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不属于道教专利,但毫无疑问,道教是提倡养生的集大成者。道教以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作为修道的最高目标,在追求长生久视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促进了中医养生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道教是世界上唯一将实现长寿(道教称为长生)作为主要修行目的和修行内容的宗教,因此,道教也可以说是养生教。
一、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
道教的养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特别是先秦的神仙观念、《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在接受这些思想的同时,根据宗教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加工和思想改建,相继提出了“天人合一”、“法于阴阳”、“以德养生”、等一系列思想命题,从而构建起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当今社会,虽科技发展迅猛,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愈是经济高度发达,产生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愈重愈多。道教的养生之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有益的。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宇宙观,而这基础上的道教养生,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重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类自觉适应自然。道教认为,人体内的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人的行为应效仿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协调的关系,这样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才可以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法”即效法之意。“法于阴阳”就是要掌握和顺应自然界阴阳四时、日月盈亏、昼夜交替、冷热变化等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规律、环境变化同步和谐生活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睡眠、娱乐、劳作及喜怒哀乐、爱恨怨忧,都应当与自然保持高度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德养生。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养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形体的修炼和心灵的完善,是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道教的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任何人无论富贵或贫贱,健康或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
二、道教养生的方式
饮食养生。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道教养生家认为,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道教饮食养生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饮食宜忌,对于何物宜食,何物应忌,乃至饥饱择食,均有告诫;二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卫生习惯,对饮食时间、饮食姿势、乃至冷热性味,多有规定;三是特别注意饮食调护,从进食前的精神状态,到食后的散步摩腹,细致入微,主张通过饮食情绪及饮食行为的调节、控制、养护,以达到饮食保健作用。
四时养生。
《皇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和,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道教四时养生的特点有三:一是根据五脏六腑季节性生理节律,形成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的四时脏腑养生法;二是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是提倡根据四季特点,分别服用保养药方,进行导引等形体锻炼。
导引按摩养生。
导引也写作道引。导引就是通过四肢、身体运动,引导身体中的邪气,将其排出体外。导引作为养生健身术,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道教将其作为长生方术,或作为强筋健骨、去病除劳养生术。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也是导引的一种。按摩通过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压迫作用,可以激发其活力,还可以进而强壮脏腑,同时还可以达到健肤去皱的美容效果。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道教文化!每天为您分享道术知识,道术不是迷信,关注我们将会给您带来好运!
一、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
道教的养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深,特别是先秦的神仙观念、《周易》阴阳五行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及“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在接受这些思想的同时,根据宗教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加工和思想改建,相继提出了“天人合一”、“法于阴阳”、“以德养生”、等一系列思想命题,从而构建起道教养生的思想体系。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当今社会,虽科技发展迅猛,大部分的疾病都可以治愈,但愈是经济高度发达,产生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愈重愈多。道教的养生之术在当今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有益的。
“天人合一”是道教的宇宙观,而这基础上的道教养生,追求人的生活同自然的和谐,注重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道教养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类自觉适应自然。道教认为,人体内的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是一致的,二者有着共同的生成、变化和兴衰规律。人的行为应效仿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协调的关系,这样人在与自然的交往中,才可以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也才能使自己延年益寿,颐养天年。
“法”即效法之意。“法于阴阳”就是要掌握和顺应自然界阴阳四时、日月盈亏、昼夜交替、冷热变化等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规律、环境变化同步和谐生活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睡眠、娱乐、劳作及喜怒哀乐、爱恨怨忧,都应当与自然保持高度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德养生。道教“重命养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长生不死,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产物,更是社会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养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形体的修炼和心灵的完善,是养生与道德紧密联结。道教的修养,一方面是性情的修养,另一方面是行善积德。为善而生,为恶则死。人的道德表现有善有恶,所以人的命运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任何人无论富贵或贫贱,健康或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会充实而长久。
二、道教养生的方式
饮食养生。
俗语:“药补不如食补。”说明饮食营养是身健体康的根本。道教养生家认为,人的机体要得到补益,精气要获得充实。必须服用“五谷”(粳米、麦、小豆、大豆、黄黍)、“五果”(桃、李、杏、栗、枣)“五畜”(牛、羊、豕、鸡、犬)、“五菜”(葵、藿、薤、葱、韭)。道教饮食养生的特点,一是十分强调饮食宜忌,对于何物宜食,何物应忌,乃至饥饱择食,均有告诫;二是特别重视饮食的卫生习惯,对饮食时间、饮食姿势、乃至冷热性味,多有规定;三是特别注意饮食调护,从进食前的精神状态,到食后的散步摩腹,细致入微,主张通过饮食情绪及饮食行为的调节、控制、养护,以达到饮食保健作用。
四时养生。
《皇帝内经》指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和,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生长之门。”道教四时养生的特点有三:一是根据五脏六腑季节性生理节律,形成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的四时脏腑养生法;二是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三是提倡根据四季特点,分别服用保养药方,进行导引等形体锻炼。
导引按摩养生。
导引也写作道引。导引就是通过四肢、身体运动,引导身体中的邪气,将其排出体外。导引作为养生健身术,战国时期已经比较普及,道教将其作为长生方术,或作为强筋健骨、去病除劳养生术。华佗发明的“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也是导引的一种。按摩通过对皮肤、肌肉、血管和神经的压迫作用,可以激发其活力,还可以进而强壮脏腑,同时还可以达到健肤去皱的美容效果。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道教文化!每天为您分享道术知识,道术不是迷信,关注我们将会给您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