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
经历昨天惊魂2小时,心里其实有点怕怕的,想接下来要怎么安排行程:难道就在酒店睡觉??不不,我还没去卢浮宫呢。仔仔细细的研究地图,终于找到了卡鲁索长廊,很好,似乎只要坐1号线,都不用出地面就能抵达卢浮宫啦。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跟左左讲了计划,全方位阐述了安全性,左左似乎没有反对。于是二探卢浮宫。
抵达卢浮宫时,已近10点,比上次到的时间早一点儿。人确实比金字塔广场地面少很多,大约排队20分钟入场。由于卢浮宫没有中文讲解器,只好买了一本书,又厚又沉。其实书的讲解也很少,但会让你知道哪些是精华中的精华,毕竟作品能在卢浮宫展出对于艺术家来说已经是最大的肯定。
这几年的假期,基本花在欧洲,从土耳其到意大利瑞士到英国到西班牙法国。记得第一次参观欧洲教堂时,我连什么是哥特式建筑都不太清楚,更别提它的特点和起源。“美”、“艺术”、“审美”这些概念,横跨的领域太多,那它们有一定的标准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对待每一副画,每一件展品,每一个事物,也许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认为美是有共性的,站在真正伟大的作品面前,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共鸣,会感受到它的美,更甚一点,灵魂会尖叫会喜悦的哭泣。当然,话说回来,正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所以第一次感受遇到“美”的点可能不一样。譬如我,第一次站在乌菲兹美术馆波提切拉的那个巨幅「春」面前,身心如受重击,几近贪婪的足足看了半小时,沉醉不知归途。自那以后,恶补背景知识,追寻它的隐喻,研究它在艺术家创作生涯和整个艺术史中的地位,甚至查乌菲兹的来由,看《美第奇家族》。「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入门了西方艺术史和建筑史,期待有一天能重返佛罗伦萨再亲眼看看它,也期待各位能早日找到你的那幅「春」。
卢浮宫原本是法国的王宫,路易十四迁居凡尔赛后,卢浮宫变成供艺术家和学者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迁入了包括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科学院。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改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拿破仑和拿破仑三世时都对卢浮宫进行了扩建,黎塞留馆和德农馆都是在后者在位时期修建的。由于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所以卢浮宫内部错综复杂极易迷路,纸质导览图也画的非常简单,导致楼层内的导览图前经常挤满了人…近代的扩建就是贝聿铭那著名的玻璃金字塔了,虽然在一片古建中看上去有点儿怪异,但也不觉得特别突兀,就像工业时代的产物埃菲尔铁塔伫立在古老巴黎一样。
人道卢浮宫有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一般的旅行团也就是在德农和叙利馆匆匆穿过,和三宝合个影到此一游。三宝诚然都很美,但如果错过了卢浮宫数量庞大的绘画,大流士一世王宫的壁砖弓箭手画,种类繁多的雕塑等等,我觉得也是毕生遗憾。历史和艺术如此精彩,卢浮宫几个世纪以来倾心收集为你准备好,只需花上一段时间来一个地方欣赏,从美的角度欣赏艺术,从艺术的角度理解文化,隔着时间和空间,与古代艺术家进行精神对话,岂不快哉?从早上10点到晚上9点半,仅喝了水和下午5点吃的三明治,脚步虽然逐渐沉重但精神十分亢奋,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精神食粮。当我站在喜欢的艺术品面前时,心中波澜壮阔,却没有人知道(除了左左),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在这儿寻找到了能被我理解的、我认定的美,博物馆又为我定义美、展示美的历程。在这样不断的互动中,我提升了审美意趣,博物馆完成了美的价值传递--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从卢浮宫对外开放那天起。
待到卢浮宫闭馆,勉强算看了2.5个馆,念念不舍的离开,和左左说起真是羡慕国外的小孩子,那么小就能方便的出入世界顶级博物馆,近距离接触那些历史上的公认杰作。国内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太少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譬如我,最近才有美的启蒙,真是人生憾事,但总算是开始了。
离开卢浮宫后才感觉腹内空虚,双腿无力,虽然我仍旧极其亢奋的向左左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实在想吃点儿米饭了,误打误撞摸到一家日本鳗鱼饭餐厅,一查才知道是米其林推荐餐厅。彼时已经10点了,老板娘用日本人特有的急切动作看看表,说还有15分钟就打烊,但我们可以点菜吃到结束。啊,就喜欢日本人这股儿认真劲,不把你赶走。不知道是不是太饿的原因,总之觉得它家鳗鱼饭特别好吃。还点了推荐的起泡酒,兴奋疲惫带点微醺的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天。至于恐袭?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太喜欢卢浮宫了,哎,欧洲我希望重返的地方好多。
