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吧 关注:517贴子:12,032
  • 14回复贴,共1

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军寮瑶族村最喜爱讲故事的瑶族老人---房瑶冷一公


1楼2017-05-27 18:25回复
    一:民族信仰文化的冲突
    中国人爱把故事简称为“古”,因此讲故事一般会被称为“讲古”。讲古,曾今几时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播文化,强化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
    自从电视、电影等新新媒体传播文化的时代出现后,中华民族千年不衰的“讲古”文化开始衰落,逐渐被社会和人们冷落遗忘。

    军寮寨最喜爱“讲古”的瑶族老人---房瑶冷一公(左一)
    出生于1978年的我,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代在“讲古”文化中长大的末代“古民”。记得那个时候,满了八周岁的孩子都要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汉字,开始学习汉族文化。因此,八岁对我们八排瑶的瑶族子民来说,代表的是一个浸染瑶族文化的终结点,是学习汉族文化的始点。
    在我们八岁之前,也常常跟着哥哥姐姐进入学堂,坐在哥哥姐姐的身边,一起去认识课堂上老师讲的课本知识,我们也超前的期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认真学习知识,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然后走出大山,去拥抱世界……
    但是在我们的八岁之前,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千百年来在瑶族社会中形成的瑶族文化,其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排瑶的民间故事。那个时候,适龄入学的大孩子都去读书了,留下我们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围在老人的身边,听老人们反反复复的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民间故事。那时候的老人们很有耐心,一个故事可以反反复复的讲给我们听。故事说完以后还会慈祥和蔼的问我们,故事听完了,有谁记住了?能记住的给大家讲讲看……
    这个时候,一些记性强的小孩子就会自告奋勇,模仿着老人说故事的样子和语气,把刚刚温习过的故事当着大家的面,讲述一遍。在这些孩子当中,有的孩子能完完整整的把故事一句不漏的讲述出来,有的则讲到一半就忘记了。当有人记住了故事时,我们大家都会给他点赞,作为鼓励和支持。当有人之说到了一半,下面的没有记住时,讲故事的老人又耐心的给我们将故事再讲述一遍。
    就这样,在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年如一日的瑶族文化传播传统中,我们在八岁之前,就几乎把我们瑶族的启蒙知识全部学习完毕。在那种古老而原始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传播、传承和教习模式中,我们得知了世间万物的起源,我们得知了天和地的起源知识。因此,只要是记性好的孩子。在那个时候,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走到谁家,都会得到人们的敬重。
    后来到了入学适龄时期,我们就开始学习汉语课本,在新的科学知识中,我们开始颠覆祖祖辈辈流传给我们的本民族知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紧接着又是涌入大都市无始无终的生存节凑。于是蓦然回首,一个土生土长的的瑶族儿女,已经与真正的瑶族知识整整隔阂了三十一个春秋。
    都说,学校的东西,只是教人们怎么去生存。生活中的问题,还得从生活中去寻找答案。于是,为了寻求生活中遭遇的问题,我们开始深入生活中去探索和寻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一连串的生活答案和问题中,我们开始发现,社会源于生活,历史源于生活,科学源于生活,万千个实实在在的生活编织成了我们的社会,编织成了我们的科学,编织成了我们的历史。于是,我们在寻找生活答案间,不经意间寻找到了一个课题---民族文化与历史。

    瑶族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师公(图为军寮瑶寨大师公:李打米精钢公)
    在《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碰撞中,我们遭遇了“历史是科学的”“历史是严谨的”“民间故事不属于历史文献”“神话不能作为历史依据”等等问题。在这一连串的科学考验下,很多古老的民族就“被”成为了“没有历史的民族”。在这些遭遇中,最刺痛我心灵的是,瑶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
    在我认识到汉族文化和新时代的科学知识之前,我们的祖辈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我们瑶族的渊源是非常古老的,我们的祖先盘古,是天底下第一个开辟出天地的人……
    于是,当科学这位导师和民族这位祖宗发生了“生死存亡”较量的时刻,我的心开始偏向了祖宗和民族……
    在大义面前,我主张袒护瑶族祖宗和民族的尊严。我的申辩理由是:第一,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一点,浩如烟海的汉族文献可以证明。第二点,瑶族是一个有历史的民族。文献固然是最好的历史依据,但是文献并不是考证历史唯一的依据,譬如文物,以及语言文化,都是研究历史重要的佐证。
    在袒护的遭遇战中,我遇到最大的阻力和最有力的反击,就是这样的一句话“有本事,你就拿出历史证据给我们看。”就这么一句话,看似理由很充足,但又充满讽刺很脑残的一句话,让我们备受打击沮丧万分。尽管说这句话的人,她根本不知道历史的含义有多深刻,她根本不知道考究历史的路有多长!
    虽然那样多的非人遭遇,但是我还是想告诉大家一句实话。“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瑶族是一个有历史的民族!瑶族的民族历史,不是活在瑶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交汇时留下的只言片语文献中。瑶族的民族历史,她活在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中;瑶族的民族历史,她活在瑶族人民的民族生活语言中”。


    2楼2017-05-27 18:27
    回复
      二:探索排瑶故国之马黎国
      排瑶经典传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中,就隐含着许许多多的瑶族民族历史信息。

      排瑶经典传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视频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
      视频中00:38时,房瑶冷一公就说到了故事主人公的出处:“李广盲人(音译)”,由于瑶族的语言文化缺少记音文字,因此在流传中会出现语音误记和误传的现象,比如红豆,原本的瑶语俗名是“黄花豆”,但是常常被误解成“粮花豆”。因此,要解析瑶语,需要很强的母语底功,而且还需要很多的相关词汇来总结,才能分析出正确的词语本义。关于《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故事主人公的所在地是“李”还是“黎”,又或是其他的“里”“梨”,我们必须要深入探讨和分析。
      《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视频中08:58时,房瑶冷一公说到了一个古国名“MA LI GUO”。这个古国名,曾被人译成“么理国”和“马驴国”。但是根据鄙人对排瑶母语的理解,这个古国名译成“马黎国”比“么理国”“马驴国”更为贴切。
      关于“MA LI”这个语音,除了在故事中出现外,还在排瑶的建筑语言文化中出现。

      瑶族民居吊脚楼栏杆
      如瑶家吊脚楼的栏杆,我们排瑶语将之称为“马黎纹”。马黎纹,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马黎人”或“马黎国”,特有的传统图纹。根据现在保留的瑶族精美吊脚楼栏杆装饰,结合瑶族精美的传统刺绣文化,我们从排瑶语言建筑词称中的“马黎纹”语言文化中,似乎感想到了当年“马黎人”或“马黎国”栏杆的精美绝伦。
      关于排瑶语言文化中出现的古国名“MA LI GUO”的“MA”词义探索,排瑶建筑物的语言词称可以证明为“马”。因为在排瑶的房屋建筑物词称中,支撑屋顶大梁的十字架就是叫做“马”,还有屋檐也被叫做“马盖”。所以马黎纹、十字架马、马盖这一连串的建筑词称,足以反映出排瑶语言文化中出现的古国名“MA LI GUO”的“MA”词义是马。
      当排瑶一连串的房屋建筑词称,证明了排瑶语言文化中出现的古国名“MA LI GUO”的“MA ”词义是“马”之后,那么“MA LI GUO”的“LI ”词义,我们又如何来解析呢?
      在排瑶语言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有点事或有事说成“有点LI”或“有LI ”。由于排瑶语言中的LI 与驴同音,所以常常闹出“为什么说有驴,而不是说有马呀?”又或者是“你家的驴真多”的笑话。这些看似笑话的谈论,其实也是排瑶同胞对语言文化的一种初级探索行为。为什么排瑶同胞会把有点事,说成“有点LI”呢?这个排瑶的语言文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又是在那一个历史时代诞生的呢?
      在对排瑶语言“LI”文化的搜索中,我们找到了一句形容亲戚关系的排瑶成语“垣梁世黎”。虽然这句排瑶语言,被冠以诸多的历史典故来解释其含义的起源,但是根据我们对语言学的深入理解,这句语言起源,属于形容一种非常密切的相互关系,而非亲缘关系。“垣梁世黎”的垣,字义为墙。梁,为古式房屋建筑的重要部分之一。梁和墙在房屋建筑中,是一种起到相互结合,使房屋更加牢固的作用。“垣梁世黎”的世黎,指的是一种宗族的亲缘关系。世:与现在的世交意义差不多,借指渊源很长。黎,诠释出了一种特定的族源关系。因此,排瑶语言文化中的“垣梁世黎”,很有可能是一句源自瑶族属于上古九黎族集团时代的语言产物。
      如果排瑶语言形容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垣梁世黎”,是起源九黎族时代的语言的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这样解释: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像房墙和房梁的关系一样紧密,只有彼此牢牢合作,才能走得更远。我们之间的命运,就是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黎族命运,因为我们的身上流着一样的血。
      或许“垣梁世黎”太过望词生义,牵强附会。但是更多出现在排瑶语言文化中的“LI ”,会让我们对排瑶源自九黎族的族源关系无从逃避。

