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宴 著
他方脸白发,中等身材,谈话举止微带笑容。他讲话娓婉动听,宏声有力,走路风快。从他的这些外形就可看出他有着实干家的风范。就是他在1958年一1963年首任建兴中学校长期间,创出令人嘱目的辉煌业绩,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代表,接过周恩来总理发给他的奖品,而流传于世。他就是历任建兴中学校长、南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主任,离休副县级领导干部赵其勋同志,现年74岁(2004年)。下面记述的是赵其勋同志,任建兴中学校长期间的一些感人事迹。
1960年5月17日,首都北京阳光灿烂。这一天是赵其勋同志参加全国教育、卫生、文化、新闻、体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第十天,也是他人生辉煌灿烂的难忘日子。按会议日程安排是到颐和园参观,正在颐和园参观的时候,一辆小车在他的身边停下,一位年轻的会议工作人员叫他上车。他看见车上坐有著名艺术家白杨、赵丹等人,赵其勋同志感到分外高兴。小车开往人民大会堂,到了西藏厅,他看见梅兰芳、侯宝林、常香玉、庄则栋等20多位全国知名人士,静悄悄的端庄坐着,这时工作人员才告诉大家:“今天是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亲自来接见你们”,会场一下沸腾起来。神彩奕奕的周总理步入会厅,向大家招手致意,并说:“同志们好!"大家齐声欢呼:“总理好!"总理说:“在坐的许多同志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曾多次会面"。总理对不认识的同志,便一一询问姓名、地址、做何工作,当问到赵其勋同志时,他肃然起立,向总理报告:“我叫赵其勋,是四川省南部县建兴中学校长"。总理饶有风趣地说: “你的名字取得好,你现在不是创建奇勋了吗!"惹得与会人员大笑。在座谈会上,人人争先恐后地向总理汇报,总理频频点头说:“我马上要去接待外宾,只抽了这点时间来看望大家,你们是英雄,是模范,我没有什么祝贺你们,赠送你们金笔一支,好谱写你们的伟大业绩。"在欢呼声中总理走出了会议厅。赵其勋拿着金笔呆呆坐着,他不知为何今天来到这里,后来才听到与会的代表说:是大会主席团安排的,在全体代表中选出20位杰出的知名人士参加总理接见。
赵其勋同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和他的先进业绩都是永存的。在大跃进的极左年代创下的丰功伟绩,与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今天来思考,很耐人寻味。把他的模范事迹推荐于世,又一次给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的启示。
一、不唯上,不唯虚,只为才
极左的大跃进年代是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时期。那些有才干的专家、学者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那些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都贬为“臭老九''。赵其勋1958年到建兴中学当校长,当时学校只有6个初中班、12名教师,有部分是小学提上来的,对教中学有一定困难。有个生物教师,不会命考试题,在校领导的催促下,出了一道“怎样穿草鞋耳子"的试题,成了全校师生的笑柄。当时有的中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点、线、面,什么叫钝角和锐角等基本知识。赵校长看到这些情景,坐立不安、夜不能寐,通过深思熟虑,决定不搞唯上(极左路线)、唯虚(空头政治),只为才的办学思路。学校必须广纳人才,有人才才能出人才。他先后跑了省、地、县、区、乡10多处考察人才和接纳人才。建兴中学先后接收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或有重大历史问题的,但教书是能手的老师共27人,占当时学校教师总数的五分之四。如郑大模老师,解放前是蓬安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是语文教师中的姣姣者,但在历史上有“重大问题"。赵其勋同志不是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而是以家庭出身看本人,历史问题看当今,政治问题看表现,教学工作看效果,大胆启用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不仅没有把郑老师当“反革命"对待,而且让其教高三,并安排其多次示范教学。在大跃进困难时期,还让其享受高级教师每月国家补助一斤肉、一斤糖、一斤油的待遇。郑老师感动不己,在教高三除了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外,每天都要到班上辅导学生,还把差等生每晚叫到寝室内补课。郑老师教的语文课,几次高考都名列地区前茅。又如李前勋老师是四川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分配在中科院四川分院工作,由于其父亲是西充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把其从四川分院推出来。赵其勋同志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把李前勋迎接到建兴中学教物理。李老师来时思想包袱沉重,赵校长经常和其促膝谈心,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教学上重视李老师,使其感到学校温暖。李老师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好物理上,高考时,学生的物理成绩全部优异。李前勋老师现在是川北医学院的知名教授。陈水祥老师,由南部中学调到建兴中学,由于他语文功底深厚,才华出众,教学有方,既安排其教高三语文,又当教研组长,还作班主任;陈老师所带的那个班学生50人,考入大学49人,是全地区、全省之冠。陈永祥老师后来担任过建兴中学校长、县政协副主席。在极左年代,区公安员何开儒经常找学校的麻烦,说建兴中学是地、富、反、坏窝子,学校放松了阶级斗争,没有把坏人管好,经常责成学校开斗争会,赵校长经常和其周旋,保护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让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
