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这七个侧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我们的生活也不应是割裂的,它有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路径,以及不同的期待。本书就是要呈现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视角,也就是说,在多棱镜之中还嵌套着多棱镜,在不同的折射光路之上还折射出不同的光路,体现出我们五光十色的人生。
1 怎样对待时间
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答:说道《精进》,我们必然也会想到“时间管理”,如何对待时间,我的理解就是对时间进行管理(当然精进中提到的是“郑重”)。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提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利用时间去管理自己有限的精力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有个了解,这样就知道自己在那段时间精力比较集中,这样你就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做些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比如学习、重点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
1.1 面对时间的态度有多少种?你是哪种?
答:《精进》一书提到的态度有“郑重”和“游戏”,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有时候很郑重,有时候也是游戏人间……
1.1.1按心理学的“时间视角”来分,有几种视角?各有什么利弊?适合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答:《精进》一书提到是五/六种视角,其实是三大类过去、现在及未来。
过去视角:积极和消极;现在视角:享乐主义和宿命论;未来视角:未来目标导向和未来超验主义。
积极过去视角可以使人回忆过去美好,有感恩之心,但是容易忽略当下快乐。
消极过去视角使人经常沉湎过去痛苦事情,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性大。
现在享乐视角使人及时行乐,但易使人造成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风险。
宿命论者一切都是逆来顺受。
未来目标导向使人有效利用时间,有前瞻性,愿意放弃当下享乐去达成目标,幸福感不强。
第6种视角不常见,它指的是人死后的精神生命是最主要的。
作者的10条建议很不错,由于是作业我也想将其当做读书笔记,所以一一列举下:
①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②严肃对待时间--郑重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好它;③留给自己享乐的空间--劳逸结合;
④反思自己和其他人视角--换位思考;⑤从现在联想过去--以古为镜;⑥不要沉湎过去--现在比过去更重要;⑦制定时限目标的计划;
⑧平衡计划与非计划时间--相当于PMC异常单;⑨视未来存在与当下--未来的每分每秒;⑩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
1.1.2怎么把过去,当下,未来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答:积极运用过去经验,有根可循;适当思考未来,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能量,更好认识自己。
1.2怎么把“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答:《精进》给出答案:使远期未来的目标具体化,实施性更高;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难度。
个人理解:远期目标分几个小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错开时间段分别实现。
1.2.1多久叫“远期未来”?
答:用《精进》的话说就是浙江一位心理大牛说“两年、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太长”五年正好。
1.2.2人们对“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答:对待“远期未来”人们抽象、概括的去思考,考虑更多的是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弊端是有些是缺乏可行性的。
对“近期未来”人们想的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这样也会漏掉一些有
意义但是有困难的一些事情。
区别原因呢,书中提到是:“心理”作用,也就是人们普遍对待时间跨度的一个态度(心态)吧。
1.2.3怎么区别出来“远期未来”问题与“近期未来”问题?怎么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答:从上题回答中可以区分。
解决:1、使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2、降低近期目标“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增加挑战难度(提高逃避成本)。
1.3怎么合理利用时间?
答: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1.3.1怎么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答:1、当下可以带给我们的收益(心智、情感、身体、物质)大小;2、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选择长久收益的。
1.3.1.1价值的强度和持久怎么综合起来考虑?
答:1、收益高低不重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这个收益可以累加,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有长久收益,仍旧可以做。
1.3.1.2怎么彻底解决拖延症?
答:谈到这个,不得不提下《拖延心理学》,首先要克服恐惧,增加自信;其次要有明确目标与可操作性计划;第三就是启动-跟进-回顾,PDCA模式学习;第四要利用各种业余时间“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最后学会接受有益于你的任何事,学会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
1.3.2 怎么提高效率?
答: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拒绝无意义的事情。在自己精力最集中的时候且无人打扰的时候去做事。
1.3.2.1为什么读经典?
答: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每次阅读都可从中学到新的东西,经典是读不尽的,是有魅力的。
1.3.2.2怎么排除信息噪音?
