有丰富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接连撞击地球,海洋开始形成。
          约37.17亿年前:柯伊伯带物质质量约为现在的100倍。
          约37亿年前:暗能量占据主导,宇宙膨胀开始加速。地球平均温度尚高于冰点。火星处于早赫斯伯利亚纪(Early Hesperian epoch),即火星历史的中间时期。火星尼里?帕特拉火山锥形成。
          约36亿年前:围绕火星旋转的小行星撞上火星,火星磁场从此消失(消失过程仅仅数万年)。一说造成火星磁场消失的撞击发生在约40亿年前。
          数十亿年前,一颗直径1600~2700千米的小行星以6~10千米/秒的速度、30°~60°斜角击中火星北半球,使得火星出现地形学上的“分裂”—— 北半球光滑平坦,地壳厚仅20千米;而南半球崎岖不平,地壳厚达50千米。该小行星的碰撞地点位于“伯勒里斯盆地”(Borealis Basin),撞击使该区域变成大小10600千米×8500千米的椭圆形平坦低地,而火星南半球则变成高地,比伯勒里斯盆地高数英里。而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地之间的分界线就是阿拉比亚陆地平原,其奇特的地形既不是高地,也不是盆地。经过这颗小行星碰撞之后,在火星表面上一个美国面积大小的高地出现崩塌,而现今的阿拉比亚陆地平原(Arabia Terra region)就是美国面积大小的高地分解后向北部滑脱180英里(300千米)形成的。这处高地向南滑脱至现今的伯勒里斯盆地边缘。火星表面上最大的三个地形特征——伯勒里斯盆地、阿拉比亚陆地平原和高地地形的形成,事实上都是短时间内形成,由一次突如其来的小行星碰撞造成的。这场小行星碰撞导致了深度崩塌。这些低位地壳的岩石受引力作用,更倾向于流至盆地区域,引力作用使得火星表面的岩石向盆地位置进行牵引。这就好像小行星碰撞刚一发生,地壳便向低位盆地流动数百公里。
          月球形成后约10亿年,特洛伊卫星分别撞上地球与月球。
          约35.5亿年前:月球仍在喷发玄武岩。


          IP属地:广西5楼2017-05-22 16:46
          回复
            约35亿年前:火星发生第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火星爆发全球性大洪水,众多沟壑在这一时期形成,水手谷沿地质断层开始形成;这一断层是由地质构造变化以及位于西部的塔希斯(Tharsis)巨型火山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当熔化的岩浆从地壳涌入塔希斯山后,整个地区开始抬升,这时周边的地壳岩石不断被拉伸,直至断裂形成断层和裂纹;当裂缝展开后,地面就会下沉,同时,断层也为地下水的流动打开了通道,它破坏了地表,并且扩大了断裂区域;在水手谷的无数地方,险峻而且较新暴露的崖壁变得很不牢固,由此造成的山崩使峡谷变得越来越宽。火星的海洋于这一时期消失。
            月球背面最大的月海“莫斯科海”的西北部分形成。
            今天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地区的岩石形成于此时。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
            约35亿~33亿年前:原核生物出现。
            约35亿~32亿年前:地球太古代海洋的温度不超过40℃,约在26℃~35℃之间。
            约35亿~6亿年前:元古代期间出现了真核生物。
            约34.6亿年前:能够产生氧的光合生物可能已经出现。地球上开始出现氧气,赤铁矿开始形成。
            约34.5亿年前:地球磁场已经形成,其强度介于今天地球磁场强度的50%到70%之间。这个时期正好在生命发展的最早阶段,处于地球被星际碎片撞击和地球大气中充满氧气这两个时期之间。此时从太阳定期地抵达地球的辐射量,与现今最活跃的太阳风暴(solar storm)袭击地球时的能力相当;由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北极光(auroraborealis),在此时能够在距今天的纽约市相当的纬度位置内观察到。
            约34.4亿~28.4亿年前:月球再次喷发玄武岩。
            约34亿年前:火星沙尔巴塔纳(Shalbatana)谷大湖(占地80平方英里,深达1500英尺,几乎跟美国和加拿大边界处的夏普伦湖一样大)形成。“原始汤”(primordial soup)时代,单细胞生物出现,主要以原核生物形式存在。
            约33.5亿~30亿年前:4个的不同星系群相互撞击合并,最终形成了星系群“阿贝尔-2744”(又称“潘多拉星系群”,距离银河系约30亿光年)。
            约33亿年前:地球上第一个大规模的钻石形成期。
            约33亿~28亿年前:地球上现有生命体的全部基因种类中,大约27%的基因种类在此期间基本定型。
            约32亿年前:地球已有固态内核。地球磁气圈已经存在,且已强到足以保护地球免遭太阳风暴的毁灭性破坏。也就是说,地磁场强度此时已与今天相当,或至少有今天强度的50%,一般是40~60微特斯拉。保护性的“磁茧”可能也已经存在。
            约31亿年前:月球的火山活动停止,月球的地质演化进入停滞状态。此后月球可能再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也再没有新的岩石产生。月壤开始在太阳风200万~500万年的长期作用下形成。
            约30亿年前:地球上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出现。
            地球生命体内的基因获得“戏剧性”的大规模发展,原始生命进化出了从阳光中获取能量的更有效方式,使得微生物生态系统戏剧性扩张,在规模上更为庞大,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在地球上现有生命体的全部基因种类中,大约27%的基因种类在距今33亿年至28亿年间基本定型。)。
            基因种类之所以大量增多,可能是当时的细胞生化过程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包括“电子传递”等细胞膜内电子活动等重要生物功能,这类功能至关重要,它使植物和一些微生物能呼吸氧气,通过光合作用从阳光中汲取能量;科学家们把这种以“电子传递”为代表的生物化学发展时期称作“太古代扩张”。