二、不唯钱,不唯靠,只唯干
赵校长到建兴中学,只有6个班的教室和宿舍,没有教学器材,没有图书室,没有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宿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赵校长立志要把建兴中学建设成全省的一流完中,除着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外,还集中精力抓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学校增添了16个班的教室,1000人的男生宿舍,新建了图书馆、仪器室、医务室、各种保管室、饲养场、女生宿舍共5000多平方米,改造了校内2公里长的泥泞路为碎石路,整修6000多平方米的体育场。整个修建工程上级教育部门只拔了2万多元。没有资金怎么办?赵校长不唯钱,不唯靠,只唯干。干就是金钱,干就是胜利,他以身作则干起来。在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开展了三次大动员,并在全校开展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大型演讲会,全体师生意气风发,情绪高昂,决心把建兴中学建设成全省的一流学校。在两年建设中,除了石、木、砖工雇人外,挖、背、抬、运的工种全是老师和学生干。教师每周劳动一至二天,学生劳动一天。修学校没有木材,就到永庆乡的三个村购买了三百多根树。由于该乡当时不通公路,树料要用人力抬到公路上,赵校长便组织了10多名青年教师搬运木料,自己带头到搬运工地,为搬木料的老师送茶送水、煮饭、修路。校内人行道改造、体育场整修,都是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夜战数个通宵完成的。建兴中学的师生,能一呼百应,同心协力建设学校,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校长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实干,有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1959年赵校长在永庆搬运工地上接到通知,他爱人患急病,要他立即返校送家属治病,由于工作不能分身,便委托在校读书的侄儿把爱人送南充住院治疗,后来受到家属的长期埋怨。赵校长勤工建校的精神是全地区、全省的典范。
三、不唯名,不唯利,只唯实
赵其勋同志一生不唯名,不唯利,只唯实。他高风亮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学习。他常读马列、毛主席著作,善于研究理论;就是退休后仍订有多种报纸、杂志,除操持家务外,其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50年代在县委工作期间,他因工作出色,先后三次提升了三级工资,由于在统购统销和肃反工作中坚持原则,讲实话,触犯了领导,所提的工资全被取消,但他从无怨言。赵其勋同志不谋私利,乐意助人。1960年他爱人在南充住院治病,组织上补助他100元钱,他想到自己是有困难,但有的老师比自己困难更大,就将补助款转让给长期患病的孙继庶老师,他将手表、毛衣卖了给爱人治病;1961年赵校长的小孩生病住院,组织上又补助他100元,他同样将补助款转让给长期患病、双目失明的谭宗敏老师。他这种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大家都说赵校长好。困难时期学校搞勤工俭学种菜养猪,但无菜种、猪源,赵校长便和一位老师去购买蔬菜良种,全由赵校长自己支付;又和一位养猪的老师去岳池酉溪购买良种小猪,带上干粮来回步行了400多里,购猪花了120多元,也是由赵校长个人支付。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学校附近的社员晚上在学校菜地砍了两背包包菜,被学生发现,赵校长当即制止不准打骂,还叫社员把菜拿到公共食堂去大家吃。第二天又组织了数名学生砍了200斤包包菜,敲锣打鼓地给砍菜的几个社员送去,令其感激不已,这些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
赵校长还特别关心群众疾苦,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在大跃进生活困难时期,老师、学生每月只供应18斤粮,这如何能吃饱呢?老师如何能教书?学生如何能学习?赵校长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有时还掉下几滴泪珠。这件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呢?想来想去,只有动员全体师生学习“南泥湾精神",走自立更生、勤俭办学的道路。通过开展“南泥湾精神"大讨论以后,发动师生,大种蔬菜、大养牲猪。全校共种了30亩地的蔬菜,养了200头猪,每年能收菜50多万斤,能宰杀2万多斤猪肉,全校师生每天能吃2斤菜,一月能吃到1.5一2斤肉,大大改善了师生们的生活,当时的建兴中学无一例患水肿病。由于生活有了保障,尽管校内、外劳动较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得到了飞速的、稳步的提升,几届高考,考起了清华、北大、南开、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有数十名;有一届,只有一个学生没有考起大学。建兴中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现在有的在中央当部长,有的在大学校当校长,有的是冒尖的科学家,地师级、县团级的领导干部有百余人。当时建兴中学成了川北教育界的一颗明珠,至今仍受到世人敬仰。