      各种瑶族源流历史考证学说
      关于排瑶古代历史的探索,九黎族的痕迹在排瑶语言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上古九黎族的君主蚩尤,一直被誉为“战神”。关于对蚩尤“战神”的历史起源,中国文献有很多,这些文献很详细的叙述了历代君王对蚩尤“战神”的认可。在鄙人对排瑶与蚩尤关系的探索中发现,排瑶语言文化至今还保持着对蚩尤最原始的亲称。排瑶对瑶族远祖蚩尤的亲称,和其他支系的“尤公公”和“蚩爷爷”不同,“尤公公”和“蚩爷爷”体现出来的是隔代的亲缘关系。这种隔代的亲缘称谓,说明了这些九黎族的后裔对蚩尤的印象,来自祖辈,或来自蚩尤已经被神化以后的时代,而不是来自蚩尤真实的历史印记。
      八排瑶语言把“战争”和“打架”,都叫做“CHI DA”。如果用单独的语言词汇,来解释排瑶语言中“战争”和“打架”的语言,我们是永远不会把这句语音和蚩尤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当我们把我们的民族历史和九黎族联系在一起探索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排瑶把“战争”和“打架”的语言叫做“CHI DA”,是一句起源于蚩尤文化的古老语言。在上古中国文化中,王者的称谓是“后”“王”“帝”等,但是经常被人们遗忘的一句部落领袖的称谓是“大”。因此,排瑶语言文化中的“CHI DA ”,其实就是一句源于九黎族拥护蚩尤为共主的“蚩大”尊称。排瑶语言把蚩尤称谓“蚩大”的语言文化,给我们传达了当年还未成为君王、帝者的蚩尤个人人格和个人魅力信息。从排瑶祖先以蚩尤的尊称“蚩大”,作为“战争”“打架”的词汇来看,当年涿鹿中原大战还未发生之前,蚩尤就已经有了项羽“力可拔山”一样的“战神”美誉了。

      流行网络的蚩尤形象
      说到排瑶祖先和蚩尤的亲密关系,我们不由得又联想到了,排瑶语言为什么把处理事情叫做“有LI”了。大家都知道,蚩尤的头上有一对牛角,是当年牛图腾部落的首领。
      在人类语言关系学中,大家都知道“你、我、他”之间的称谓关系,源自生活中最亲近,合作最密切的人。因此,所有出现在个人或族群中的“你、我、他”文化,都是一种见证人类社会社交关系的“氏族交际日记”。
      我们在排瑶语言“你、我、他”的词称探索中,发现了排瑶语言中的“你”,与“牛”字的古音相近,后来在瑶族古书的读音中,证明排瑶语言中的“你”,就是由“牛”的称谓转化而成的语言。从“你、我、他”这个亲密的关系称谓考究中,我们又得出了我们排瑶的祖先和蚩尤非常接近的历史印记。
      于是,我们又接着回来探索,排瑶语言为什么把处理事情,叫做“有LI”语言起源。从上古时代的排瑶祖先隶属九黎族的关系来看,我们排瑶今天保留着的“有LI ”语言词义,应该就是“有黎”。那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当年会把“有事”说成“有黎”呢?我们先从一段排瑶同胞的语言交流中探索,甲:“哎,有黎,您过来一下。”乙:“什么黎?”。从甲和乙的对话中,甲的语气是请求性的,而乙的语气是决定性的。是什么场合,造就了甲和乙的对话性质的呢?
      如果我们把黎解释成现代语言,那么那个时候的黎就相当于现在的“人”。那么甲和乙的对话就变成了,甲:“哎,有人来了,您过来一下。”乙:“来者何人?”当古代对话变成现代对话之后,我们就会发觉,这种对话语气不是平常的人际交流,更像是衙门判官的对话。我们用衙门判官的对话,再去看排瑶语言文化存在的现象。“为什么说有驴,而不是说有马呀?”或者“你家的驴真多”,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排瑶“有黎,您过来一下。”“什么黎?”的语言文化,由公堂上的判官和持从的对话演变而来的。
      这样我们再从公堂的对话,来理解排瑶语言:“有黎,您过来一下。”“什么黎?”场面意义。
      当年排瑶的祖先在九黎族中任命判官,九黎族的所有矛盾和纷争都来找他判定。于是每当有人前来请求公正判断,侍者高声禀报:“有黎(有人来了,升堂!)”判官(我们的祖先)就高声问来人:“甚黎(来人是那个九黎部落的)?”
      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祖先从判官沦落成了平民,但是公堂上“有黎(有人来了,升堂!)”“甚黎(来人是那个九黎部落的)?”的语言文化却被传承了下来,演变成了平常用语,成为一种难以捉摸的语言文化。
      由于年代的远久,这些饱含历史意义和历史信息的语言文化解读,在某些质疑中变得苍白无力,但是人类语言沉载着历史记忆,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我们回头再看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视频00:38时,房瑶冷一公说到的故事主人公的姓氏和出处叫做“LI GUANG MANG MIN”。我们携带着“LI GUANG MANG MIN”这句语音,来寻找我们远逝的民族历史,结果我们在九黎族的百科中找到了相关的信息。

      黎广是九黎族九兄弟中的第五兄弟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现在八十八岁高龄双耳已经完全失聪的房瑶冷一公,提到的“LI GUANG MANG MIN”这个古老的姓氏(族群)。老人口中的“LI GUANG MANG MIN”黎广氏族,是九黎族黎贪、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藜弼,九兄弟中的第五兄弟。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确定,房瑶冷一公从祖辈传承而来的故事信息,正确词称为“黎广 MANG MIN”。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印证了在排瑶民间流传的《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最早起源于九黎族的黎广部落,后来由于历代文人,不断在故事中加入自己所在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信息,才使得诞生于上古时代的历史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让人真假难辨。
      在排瑶语言诸多的“九黎族”文化遗迹中,我们找到了排瑶与九黎族之间,被历史风沙淹没了的族源关系。也基本的解析出了排瑶语言中的古国名“ma MA LI GUO”的正确词义,可能为“马黎国”的初探。


      3楼2017-05-27 18:32
      回复
        三:寻找神话中的黎广猛人
        在房瑶冷一公讲述的排瑶经典传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视频中,房瑶冷一公提到了故事主人翁射日英雄的出处,传说这位射日英雄的姓氏为“黎广 MANG MIN”。

        排瑶经典传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视频链接: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
        每每谈及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关系时,几乎都会遭遇“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不是文献,不能当做历史史料”的打击。
        当我们初步涉猎历史领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历史”有很多“严谨”的逻辑,谁要是不遵守这些逻辑,就会被权威判死刑,踢出历史文化圈子。但是当我们深刻的去认识了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之后,发现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恰恰是人们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一定要活生生的把神活故事和民间故事,剖离出我们的历史文化,那么许多实实在在的语言生活文化,还有民族历史渊源,都将永远无法得到正确的解读答案。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排瑶语言文化片段(如上图),一位排瑶女子在自己的QQ空间发了一个图片说说,于是招来了评论:“这是谁?”有人回复:“是呆娃别”评论者回复:“我看不像呆娃别”。
        由于这段对话,采用的是汉字记瑶音的的文字交流方式,因此文中的词义,只有说同一母语的人才能看得明白。
        熟悉排瑶语的人都知道,排瑶语中的“呆娃”含有风流潇洒、自由烂漫、无拘无束等意思,因此上图中的“呆娃别”与“三八妹”含义相近。在排瑶语言中,“呆娃”还可以组成“呆娃别(女子)”“呆娃单(男子)”“呆娃甩”等词。
        在我们对在排瑶语言的“呆娃”,还可以组成“呆娃别(女子)”“呆娃单(男子)”“呆娃甩”等词的探究中发现,这些排瑶语言出自一个被排瑶人民传颂了千百年之久的典故,这个经典故事就是《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主人翁---谈花单。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许文清老师和张景祥老师收集整理的排瑶民间故事《甘基王》故事片段,请看截图:
        许文清老师和张景祥老师收集整理的排瑶民间故事《甘基王》
        许文清老师和张景祥老师笔下的谈花单,就是在排瑶民间流传的古时候射日英雄。房瑶冷一公在《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故事的讲述中,第一个出现在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谈花单。“他那一姓人呀,叫做“LI GUANG MANG MIN”,那个孩子是有老婆的,是放牛人。”老人口述中的谈花单开始是一个平常百姓。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成就了谈花单不平凡的人生。
        谈花单做的第一件事,是从一位先生公那里获得了一本奇书,把他老爸送进了龙口殿,让自己成为了领兵的头目。
        谈花单身上发生的第二件奇事,就是她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蛇孩子,被谈花单杀死。
        谈花单遭遇的第三件奇事,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被十二个太阳烧死,谈花单怒射天上的太阳。
        谈花单第四件传奇的事件,是他妻子给他生下了一个青蛙儿子。
        众所周知,在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传说中,奇书、蛇人、十二个太阳、青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演义过程。但是谈花单短暂的一生,就经历了远古人类社会进步的全部过程,于是,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奇异的现象深入研究和探索。