经历昨天惊魂2小时,心里其实有点怕怕的,想接下来要怎么安排行程:难道就在酒店睡觉??不不,我还没去卢浮宫呢。仔仔细细的研究地图,终于找到了卡鲁索长廊,很好,似乎只要坐1号线,都不用出地面就能抵达卢浮宫啦。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跟左左讲了计划,全方位阐述了安全性,左左似乎没有反对。于是二探卢浮宫。
抵达卢浮宫时,已近10点,比上次到的时间早一点儿。人确实比金字塔广场地面少很多,大约排队20分钟入场。由于卢浮宫没有中文讲解器,只好买了一本书,又厚又沉。其实书的讲解也很少,但会让你知道哪些是精华中的精华,毕竟作品能在卢浮宫展出对于艺术家来说已经是最大的肯定。
这几年的假期,基本花在欧洲,从土耳其到意大利瑞士到英国到西班牙法国。记得第一次参观欧洲教堂时,我连什么是哥特式建筑都不太清楚,更别提它的特点和起源。“美”、“艺术”、“审美”这些概念,横跨的领域太多,那它们有一定的标准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对待每一副画,每一件展品,每一个事物,也许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认为美是有共性的,站在真正伟大的作品面前,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共鸣,会感受到它的美,更甚一点,灵魂会尖叫会喜悦的哭泣。当然,话说回来,正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学习经历,所以第一次感受遇到“美”的点可能不一样。譬如我,第一次站在乌菲兹美术馆波提切拉的那个巨幅「春」面前,身心如受重击,几近贪婪的足足看了半小时,沉醉不知归途。自那以后,恶补背景知识,追寻它的隐喻,研究它在艺术家创作生涯和整个艺术史中的地位,甚至查乌菲兹的来由,看《美第奇家族》。「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入门了西方艺术史和建筑史,期待有一天能重返佛罗伦萨再亲眼看看它,也期待各位能早日找到你的那幅「春」。
卢浮宫原本是法国的王宫,路易十四迁居凡尔赛后,卢浮宫变成供艺术家和学者居住和工作的地方,迁入了包括法兰西学院、纹章院、绘画和雕塑学院、科学院。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改为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拿破仑和拿破仑三世时都对卢浮宫进行了扩建,黎塞留馆和德农馆都是在后者在位时期修建的。由于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所以卢浮宫内部错综复杂极易迷路,纸质导览图也画的非常简单,导致楼层内的导览图前经常挤满了人…近代的扩建就是贝聿铭那著名的玻璃金字塔了,虽然在一片古建中看上去有点儿怪异,但也不觉得特别突兀,就像工业时代的产物埃菲尔铁塔伫立在古老巴黎一样。
人道卢浮宫有三宝:维纳斯蒙娜丽莎和胜利女神。一般的旅行团也就是在德农和叙利馆匆匆穿过,和三宝合个影到此一游。三宝诚然都很美,但如果错过了卢浮宫数量庞大的绘画,大流士一世王宫的壁砖弓箭手画,种类繁多的雕塑等等,我觉得也是毕生遗憾。历史和艺术如此精彩,卢浮宫几个世纪以来倾心收集为你准备好,只需花上一段时间来一个地方欣赏,从美的角度欣赏艺术,从艺术的角度理解文化,隔着时间和空间,与古代艺术家进行精神对话,岂不快哉?从早上10点到晚上9点半,仅喝了水和下午5点吃的三明治,脚步虽然逐渐沉重但精神十分亢奋,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精神食粮。当我站在喜欢的艺术品面前时,心中波澜壮阔,却没有人知道(除了左左),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在这儿寻找到了能被我理解的、我认定的美,博物馆又为我定义美、展示美的历程。在这样不断的互动中,我提升了审美意趣,博物馆完成了美的价值传递--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从卢浮宫对外开放那天起。
待到卢浮宫闭馆,勉强算看了2.5个馆,念念不舍的离开,和左左说起真是羡慕国外的小孩子,那么小就能方便的出入世界顶级博物馆,近距离接触那些历史上的公认杰作。国内这方面的教育确实太少了,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譬如我,最近才有美的启蒙,真是人生憾事,但总算是开始了。
离开卢浮宫后才感觉腹内空虚,双腿无力,虽然我仍旧极其亢奋的向左左表达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实在想吃点儿米饭了,误打误撞摸到一家日本鳗鱼饭餐厅,一查才知道是米其林推荐餐厅。彼时已经10点了,老板娘用日本人特有的急切动作看看表,说还有15分钟就打烊,但我们可以点菜吃到结束。啊,就喜欢日本人这股儿认真劲,不把你赶走。不知道是不是太饿的原因,总之觉得它家鳗鱼饭特别好吃。还点了推荐的起泡酒,兴奋疲惫带点微醺的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天。至于恐袭?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太喜欢卢浮宫了,哎,欧洲我希望重返的地方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