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360贴子:1,146,398

回复:【论道】道德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九章: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2、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3、夫物或行或随、或??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4、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义:道取法以自然万物属性为准则
1、道为天地之大道,洞察其大理吾以道的发展规律以自然之节,而切入融入其天地之大道中,是自然而然的路径。而不是取有法(是不得已之义)。
2、天下大道的玄机(神器),不可求取,更不可持着其内。求道者不得道(道自生而成),执者必失道(强求者失道是众人皆犯之错)。
3、天地万物运动规律是:物体运动形态有的行走、有的跟随,有的束、有的开,有的强大、有的弱小,有的被载而行,有的被拖而行。喻道中万象的运动不同形态。
4、故道的生长时要去思虑、去欲望、去沉重(众人易犯的问题,众人指90%以上的人)。
注:以自然规律而行道,无法即法,法在无念,是大道发展壮大遵循的要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7-06-11 09:41
回复
    第三十章: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3、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义:取果不得果,求道不得道
    1、以道之大理打开自己的心窍,不可取强而得天地万物之理。
    2、取强会事得其反,用强(师)则道体必生惑乱(荆棘),取大强(大军)道生乱对身体不好。
    3、修道为了得到好结果,不可取强。取道之大果,不可有执着,不可有欲望,不可骄横,果而时机到时自生成。不可取强,物到达强盛时会衰老,是谓还不到结果之时,离取果实还太早。
    注:道之大果,重过程,轻结果,过程高于结果。道的成长过程也是对万物之性灵实践,实践就是道的果实,是顺其自然而生成。取果如无实践道为虚无,则百无一用。故有欲求道永不能得道之根本,众人皆犯此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7-06-11 09:41
    回复
      第三十一章: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5、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大义:道的阴阳之用,也称心力运用。
      1、道体之心志力对万物行驶权威坚守原则。用兵打仗会带来灾难,是不祥的凶事,万物皆遭其害,万事万物也厌恶打仗(喻道在生长时取强、取恶战会带来伤害)。故修道者不取强刚。
      2、真吾(此章已有强大的威势)在道体中不行师(打仗)时以守柔弱为主(用阴藏阳、阴为柔、阳为刚),在道体中运用时(主战万物不服使其从吾、听吾调令)则取刚强,只有刚强道体之敌才能臣服与吾,有此情况则取强刚降不服。(用阳藏阴、刚为主,弱为辅)。
      3、道体之吾用强害处大,修大道者多不用。道体内逆贼太多,不用兵万物则不顺服,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得己才使用她,多以融通协调为主。战胜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不能以使强为乐事(战胜万物感觉很美妙,达此自知),以此为乐者,等同杀人(执着于此,有害无利。注:众人修练多败于此)。执于用强或沉迷于降万物者,则离大道远了。
      4、在道体中的阴阳运用,道体运行和顺时多取柔弱(左),不和顺的多取强刚(右)。道体之真吾消极之心志力阴藏,积极的心志力(君子)则取阳藏(对错两个结果)。
      5、道体之运动多取少动(丧礼之言)自生静。道体用强刚之后(悲哀:深沉少动)守深沉自生和顺。心志力降服道体逆贼后守静、少运动是大法。
      注:道德经各章连系紧密,各章层面提升很快,不修道很难跟上其发展变化。认同的人极少,慢慢理解吧!有机会再细解,易经最详细,都是无中之实像,故为玄学。所言道体,也是玄冥之境。
      此高度已达到物质是意识,意识也是物质,天地万物可看成细微的物质组成,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想、风、雷、光…都具有物质特性。与爱因斯坦看万物的理论相同,故要用超前、发展的眼光看待道的高度。道是科学,不是迷信,心诚者自能破其大密。
      此章的大义多在矛盾对抗中获得,实为神龙与神龟在道体实践对抗中所生的天地柔和刚之玄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6-11 09:41
      回复
        第三十二章:1、道常无名。2、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3、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大义:大道运行的姿态
        1、道常无名:常,是道已成玄冥之体。道的物质已分阴阳,阴阳多是气态(似水雾)。无,是道的母体。无中又生有无(阴阳),阴阳是无之子。故无是道的根本大义,无的天书就是天地之言,言就是她的阴阳强弱的属性。
        2、朴,义是树,是水发展变化生成物质,又称观音之真体,观音的高度是道的小成。此观音是自己心志力,又是道体之主,观音是道体之阳,万物为阴皆听观音之调动,已身化无融于道此段称观音。万物皆平等化为一统,观音成体,万物皆顺服于她。朴之像也称观音,观音之像多似柳树之虚像。
        3、心志力(观音)能守道的大法,万物、众生皆服从于法旨。