答:书中提到“时间尺度”长: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中:社会和文化层面;短:该事件的发生。
方法:从“即时兴奋”切换到“长久收益”的模式去区别。
1.4生活和工作并重
1.4.1时间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还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答: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同时也由于人们主管感受,觉得时间不够用,让人心力交瘁。
1.4.2怎么劳逸结合?
答: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1.4.3休闲时间的质量和数量有什么区别?
答:高质量休闲使我们满足,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2怎么去选择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2.1 怎么弄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答:更高的标准,才能有更好的选择。以人生最高目标为原则,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2.1.1“满意原则”和“最优原则”有什么区别?
答:“满意原则”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逐一排查,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就会采纳这个选项,将其它选项抛弃;而不是全部排查比较,选出最好的那个。
2.1.2 为什么要坚持“最优原则”?
答:“最优原则”会使我们的人生目标更加完美,会更接近我们内心锁渴望的成就。
2.1.3 怎么实现“最优原则”?
答:用更高的标准,以人生最高目标为原则。
2.1.3.1 怎么权衡好轻重缓急?
答:利用“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2.2怎么选择最好的选择?
答:人生分四大格局:①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无目标,随波逐流>;②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笃信丛林法则,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③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追求和捍卫真理>;④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服务整个社会,改善世界>。在自己现有格局上,再进一步。感觉自己是在零和一之间徘徊。
2.2.1 怎么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2.2.1.1 怎么发现隐含假设?
答: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和内心状态三方面分析。可见:从我们个人经验和当前处境自动产生的。
2.2.1.2 常见的隐含假设有哪些?
答:①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易陷入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中;②低关联假设:事件独立无关联;
③僵固性心智:认为智力和才能已经固定;④零和博弈:只想从别人那里拿利益,没想共赢。
2.2.1.3 这些隐含假设是正确的吗?
答:不正确,①赛道假设--要敢于尝试;②低关联假设--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关联,也许若干年后就会发挥其作;
③僵固性心智--“成长型心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④零和博弈--去寻找共赢方案,找到“第3选择”。
2.2.2 怎么增加新的可能?
答:新的思维框架,去探索新的可能。书中提到三大框架:第一“目标悬置”,
第二“能力嫁接”,试着寻找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应空间。
第三“特性改造”,将“消费型兴趣”转变为“生产型兴趣”
2.2.2.1 怎么区分“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他们之间是否可以转换?
答:看上图演示。悬置模式。
2.2.2.2 能力是否由共性?是否可以转移?
答:存在潜在关联,能力迁移。
2.2.2.3 是否可以把爱好在工作中运用?
答:可以,“要我做”与“我要做”,将喜欢作品转变为创造作品。
2.2.3 怎么解决选择太多的问题?
答:①“精细化思考”--维度分析法:
第一步:追本溯源(从源头开始梳理,连问几个WHY?),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根据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特征(“因素穷举”);
第三步:在列举的因素中进行打分(-5~~5)“因素赋权”;
第四步:列表求分比较,弄一列权重分,然后和打的因素分相乘得出加权分,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情况不实用“维度分析法”,此时聆听内心直觉声音比较好,可参考“拇指原则”(经验法则)--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数。
2.2.3.1 维度分析法怎么用?
答:如上所述。
2.2.3.2 “拇指原则”怎么用?
答:聆听内心直觉声音,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数。
2.3 怎么校正自己的选择?
答:“建设性的改变”--提出假定,做出选择。--不断重复矫正。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放弃个人追求,“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可以是谁”。
重新选择,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来。就和大树成长,需要修剪才能长成自己想要的“参天大树 ”或者“园林景观”。
2.3.1 真有完全决定你的一生的选择?
答:没有,人就是在不断假定,不断选择中进步突破。
2.3.2“适当性逻辑”百分百正确?
答: “适当性逻辑”做决定时,基于自己的身份,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进行判断,这种行为使自己和周围社会环境更适应。
但是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所以不是百分百的正确。
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提到“适当性逻辑”--决策是以规则为基础的推理过程。是由于遵循规则和实现身份而产生的。
2.3.3 重新选择,必然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答:当然不是。人生处处有伏笔。
1 怎样对待时间
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答:说道《精进》,我们必然也会想到“时间管理”,如何对待时间,我的理解就是对时间进行管理(当然精进中提到的是“郑重”)。在《精力管理》一书中提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鉴于此,我们如何利用时间去管理自己有限的精力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有个了解,这样就知道自己在那段时间精力比较集中,这样你就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做些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比如学习、重点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
1.1 面对时间的态度有多少种?你是哪种?