            “太古代扩张”之后5亿年左右,发生了“大氧化事件”,地球大气层含氧量突然增加,导致厌氧类原始生命大量灭绝,“个头更大、更聪明”的需氧生物成为主流生命,引发了地球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变化。
            月球尚有水存在。此时月球的岩石圈已经冷却和固化,现在的月球基本上保留了凝结时的形状。月球凝固时的自转周期为3.652天,月地距离比现在的月地距离近2.2倍,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轨道周期之比约为2.2:1,很接近于共振。
            火星进入西方纪(Hesperian epoch),温暖湿润时期结束。火星地质进入不活跃状态,直到现在。源自地下水的火星表面最大的水体大部分被冻结或蒸发,之后的一个漫长时期,火星上下起了断断续续的细雨和露水。来自同一个天体的陨石“Sheltered Rock”和“Block Island”几乎同时(间隔不超过几秒钟)坠落火星。但此时火星表面仍有大量湖泊和地表径流。


            IP属地:广西7楼2017-05-22 16:53
            回复
              约19亿年前:地球上偶然出现了一种可以利用阳光能量产生氧气的细菌。大量真核生物出现。
              约18.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稳定,俯冲作用结束。
              约18亿年前:火星进入亚马逊世时期。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McMurdo Dry Valleys)地区火山喷发,形成迷宫般的玄武岩地貌。加拿大萨德伯里陨石坑形成,直径约250公里。
              约17.8亿~17.7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在此期间分布着一期大型基性岩墙群(也称太行-吕梁岩墙群或华北岩墙群)。
              约17亿年前:澳大利亚西部的舒梅克陨坑(旧称爱尔兰人陨坑)形成。
              约17亿~12亿年前:地球上第二个大规模的钻石形成期。


              IP属地:广西8楼2017-05-22 17:13
              回复
                约16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第一次体积大增长。真核细胞出现。此后大约2亿年的时间内,真核生物从肉眼不可见的尺寸,一跃而进化成一角硬币大小。
                约15亿年前:火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地球板块运动暂时停滞。
                约14亿年前: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
                约14亿~10亿年前:其地层中含有蠕虫痕迹,后生动物可能已经出现。
                约13亿年前:“蓝田生物群”所在的安hui 休宁一带此时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约12亿年前:进化史上一个氧气浓度增加的关键点出现。一些远古细菌已在进行较复杂的氧化反应,说明此时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此前科学界根据一些化石证据认为,在距今约23亿年前和约8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两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其中约8亿年前的那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推动了简单生物向复杂生物的进化,最终形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现有的各种生物。但最新发现认为第二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其实发生于约12亿年前)。
                今天英国斯托尔半岛的乌拉铺高地港口的位置遭到小行星撞击,撞击坑宽13千米,爆炸能量相当于1000枚核弹。
                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化。
                约12亿~10亿年前:真核多细胞藻类出现。
                约12亿~2亿年前:地球温度变化特别剧烈,忽冷忽暖。
                约11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Rodinia,新元古代超大陆)形成,北美洲位于罗迪尼亚的中心,北美东岸紧连着南美的西岸,北美西岸连接着大洋洲大陆与南极洲东部。北美中部的裂谷从五大湖开始一直到德克萨斯州,贯穿了整个北美大陆;裂缝在地表从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等州附近,一直延伸到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附近的富兰克林山脉。地球的气候处于大冰期。
                动物和真菌分化。
                约11亿~8亿年前:地球上掀起一次强大的造山运动,使得该时期以前的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台基底。此后,全球至少经历了一次最为广泛的冰川作用,这次冰川作用使得扬子台形成了复杂的古地形。
                约10.2亿年前:印度Purana盆地群(位于印度中北部新德里的南部,是一些横跨数千平方英里的平坦的地表凹陷)形成。
                约10亿年前:与一个富含气体的小星系合并让椭圆星系NGC 4150得以拥有形成新恒星所必须的物质。