        4、天地相交,润生雨露,万民无所请求而雨露均勻布施万物。喻道体阴阳和顺,整个道体的物质均匀如一。
        5、道体物质均勻化一,才可如水之流动。道体之水能运动,才开始称是真正的道体 ,道体既然有了,应该知道静止是大法,此时己不动、而道中物质的运动也不会停止。
        6、道体之气态(似水),似山谷之流水一样,在天地间运行。一年多可到达此高度。
        注:此章是道体初成的运动形态,非常真实,故水最像道。水的运用是道基础内容,占很大的实践认识过程。
        观音:不是佛学中独有之像,观音真义,道中物质似空气、似风、似声、似音,修悟达此高度,就称观音阶段。`观音’是道的初体,道最像水,观音的形体多似云和风,更似风摆柳枝……此章〈观音〉之说,实有神龙和灵龟所化之玄像,如无龙龟之势观音则不能统领道体万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6-11 09:42
        回复
          第三十三章: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4、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义:道的阴阳之用,道体长生、壮大坚守的大法
          1、道本为一,一分阴阳。(知人、自知)喻道之阴阳,阴可是阳,阳可是阴,互为转化,互为根用,不入道,则永不知阴阳变化。大义:以道能融通水之性,可知万物之理,心智大开。以万物之理与已合,身、心自明其理。
          2、道体运动,由阳摧动阴,阳大阴必随动。自胜者强是玄语,与自强不息义同(心志力是道之主宰为阳,而万物为辅为阴),修道至此方得其义。
          3、道己成体,(足)是道中物质的阴阳强弱感知。(足)是对大道万物的感觉、知觉、大象清楚真实称为足。富,道体势能强大(是阴阳运动变化的条件)。
          4、道的生長壮大以顺其自然是大旨。久,守要旨,道可久成。无我无身是谓死,死特指我肉体化虚无从于道。而吾心志力是道的主人,心志力范属精神力,精化生道体是谓生、道中万象能言语,是谓命,有性命则为夀,与身和魂魄分离义同。
          注:道生长很快,各章大义相近,而其内在万物循环快速提升。道越来越玄,不知其法,则永不得道之本。层面很高是解决当今很多难题或社会将要出现的问题。因她是特殊的科学,代表世界科学的最前沿 ,真知的人极少。故慎学、慎悟、慎修、慎用。玩玩最好,不可执于此,以人性差异,各取中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6-11 09:42
          回复
            第三十四章: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2、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3、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4、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义:道快速成長期坚守的原则,也是修练者易犯的问题
            1、大道快速成长时,其态似水之涌流,而不能控制其势。不能控其行怎么办?
            2、效天之言,无思、无虑、无为而任其自然。道动势虽大不取其果,无求舍利而生大道。道有无求而得是此小节之义。
            3、效仿天道哺育万物而无为, 守无为万物皆化虑空,虚空(不是全空,有物质在其内)为细小,细小才可流动。万物化细小而无主,是谓均整化一,一就是最大。整体的大是无数个微小组成,无数个小物质又合成大。小大物质同,因小而能运动,多似水态。
            4、因取天之言语,故道体才能快速壮大,大才可用。
            注:道又提升了一层,道長大了下面如何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7-06-11 09:42
            回复
              第三十五章:1、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2、乐与饵,过客止。3、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大义:道在壮大后如何做?注意事项:
              1、大象是道体中的天地万物,如水之涌流。水流向下行利于稳固道的根基,更利于身体的健康。身健是万事之基,是道的部分内容,也是修医道的核心机密,不入道则永不知医理的阴阳变化。此大道特指乾坤二象,即道中天地的形成。
              2、乐与饵,过客止:乐与饵,是修道之人易犯错误。其义是道体是玄冥之实境,犹海市蜃楼。其美艳超越人间一切美景,而且其运动形态可随心而变化,只有己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理趣玄美,妙不可言。过客上,修练之人多被美景所诱惑,沉迷其间不能跳出来,从而失去大道。
              3、道说出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特殊的。用眼看不见她,听也无声音,用时也不能立时见大效。此句特指世俗之耳目。道开天目与此义皆反
              注:能知第一句真义(修到自可知),大道可成。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7-06-11 09:42
              回复
                第三十六章: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2、将欲弱之,必固强之。3、将欲废之,必固兴之。4、将欲取之,必固与之。5、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6、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义:道作用万物时心力运用的大纲。
