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懂球帝 刘强专栏 http://www.dongqiudi.com/archive/351846.html
持续了九个月的漫长赛季终于走到了尽头,经历了60余场各项赛事洗礼的曼联将士,终于以一个相对体面的成绩为穆氏红魔第一季画上了句号。穆里尼奥交出的成绩单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但从很多方面上来说,其在执教曼联首个赛季的努力是不容抹杀的,洗去铅华的狂人为心爱的球队已经穷极了毕生所学。“小三冠”虽不值得大书特书,但这足以让穆里尼奥摆脱去季的阴霾,获得继续开拓的动力与信心。

【起步:循规蹈矩,穆式建工步步为营】
作为一名肩负振兴红魔重任的救火主帅,穆里尼奥在到任后的处境比当年弗格森接替阿特金森入主梦剧场时更加艰难:球队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已经吞噬了大多数人的信心和耐心,前任留下一众风格迥异的球员带来了严重的阵容兼容性问题,新引进的球员因为环境融入和战术原因又不能完全达到要求,见风使舵的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球迷对主帅的工作形成了掣肘,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联赛环境极大地挤压了他的改革容错率,全面重建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穆里尼奥在上任之初并没有在战术领域尝试更多创新,因为他知道像穆二期第二季那样强行推动美丽足球计划难度太大,曼联现阶段亟需的是成绩的反弹,其次才是风格的塑造与养成。

极具针对性的引援、出众的细节把控、防线球员个人能力升级和整体建设以及临场指挥应变能力,穆里尼奥在上任后的最初阶段就向人们展示了他作为一线名帅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得益于曼联雄厚的财力和良好的运作能力,曼联得以拿下了多位转会市场上的红人,拜利-博格巴-伊布组成高大而强壮的中轴(这也为费莱尼在本季的“百折不挠”埋下了伏笔),姆希塔良作为防反体系中的前场爆点,这种进攻体系因为跑动能力(有球+无球)不足而很难打出流畅进攻,但却可以保证球队的下限。

告别“抬价联”,力邀包括伊布、博格巴和姆希塔良在内的一线名将加盟,由此可见,曼联的豪门底蕴是那些土豪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穆里尼奥的个人魅力就是这份底蕴的最新加成。伊布在开局三连胜期间发挥出色,博格巴随着赛季的深入逐渐进入角色,红魔防线在拜利受伤后变得不再稳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穆帅引援的合理和高效。通过横向对比可知,曼联本季新援的表现在争冠集团中亦属于上游,纵向对比范加尔时代高价引援+拔擢小将的建队思路,穆氏曼联显然拥有更加明晰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

形成凝聚力,提升执行力,完成人员调配,深究战术细节,这是穆里尼奥历经多年执教后形成的“四步走”建队思路,联赛开局三连胜意味着曼联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前两个环节。可惜的是,球队的建设在第三个环节耽误了太多时间。首回合曼市德比的失败可视作穆氏红魔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球队在面对同样是“新军”的曼城时表现出的组织无序、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令观者惊愕不已。辛苦一夏建立起来的体系被迫推倒重建,狂人在那段时间显得非常焦躁和苦闷,屡次因为言语不当被罚上看台就是明证。

【战术蓝本:中场布局创意不断,两套战术交替使用】
现代足球的发展印证了米歇尔斯和克鲁伊夫当初的预言,攻与防已经逐渐从昔日相对独立状态变得愈发一体化,很多人曾将穆里尼奥列为过去十年极致推崇单边主义的名帅,但却忽视了穆帅在建构整体足球领域表现出的思辨精神和前瞻性。穆里尼奥在首次执教切尔西时就指出,最容易取得进球的方式是在攻守转换中(transition),而不是等对手全线退防在禁区附近摆好防守队形时。因此,他会精心研究对手的进攻套路,指挥己方的防守队员如何有效通过站位、压迫、补位、盯人和拦截等方式破坏对手的进攻,进而获得由守转攻的机会,然后如何在反击中快速通过简单而直接的配合攻击对手簙弱区域,在对手的防守人员尚未完全落位时就将战火燃烧到对手禁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穆里尼奥的大巴战术就是实现了更具效率、更具锐度的进攻,这与瓜迪奥拉“让对手无球可踢”的先进防守理念是殊途同归的。