                地球上一天有18个小时,一年有大约500多天。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横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发生。后生植物出现。低等生物向湖相的藻类细胞生物转变的发生至少在此时便已经开始了。真核生物可能已经登陆,它们似乎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简单真核生物,而且也许有时会部分暴露于空气中。火星表面可能存在着河流。火星的一颗卫星分裂成两半,撞击火星,形成一对撞击坑。随着月球的内部降温收缩,月球的外壳上开始形成了裂缝,月表开始收缩,这一现象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IP属地:广西11楼2017-05-22 17:20
                回复
                  约10亿~9亿年前:后生动物开始分化辐射。
                  约10亿~8亿年前:后生动物(前埃迪卡拉后生动物)出现。
                  约9.7亿~8.9亿年前:双溪坞群火山岩形成。
                  约9亿年前: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出现。
                  约9亿~6亿年前:现今美国米纳斯吉拉斯、戈亚斯等州所在地区是一片浩瀚的古大洋,巴西利亚以及周边5个卫星城镇位于一片临海的古老大陆之上。澳大利亚西部的蜘蛛陨坑形成。
                  约8.8亿年前:华夏与扬子陆块体最终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约8.5亿年前:未变质变形的辉绿岩脉侵入双溪坞群火山岩。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海绵状有机物痕迹,科学家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动物化石。该化石发现于麦肯锡山(Mackenzie Mountains,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首府黄刀城西北8公里处)。
                  约8.5亿~6.35亿年前:成冰纪时期,最古老的海绵出现。
                  约8亿年前:南极洲紧靠着现在的美国西南部,都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海绵出现。月球背面一处被称作康普顿-贝尔库维奇钍异常(Compton-Belkovich thorium anomaly)的地方可能仍有火山活动。
                  约8亿~4亿年前:火星发生第三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约7.8亿年前:丝盘虫(扁盘动物)出现。
                  约7.5亿~6.53亿年前:经过一系列冰川期之后,多细胞生命开始快速发展。
                  约7.5亿~6.35亿年前:地球海水中磷的丰度比通常水平升高了数倍。雪球冰原会磨碎大陆岩石,并当冰川退却时释放出磷;这些磷会被冲刷进入海洋,在那里它们为藻类的兴盛提供了养料,进而促使有机物质和氧气的形成有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而进入海底淤泥中的更多的有机物质将为日后留下更多的氧气,并最终提高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有一种意见认为,雪球地球上的冰川只发生过一次退却——在一个1000万年之久的冰川期的末端,它所产生的一个短暂的磷波动不会对进化产生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冰原反复地前进与后退,即便仅有的一次雪球地球事件也能够导致磷浓度的升高。
                  约7.5亿~5.8亿年前:地球处于“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时代,地球表面从两极到赤道全部结成冰,只有海底残留了少量液态水。在这期间,地球可能一直处于完全的“深度冰冻”状态,或者可能只是受制于不断活动的冰川和冰山,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冰体。地球可能不是“一个白球,而更有可能是一个泥球”。由于向外喷射灰烬的火山经常爆发,可能使得地球表面“布满灰尘”。由于植物在7亿年前并未进化,脏兮兮的冰可能是地球表面吸收阳光的唯一“黑点”。结果,这些区域更有可能融化,产生令原始生命形式茁壮成长的水体,比如藻类和真菌类。


                  IP属地:广西12楼2017-05-22 17:24
                  回复
                    约7.16亿年前:地球赤道地区被冰雪覆盖。
                    约7亿年前:地球上最严酷的冰川时期之一,陆地和海洋几乎完全封冻,当时的地球就是一个“大冰球”。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脉中一种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这种特殊地质结构只有在海上发生巨大风暴,海底沙子被卷起并反复冲刷海床时才会形成,这说明当地曾是一片海洋,并且当时海水并未封冻;这是迄今最清楚的证据,说明在这一冰川期仍有较大面积的海洋并未封冻;在条件恶劣的冰川时期,一些微生物可能在这些“生命绿洲”中生存下来,并在之后气候转暖时大量繁殖和进化,最终形成了今天多种多样的生物。
                    约7亿~6.35亿年前(一说6.5亿年前):地球呈现完全冷冻状态,表面温度骤然跌落,整个地球覆盖在3000多米厚的冰层之下。这一冰冻期持续了大约2500万年之久(雪球理论)。
                    约7亿~6亿年前:真核生物发生了大的适应辐射(第一次进化大爆发)。