                1、把物体拉(歙)过来(吸),才能把她推(张)出去(吐)。
                2、想把物体变弱小,必先强其体。
                3、想要毁灭物体之本,必须把它显露出来。
                4、想要取到对方手中取东西,必须把东西给他。
                5、以上四点能知,称微明。是万物阴阳运动的规律。(柔弱胜刚強,是道运用的大规律,内容太大了,易经六用是其本义,前面贴吧有)。这一阶段高度是认识柔弱胜刚强的实践过程。
                6、鱼的生长离不开深水,道是国家的重器,似水中之魚生活在深水中而喻之,大道多是无形的看不见的。
                注:上善若水,以上是水的灵性与万物交合呈现的阴阳变化的运动规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7-06-11 09:43
                回复
                  第三十七章: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4、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5、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大义:此章大道长成。
                  1、道由无中而生,守无为而成大道,守无又不可有为(欲望)。
                  2、候王,为少、孤、寡,义是取少动、少言。再义取侯王威势,坚守不动万物自化虚无而成微沫。
                  3、道中成水系,道中生出(无名之朴)吾之心智力,朴为菩萨体,菩萨即我心。
                  4、吾心成菩萨,坚守菩提树之言语。
                  5、守菩提树之心,天下大道观音之体成。
                  何谓观音:观,又见为观,又见为玄冥,不是凡景。音,立日,立为微末,微末中有日光,为大明。大明似水为柔为细为小,其性似柳条。道体化微末似水系运动像柳手游摆,此高度称菩萨、观音真体。观音也是道的初体,本义相同。达此高度,百病可消。
                  注:1、以上也称〈河图〉的生成和运用。下章以后则是〈洛书〉的形成和运用。
                  2、道已成体,真义何为?道德经:道喻乾坤万物大脑生成,德喻乾坤万物大脑的思维生成和运用。大脑思维为一统,思维是人体之之帅,大脑是思维的条件。道成天地有思维、有言语,德就是天地万象之思维。道德相辅相成,是一个整体,德的生長运用更为重要。
                  以后各章是言德的运用玄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7-06-11 09:43
                  回复
                    第三十八章: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2、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4、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义:言世俗之德,再言道之德。道之德是天地万物之大理。
                    1、世俗之理认为,具有大德(有智慧的、好人、善人)的人,而不喧嚷其好、其善、其功,称为上德之人。把功劳、名誉、善行挂在嘴上的人是谓下德之人。上德不取名利什么都没有失去(不能尽言其机),下德求其名利似乎得到很多。上仁之举不取名利也似乎什么都做了,上义之举似乎获得也很多。以上礼为德对待万物万事,似乎一切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要尽自己最大力量把上面误人的、所谓的世俗之理扔的远远的……
                    2、因为天地大道之理(德)消亡了,才生出所谓的世俗之大德(理)。大德又消亡了,才生出仁爱之德。仁爱消亡了,义理又生出来了。义理消亡了,礼仪规矩生出来了。
                    3、言礼仪者、忠信者是最靠不住、无保障的东西(伪科学)。上德、下德、仁、义是道的浅表之理,如被它束缚则是自己愚味的开始。
                    4、有志之士,要探求事物的本质大义,不被世俗之理所蒙蔽。求万物万事之属性,舍其浅表之华彩逃出其束缚。
                    注:道是通大理的路径,德是万物万事之根本属性。道的层面德指什么?即何谓道德?道德之真义是言天地、万物自然之大理,与世俗之德有本质区别。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7-06-11 09:43
                    收起回复
                      第三十九章: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2、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4、至誉无誉。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大义:言道化一的重要性,道体化一,是道德成长的条件。
                      1、亘古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故能安宁。神得一对万物有灵通。谷得一可水聚盈满。 万物得一而能生长。 侯王得一天下稳定安康。这些是亘古不变的大理。
                      2、天不化清气虚空之态可能要裂开。大地不能坚守安静稳固可能要地震或爆开。神无灵的保佑变成凡体。谷无一盈会变干涸之地。万物不能生发走向灭亡。侯王不稳固会带来灾难。
                      3、因此富贵以贫贱为基点。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殁),他这样不就是以低贱为本吗?不是吗?