        中国上古蛇崇拜文化

        中国上古青蛙崇拜文化

        中国上古射日文化
        很多人认为,远古时代的人发明了弓箭是为了猎取天上的飞鸟,但是考古发现证明,弓箭最初是用来射猎水中之鱼的。从古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弓箭的发明和成熟过度史,最初发明简陋的弓箭,用来射猎水中的鱼,要比射猎天上的飞鸟要容易很多。
        排瑶语言中的“箭”,与物体高速冲击进入水中的象声词“ZEN”是一样的,因此,这些语言痕迹可以佐证,最先发明并使用弓箭的古人部落是渔猎民族。
        谈花单的第二个儿子被太阳烧成灰,谈花单怒射天上的十二个太阳,从此,世上才开始了只有一个太阳的历史,说明谈花单在人类文明进化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排瑶经典传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视频中,房瑶冷一公提到了射日英雄的出处,传说这位射日英雄他们的姓氏叫做“LI GUANG MANG MIN”。我们根据“LI GUANG MANG MIN”的各种音译去寻找房瑶冷一公口述中得到的古国名,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完全吻合的答案。
        在九黎族的百科词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其中九黎族黎姓九兄弟中,第五兄弟的“黎广”之名,和房瑶冷一公口述中的古代姓氏完全吻合。虽然“黎广”的氏族名称吻合,但是伏羲氏为人类夫妻之始,而九黎族时代则是早期人类社会成熟时代。因此,谈花单射日的时代,应该与九黎族时代相隔甚远。
        在这种年代推断问题中,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古人善于以个人的事迹来记录氏族历史,所以故事人物短暂的一生,往往沉载着万千年的民族或氏族历史。
        “黎广”氏族,是一个重要的族源追溯历史根源标记。我们追溯民族文化和民族源流,往往去寻找古人编撰的文献,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殊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我们民族的源流整理清楚,记录到了我们沉载民族文化重要的载体民族神话中了。
        从排瑶《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内容来看,远古时代的伏羲氏“蛇”崇拜文化传入了谈花单氏族集团后,伏羲文化集团(包括谈花单部落)发生了一件神箭射日的大事件。这个大事件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大转移,对后来的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极大。于是伏羲文化,开始成为了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研究古史,最大的忌讳是从被别人整理过的东西中寻求真相。从文献中考究历史,已经成为了当今考古文化的主流。正因为如此,历代研究中国古史的先辈,都在帝王歌功颂德框架下编撰成的文献中,耗费了宝贵的精力和时光,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很多人只知道拿历史文献来做考证依据,殊不知隐藏在民间的原始资料,才是历史真相的载体。原始资料一旦被人整理,就会失去最原始的含义,就会失去丧失最宝贵的原始信息。因此,被人整理过的历史资料,就像是被别人肠胃消化过的食物,再也没有营养价值。在此我真诚的奉献那些把歌颂帝王的正史资料当成“历史真相”,把记录历史事件第一手资料的民间故事和民族神话等实录材料,当成“垃圾”的人一句话,“与其在被别人肠胃消化过“粪海中”游弋,不如去寻找一个最原始的养分,支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一定要重新去认识远古时代的“射日大事件”,就必须要抛开所有可能误导您研究思维和方向的信息,你才有可能寻找得到真实的历史真相。
        排瑶神话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视频中,房瑶冷一公把太阳叫做“NAI”,因此从排瑶语音文化的解析中,谈花单射落的好像不是太阳,因为从口口相传的史料来看,谈花单射落的是“NAI”。
        或许很多人会笑话这是无稽之谈,但是从人类语言进化关系和逻辑来说,这些语音确实记录了很多岁月带不走的历史真相。
        我们输入房瑶冷一公口语中的“NAI”,希望在这些相关的汉语词字中寻找到具有相同历史意义的文字。结果,我们发现汉语词库的“奶”字,包含了我们想要寻求的历史意义。我们查看了百科“奶奶”的字义:奶奶:狭义上是父亲的母亲或父亲的母亲的姐妹,广义上是年龄较大或辈份较长(至少两辈)的女性。百科词典对汉字的理解,很多时候也由历史文献或编著者对该字字义的认识,来决定该字的定义解读。根据我们对“奶奶”字义的理解,“奶奶”是指女性最高社会地位的尊称,演变成的一个亲人伦理称谓。
        如果我们去考究“奶奶”这个词义的起源,就得从几个步凑和时代来寻找。首先是可以查证的文献,再者就是从存留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中寻找她的痕迹,再加以解读。当然这就是考古最严谨最科学的方法。但是,所谓的科学和严谨,也是存在致命弊端的。比如文献考证(包括甲骨文等),也只是借用前人对“奶奶”二字的理解加以说服力而已,并不代表绝对性的历史起源真相。
        那我们如何去寻找“奶奶”二字文化的历史起源真相呢?其实要去寻找这样迷离的历史真相也不是很难,难的是我们有没有找对思路,没有找对正确的理解方案。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字之母,文字是诞生在语言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没有语言文化,就不会出现文字文献。所以当我们去寻找一个历史真相,文字文献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能去找文字的母亲---语言。
        我们单单以排瑶语的“NAI”,来定义排瑶文化中的太阳是什么,也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我们又单单以汉语的“奶”,去寻找“奶”字的起源历史,也显得非常无助。那么我们以瑶汉词语原本是一家的历史同源关系,来寻求这个词语的历史起源意义,会不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在排瑶保存着的语言古代信息中,“NAI”是太阳的意思。而在汉语的运用中,“奶奶”是女性最高地位的尊称。那么追溯问题的线索来了,哪个历史时代的太阳崇拜文化最强盛?哪个历史时代的女性地位最高?崇拜太阳,是古代人类社会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听说远古有个母系氏族时代,不知道母系氏族时代的女性地位是不是高于男性?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查阅了母系氏族百科,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这段文字似乎很支持我们想要的那个结果,那就是汉语“奶奶”的文化,可能始于母系氏族时代,女性代表人类社会最高地位的女性领袖文化。
        与汉语文化“奶奶”,显示出来的是女性的地位不同的是,排瑶语的“奶奶”显示出来,却是太阳的称谓。那么母系氏族时代的女性,和太阳文化会有什么关联关系呢?


        4楼2017-05-27 18:39
        收起回复
          我们输入了“母系氏族文化与太阳崇拜文化”去搜索,结果找到了一组与母系氏族崇拜太阳相关的信息。