答:《精进》一书提到的态度有“郑重”和“游戏”,我自己也说不上来,有时候很郑重,有时候也是游戏人间……
1.1.1按心理学的“时间视角”来分,有几种视角?各有什么利弊?适合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答:《精进》一书提到是五/六种视角,其实是三大类过去、现在及未来。
过去视角:积极和消极;现在视角:享乐主义和宿命论;未来视角:未来目标导向和未来超验主义。
积极过去视角可以使人回忆过去美好,有感恩之心,但是容易忽略当下快乐。
消极过去视角使人经常沉湎过去痛苦事情,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性大。
现在享乐视角使人及时行乐,但易使人造成吸烟酗酒暴饮暴食风险。
宿命论者一切都是逆来顺受。
未来目标导向使人有效利用时间,有前瞻性,愿意放弃当下享乐去达成目标,幸福感不强。
第6种视角不常见,它指的是人死后的精神生命是最主要的。
作者的10条建议很不错,由于是作业我也想将其当做读书笔记,所以一一列举下:
①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②严肃对待时间--郑重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好它;③留给自己享乐的空间--劳逸结合;
④反思自己和其他人视角--换位思考;⑤从现在联想过去--以古为镜;⑥不要沉湎过去--现在比过去更重要;⑦制定时限目标的计划;
⑧平衡计划与非计划时间--相当于PMC异常单;⑨视未来存在与当下--未来的每分每秒;⑩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
1.1.2怎么把过去,当下,未来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答:积极运用过去经验,有根可循;适当思考未来,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能量,更好认识自己。
1.2怎么把“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答:《精进》给出答案:使远期未来的目标具体化,实施性更高;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难度。
个人理解:远期目标分几个小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错开时间段分别实现。
1.2.1多久叫“远期未来”?
答:用《精进》的话说就是浙江一位心理大牛说“两年、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太长”五年正好。
1.2.2人们对“远期未来”与“近期未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答:对待“远期未来”人们抽象、概括的去思考,考虑更多的是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弊端是有些是缺乏可行性的。
对“近期未来”人们想的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较多考虑事情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这样也会漏掉一些有
意义但是有困难的一些事情。
区别原因呢,书中提到是:“心理”作用,也就是人们普遍对待时间跨度的一个态度(心态)吧。
1.2.3怎么区别出来“远期未来”问题与“近期未来”问题?怎么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答:从上题回答中可以区分。
解决:1、使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可实施;2、降低近期目标“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增加挑战难度(提高逃避成本)。
1.3怎么合理利用时间?
答: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1.3.1怎么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答:1、当下可以带给我们的收益(心智、情感、身体、物质)大小;2、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选择长久收益的。
1.3.1.1价值的强度和持久怎么综合起来考虑?
答:1、收益高低不重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这个收益可以累加,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是有长久收益,仍旧可以做。
1.3.1.2怎么彻底解决拖延症?
答:谈到这个,不得不提下《拖延心理学》,首先要克服恐惧,增加自信;其次要有明确目标与可操作性计划;第三就是启动-跟进-回顾,PDCA模式学习;第四要利用各种业余时间“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最后学会接受有益于你的任何事,学会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
1.3.2 怎么提高效率?
答: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拒绝无意义的事情。在自己精力最集中的时候且无人打扰的时候去做事。
1.3.2.1为什么读经典?
答: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每次阅读都可从中学到新的东西,经典是读不尽的,是有魅力的。
1.3.2.2怎么排除信息噪音?
答:书中提到“时间尺度”长: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中:社会和文化层面;短:该事件的发生。
方法:从“即时兴奋”切换到“长久收益”的模式去区别。
1.4生活和工作并重
1.4.1时间管理是提高效率的工具,还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答: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同时也由于人们主管感受,觉得时间不够用,让人心力交瘁。
1.4.2怎么劳逸结合?
答: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1.4.3休闲时间的质量和数量有什么区别?