                      4、大的名誉和无名誉没有什么区别,是一样的。不以(琭琭)宝石为宝石,不以(珞珞)石头为石头。
                      注:言一的重要性。特指道体物质如一,不以石头是石头,宝石是宝石。喻义万物皆化一元,是大道继续长生的条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7-06-11 09:44
                      回复
                        第四十章: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2、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大义:1、此章是<道德经>的纲领,剩余的各章都是再阐明此义。
                        2、是道德经本质内容运用。道之德的大义有无而生,德的认识、实践是无形的,是特殊的科学。正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大事难事或将要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特点多与常理相反,故有大道若反之言。
                        1、反之道之动,是道运动呈现的规律性,道反之力是德运用的最大的条件。弱者道之用,是德遵循坚守的大义。柔胜刚,弱胜强是道德运用的根本,与易经完全相同。下面四十章的内容都是为此服务。
                        2、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无'才是万物之本元,'无'字的运用是特殊的科学,她运用特点都是无形的。无的本质是〈道德经〉的主题本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7-06-11 09:44
                        回复
                          第四十一章: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2、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3、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4、建德若偷。质真若渝。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6、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义:世人听到大道真言时不同表现以及大道的特性?
                          1、上士听到道的大义,认真积极的加以练习和修悟。中士听到道的大义,一半相信一半怀疑。下士听到道的大义,哈哈大笑,如不笑则不是道的本义。(因与世理反,故多人会大笑)
                          2、故先贤精通道本义的人做了总结:明白道的真义,她是一种感觉味道。进入道后自己思想认识、知识反而在减少。道极其简单但通道路径似乎也不平坦。
                          3、上德之人像大山之幽谷,深邃不可知。大道言语直白,因是事物真像,多逆耳,难听。广德(指道体之德)是道体的心志力充塞天地间,多呈气态,故称不足。
                          4、修道德者,形似疯痴,呆若木鸡,似动非动,有窃物之象,故建德若偷。大道的真体之像形态似(渝),渝,似水、似气、似雾、似雲、似丝线…
                          5、大方,就是有棱角的形状。无隅,深远。其义:道中形体棱角大到无限时,棱角也可看似没有。舍方取圆是正道。大器晚成,天下重器的铸造,耗费更多更大的精力,很久才铸成重器。喻道的成果必成于最后。大音希声,进道自知其真。道大包罗天地万物,皆化无为一,吾入道体守静极,吾虽不动,而大道自体的动势包含风雷雨电等自然界万般运动。守道之静,生道之大动,达此道成体,德始生发,德是道的根本。大象无形,与大音希声高度同,再言道整体化一,一为一气而贯于道体 。此时天地无物无象,乾坤皆透明发光而似天之虚空,大道己成而无形态。
                          6、道隐无名:道有无生,道是(世俗之目)看不见的。但入道之人则能清晰明辩道的实体及万物细微变化,此称开天目,是特殊的科学。(入道后)道虽真实可见,而实际什么都看不到,故称无名。无是道的根本内容,先哲称道、易是无字天书,用语精准,非虚言。能知无的真义和运用是谓得道。夫唯道善贷且成:道的真像是,人之精神力假想假借天地万物而生成道之实用。
                          注:对道的整体形态描述,她是认识德的条件。是对(无)德的本义认识开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7-06-11 09:44
                          回复
                            修易不可太认真,要取大舍小。新写的内容,章与章的言辞有相互矛盾的情况,所言相对或相近,但又不在一个层面,故要用发展变化的思想去看。
                            与自己心性相合的看一看,不认同的或觉得错,先扔一边,不要凡事就要什么标准和结果。有些内容时间长了就明白了,要以修为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06-11 09:45
                            回复
                              简单就是修易正道,谁觉的我说的少或教的少,易的生长也许就停于此。简单就是最高的方法,有谁明白?
                              如谁想着学什么易经绝招或更核心的内容,离易又远了。你不到那个点,你如何接住绝招……急于求大果者,则永不得果。
                              群里已有几人尝到了易的美味,其路径就是以前的简单的内容,一法入道,万法同宗。一学好了,一切都好了,易极简、极易。
                              修易最忌一天打鱼八天晒网,犹如去烧一壶水,一次烧到40度,几天全凉了,又要从新烧。八天后又猛烧到60度,几天后又凉透了(O度)。反反复复最终水温还是O度。
                              修易方法今天烧20度,明天在水还未凉时继续烧水就升至40度,温度如一直在提升,水一定会烧开的……水沸腾了易就生出了,就好玩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7-06-11 0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