资料来源:《南部文史资料选辑》
他方脸白发,中等身材,谈话举止微带笑容。他讲话娓婉动听,宏声有力,走路风快。从他的这些外形就可看出他有着实干家的风范。就是他在1958年一1963年首任建兴中学校长期间,创出令人嘱目的辉煌业绩,成为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代表,接过周恩来总理发给他的奖品,而流传于世。他就是历任建兴中学校长、南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办主任,离休副县级领导干部赵其勋同志,现年74岁(2004年)。下面记述的是赵其勋同志,任建兴中学校长期间的一些感人事迹。
1960年5月17日,首都北京阳光灿烂。这一天是赵其勋同志参加全国教育、卫生、文化、新闻、体育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第十天,也是他人生辉煌灿烂的难忘日子。按会议日程安排是到颐和园参观,正在颐和园参观的时候,一辆小车在他的身边停下,一位年轻的会议工作人员叫他上车。他看见车上坐有著名艺术家白杨、赵丹等人,赵其勋同志感到分外高兴。小车开往人民大会堂,到了西藏厅,他看见梅兰芳、侯宝林、常香玉、庄则栋等20多位全国知名人士,静悄悄的端庄坐着,这时工作人员才告诉大家:“今天是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亲自来接见你们”,会场一下沸腾起来。神彩奕奕的周总理步入会厅,向大家招手致意,并说:“同志们好!"大家齐声欢呼:“总理好!"总理说:“在坐的许多同志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曾多次会面"。总理对不认识的同志,便一一询问姓名、地址、做何工作,当问到赵其勋同志时,他肃然起立,向总理报告:“我叫赵其勋,是四川省南部县建兴中学校长"。总理饶有风趣地说: “你的名字取得好,你现在不是创建奇勋了吗!"惹得与会人员大笑。在座谈会上,人人争先恐后地向总理汇报,总理频频点头说:“我马上要去接待外宾,只抽了这点时间来看望大家,你们是英雄,是模范,我没有什么祝贺你们,赠送你们金笔一支,好谱写你们的伟大业绩。"在欢呼声中总理走出了会议厅。赵其勋拿着金笔呆呆坐着,他不知为何今天来到这里,后来才听到与会的代表说:是大会主席团安排的,在全体代表中选出20位杰出的知名人士参加总理接见。
赵其勋同志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和他的先进业绩都是永存的。在大跃进的极左年代创下的丰功伟绩,与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今天来思考,很耐人寻味。把他的模范事迹推荐于世,又一次给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的启示。
一、不唯上,不唯虚,只为才
极左的大跃进年代是阶级斗争天天讲的时期。那些有才干的专家、学者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那些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都贬为“臭老九''。赵其勋1958年到建兴中学当校长,当时学校只有6个初中班、12名教师,有部分是小学提上来的,对教中学有一定困难。有个生物教师,不会命考试题,在校领导的催促下,出了一道“怎样穿草鞋耳子"的试题,成了全校师生的笑柄。当时有的中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点、线、面,什么叫钝角和锐角等基本知识。赵校长看到这些情景,坐立不安、夜不能寐,通过深思熟虑,决定不搞唯上(极左路线)、唯虚(空头政治),只为才的办学思路。学校必须广纳人才,有人才才能出人才。他先后跑了省、地、县、区、乡10多处考察人才和接纳人才。建兴中学先后接收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或有重大历史问题的,但教书是能手的老师共27人,占当时学校教师总数的五分之四。如郑大模老师,解放前是蓬安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是语文教师中的姣姣者,但在历史上有“重大问题"。赵其勋同志不是以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而是以家庭出身看本人,历史问题看当今,政治问题看表现,教学工作看效果,大胆启用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不仅没有把郑老师当“反革命"对待,而且让其教高三,并安排其多次示范教学。在大跃进困难时期,还让其享受高级教师每月国家补助一斤肉、一斤糖、一斤油的待遇。郑老师感动不己,在教高三除了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外,每天都要到班上辅导学生,还把差等生每晚叫到寝室内补课。郑老师教的语文课,几次高考都名列地区前茅。又如李前勋老师是四川大学物理系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分配在中科院四川分院工作,由于其父亲是西充县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把其从四川分院推出来。赵其勋同志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把李前勋迎接到建兴中学教物理。李老师来时思想包袱沉重,赵校长经常和其促膝谈心,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教学上重视李老师,使其感到学校温暖。李老师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好物理上,高考时,学生的物理成绩全部优异。李前勋老师现在是川北医学院的知名教授。陈水祥老师,由南部中学调到建兴中学,由于他语文功底深厚,才华出众,教学有方,既安排其教高三语文,又当教研组长,还作班主任;陈老师所带的那个班学生50人,考入大学49人,是全地区、全省之冠。陈永祥老师后来担任过建兴中学校长、县政协副主席。在极左年代,区公安员何开儒经常找学校的麻烦,说建兴中学是地、富、反、坏窝子,学校放松了阶级斗争,没有把坏人管好,经常责成学校开斗争会,赵校长经常和其周旋,保护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让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