明确了这一理念,我们就不难理解穆氏曼联为何会在首回合曼市德比后陷入一段长时间的低迷——球队无法保证反击的速度和效率,更多的阵地攻坚反而让对手获得了抓时间差进而一击致命的机会。自联赛第7轮主场战平斯托克城一役开始,曼联便被卷入了一段长达两个月的过山车之旅:周中杯赛4球大胜,周末联赛1球闷平,进攻端费尽气力却很难取得进球,防守端稍有犯错便立即受到惩罚。当然,这段颠簸之旅显现出的积极一面就是曼联的进攻逐渐有所起色,在欧联杯小组赛告一段落之后,曼联终于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收复联赛失地。

上任伊始就将拜利和瓦伦西亚确立为防线主将,曼市德比后公开敲打斯莫林和卢克-肖,灵活使用达米安并给予菲尔-琼斯信任,见缝插针给罗霍开小灶并在危难之际赋予其重任,在自己最擅长的防线建设领域,穆里尼奥的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招招到位。新曼联已经无需像范加尔时代一样靠控球来为防线减压,红色城墙出众的抗击打能力正是球队可以在赛季中期录得不败纪录的关键。待防线步入正轨之后,穆里尼奥便开始围绕博格巴来调试中场。

“我曾经执教过很多球队,很多时候都是让球队先进一个球,然后保证不丢球,我们也不用那么高的控球率。现在,我认为这种战术已经落伍。”穆里尼奥深知进攻就是曼联的标签,若想在梦剧场获得长期扎根,就必须唤醒红魔拥趸对昔日红魔风格的记忆,这种风格来自于强硬而凶狠的防守,更来自于用猛烈进攻打击对手的战斗风格。在伊布无缝融入球队、姆希塔良因曼市德比表现糟糕而遭到“雪藏”的情况下,博格巴的发挥就是红魔能否在赛季中期获得二次加速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博格巴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无法成为穆帅“10+1”建队理念中的特殊一个,但由于他的身价和影响力实在太大,狂人破天荒地在战术层面给予一名非锋线球员极大的包容性。
自联赛第7轮对阵斯托克城一役开始,穆里尼奥将埃雷拉调入主力阵容与卡里克、博格巴组成三中场。不同于范加尔4141大圈战术中的肋部核心,埃雷拉在穆氏体系中的定位是一部不停追逐皮球的中场永动机。巴斯克人的付出有力地弥补了中轴高大球员跑动能力不足,对整体攻防运转带来的伤害,从不可替代性方面考量,埃雷拉是比博格巴、费莱尼和卡里克更加稀有的元素。

从11月期间的“杯赛胜、联赛平”到圣诞节前的各项赛事9连胜,卡里克的首发与否成为了影响曼联战术打法的关键变量。鉴于那段时期杯赛对手实力相对较弱,穆里尼奥首先是在杯赛中安排这位35岁的老将出场,卡里克的出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让穆里尼奥下定决心在更加关键的联赛中使用他。曼联在赛季中期逐渐形成了联赛/杯赛两套打法,联赛中的阵型既是以卡里克为轴心的433阵型,杯赛中则使用4231阵型(卡里克轮休)。
进入12月之后,困扰穆里尼奥的“三中场”与“四重奏”共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主场拿下热刺是曼联本季收获的首场强强对话的胜利,这成为了曼联真正实现蜕变的起点,就在曼城、利物浦、阿森纳和切尔西等队相继遇阻时,曼联却利用赛程优势在水晶宫、西布朗、桑德兰、米德尔斯堡和西汉姆身上拿足分数,欧联杯、足总杯和联赛杯赛事亦是每战必克,球队的整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连胜期间既有兵不血刃的四球大胜,也有临渊反弹的终场绝杀,既有闪电入球后的顽强坚守,也有久攻不下时的高效变招,面对弱旅稳扎稳打,强强对话众志成城,队伍建设有条不紊,战术试验环环相扣……期间,吹毛求疵者还在指责穆里尼奥在调教进攻时手法不够大胆、想象不够丰富,但他们却很难否定狂人对比赛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形势的超前预判,球队在逆转米德尔斯堡、险胜赫尔城、逼平等比赛中表现出了足够的血性,穆里尼奥肩上的压力随着成绩的攀升和红魔精神的回归而得到缓解。

(曼联阵中的老中青三代球员都曾遭到穆帅的"敲打",随着赛季的深入,狂人逐渐树立了个人权威。)
令人遗憾的是,就像穆里尼奥在赛季初依次将卡里克、埃雷拉和姆希塔良先后加入主力阵容时的效果类似,曼联在战术红利消退之后总会习惯性地陷入一段长达数场的低谷。在2017年2月份的各项赛事六连胜结束之后,曼联陷入了平局怪圈,赛季中期一度有所缓和的进攻推进不畅和门前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对手的针对性布防面前又一次被放大。