                    约6.8亿~5.8亿年前(一说约6亿~5亿年前):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第一次大冰期),地球成为“雪球”,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约6.5亿年前:罗迪尼亚古大陆裂开,形成澳洲、南极洲和东亚,并逐渐向北极漂移,这些运动使得潘纳佛瑞肯大洋扩展开来。
                    冰河世界,在南极有巨大且日益增大的冰盖。最古老的海绵已经存在。这些海绵高约1厘米,可能生活在由细菌组成的坚硬的叠层礁石上,在水面宽度不超过20米的水流里游弋,从水里过滤有机碳。它们证明了在极为恶劣的“雪球”事件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动物存在。“雪球”事件标志着6.35亿年前的成冰纪时期结束,只留下很多覆盖着冰的球状物。
                    南华纪、震旦纪,所有的古大陆(地台基底)都已形成。
                    约6.35亿年前:Marinoan“雪球”冰期(也许是地球上最严重的冰期)结束。一种说法认为,“雪球”的终结与被束缚的甲烷的大量释放有关,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当时形成的岩石层中方解石沉积物的一个典型同位素特征。另一种说法是,这些方解石是在周围地层沉积之后至少160万年由热液形成的,而且它们的特征源自其他地方的热液甲烷在热作用下所发生的氧化。
                    约6.35亿~6.32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为120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80多ppm),地球类似一个“超级温室”。
                    已知最早的后生动物存在的化石证据[2009年,在安曼沉积岩中发现一化石类固醇(24-isopropylcholestanes,为寻常海绵纲的海绵所特有)来自距今约6.35亿年或更早以前的马林诺冰期,这是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中的最后一个;这表明在寒武纪大爆炸期间两侧对称动物迅速分化之前至少1亿年,一些晚成冰期海盆中的浅水中就含有浓度大到足以支持简单多细胞生物的溶解氧 ] 在这一年代的地层中出土,这些化石证明后生动物至少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约6.3亿年前:无体腔扁虫、纽虫出现。
                    约6.3亿~5.8亿年前: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宏体生物群——休宁“蓝田生物群”出现,生活于海面下50~200米深处的温暖浅海环境;蓝田镇位于北纬30°附近,紧邻世界自然风景名胜地黄山。
                    约6.2亿~5.9亿年前:整个地球被裹在冰雪之中。
                    约6亿年前:恒星Iota Horologii诞生,其黑子周期约1.6年,是已知恒星中最短的。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猛烈撞向地球,被撞击区域就是如今的南澳大利亚,此次撞击在地球上留下的一个伤疤就是亚克拉曼湖。被此次撞击激起岩石的整个区域跨度大约为150公里。
                    博尔(BOULE)基因(已知唯一一种只有制造精子功能的基因)出现,后世几乎所有生物体内(包括海葵、蠕虫、昆虫、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人类)的精子中都含有它;植物与真菌的体内缺乏博尔基因,这意味着植物精子,或者花粉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精子的产生的。


                    IP属地:广西14楼2017-05-22 17:30
                    回复
                      约5.9亿年前:瓮安大辐射。原口动物出现。
                      约5.77亿~5.42亿年前:软躯体动物出现。
                      约5.75亿~5.6亿年前:阿瓦隆大爆发,最早的软躯体动物——伊迪卡拉动物群出现(第二次进化大爆发),随即灭绝。
                      约5.7亿年前:棘皮动物、异涡虫,以及羽腮纲、肠腮纲原索动物出现。
                      约5.65亿年前:动物已具有通过控制肌肉来自由活动的能力。这些动物很可能像水生腔肠动物一样,依靠肌肉的收缩来移动,以帮助觅食或躲避危险。海鞘类原索动物出现。
                      约5.6亿年前:原索动物出现。
                      约5.5亿年前:罗迪尼亚超大陆开始分裂(根据对南极大陆地质调查工作陆续取得的成果来看,6亿年前的确存在这片古老大陆。研究表明,南极大陆沿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将南极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南极6亿多年以来由许多相互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横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的片段,由此可见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在连接处分裂,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了冈瓦纳古陆(从前观点认为,8亿~6亿年前部分新元古代超大陆从现今美国西南部分裂,最终向南漂移成为东部南极洲和澳大利亚)。一说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于约7亿年前或更早。
                      南极洲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最古老的硬体动物Namacalathus(生活在礁石里)出现。大气含氧量从3%迅速升高到了21%,和今天的含氧量相同。