          母系氏族时期的太阳崇拜---太阳纹岩画
          “太阳纹岩画,是古人类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是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天道崇拜的表现,反映人类最初的天文知识:日月经天、星回斗移,太阳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生命和繁衍。”“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太阳崇拜,是以天体为对象的自然崇拜中的一种。”“城头山人创造的太阳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已把太阳崇拜上升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礼治阶段。女性在发明农业、保证氏族“生生不息”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就像太阳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崇。”等等信息。这些信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事实,那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确实存在太阳崇拜文化。
          汉语的奶奶词义,象征着女性的最高地位,而排瑶语的“NAI NAI”,则直接是太阳的称谓。如果排瑶语的“NAI NAI”和汉语的“奶奶”属于同一时代的同源词的话,那么这两个词语词义变成不一致,应该是后来的语言进化造成的结果。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文献的缺失,我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寻找母系氏族时代人类社会酋长的称谓了。但是排瑶语把太阳叫做“NAI NAI”的语言,结合了汉语把有了一定社会(包括家庭)地位的女性称之为“奶奶”的语言文化,让我们看到了寻求那个时代酋长尊称的希望。
          排瑶经典神话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内容中,谈花单用儿子的弓箭射杀了天上的十二个太阳,众所周知,现实中的太阳离我们人类有多远,弓箭的射击力是无法对其造成伤害的。但是中国神话几乎众口一致的明确表示,我们古代的射日英雄确确实实的射杀了天上的太阳。这种现象和后来神话不能作为历史文献依据的考古科学逻辑,产生了强烈的对撞,并且让科学逻辑,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神话文化中显得疲软无力。
          带着诸多疑点,我们对排瑶经典神话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内容,做了深刻的探索和甑别。在这些探索和甑别中,我们发现了神话故事不断被后人更改的痕迹。这些更改痕迹不断的显示出,因为时代的进步,古老的故事渐渐失去了她原有的魅力,渐渐被人们冷落,神话故事的信仰者为了让她“复活”,能继续在人间流传,而不断的在故事中加入新时代背景的细节。
          譬如,太阳草与太阳的关系,就是后来的人,不愿去相信曾今有人射落了天上的太阳,故事的传承者为了让故事重新得以流传,而根据自己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加进故事中的片段,使其起到了让人信服的作用。这个故事的细节变化,其实在向我们述说,人类社会一直在进步,古老的历史文化一直在被人们遗忘。
          为什么古老的故事要加入新时代的文化呢?因为新的文明,在不断更替旧的文明,古老的射日文化在新的时代文化中,开始变得迷离,变得不可理解。就像是现在的汉语,为什么会把拥有了最高家族地位的女性叫做奶奶,为什么排瑶语言会把太阳叫做“nai”的语言文化一样,都是时代的进步造成的文化之谜。
          在母系氏族百科中,有这样一段综述:“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这里阐述出了母系氏族社会地位的升级关系,子孙归母亲,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母亲的子孙也会越来越多,她的地位也会越来越强大。从我们现在的家庭伦理称谓来看,女性最早的称谓是女儿,成家有了儿女之后开始被叫做“妈妈”或“娘亲”等,在等儿女成家有了孙子后,就升级叫做“奶奶”了。于是到了这个时候,女性就会升级成为奶奶,成为了女性生涯中地位最高的女人。很多人远去偏僻的部落氏族,寻找原始时期的人类文化信息,殊不知诸多原始时代的文化,就在我们的口舌间实实在在的存活着。
          从汉族家庭伦理称谓的女性地位演绎过程中,我们寻找到了母系氏族最高酋长尊称,那就是“奶奶”。排瑶语言把太阳叫做“NAI”的语言,恰恰反应出来的是母系氏族最高领袖人物象征着太阳。母系氏族时代的太阳,指的是母系氏族的最高领袖人物。而母系氏族的最高领袖人物,又象征着太阳。因此,排瑶语言中的太阳“NAI”,和汉语中的“奶奶”,是由一个相同词义的词,在后来的文化演变中,演化成不同词义的两个同源词。
          在这些语言文化关系的的探索中,我们清晰的看见了遥远的母系氏族部落的人们,把她们尊敬的酋长当成太阳来敬仰的背影。从而印证了神话传说,是远古人类社会记忆重要载体的事实。
          根据排瑶语言中的“NAI”,是母系氏族的最高领袖人物来看,当年我们的射日英雄祖先射杀的不是天上的太阳,而是人间的母系氏族酋长。神话故事中,谈花单射杀了母系氏族的酋长---奶奶(太阳)),变异成谈花单射杀了天上的太阳这个过程,应该是母系氏族太阳崇拜文化开始被社会遗弃,人们对母系氏族的酋长奶奶就是太阳的文化历史渐渐模糊,才开始变异成《谈花单射日》的传说。在这个文化过度时期中,排瑶的祖先把母系氏族酋长象征着太阳的文化保留了下来,演绎出了后来把太阳叫做“奶”的语言。而现代汉语分支的祖先,却把母系氏至高地位的尊称--奶奶保留了下来,演绎出了现在汉语把女性地位最高的女人叫做奶奶的习俗。

          传说中的女娲造人
          很多人对母系氏族的社会文化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很难理解当年谈花单射杀母系氏族酋长,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和意义。母系氏族文明和父系氏族文明最大的区别,就是母系氏族的人们,是集体生活在一起;父系氏族的人们,是一男一女组成家庭模式生活在一起。母系氏族社会的成员,拥有着强大的生存实力,而父系社会的成员,却拥有着爱情和家庭。
          母系文明之所以主导了人类社会那么长时间,是因为她们人多势众。而父系文明势单力薄,无法与之抗衡。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的进步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家庭模式的追求终于战胜了母系氏族文明集团势力,父系氏族文明才开始主导人类社会文明,一直延续至今。
          排瑶经典神话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内容,处处在向我们意示出古老的社会信息。排瑶语言文化中保存的古老姓氏“LI GUANG MANG MIN”,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排瑶上古族群流源无比重要的参考资料。
          “LI GUANG MANG MIN”中的“LI GUANG”可以确定为九黎族中的“黎广”部落。从故事中出现的“黎广”部落信息来看,这是排瑶先民追溯自己民族族源历史整理出来的结果。
          排瑶语言“MANG MIN”解析,同样也包含着族源关系的含义。众所周知,苗族与九黎族的渊源是非常密切的。因此为了解开排瑶文化中保存下来的古代氏族秘密,我们查阅了苗族的自称,找到了“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信息。
          直到这时,我们从排瑶语言文化中寻求古代氏族名称的探索,才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房瑶冷一公口述的“LI GUANG MANG MIN”,根据种种考证,我们把他解释成“黎广猛人”。
          仔细的解剖“黎广猛人”,一股浓郁的族群渊源关系气息扑面而来。“黎广”:属于九黎族九九八十一部落九大支系中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的第五大部落,属九黎族的正统源流。“黎广猛人”的“猛人”,再次强调出了排瑶先民追溯自己族源的确定性,再次指出了排瑶的前身属于九黎族苗语语族“猛人”支系。
          从排瑶自古流传而来的《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神话故事,透露出来的排瑶族源历史信息,排瑶的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接受了伏羲氏族的文明文化,开始与伏羲集团融为一体。后来繁衍出了九黎族的黎广部落,再后来属于苗语语族的“猛人”支系,最后分解成为排瑶集团。
          从排瑶经典传说《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内容中,保持着谈花单的家族姓氏叫做“黎广猛人”来看,这个神话传说的诞生时期,应该早于排瑶集团形成的年代。
          当然,以上结论,注定会遭遇很多质疑和非议。因为,这是一个肤浅而潦草的民族族源追溯总结。但是这样的民族族源追溯小结,在为我们追溯民族历史和探索族群流源,提供了许多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参考。

          苗族“猛人”部落民间流传的射日文化
          有一点很有必要阐述一下,关于排瑶经典传说《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来源,房瑶冷一公曾反复的强调,这个故事不是我们瑶人的故事,是汉人的故事。关于这个瑶汉的归属关系,我们又怎么去解读和分析呢?
          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视频中03:00时,房瑶冷一公讲到了“谈花单扛起了一面旗,去做官了”,做官的这句话与做汉人的话是完全同音的,因为在排瑶语言中,汉人就是官,官就是汉人。因此,解读排瑶文化,还必须要有非常深厚的母语底功,才能准确的解读出很多被误解或误读了的信息。根据鄙人对排瑶语言区分瑶汉关系的词语分析,排瑶语言中“瑶人”和“汉人”的区分,经常有以下几种特征。比如:“官吏=汉人 百姓=瑶人”“奴隶主=汉人 奴隶=瑶人”“富人=汉人 穷人=瑶人”“平地人=汉人 山岭人=瑶人”等,这些都是排瑶语言文化中所包含的瑶汉区分和归属基本原则,因此,如何来甑别瑶汉文化,我们必须要具备精通排瑶语言,对排瑶语了解通透,才能保证对瑶语文化探索的可靠性,否则很容易造成人为的历史文化误读。