持续了九个月的漫长赛季终于走到了尽头,经历了60余场各项赛事洗礼的曼联将士,终于以一个相对体面的成绩为穆氏红魔第一季画上了句号。穆里尼奥交出的成绩单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但从很多方面上来说,其在执教曼联首个赛季的努力是不容抹杀的,洗去铅华的狂人为心爱的球队已经穷极了毕生所学。“小三冠”虽不值得大书特书,但这足以让穆里尼奥摆脱去季的阴霾,获得继续开拓的动力与信心。

【起步:循规蹈矩,穆式建工步步为营】
作为一名肩负振兴红魔重任的救火主帅,穆里尼奥在到任后的处境比当年弗格森接替阿特金森入主梦剧场时更加艰难:球队长期以来的积贫积弱已经吞噬了大多数人的信心和耐心,前任留下一众风格迥异的球员带来了严重的阵容兼容性问题,新引进的球员因为环境融入和战术原因又不能完全达到要求,见风使舵的媒体和不明真相的球迷对主帅的工作形成了掣肘,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联赛环境极大地挤压了他的改革容错率,全面重建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想象……穆里尼奥在上任之初并没有在战术领域尝试更多创新,因为他知道像穆二期第二季那样强行推动美丽足球计划难度太大,曼联现阶段亟需的是成绩的反弹,其次才是风格的塑造与养成。

极具针对性的引援、出众的细节把控、防线球员个人能力升级和整体建设以及临场指挥应变能力,穆里尼奥在上任后的最初阶段就向人们展示了他作为一线名帅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得益于曼联雄厚的财力和良好的运作能力,曼联得以拿下了多位转会市场上的红人,拜利-博格巴-伊布组成高大而强壮的中轴(这也为费莱尼在本季的“百折不挠”埋下了伏笔),姆希塔良作为防反体系中的前场爆点,这种进攻体系因为跑动能力(有球+无球)不足而很难打出流畅进攻,但却可以保证球队的下限。

告别“抬价联”,力邀包括伊布、博格巴和姆希塔良在内的一线名将加盟,由此可见,曼联的豪门底蕴是那些土豪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穆里尼奥的个人魅力就是这份底蕴的最新加成。伊布在开局三连胜期间发挥出色,博格巴随着赛季的深入逐渐进入角色,红魔防线在拜利受伤后变得不再稳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穆帅引援的合理和高效。通过横向对比可知,曼联本季新援的表现在争冠集团中亦属于上游,纵向对比范加尔时代高价引援+拔擢小将的建队思路,穆氏曼联显然拥有更加明晰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

形成凝聚力,提升执行力,完成人员调配,深究战术细节,这是穆里尼奥历经多年执教后形成的“四步走”建队思路,联赛开局三连胜意味着曼联几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前两个环节。可惜的是,球队的建设在第三个环节耽误了太多时间。首回合曼市德比的失败可视作穆氏红魔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事件,球队在面对同样是“新军”的曼城时表现出的组织无序、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令观者惊愕不已。辛苦一夏建立起来的体系被迫推倒重建,狂人在那段时间显得非常焦躁和苦闷,屡次因为言语不当被罚上看台就是明证。

【战术蓝本:中场布局创意不断,两套战术交替使用】
现代足球的发展印证了米歇尔斯和克鲁伊夫当初的预言,攻与防已经逐渐从昔日相对独立状态变得愈发一体化,很多人曾将穆里尼奥列为过去十年极致推崇单边主义的名帅,但却忽视了穆帅在建构整体足球领域表现出的思辨精神和前瞻性。穆里尼奥在首次执教切尔西时就指出,最容易取得进球的方式是在攻守转换中(transition),而不是等对手全线退防在禁区附近摆好防守队形时。因此,他会精心研究对手的进攻套路,指挥己方的防守队员如何有效通过站位、压迫、补位、盯人和拦截等方式破坏对手的进攻,进而获得由守转攻的机会,然后如何在反击中快速通过简单而直接的配合攻击对手簙弱区域,在对手的防守人员尚未完全落位时就将战火燃烧到对手禁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穆里尼奥的大巴战术就是实现了更具效率、更具锐度的进攻,这与瓜迪奥拉“让对手无球可踢”的先进防守理念是殊途同归的。

