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360贴子:1,146,311

回复:【论道】道德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七十六章: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3、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4、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义:再言柔弱的大用。柔弱能真知,大道之理含盖天地天物之阴阳、医道、禅宗、兵法、谋略皆在其间,天下的学问也许只剩易经可读了。
柔弱本义、全经说了无数遍,唯恐后人学不会、不相信,故反复言其重要性。先圣无妄言,字字缜密,字字价值千金。
1、人生的时侯整个机体是柔软的,而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草木在生长时其体是柔软的,草木死后其体枯萎、干槁。
都是自然之理。 喻义:大道之体取坚硬、刚强道停上生长,取柔弱才可生长。
2、故坚强者走向死亡,柔弱者可以长生。
也是自然之理 。修大道取柔弱是正法。
3、 兵强则灭。木强则容易折 断。 兵法、谋略、阴阳也是此理
4、道德之体下沉上轻。是道的大法,也是阴阳之法,也是运用的杻机。
阴的大义是整部地龍经的内容,层面极高。阴为本,阳为用,是运用的大法(阴阳谁为主,以道体的内外去看,阴阳又是相反的,故要发展、要辩证)。通道德大道之理,自生阴阴知行之能,故无需专习阴阳之术。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7-06-13 16:05
回复
    第七十七章:1、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4、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大义:大道之体要达至整体的阴阳平衡,平衡是道运用、做功的条件。
    1、天之大道犹如一张大弓,在上端似支撑着天体,在下端似托着天体(从道体看是这样)。天道内的物质多的、沉的就化去。少的、不足的就补足。
    2、天之大道,消化多余,补充不足的。是阴阳调和的大理
    3、人之道则不是,多是损不足而贡有余。少者越小,多者越多,是人之常规。
    4、谁人的物质有盈余了,而能布施众生,天下惟有道德玄体是这样。
    其义道德玄体之万物要至阴阳和平,方堪大用。知舍取阴阳自明,玄机就在修悟中藏。
    5、通道的人(圣人),在道德实践中,效仿天之大道。道在生长时不干扰她,有果时而能大舍。因取无为以修悟道德之本,执此,天地万物之理皆明(贤)。
    注:第5句,是核心。守无为,可得天地大道(贤)。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7-06-13 16:06
    回复
      第七十八章: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3、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大义:再言柔弱的妙用,她实效性超强大以及柔弱运用的条件。
      1、天地万物水是最柔弱的。以水的特性攻克强大物体都可战胜它,没有水战胜不了的强硬的物体。
      此指道中水遇强物运用,道德能真知,现实中运用也不差毫厘。柔弱之用皆与常理相反。
      2、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知柔弱之义天下的道理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不能行的。
      3、以前的圣人说:国家出现了小问题,要以国家大义为主。国家的领士不祥和不安全,就要成为天下的王者(成为王,就是以战争降服逆贼,使其不得不服首称臣)。听话了就和平了。道体之贼同义
      道之大义:道德之体有瑕疵(垢),坚守道德生长主体大义,瑖疵将自消。道德之体不融通达一,则用行师(必行王者之师有效)使其臣服。
      以上是柔弱胜刚强运用有效的条件。
      正言若反:要得道德浑圆之大道。如出现以上问题:1、先行师、战不服之敌。2、敌服首称臣,才听吾调令。易体(国)的逆贼才能与众物合为一元。先治服强敌,国家才生祥和,故道义与原文的次序相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7-06-13 16:06
      回复
        第七十九章:1、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2、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义:什么人可得大道?
        1、和大怨必有余怨,怎可以为善。
        道义:是指道体生长中有逆贼(障碍物),用战争要彻底打胜它,方不留后患(否则打不死又生惑乱)。故不可为善。
        2、是以圣人手拿地契,却不向人索取。有德之人守地契而不索取。无德之人拿地契向人强行索要。
        道义:大道有无为而成,取无为称有德。取强硬、欲得道不生,称无德之人。
        3、道与天下众生皆平等。
        常与善人:善人无为等同天地之性灵,取天地之无为大道可得。
        注:无为而治是得道的途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7-06-13 16:06
        回复
          第八十章:1、小国寡民。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义:大道的特点
          1、大道成。道德浑圆之体物质极细微、似雷、似电、似光、似天之常态。
          天地万物皆虚无、化空,万物化一其类一,众生平等正觉。故称小国、寡民。
          2、大道已成,高度与佛同。佛曰:心生种种法生。下述之相皆心力所生,又你道体、佛国之相。
          道中虽藏有战争重器,人得大道(必重死)不可妄为。虽有战船、车马不可轻用,有勇敢的士兵不可轻用。大义:不妄动、大道成,大器成。
          3、言大道的常态。圣人曰:大道者,欲复古原始是此也。原始即是人之本性也!知此道德精髓得矣!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的喻义:复原始之态,以天地自然之理,万物万事和平共处,天下大同。道德浑圆实态如此,极为平常 ,平常就是大道。
          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在运用时,大道的乾坤万物之体与恒态的眼睛看到天地万物实体,二者虽相类,是二个真实的天地。
          理相通,理可用。但二者真体不可互通互用(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义)。
          (2)在运用时,道大成之时,能舍天地万物之象,是谓大舍,大舍大德。
          大道成自入化(画)境,运用在虚空。老子曰: 无吾无象,运用神意万法灵!
          注:大道平常,大道至简。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7-06-13 16:06
          回复
            第八十一章: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5、天之道利而不害。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义:道德经的概括
            1、真言实话听起来不顺耳,好听顺耳的话多不可信。
            2、善良之人多不辩解,喜欢辩解的人多不善良。
            3、通道的人最后知的极少。什么都知道的人反而不知。注:是道语,是实言。
            4、圣人(得道的人)不保留所学。道为众生谋福祉吾心智提升的更高更富有。给予众生的越多反而获得的越多。
            5、天之道,利于万物生長要效仿自然之理。
            6、圣人之道,大道万物长生要取无为而治。
            注:<道德经>能精道,其它书籍不需学而自明,而且真伪一眼便知。天地间真知,不是多,而是极少。世间的书籍垃圾多,而能看的极少……书中为何要把真理藏起来,而推出众多的伪书,天知其义为何?
            道德经如能真知,天下也许就一部<易经>能读了。易经的原文就是道德经没有讲出的本质内容。
            易经对天地至理<无>的大用,阐释的更细微、清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7-06-13 16: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