          5楼2017-05-27 18:43
          收起回复
            四:“茅草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关系
            尽管我们举例说了一大推,但是拿神话故事来做历史资料的做法,还是抵消不了某些人的狐疑。因为在某些人的眼里,已成规则的东西才是科学和权威的神圣化身,一切的真理和真相都是徒劳的。
            既然那么多庸碌之辈难于信服,那么我们就再来谈谈民族神话故事,对本民族民俗文化及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上面我们借用了一位排瑶同胞的QQ空间说说,诠释了一下我们排瑶的语言文化交流情况。应用我们排瑶母语交流的人都知道,排瑶语言中的“呆娃别”“呆娃单”是什么意思,也都会很熟悉的在谈话交流中去运用这些词语。但是对这些语言词汇的出处和起源,却无从找起。
            世间万物皆有起源,人类的语言也是这样。排瑶语言生活中出现的“呆娃别”“呆娃帅”“呆娃单”,其实都出自排瑶民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人物。许文清和张景祥老师当年整理排瑶民间故事《甘基王》的时候,把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译成“谈花单”,就是一个汉字记瑶音造成的排瑶语言文化现象。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出排瑶语言文化词句的词义,就得从他诞生的源头细致的解剖梳理。
            谈花单的名字,源自《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主人公的故事情节。谈花单当了兵头远离家乡十多年后,他和妻子生下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这一天收到谈花单回家的书信后,他的儿子带着弓箭在半路等谈花单回家。
            由于十多年未曾谋面,父子二人彼此不认识彼此,于是在路上相遇的父子发生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插曲。
            谈花单的儿子在路边等父亲的时候,一边等,一边用弓箭射河中的鱼。谈花单在回家的途中遇见了一位少年,这位少年箭法非常高超,他射猎水中的鱼,百发百中无虚弦。于是身为武将的
            谈花单嫉妒心大起,决心打击一下这位少年。他和少年比箭法,但是输给了少年。他讥笑少年的箭法一般,少年能射中水中的鱼,是因为在鱼静止的时候被射中的。所以少年能射中他飞驰中的大白马马腿,才算真本事。
            谁知少年毫无示弱,表示自己精湛的箭法能射中谈花单奔跑中的白马腿。于是谈花单骑上自己的大白马策马扬鞭,让大白马飞奔了起来,谁料少年举弓一箭就射中了谈花单大白马的前腿。谈花单气得失去了理智,把少年绑在一块大石头上,回家去了。
            谈花单回到家中,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出来与自己见面,于是问妻子:“儿子去哪了?”妻子回答说:“儿子不是在半路上接你了吗?你没看见儿子?”谈花单听了,才知道那个神箭手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急忙跨上马,飞奔前去解救自己的儿子。
            那个时候,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十二个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照得石头像发烫的铁板一样炽热。当谈花单再次来到帮儿子的大石头时,十二个太阳已经把他烧成了灰。谈花单的心里顿时懊悔万分,突然他迁怒于天上的太阳,拿起儿子留下的弓箭,一口气把天上的十二个太阳全部射杀了。
            我们从被整理过后的文字中,无法看出排瑶语言文化中的“呆娃别”“呆娃甩”“呆娃单”词汇,与这个故事情节有任何关联。但是只要你精通排瑶语言,那么浓郁的排瑶语言文化历史气息,就会向你扑面而来。
            许文清和张景祥老师把故事主人公的名字译成“谈花单”,其实是简单的瑶语人物名字词义翻译。许文清和张景祥老师笔下的谈花单,其实就是排瑶语言文化中的“呆娃帅”和“呆娃单”。但是“呆娃甩”和“呆娃单”,也是排瑶同胞根据排瑶语音随意翻译而成的汉字记瑶音词句。
            其实排瑶语中的“呆娃甩”“呆娃单”的正确含义,是:“死了孩子的男人”。“呆”是排瑶语“死”的意思;“娃”在排瑶古语中是孩子的意思;“单”是男子(包括儿子)的意思。因此排瑶语言中的“呆娃甩”“呆娃单”,其真实的含义就是“那个死了孩子的男人”。
            那么为什么“那个死了孩子的男人”,会演变成排瑶人民用来形容“风流倜傥”“潇洒浪漫”的代言词呢?

            充满阳刚之气的后羿射日雕塑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我们看看射日英雄造型的阳刚之美,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个死了孩子的男人”,会演变成排瑶人民用来形容“风流倜傥”“潇洒浪漫”的代言词了。
            在我们对排瑶语言的“呆娃甩”“呆娃单”文化探索中,发现古时候的射日英雄,不管是人格魅力还是情感魅力都是风流绝代的。当然排瑶语言“呆娃甩”“呆娃单”文化,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射日英雄的非凡人生和浪漫的人格魅力之外,还让我们解读到了很多源自远古时代的历史信息。
            我们都知道,谈花单的儿子被天上的十二个太阳烧成了灰,所以才开始被人们叫做“呆娃单(那个死了孩子的男人)”。由于呆娃单非凡的人生经历以及其风流浪漫的人格魅力,使其成为了排瑶语系“风流倜傥”“潇洒浪漫”的代言词。但是,我们对排瑶语言“呆娃甩”“呆娃单”文化解剖中发现,排瑶语中的“呆娃”文化,属于射日英雄氏族的家族文化,而非“呆娃单”个人浪漫风流历史。
            排瑶民间故事《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中描述,呆娃单的儿子被十二个太阳烧成灰之后,又化成了精气回到了母亲的身体中,于是呆娃单的妻子生下的第三个儿子就变成了一只青蛙。
            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神话情节,在某些人眼里一文不值,但是在探索远古人类社会信息的征途中,给人们提供的信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研究和探索古老时代的信息,很多人都从已经被整理过的信息中寻求相关的线索,殊不知被人整理过的东西,就像被别人的肠胃消化过的食物一样,已经完全失去了他原有的价值。因此,那些一直在文献中考究文化和民族的人,注定被别人排泄出来的粪便永远淹没。
            重要的信息永远隐藏在还没被别人发现的地方,就像是处女的贞洁一样,只有第一个拥抱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所带来的深入骨髓永世难忘的刻骨铭心。
            排瑶语言中的“呆娃单”和“呆娃甩”,看似没多大区别,实质上却有天渊之别。经过我们的层层解剖发现,“呆娃单”和“呆娃甩”是两个人的名字,“呆娃单”是射日英雄的绰号,而“呆娃甩”是射日英雄儿子的绰号。
            我们都知道,呆娃单的儿子被十二个太阳烧成了灰。“灰”在排瑶语言中的读音是“帅”,因此排瑶语言文化中的“呆娃甩”,不可能是射日英雄的绰号,反而更像是被十二个太阳烧成了灰的少年神箭手绰号,因为排瑶语音中的“呆娃甩”含义是:“死孩子的灰”。
            我们从“少年被十二个太阳烧成灰后,化成精气回到了母亲的体内,所以后来他母亲就生下了一只青蛙”来看事情的演化,排瑶语言中的呆娃甩,应该是“呆娃单”的第二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的化身。
            如果“呆娃单”是父亲,那么“呆娃甩”就是他的后辈。在这些语言文化的提示中,我们发现在排瑶语言中,除了“呆娃单”“呆娃甩”“呆娃别”之外,还有一个更常用的词“呆娃”。
            于是,在整理排瑶“呆娃单”“呆娃甩”“呆娃别”“呆娃”的语言文化中,“呆娃单”“呆娃甩”属于个人绰号文化,“呆娃”属于氏族文化。于是,就这样“呆娃”这个在排瑶语言中,存活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家族,就开始浮出了水面,重新向人们展现出了他远古岁月时光辉。
            因为排瑶语言中的“呆娃”“呆娃单”“呆娃甩”语言,是由青蛙演变而来,所以她们最正确的含义为“呆蛙单”“呆蛙甩”和“呆蛙”。“呆蛙”这个家族,很有可能就是远古时代的青蛙崇拜文化核心氏族。
            我们在《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简短的排瑶神话传说中,得到了民族历史渊源极为古老的瑶族先民,从遥远的母系氏族社会走来,先后融入了伏羲文明圈子、青蛙文明圈子、挑战了母系文明,参加了推进父系社会文明的斗争。后来融入了九黎族的黎广部落,最终从猛人(苗族)支系脱离,成立了排瑶集团的历史流源信息。虽然这些信息零乱显得柔弱无力,但是他们给我们提供的前瞻性启发价值,同样是无法估量的。