                      以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的祖先为代表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发展出了能感知氧浓度的系统,以便在细胞缺氧时采取补救措施;拥有了这种能力,动物便能更好地在低氧条件下存活(例如,若人体由于高原反应或强体力活动而缺氧,这一系统便能有所反应,防止中风、心脏病发作等);丝盘虫是一种小型海生动物,它没有器官的分化,只有五种细胞类型,看上去就像变形虫;丝盘虫在缺氧条件的反应和人体应对缺氧的机制相同——毫不夸张地说,把丝盘虫体内起关键作用的酶放在人体细胞里,它也能发挥正常作用。
                      约5.44亿年前:地球上只存在3个外形极其不同的动物门类。
                      约5.43亿年前:地球进入显生宙、古生代。地球生物进化出真正的眼睛。
                      约5.42亿~5.2亿年前(一说5.45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持续时间不足2000万年(第三次进化大爆发)。
                      约5.4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第二次体积大增长。动物已出现有性繁殖。
                      约5.38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38个动物门类。
                      约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1个小时。无颌类出现。
                      `


                      IP属地:广西15楼2017-05-22 17:35
                      回复
                        约5.2亿年前:星系M51形成磁场。
                        约5.05亿年前:加拿大伯杰斯生物群生活于这一时期。
                        约5亿年前:宇宙中已知最明亮的星爆现象发生,这次星爆现象是由两个巨型螺旋星系相互碰撞所产生的剧烈爆炸,其中有无数的恒星正在形成,星爆发出的红外线总量相当于一整个星系的红外线总量;这次星爆的亮度相当于宇宙中附近位置此前所发生的最著名的“无核星爆”亮度的10倍,两个星系合并使得在远离各自星系中心的位置也可以出现大量恒星形成的区域;这个合并的星系被命名为II Zw 096,位于海豚座,距地球约5亿光年;II Zw 096的星系碰撞还将会持续数亿年;II Zw 096相互合并的两个星系之间的强大引力将其中一个曾经是风车形状的螺旋星系改变了形状;此次星爆区宽度约700光年,仅仅是II Zw 096星系的一小部分(II Zw 096直径约5万~6万光年),但它发出的红外线是这次星系碰撞所发出的红外线的80%;这次星爆正在形成大量的恒星,每年所形成的恒星总质量相当于100个太阳质量;在星系合并过程中,每一个独立的恒星很少会撞入其他恒星之中,因为它们之间距离非常大。北斗七星中的开阳伴星A和开阳伴星B形成。
                        西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和东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生冲撞,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冈瓦纳超大陆。南极南龙达讷山被认为位于当时两大陆冲撞的边界。这也是南极洲最近一次遭遇大陆板块碰撞。南极洲甘布尔泽夫山脉(Gamburtsev)在此次碰撞中形成。此时地球上只有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一片古海洋和以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板块组成的一块古大陆,今天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此时全是汪洋。在今天的四大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此后,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逐渐收缩。α球蛋白基因与β球蛋白基因分化。
                        已知最古老的具有“节肢”的动物——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出现。
                        约5亿~2亿年前:月壤形成。
                        约4.9亿年前:一个较小的星系在与垂直方向成45°的角度撞击并贯穿了一个更大的星系,较小星系的引力最初将恒星与气体牵引至受害者的中心,随后,当较小星系钻过较大星系的恒星盘,并从另一侧出现后,恒星与气体又向外反弹,从而形成了一个扩大的环(直径约38000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1/3),并将气体挤压进新的恒星——这是一些释放出蓝色炙热光芒的最亮的恒星;此次撞击遗留下的两个星系(一个较小星系与一个巨型环状星系)一道被称为Arp 147。


                        IP属地:广西16楼2017-05-22 17:37
                        回复
                          约4.88亿年前:寒武纪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出现的大多数生物从此绝灭。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事件,海洋中的动物属种数量几乎增加了4倍。
                          约4.88亿~4.72亿年前:早奥陶纪时期,在摩洛哥东南部仍然有奇虾幸存。
                          约4.80亿~4.72亿年前:伯杰斯生物群类型的动物依然生活于早奥陶世的摩洛哥。
                          约4.75亿年前:体长1米、直径15厘米的巨型海洋蠕虫出现,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床下长达5米,直径15到20厘米的水平洞穴里。