明确了这一理念,我们就不难理解穆氏曼联为何会在首回合曼市德比后陷入一段长时间的低迷——球队无法保证反击的速度和效率,更多的阵地攻坚反而让对手获得了抓时间差进而一击致命的机会。自联赛第7轮主场战平斯托克城一役开始,曼联便被卷入了一段长达两个月的过山车之旅:周中杯赛4球大胜,周末联赛1球闷平,进攻端费尽气力却很难取得进球,防守端稍有犯错便立即受到惩罚。当然,这段颠簸之旅显现出的积极一面就是曼联的进攻逐渐有所起色,在欧联杯小组赛告一段落之后,曼联终于可以将精力集中于收复联赛失地。

上任伊始就将拜利和瓦伦西亚确立为防线主将,曼市德比后公开敲打斯莫林和卢克-肖,灵活使用达米安并给予菲尔-琼斯信任,见缝插针给罗霍开小灶并在危难之际赋予其重任,在自己最擅长的防线建设领域,穆里尼奥的手段可谓是花样百出、招招到位。新曼联已经无需像范加尔时代一样靠控球来为防线减压,红色城墙出众的抗击打能力正是球队可以在赛季中期录得不败纪录的关键。待防线步入正轨之后,穆里尼奥便开始围绕博格巴来调试中场。

“我曾经执教过很多球队,很多时候都是让球队先进一个球,然后保证不丢球,我们也不用那么高的控球率。现在,我认为这种战术已经落伍。”穆里尼奥深知进攻就是曼联的标签,若想在梦剧场获得长期扎根,就必须唤醒红魔拥趸对昔日红魔风格的记忆,这种风格来自于强硬而凶狠的防守,更来自于用猛烈进攻打击对手的战斗风格。在伊布无缝融入球队、姆希塔良因曼市德比表现糟糕而遭到“雪藏”的情况下,博格巴的发挥就是红魔能否在赛季中期获得二次加速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博格巴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无法成为穆帅“10+1”建队理念中的特殊一个,但由于他的身价和影响力实在太大,狂人破天荒地在战术层面给予一名非锋线球员极大的包容性。
自联赛第7轮对阵斯托克城一役开始,穆里尼奥将埃雷拉调入主力阵容与卡里克、博格巴组成三中场。不同于范加尔4141大圈战术中的肋部核心,埃雷拉在穆氏体系中的定位是一部不停追逐皮球的中场永动机。巴斯克人的付出有力地弥补了中轴高大球员跑动能力不足,对整体攻防运转带来的伤害,从不可替代性方面考量,埃雷拉是比博格巴、费莱尼和卡里克更加稀有的元素。

从11月期间的“杯赛胜、联赛平”到圣诞节前的各项赛事9连胜,卡里克的首发与否成为了影响曼联战术打法的关键变量。鉴于那段时期杯赛对手实力相对较弱,穆里尼奥首先是在杯赛中安排这位35岁的老将出场,卡里克的出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让穆里尼奥下定决心在更加关键的联赛中使用他。曼联在赛季中期逐渐形成了联赛/杯赛两套打法,联赛中的阵型既是以卡里克为轴心的433阵型,杯赛中则使用4231阵型(卡里克轮休)。
进入12月之后,困扰穆里尼奥的“三中场”与“四重奏”共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主场拿下热刺是曼联本季收获的首场强强对话的胜利,这成为了曼联真正实现蜕变的起点,就在曼城、利物浦、阿森纳和切尔西等队相继遇阻时,曼联却利用赛程优势在水晶宫、西布朗、桑德兰、米德尔斯堡和西汉姆身上拿足分数,欧联杯、足总杯和联赛杯赛事亦是每战必克,球队的整体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连胜期间既有兵不血刃的四球大胜,也有临渊反弹的终场绝杀,既有闪电入球后的顽强坚守,也有久攻不下时的高效变招,面对弱旅稳扎稳打,强强对话众志成城,队伍建设有条不紊,战术试验环环相扣……期间,吹毛求疵者还在指责穆里尼奥在调教进攻时手法不够大胆、想象不够丰富,但他们却很难否定狂人对比赛内容的准确解读和形势的超前预判,球队在逆转米德尔斯堡、险胜赫尔城、逼平等比赛中表现出了足够的血性,穆里尼奥肩上的压力随着成绩的攀升和红魔精神的回归而得到缓解。

(曼联阵中的老中青三代球员都曾遭到穆帅的"敲打",随着赛季的深入,狂人逐渐树立了个人权威。)
令人遗憾的是,就像穆里尼奥在赛季初依次将卡里克、埃雷拉和姆希塔良先后加入主力阵容时的效果类似,曼联在战术红利消退之后总会习惯性地陷入一段长达数场的低谷。在2017年2月份的各项赛事六连胜结束之后,曼联陷入了平局怪圈,赛季中期一度有所缓和的进攻推进不畅和门前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对手的针对性布防面前又一次被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