            海南黎族的青蛙崇拜文化
            历史往往活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因此发现历史,也往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期而遇。
            那是2010年的夏天,我发现一个水洼边有两只青蛙(田鸡),为了取悦我当时只有六岁的儿子,我挽起了裤腿下来水洼中捕捉青蛙。在捕捉的过程中,我自言自语的对儿子说:孩子啊,这叫“LIANG DAO GU”。由于我对语言关系学的敏锐,突然间发现排瑶语言“LIANG DAO GU”的青蛙词称,与水稻之间的关联关系。
            当我绞尽脑汁的对排瑶语“LIANG DAO GU”深入探索后,终于整理出了远古人类从大自然中区分出水稻和大茅草,认识了水稻,再到学会种植水稻的那段漫长历史的记忆。
            在很古很古以前,人类的手终于锻炼出了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灵巧能力。正是因为古人类在生存中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远古时代生物史上精彩的“石器时代”“木器时代”“骨器时代”等。曾经有一位考古大家这样赞美古人类灵巧的双手:“只有人类灵巧的手,才能打造出石器用具。”。
            但是远古人类创造出来的标记性文明文化,除了人们熟知“石器时代”“木器时代”“古器时代”外,还有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的文化,被人们忽略。这个被人们忽略的人类社会古老文化标记,就是---草标。
            纵观地球生物高级进化史看人类,观察地球远古时代生物进化史看动物。由于许多生物的进化,都在某个时代停止了。因此这些生物的生存智慧和生存模式,就为我们研究人类远古时代的社会信息提供了活化石依据。
            在动物界的圈地文化中,很多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地标记方法,比如比较常见的猫科动物宣告自己属地的方式是,在树底下留下自己的气味,或者在树干上留下爪痕。这种动物界的领地标记行为,常常引发我对远古人类社会如何圈画自己的领地产生了无限假象。
            草标,常常被民族学者和人类社会学者认为,是少数民族后落后地区作为归属标记的标记物。但是在鄙人对排瑶语言,“LIANG DAO GU”一系列语言文化的探索中发现,人类的草标文化源自远古人类社会的领地归属标记。
            排瑶的草标作用与功能很广泛,但凡见有草标之物,皆是“此物有主”之意。比如开荒垦地,凡是插有草标之地,后来者皆不会轻易冒犯。就算是后来者侵占了,也会遭到“草标”守则文化圈子的社会舆论谴责。

            中国民间神秘的草标文化
            排瑶语言把“草标”叫做“DAO DING”语音,更是让人浮想联遍。
            为了掘开排瑶语言文化中的“DAO”字渊源,我还真的下了一番苦功夫。
            经过一番搜索后,我找到了排瑶语言把草标叫做“DAO DING”,把茅草叫做“DA DAO”,把青蛙叫做“LIANG DAO GUO”,把麻雀叫做“DAO GAN NO”等与“DAO”相关的排瑶语言词汇。排瑶“DAO”的词汇连成了一大串,这一大串的数字,似乎在告诉我,排瑶先民与“DAO”文化源远流长,关系密切。经过一番梳理,我整理出了这一连串的排瑶语言“DAO”文化渊源关系。


            6楼2017-05-27 18:51
            回复
              排瑶语言文化存留的“DAO”历史演义历史,排瑶语言似乎先从草标的“DAO DING”开始,接着又经历过把茅草叫做“DA DAO”的语言历史时段,最后才发展到把青蛙叫做“LIANG DAO GUO”,把麻雀叫做“DAO GAN NO”的时期。
              人类从懵懂无知中走来,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路创造文明,一路进化智慧。我们远古祖先的手,首先接触到的是大茅草,因为这种野草在人类生存和前进的路上比比皆是。为了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又不轻易与同类发生冲突,所以古人类创造出了一种约定成俗的文化---草标。人们在显眼之处,用灵巧的双手把大茅草打出一个结,标识这里已经有人类“定居”,请后来者另觅生存场所。
              远古时代的人类,之所以用打结的草标标识“此地有主”,是因为他们已经普遍的认识到,只有人类的手,才能把大茅草打成结,所以有草标的地方,必定已有人捷足先登。于是打草标就开始成为人类社会一种约定成俗的文化,也成为了人类社会最早传播信息的代码和工具之一。

              大茅草,学名又叫做“芒草”
              我们先从大茅草百科知识,来寻找当年人类祖先“茅草文化”时代的大概生存栖息地。
              大茅草,又叫做芒草。芒草百科中记录:芒草(学名:Miscanthus)是各种芒属植物的统称。含有约15到20个我物种,属于禾本科。原生于非洲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生长习性:杂草,生于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的林缘或路边等荒地上,海拔40-1580米。物种分布:产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东南部,四川,湖南南部,浙江南部,福建及台湾;印度,东南亚及马来西亚至菲律宾也有。
              从大茅草的百科知识来看,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亚洲的线路,似乎是跟随者茅草的分布地带前行的。大茅草分布地带与中国祖先古人类迁徙路线如此吻合,不知道是不是在预示,中国的超级祖先走出非洲来到中华大地,与古人类社会的“茅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人类基因起源示意图
              要解开诸多的文化关联关系,我们继续深入解析排瑶“DAO”语言文化。排瑶语言把青蛙叫做“LIANG DAO GUO”,把麻雀叫做“DAO GAN NO”的语言含义解释,似乎也在跟随远古人类从非洲大地远征亚洲的地理环境变化,紧紧的扣在了一起。
              根据鄙人对排瑶母语的深刻理解,排瑶语言把青蛙叫做“LIANG DAO GUO”的含义,与汉语的“粮稻谷”含义相近。“LIANG”虽然在排瑶语言中是“田”的意思,但是从瑶汉语系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粮”和排瑶语中的“田”,是由同一个同源词分化成两个不同词义的表达词。
              我们百科一下青蛙的栖息环境:青蛙:由于皮肤裸露,不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因此它们一生离不开水或潮湿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所以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简略的总结一下青蛙的栖息地,那就是青蛙喜欢在河流,稻田,溪谷间生活。那么排瑶语言把青蛙叫做“粮稻谷”,好像是一句很完整的青蛙学科名。如果说排瑶祖先曾与汉语族的祖先同祖同宗的话,那么,排瑶语言中的许多词汇,一定就是远古时代华语族的古语。
              我们再来参考一下,排瑶把麻雀叫做“DAO GAN NO”语言含义。麻雀,是一种活跃在大茅草从中的小鸟。因此,排瑶人民就把这种小型鸟类叫做了“茅草间的鸟”。排瑶语中的“DAO”就是“大茅草”,“GAN ”就是“间”,“NO”就是“鸟”。排瑶语“DAO GAN NO”食物整体意思,就是“茅草间的鸟”。
              我们从远古人类先用大茅草打结,作为“此地有主”的信息传达文化开始,看到了人类与茅草的交集。接着又从“茅草间的鸟”和“粮稻谷”的物种名称中,看到了我们祖先栖息地的环境变化。这种环境的变化,好像预示我们的祖先由苍茫的大草原,渐渐的进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稻谷自然生长区域。因为,我们在排瑶“DAO”语言文化的探索中,发现了远古人类区分茅草和稻谷的语言关系。
              在我们对排瑶“稻”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发现,排瑶语言把米粒饱满的稻谷叫做“修美(稻米)”,把没有结米粒的稻谷叫做“修茅”。无独有偶,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把水中禾科植物叫做“水稻”,把不能结出谷粒的禾科植物叫做“茅”的物种区分语言文化。
              如果我们没有把排瑶语和汉语联系在一起,解读两种语言中的相同或相近语音词汇的话,我们应该很难解读出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把稻科植物叫做“水稻”,为什么会把芒草叫做“茅草”的语言历史由来。我们还从古人区分禾科植物的认识过程中,发现湖南语把没有叫做“毛”的语言来历,应该与古人类结谷粒的是“稻”,没有谷粒的是“茅”的“茅草文化”有强烈的起源关系。
              在这一连串的语言文化和神话故事解剖中,我们发现神话和语言,让我们看见了一段清晰的远古人类创建文明之路。从我们看见的远古祖先创建文明之路来看,这个古人类“中华集团”的祖先,是在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茅草文化”圈子,一路磕磕绊绊的走来,走进了一个以采食稻米为主食,然后又过渡到了会种植和培育水稻的农耕民族,完成了把人类从野兽带进了高级动物的光辉使命。
              现在,我们从排瑶语言存留的“茅草文化”,来看我们“中华超级祖先”从非洲远道而来的印痕。“DAO DING(草标)”时代:非洲大陆时代,我们的远古祖先周围都是浓密的大茅草。 -->“DAO GAN NO(麻雀)”“LIANG DAO GU(青蛙)”时代:开始进入来湿润的平原地带,我们的祖先开始来到四周都是原始水稻的地域生存。
              或许,在我们发现远古时代的“茅草文化”氏族之前,这个在远古时期的中国南方,以茅草(禾科)植物地带为主要生栖地的种族,会被后来的人们冠以“蛙图腾”“鸟图腾”的名称,而忽略了他们从“草标文明”开始形成一种约定成俗信仰圈子,一步一步想农耕民族迈进,继而创造出了人类社会“超级文明”的光辉历程。
              或许很多人会对中国南方远古时代的“茅草文明”,是否真实存在持讥讽态度。但是高庙文化似乎也支撑着,远古时代中国南方确实存在一个拥有高度文明“茅草文化”集团的历史。