                          约4.7亿年前:动植物开始登陆。
                          约4.7亿~4.1亿年前:第二次大冰期,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
                          约4.6亿年前:软骨鱼类出现。
                          约4.54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地球上至少发生过47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该次喷发物的体积在1500立方千米以上。
                          约4.46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牙形石化石。
                          约4.4亿年前:有颌类出现。辐鳍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39亿~4.38亿年前(一说4.5亿年前):晚奥陶世灭绝(第一次大灭绝)。此次大灭绝事件导致6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1/4的海洋生物灭绝。起因可能是伽马射线暴波及地球造成了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也有可能是由于冰河形成和消融交替引起海平面上下波动。化石记录显示,位于水体表层和中纬度的生物体受到的臭氧层空洞带来的影响最大。一说4.4亿年前,奥陶纪晚期伽马射线大爆发转变大气中氮、氧,形成NO2,并呈现出褐色气体烟雾,使天空昏暗模糊,大气降温出现冰冻现象;还形成酸雨气候,破坏臭氧层,紫外线直达地面,甚至穿入十几米水下。
                          约4.3亿年前:植物产生维管系统,早期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建立。
                          约4.25亿年前:腔棘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2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年有419天,一天的日长相当于现在的87.2%,即20小时55分。
                          约4.19亿年前:硬骨鱼已经分化为辐鳍鱼与肉鳍鱼。
                          约4.18亿年前:昆虫已经出现。
                          约4.17亿年前:四足动物的祖先型肉鳍鱼出现。
                          约4.07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木本植物化石。
                          约4亿年前:古老的α基因又重新开始复制。
                          约3.95亿年前:水生四足动物已经出现。
                          约3.9亿~3.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树Eospermatopteris生活于这一时期。植物从此开始深刻地影响地球化学循环。
                          约3.8亿年前:体内受精行为与胎生现象已在鱼形动物中出现。
                          `


                          IP属地:广西17楼2017-05-22 17:40
                          回复
                            约3.8亿~3.6亿年前:晚泥盆世灭绝(第二次大灭绝)。1/5的海洋生物灭绝,灭绝的海洋种属超过一半,原因未知。
                            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陆,两栖动物出现。
                            约3.6亿年前:一次短暂的冰期。此冰期很可能是由陆地植物进化过程中有机碳被大量掩埋造成的。
                            3.56亿年前:冈瓦纳古陆位于南极,而劳亚古陆向其靠近,最终导致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泛(盘古)大陆。这些构造事件导致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瓦利斯堪山脉。冰盖开始在南极形成,并在石炭纪逐渐增大。同时位于较高纬度的古大陆变得潮湿温暖,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死亡后形成了煤炭)。
                            约3.5亿年前:地球板块运动第二次停滞。
                            约3.5亿~3亿年前:脊椎动物和昆虫开始适应陆地。
                            约3.4亿年前:四足(肢)动物出现。
                            约3.2亿年前:种子植物的祖先发生基因多倍化突变,这是高等植物基因演化史上第一个重大事件。
                            约3.2亿~2.3亿年前:第三次大冰期,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
                            约3.12亿年前:飞行昆虫已经出现。
                            约3.1亿年前:蜥形类动物出现。
                            约3亿年前:两个螺旋星系开始碰撞并缓慢合并为星系NGC 520;直到今天,这两个星系的合并也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它们的核心尚未接触。