答:高质量休闲使我们满足,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2怎么去选择
选择往往发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它令我们迷茫、无助和焦虑,而学会选择也就是学会认清自己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2.1 怎么弄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答:更高的标准,才能有更好的选择。以人生最高目标为原则,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2.1.1“满意原则”和“最优原则”有什么区别?
答:“满意原则”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逐一排查,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自己内心标准就会采纳这个选项,将其它选项抛弃;而不是全部排查比较,选出最好的那个。
2.1.2 为什么要坚持“最优原则”?
答:“最优原则”会使我们的人生目标更加完美,会更接近我们内心锁渴望的成就。
2.1.3 怎么实现“最优原则”?
答:用更高的标准,以人生最高目标为原则。
2.1.3.1 怎么权衡好轻重缓急?
答:利用“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则”: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2.2怎么选择最好的选择?
答:人生分四大格局:①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无目标,随波逐流>;②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笃信丛林法则,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③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追求和捍卫真理>;④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服务整个社会,改善世界>。在自己现有格局上,再进一步。感觉自己是在零和一之间徘徊。
2.2.1 怎么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2.2.1.1 怎么发现隐含假设?
答: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和内心状态三方面分析。可见:从我们个人经验和当前处境自动产生的。
2.2.1.2 常见的隐含假设有哪些?
答:①赛道假设:“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易陷入竞争的焦虑和失败的恐惧中;②低关联假设:事件独立无关联;
③僵固性心智:认为智力和才能已经固定;④零和博弈:只想从别人那里拿利益,没想共赢。
2.2.1.3 这些隐含假设是正确的吗?
答:不正确,①赛道假设--要敢于尝试;②低关联假设--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关联,也许若干年后就会发挥其作;
③僵固性心智--“成长型心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④零和博弈--去寻找共赢方案,找到“第3选择”。
2.2.2 怎么增加新的可能?
答:新的思维框架,去探索新的可能。书中提到三大框架:第一“目标悬置”,
第二“能力嫁接”,试着寻找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为你的能力找到新的适应空间。
第三“特性改造”,将“消费型兴趣”转变为“生产型兴趣”
2.2.2.1 怎么区分“串行模式”和“并行模式”?他们之间是否可以转换?
答:看上图演示。悬置模式。
2.2.2.2 能力是否由共性?是否可以转移?
答:存在潜在关联,能力迁移。
2.2.2.3 是否可以把爱好在工作中运用?
答:可以,“要我做”与“我要做”,将喜欢作品转变为创造作品。
2.2.3 怎么解决选择太多的问题?
答:①“精细化思考”--维度分析法:
第一步:追本溯源(从源头开始梳理,连问几个WHY?),重新定义问题; 第二步:根据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特征(“因素穷举”);
第三步:在列举的因素中进行打分(-5~~5)“因素赋权”;
第四步:列表求分比较,弄一列权重分,然后和打的因素分相乘得出加权分,如下图所示:
②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情况不实用“维度分析法”,此时聆听内心直觉声音比较好,可参考“拇指原则”(经验法则)--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数。
2.2.3.1 维度分析法怎么用?
答:如上所述。
2.2.3.2 “拇指原则”怎么用?
答:聆听内心直觉声音,由经验形成,只考虑少数因数。
2.3 怎么校正自己的选择?
答:“建设性的改变”--提出假定,做出选择。--不断重复矫正。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放弃个人追求,“我们想要做什么”、“我们擅长做什么”、“我未来是谁,我还可以是谁”。
重新选择,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来。就和大树成长,需要修剪才能长成自己想要的“参天大树 ”或者“园林景观”。
2.3.1 真有完全决定你的一生的选择?
答:没有,人就是在不断假定,不断选择中进步突破。
2.3.2“适当性逻辑”百分百正确?
答: “适当性逻辑”做决定时,基于自己的身份,依循自己的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进行判断,这种行为使自己和周围社会环境更适应。
但是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所以不是百分百的正确。
注:《决策是如何产生的》提到“适当性逻辑”--决策是以规则为基础的推理过程。是由于遵循规则和实现身份而产生的。
2.3.3 重新选择,必然需要全部推倒重来?
答:当然不是。人生处处有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