              颠覆了中国历史观的高庙文化
              人类著名基因学教授李辉发表了题为《苗族(泛指九黎族集团,包括排瑶在内)上古起源基因与文化综合解析》的演讲,他利用基因组分析与多学科交叉的现代人类学研究方法,分析了苗族的上古起源,得出了众多推断,其中包括: 1. 苗族起源于7800年前的高庙文化,是伏羲女娲的直接后代。 2. 苗族开创了中国的第一座城城头山古城 3. 北方是苗族的流,但不是源。
              根据苗瑶同源,排瑶先民也是李辉叫做所指的苗族集团。高庙文化和李辉叫做的基因研究同时都指出,在茅草合适生长地带,远古时期确实存在一支高度文明南方氏族。
              李辉教授说: 其实,一个民族集团实际上是一个语系。一个语系的产生,必然会有使用它的人群,而这个人群必然会生活在某一个空间之中,这个空间就必然是考古的文化圈。所以,语系、民族和文化圈三者必须要找到他们的相关性,要对应起来。星纹,有着苗瑶族群的独特造型风格。 7800年前,高庙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八角星纹和凤鸟纹。 而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是八角星纹最集中出现的第二个文化类型。其实苗族的文化传播区域是很广的,最早在湖广一带,后来沿江而下到了皖北苏北,出现在了其他遗址中,甚至传到了辽河流域。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元素,很多都是来自高庙文化。大汶口因此可以说是高庙的后裔。相似的八角星纹也强烈地暗示了苗族文化与海洋的联系。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北方是苗族的流,但却不是源。 苗族是伏羲女娲的直接后代 这点在基因上也可以看出来,染色体如果以民族划分的话,苗族中的染色体分布其实与太昊伏羲氏的分布是吻合的。

              瑶族刺绣八角图纹与大汶口出土的八角芒星图纹对比


              7楼2017-05-27 18:53
              回复
                五:探索神秘的盘瓠和三公主文化
                瑶族被认为起源自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盘瓠》神话,这个故事中有一位传奇的精灵和一位美丽大三公主。
                关于瑶族起源传说的主人翁盘瓠,在过山瑶支系中,是一只狗;在排瑶支系中,又是一只青蛙。因此,这个诞生了瑶族的祖先身份,总是那么的费人思量。与盘瓠不一样的是,神话故事中的那位美丽的三公主,身份和名称一直都没有变化。
                在排瑶老人房瑶冷一公讲述的《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故事http://user.qzone.qq.com/2536001836/mood/2c512897561e0159d04c0900.1视频09:18时,房瑶冷一公明确的描述出三公主既是“LI SAN YANG ”。排瑶民间故事中的“LI SAN YANG ”,据我所知,这是所有的盘瓠文化中,还未曾被记录和被整理过的三公主名字。
                我们从《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故事的人物和地名考证中,得出甘基王征战之国叫马黎国。根据我们前面对甘基王的父亲呆娃单的族源追溯,呆蛙单(谈花单)为九黎族猛人支系。由此可见,甘基王三公主“LI SAN YANG”之名,极有可能就是“黎三娘(阳)”。因此“LI SAN YANG ”文化的出现,为我们探索盘瓠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盘瓠传说,最早可能记载于东汉应劭《风俗通》,因为宋罗泌《路史•发挥二》中有:“应劭书遂以高辛氏犬盘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但是现在保存的《风俗通》中,未见此文。
                现存文献,最早记载盘瓠传说的是东晋郭璞注的《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国也。”
                盘瓠文化和排瑶的三公主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就是“甘基王”在所在国攻打“马黎国”毫无进展,国王许诺攻破马黎国者赏赐三公主的情况下,领兵出征。甘基王爬上马黎国高大的凤尾竹上,“噘噘噘”的呼叫,使马黎国下了七天七夜的“油雨”。一位马黎国的老者看见了,呼来几个马黎国的年轻人,说:“这只蛙白天黑夜都对着天叫,可能是在“蛊天”,快去找来一个火炭,塞住它的嘴!”。于是马黎国的人找来火炭,塞进了甘基王的嘴里,谁知甘基王深吸一口气,从口中吐出的火气顿时成了一道火焰,引燃了被油雨浸染了的马黎国,于是整个马黎国被火海吞没。
                因此,排瑶文化记忆中的瑶族先祖有功,并不像汉族文献中描述的那样只是杀死敌国将帅,而是击破了整个敌国。从杀死敌国的主帅和攻破敌国的结局来看,杀死敌国主帅一人,好像更有利去圆盘瓠是一只狗的故事内容。
                下面我们参考一下,因为人口占到了瑶族百分之八十,而被认为是瑶族主流的过山瑶民间流传的《评皇劵牒》片段:
                评皇劵牒
                正忠(理宗)景定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准臣奏为(谓)高王犯界,朕心甚忧;命臣征伐,(功成重赏),(然)俱无(应)承认(任责)。
                惟盘护(瓠)佐殿龙犬,耀舞踊跃、朝王拜舞,叁(欢)欣中外,浊(独)言报主之恩尽[心],但愿我王敕誓不虚,逐(遂) (主)。
                惟命饮宴金食肠(赐)之,次资其金,饮罢大醉昏,敕赐大将军汝卿等各送盘护(瓠)门外,盘护(瓠)复拜舞而去。逄(走)如[云]飞,身游大海,七日七夜,经到高王国。
                盘护(瓠)至此,令(高王)加笑(窃笑):评王有此龙犬,不能畜之,今来投我国,他国必则(败)定矣。吾闻曹(昔)异物进而恩盛,吾能畜此犬,定主建昌。左右臣僚举皆欢悦退朝,引护入内宫,置酒食美味待之,情如珠玉。王坐朝时常全(令)侍侧,次感高王他怜公(之) £(恩),忽遇游赏百花园林行宫,湿(食)浓花酒大醉不醒人事。
                盘护(瓠)深思报主之恩功,赏(散)高王之(盔)甲,咬杀高王头级,身游大海,回归殿下,污血坠(堕)地。臣急游奏报,符食(俯视)问言,盘护(瓠)汝因何故得高王头级。(盘护言:)臣先承命在前,不敢忘主之恩,更以前件事结告(果),结(给)为(上)奏。我王座朝,盘护(瓠)口衔高王头级,舞全矣启(陛)下,先准敕令誓言亲(不)虚,我有福德之分。敕令宫女梳妆插带,如花似玉,宫女体态齐齐出朝,盘护(瓠)向前开口咬信(住)裙脚不放,要女嫁我为妻。
                我王曰:护(瓠)有此灵性,感成龙位,就将宫女招之为婿。隧(逐)日差人宫内排宴成亲,备办乐器,点集军丁五百名,违(迎)送引入青山白云之中安处,逐日差人送钱粮、黄金、白银进与盘护夫妻供应。赐官二品都尉将军。敕令各州军路转运司马照应免夫役,毋得科派,计已(许以)天下青山白云之地安居。
                后宫女美貌身生六男六女,转奏评王,龙颜大喜敕赐各姓派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高[梅]酬赏,各祈官爵,禾(永) (晓)达(世)务,耕山田坑造处所,离田三尺三锹,水流不到之地,全系王瑶子孙耕管,养生送[死]。以下三锹之地田,农民耕管,输纳王赋。三锹以上田面,任从瑶人白(自)种竹木等项。任卖通客与贩自管营身计。尚(倘)有豪民游棍,不许欺凌谋夺,而有谋夺,准令瑶人扭送该管有司(处)治。后代时官(体)朕一脉之人,准臣盘护子孙一十二姓,一之高也,永远刀耕火种,一切文内凭行蠲免。
                后盘护(瓠)游山转岭打猎,身带弓弩鸟枪,任游天下,过关无税,过渡无钱。不许所属官民盘问,任凭放行,无得异词。但秋冬囗祭拜盘王,伊(瑶语:我们)一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联手把肩,身着花衣花袵(裤),惊天动地,唱歌不绝。收得黄金[骨]入于木亟(函)之中,任伊(瑶语:我们)王瑶子孙承奉香火,经历万代堂管受呈无穷罔报之恩,功祯(绩)绵连不朽……
                过山瑶《评皇劵牒》中的盘瓠战争对象,和汉族文献中盘瓠的敌人对象恰恰相反。宋罗泌《路史•发挥二》中有:“遂以高辛氏犬盘瓠妻帝之女…… 东晋郭璞注的《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 都是在说明盘瓠属于高辛帝(高王)的臣子。但是盘瓠的身份到了过山瑶的文献中,怎么就变成了:高王犯界,朕心甚忧…… 盘护(瓠)深思报主之恩功,赏(散)高王之(盔)甲,咬杀高王头级……?由于盘瓠效忠的对象变了,于是后来的所有盘瓠研究也跟着变了,盘瓠的研究方向变了,瑶族的历史探讨方向也跟着变了。因为盘瓠故事里有一个平王,所以“盘瓠是周平王时代的人……”“盘瓠属于楚平王时代的蛮族首领……”的种种学说出现了。虽然“盘瓠是周平王时代的人……”“盘瓠属于楚平王时代的蛮族首领……”的学说都做了“某时某代,南方有高辛小国……”等手法修饰,但是《路史•发挥二》中有:“遂以高辛氏犬盘瓠妻帝之女…… 东晋郭璞注的《山海经•海内北经》“犬封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 都是直接的把盘瓠的时代指向了高辛时代,而一点南方小国的痕迹都没有。
                关于瑶族最遥远的故事,讲故事的瑶族老人总是说:“那些是高乃(阳:排瑶语“乃”和“阳”同音)时代的事了,离现在非常遥远,怎么也说不到那个时代去了。”。虽然老人家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但是我从这句话中听出,在过去的瑶族文化中,我们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高阳”时代。
                盘瓠传说,被誉为是瑶族的民族起源标记。那么盘瓠文化中所蕴含的高辛时代,会不会与最遥远的瑶族记忆相关呢?
                我们查阅了高辛帝和高阳帝的百科,发现高辛和高阳是伯侄关系,高阳为伯父,高辛为侄子。既然高辛和高阳是伯侄关系,那么说明高辛和高阳时代也是相差一代人二十五年左右。根据中国族谱记录生辰的传统,盘瓠很可能是一个出生于高阳时代,成名于高辛时期的人。所以才有了汉书记录高辛时代的盘瓠,和瑶族祖辈传颂的瑶族高阳时代往事。