二、不唯钱,不唯靠,只唯干
赵校长到建兴中学,只有6个班的教室和宿舍,没有教学器材,没有图书室,没有仪器设备,也没有教师宿舍,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赵校长立志要把建兴中学建设成全省的一流完中,除着手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外,还集中精力抓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学校增添了16个班的教室,1000人的男生宿舍,新建了图书馆、仪器室、医务室、各种保管室、饲养场、女生宿舍共5000多平方米,改造了校内2公里长的泥泞路为碎石路,整修6000多平方米的体育场。整个修建工程上级教育部门只拔了2万多元。没有资金怎么办?赵校长不唯钱,不唯靠,只唯干。干就是金钱,干就是胜利,他以身作则干起来。在教师和学生中分别开展了三次大动员,并在全校开展了“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的大型演讲会,全体师生意气风发,情绪高昂,决心把建兴中学建设成全省的一流学校。在两年建设中,除了石、木、砖工雇人外,挖、背、抬、运的工种全是老师和学生干。教师每周劳动一至二天,学生劳动一天。修学校没有木材,就到永庆乡的三个村购买了三百多根树。由于该乡当时不通公路,树料要用人力抬到公路上,赵校长便组织了10多名青年教师搬运木料,自己带头到搬运工地,为搬木料的老师送茶送水、煮饭、修路。校内人行道改造、体育场整修,都是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夜战数个通宵完成的。建兴中学的师生,能一呼百应,同心协力建设学校,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赵校长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实干,有个典型事例可以说明,1959年赵校长在永庆搬运工地上接到通知,他爱人患急病,要他立即返校送家属治病,由于工作不能分身,便委托在校读书的侄儿把爱人送南充住院治疗,后来受到家属的长期埋怨。赵校长勤工建校的精神是全地区、全省的典范。
三、不唯名,不唯利,只唯实
赵其勋同志一生不唯名,不唯利,只唯实。他高风亮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学习。他常读马列、毛主席著作,善于研究理论;就是退休后仍订有多种报纸、杂志,除操持家务外,其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50年代在县委工作期间,他因工作出色,先后三次提升了三级工资,由于在统购统销和肃反工作中坚持原则,讲实话,触犯了领导,所提的工资全被取消,但他从无怨言。赵其勋同志不谋私利,乐意助人。1960年他爱人在南充住院治病,组织上补助他100元钱,他想到自己是有困难,但有的老师比自己困难更大,就将补助款转让给长期患病的孙继庶老师,他将手表、毛衣卖了给爱人治病;1961年赵校长的小孩生病住院,组织上又补助他100元,他同样将补助款转让给长期患病、双目失明的谭宗敏老师。他这种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大家都说赵校长好。困难时期学校搞勤工俭学种菜养猪,但无菜种、猪源,赵校长便和一位老师去购买蔬菜良种,全由赵校长自己支付;又和一位养猪的老师去岳池酉溪购买良种小猪,带上干粮来回步行了400多里,购猪花了120多元,也是由赵校长个人支付。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学校附近的社员晚上在学校菜地砍了两背包包菜,被学生发现,赵校长当即制止不准打骂,还叫社员把菜拿到公共食堂去大家吃。第二天又组织了数名学生砍了200斤包包菜,敲锣打鼓地给砍菜的几个社员送去,令其感激不已,这些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
赵校长还特别关心群众疾苦,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在大跃进生活困难时期,老师、学生每月只供应18斤粮,这如何能吃饱呢?老师如何能教书?学生如何能学习?赵校长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有时还掉下几滴泪珠。这件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呢?想来想去,只有动员全体师生学习“南泥湾精神",走自立更生、勤俭办学的道路。通过开展“南泥湾精神"大讨论以后,发动师生,大种蔬菜、大养牲猪。全校共种了30亩地的蔬菜,养了200头猪,每年能收菜50多万斤,能宰杀2万多斤猪肉,全校师生每天能吃2斤菜,一月能吃到1.5一2斤肉,大大改善了师生们的生活,当时的建兴中学无一例患水肿病。由于生活有了保障,尽管校内、外劳动较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得到了飞速的、稳步的提升,几届高考,考起了清华、北大、南开、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有数十名;有一届,只有一个学生没有考起大学。建兴中学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现在有的在中央当部长,有的在大学校当校长,有的是冒尖的科学家,地师级、县团级的领导干部有百余人。当时建兴中学成了川北教育界的一颗明珠,至今仍受到世人敬仰。
资料来源:《南部文史资料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