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书法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他最大的贡献是草书,结构变化欹侧,线条遒劲苍老,不但在抒情方面有第一流的自觉意识;而且其艺术格式完全具有个性特征。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出人意外。线条上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有明书法推第一》
--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
(赵宝琴)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
王铎,字觉斯、觉之,号篙樵、石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 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终年61岁。今一般谓为河南孟津人。然王铎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成始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行书作品中,其落款为“洪洞王铎”。此款在王铎一些书法作品中常可见到。
《山西通志》中,道光、光绪亦皆谓之为洪洞人。洪洞王氏为大姓,王铎当是徙居于孟津者。明崇祯十二年(1640),王铎48岁曾书一条幅,回忆其年轻时过中条山到河东书院登高远望之事,称“尧封”为“吾乡”,为其原籍洪洞之确证。王铎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攫礼部尚书。时清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清兵入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1646)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故里,赠太保,溢文安。王铎博学好古,不仅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楷书师法钟蒜,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莆,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六尺到丈二长条巨幅立轴,写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雄健悠肆,骨力畅达,运笔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不见端倪。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未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
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书法大师,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勇于开拓、创造新美境界的巨匠。他以其独特的书风和书学成就,确立了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他的书法早在清代就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如今仍为国内外有识之士赞誉有加,清人梁喻《评书帖》云:“王铎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清王宏撰《石氏斋题跋)):“文发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特所少者,蕴藉耳。”清昊修《昭代尺犊小传》:“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矫),虽以钟王为模范,亦能自出胸臆”。袭鼎孽说“文安公书法妙天下,真得晋人三昧,……海内宝之如有拱璧。”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至,曾赞誉“文安健笔蟠蛟璃,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曾盛赞“(王铎)可谓书才书学兼而有之,以阵喻笔,因一世之雄也”。并有句云:“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沙孟海先生也曾说“(王铎)在于明季,可说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林散之先生更认为他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