                《瑶族的起源》内容里面也将“高辛”改成了“高乃(高阳)”

                高辛帝百科资料
                在我们对高辛帝生平的资料阅览中发现,汉族文献毫无忌讳的把盘瓠归纳入高辛帝的历史中。不像整理瑶族历史的学者那样,把盘瓠传说从高辛氏中脱离出来,整理成南方有一个高辛小国。
                在排瑶《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故事中的“盘瓠(甘基王)”,除了和皇帝联合击破马黎国外,二人更多的是貌合神离。甘基王攻破马黎国后,皇帝(高辛)开始反悔当初许配三公主的承诺。甘基王经过了斗智斗勇,终于赢得美人归。这一点,几乎在所有的苗瑶盘瓠传说中都保存一致。排瑶版盘瓠传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甘基王最后用“蛙衣”换“龙袍”,使高王变成了蛤蟆,自己当了皇帝。这个结局,毫无掩饰的披露了当时盘瓠部族与高王部族存在的强烈矛盾。或许,这也许正是过山瑶版《评皇劵牒》中,说盘瓠效忠平王,而非高王的原因了。


                8楼2017-05-27 18:58
                回复
                  我们查阅了一下接替高辛,成为高辛后任的帝王史挚的资料。按照排瑶先祖的记忆,甘基王“蛙衣”换“龙袍”顶替了高辛,成为了一代帝王的说法,帝挚很有可能就是盘瓠。我们从排瑶民间典故中得知,甘基王“甘基”的名字,是由一大推老人提出来的。传说中那种提名的气氛,我们感觉不是平常的小孩提名,更像是给一位劳苦功高的祖先修订谥号。甘基王的正确名字为“甘基”,“基”与“挚”语言非常接近。因此排瑶语音中的“甘基”,很有可能是“高挚”的语音转化而成。

                  帝挚的百科资料
                  高辛帝的接班人帝挚,他的帝王业绩好像不怎么好。在位十二年,就被众人逼着退了帝位。帝挚的这个结局,和排瑶另一个一样有一位三公主的民间典故的主人翁冬平的遭遇很相似。和甘基“蛙衣”换“龙袍”一样,冬平也有一段以“羽衣”换“龙袍”的传奇。
                  私下人间的三公主被天上的天帝遣返天上后,冬平历经险难,终于做成了长鼓和百鸟羽衣。这天冬平穿上百鸟衣,舞起长鼓,翩翩飞到了天上。天上的王母看见了凡间有人飞到了天上,把天帝叫出来观看。天帝觉得冬平的百鸟衣非常好看,喜欢极了。很想穿一下百鸟衣,就用龙袍换了冬平的百鸟衣。当天帝穿着百鸟衣走出皇宫闪耀的时候,身穿龙袍的冬平对着皇宫的侍卫大声喝令:“射杀身穿百鸟衣者!”于是,天帝被杀死,冬平成为了天帝。
                  冬平到了天上之后,得以和三公主相聚了。这天,三公主想起了父亲,问冬平:“我爹去哪了?”,冬平骗三公主说:“你爹在楼上。”三公主对着楼上喊爹,迎来的却是一声扬善罚恶的巨雷。就这样,冬平的两耳从此没有清净过,于是他又回到了人间……
                  我们从这些大同小异的故事判断中,发现“盘瓠”文化不但被不同的苗瑶族分化成了许多个版本,还被同一个民族同一个部落的文人,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编撰出了各个不同的传说。
                  如果排瑶传说中的甘基是帝挚的话,那么排瑶《冬平与三公主》的传说,则道出了挚失去民心,被众臣弹劾下台的真实历史背景。

                  百科中帝喾与前后君王的渊源关系
                  纵观三皇五帝纪的人和事,几乎都是一家子在玩转大中华。这些歌颂帝王框架中形成的“中华文明”,其实是中国历史的一大侮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文人人格高度沉沦的一种体现。古代中国文人在歌功颂德趋炎附势中,墙头草的品性暴露无遗,无耻得连大字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都看不过眼。因此,民间文化和官方文献开始了数千年来的对决。从此,篡改历史和保存历史真相的无间道,发展成了焚书坑儒,禁巫禁教,烽火延绵不绝地步。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良知,一度在漫漫长夜与黑暗中被一点一滴地蚕蚀!
                  三公主在苗族民间文化中,有一个明确的名字,叫做“辛女”,在我们排瑶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叫做“黎三娘”。辛女,意为“高辛之女”无疑。黎三娘之名,为我们提供出另一条探索“高辛之女”的线索。
                  我们从《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故事情节中得知,盘瓠协助所在属国帝王攻打的国家曰“马黎国”。而盘瓠所在国赐于战功将士的公主,也叫“黎三娘”。
                  帝王之女名曰“黎三娘”,可见盘瓠所在国的君主也姓“黎”。如果这里显示出来的历史信息可靠,那么高辛帝和黄帝的关系并没有祖孙间的血缘关系。高辛帝之所以能成为黄帝集团的君主,是由融入炎黄集团的九黎族族人崛起成就的。
                  由此见来,三皇五帝纪的中国君主,都是由黄帝子孙相继传承的史纪,应该是在君主世袭制度出现后,被维护君主世袭制度的智囊团编撰而成,成为了约束臣民思想,弘扬忠君敬主的愚民教才,而慢慢演变成历史的。
                  我们都知道尚书中记录的《西伯戡黎》,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后出现的黎国。这里记录的是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商王朝的末代君主纣王与其贤臣祖伊的一段对话。因此,我们有了九黎族的黎族信仰和文化,大概消失于此的断代依据。
                  基于黎国文化消失的年代,在商末周初。这样满含“九黎”气息的瑶族盘瓠历史时代,是绝不可能出现在楚平王时代,也不可能出现在周平王时期。鉴于盘瓠之妻名曰“辛女(高辛之女)”和“黎三娘(黎国三公主)”之特征,盘瓠应该属于高辛帝时代,高辛帝则实属于九黎族首领,而非黄帝后裔。
                  我们这些从狭缝中千辛万苦寻觅而来的“历史依据”,与我们千百代平民孜孜不倦的坚持历史真相,传递真理的遭遇一样,在已成主流浩如烟海的“文史”“文献”中,显得缥缈虚无,毫无存在感。但是星火燎原,萤虫之光能给黑夜光明的真理,是永远不会因为渺小和柔弱而被改变的。


                  9楼2017-05-27 19:00
                  收起回复
                    你们跟布努瑶有差别啊!努努瑶的祖先是帝尧颛顼,为周人和秦人。部分汉族=脑子呆板,部分汉族=猴子,部分汉族=族人(客人)。老人说,明明我们说的才是汉语,现代汉族说的话不是汉语。努努瑶的语言词语构成比现代各大方言的汉语都更严谨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7-05-27 23: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