                            北欧还是一片沙漠。
                            约3亿~2.5亿年前:石炭纪后期,泛大陆(联合古陆)时期(大陆板块大约每5亿~7亿年合并一次),陆地上出现茂盛高大的森林,爬行类出现。
                            约3亿~200万年前(一说3.5亿年前):一颗直径为1英里(1.6公里)的彗星或小行星撞击非洲乍得湖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形成了奥隆加陨石坑,直径大约11英里(17公里)。
                            约2.9亿年前:一对小行星撞击今天的加拿大哈得孙湾海湾附近,在魁北克省加拿大地盾上形成了两个环形湖(陨石坑),其中较大的一个是直径为20英里(32公里)的西清水湖,较小的东清水湖的直径为13.7英里(22公里)。
                            约2.8亿年前:石炭-二叠纪大冰期。被子植物起源。
                            约2.6亿年前:爬行动物进化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耳。已知最早的有对生拇指的树栖动物苏美尼兽(Suminia getmanovi)出现。
                            约2.5亿年前:地球上只有“泛古陆”一块大陆存在。
                            地球进入中生代,恐龙出现。贝加尔湖形成。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发生超级火山喷发,晚二叠世灭绝可能与此有关。一种适应了淡水的海水鱼进入了内陆,这种鱼在“泛古陆”开始分裂的2.5亿至2亿年前分化出了4个种类,它们就是现代淡水鱼中的主要成员鲤鱼、鲇鱼、锯刺鲑和电鳗的祖先,它们随泛古陆分裂而分布到了后来形成的各大陆,随着淡水水域的增加,这4种鱼也逐渐增加了多样性,形成了现在品种丰富多彩的骨鳔类淡水鱼。


                            IP属地:广西18楼2017-05-22 17:42
                            回复
                              约2.3亿~2.2亿年前(一说约2.52亿年前,又说2.6亿年前、2.51亿年前):晚二叠世灭绝(第三次大灭绝,规模最大的一次。晚二叠世以来大约每隔2600万~2800万年发生一次集群灭绝,一说中生代以来大约每隔3200万年发生一次大规模灭绝),地球上96%的海洋生命和75%的陆地生命灭绝。
                              这次大灭绝可能持续了几十万年,其后生物圈用了1000万到3000万年的时间才恢复灭绝前的繁荣;但鹦鹉螺仅用100多万年就恢复了生机,甚至比以前更加繁荣。一股巨大的岩浆如洪水般向上喷涌而出,淹没了1百万到4百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它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这次的爆发有着玄武岩熔岩毒气通过西伯利亚地幔的裂缝渗透出来断断续续持续了大约1百万年。现在,意大利的岩石可能跟这两件大事有联系。峨眉山(当时还是一片浅海)发生规模空前的火山喷发,瞬间释放出25万平方公里的熔岩,面积相当于5个英国威尔士。而总体积高达50万立方公里的熔岩更是引起了巨大的环境灾难。温度高达700~800℃的巨量镁铁质熔岩瞬间进入海水,引起了极为猛烈的喷发。由于镁铁质岩浆携带大量的硫,因此大量的火山尘埃和硫化物都会喷射到大气的平流层,形成富含硫酸盐的“云层”(气溶胶),这些不易消散的硫酸“云”,不仅会极大地阻挡和吸收阳光,从而导致短期内全球急剧变冷;同时,其形成的酸雨也会对全球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造成极大的损害。直到今天,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还有大量的火山岩分布。
                              此次大灭绝之前约两百万年,海洋就出现了长期的缺氧事件和间歇性的硫化氢污染,因此这次大灭绝也可能是海洋环境长期恶化的结果。这一时期,陆地大火、海洋缺氧、强烈的火山活动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几乎同时发生。
                              约2.25亿年前:大西洋诞生。
                              约2.2亿年前:最早的龟类——半甲齿龟出现。
                              约2.14亿~2.12亿年前:一颗直径3英里(5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形成了现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Manicouagan)陨石坑,直径62英里(约100公里。现存遗迹直径约45英里),是为世界第五大陨石坑。这次撞击可能导致了物种的大量消亡,杀死了地球上大约60%的生物。
                              约2.1亿~1.92亿年前:被子植物发生基因多倍化突变,这是高等植物基因演化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
                              约2.1亿~1.4亿年前: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出现。
                              约2.05亿年前:牙形石灭绝。
                              约2亿年前:晚三叠世,泛大陆开始分裂,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离。火星发生第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约2亿~200万年前:地球温度一直偏暖。


                              IP属地:广西19楼2017-05-22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