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乡土文化发源和继承的基本载体。前几日青苔民宿团队去秦巴山区考察一个汉江古村落。昔日这里来来往往的商贾,混杂的南北乡音,码头边时时想起的汉江号子已经随着公路的修通而逐渐消失。那么一个传统的村落如何在国内的大背景下将百年来的文化加以创新呢?
村落优势
村落生态优良
与传统旅游不同,度假乡居模式对于乡村区位交通的要求较低,往往选择较为偏僻的村落。这种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最重要的是原生态的乡村味道浓郁,这种天然的、保存良好的乡土气息恰恰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载体。
房屋空置率高
部分房屋空置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条件。闲置的农宅减少了项目前期的工作程度,容易进行资产流转,并易于对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度假乡居模式一般选取“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既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又使得偏僻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建筑风貌良好
度假乡居模式要求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由砖石或木头等乡土材质砌筑而成的建筑更能彰显乡村的质朴乡土气息,而且建筑外貌、结构等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改造价值,便于构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
模式要点
闲置农宅整体打造
将闲置农宅集中,进行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区域。
高端度假品牌塑造
对于闲置农宅的改造要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塑造独立的度假品牌。
村民参与方式营造
度假乡居模式,根植于乡村生活,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或返聘村民为度假村(区)员工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实现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
乡村体验旅游的推动力——游客需求
返归乡村的旅游市场需求
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而且这种需求日益显现,因此,深处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态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的出游热门之地,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乡居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粗放式大众旅游向精致化小众旅游转变
传统旅游景区的主要盈利模式主要是门票经济,随着人们的消费升级及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高,传统旅游不再能够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其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并让旅游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均面临转型和创新。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主要针对小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为高端小众提供更具品质的旅游生活。
旅游体验乡土化:旅游体验虽是度假乡居的软性资源,却涉及深入内心的情感反馈。在旅游体验活动的开发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乡土资源,如农田、果园、乡村家禽等小动物,以及生产生活工具、场景等,配套现代休闲理念,形成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
度假乡居模式中,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租金收入、分红收入及工资收入。利用乡村优势打造的乡间旅游让游客留得下、吃得香、玩的愉快,也使乡村的群众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