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古就有很强的宗教情结,在世界各个种族的原始文化里,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宗教的影子,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过宗教信仰。但民族与宗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两码事,有些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又有着多种宗教信仰。傣族在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之前,也曾信仰过大众部佛教(北传佛教),同时还信仰图腾神灵、祖先神灵等原始宗教。
一、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先民最初的宗教信仰,与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进程无异,都源于人类赖以生存而又无力抗拒其灾害的大自然,通过虚幻的认识从自然物中分化出各种精灵与鬼神崇拜。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部落小国以“勐掌”(汉译“乘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标志着傣族先民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民族),宗教信仰也开始趋向统一,“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树神”、“谷神”……等自然界诸神成为各地傣族的普遍“神”。
公元1世纪中,“勐达光”举国归附汉朝后,傣族集体受到汉朝文化的影响;汉朝的等级文化传入傣族地区后,与傣族的自然界崇拜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披勐”(地方神)、“披曼”(寨神)、“披恩”(家神)等各级“神”崇拜。
公元5世纪中,中国内地王朝失去对云南高原的控制后,各地傣族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小邦,“披勐”、“披曼”、“披恩”是傣族各阶层维系社会的信仰体系。
公元8世纪初,傣族再次崛起并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傣族上层为了统治需要,支持唐朝来的大众部佛教游僧在王城附近修建了若干个寺院,大众部佛教开始在傣族地区小范围流传;但傣族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并没有改变普通傣族民众的原始宗教信仰,连“蒙舍龙”统治者自己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披勐”祭拜仪式。
公元10世纪初,“蒙舍龙”政权崩塌后,王城所在的洱海盆地及周边地区成为云南高原各民族角逐的场地,傣族逐渐退出这一地区;其它各地傣族回归到以“勐”为单位的独立状态;“披勐”、“披曼”、“披恩”依然是傣族社会最主要的“神”。
公元12世纪末,逐渐南迁的傣族与南边的孟人接触增多,孟人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开始北上进入傣族地区;但由于当时傣族的原始宗教势力非常强大,上座部佛教修行者在傣族社会中还无立足之地、只能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林里,这样的修行者傣语称为“帕巴”或“帕厅”(意为“山和尚”);那时,传统观念与外来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对立非常严重,这在“勐泐”(西双版纳)的礼仪、传说、文献中均有体现,如各“勐”所祭拜的“披勐”中就有与佛主作对的“披雅”(魔王),还有“诏勐”(地方之主)帕雅木底与佛主作对的传说,帕雅木底甚至让佛主**,佛主不得去吃蜜蜂屎等等;可见,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初期也曾遭到傣族各阶层的反对。
公元13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逐渐与原始宗教作了妥协、修改了部分教义,才得以在傣族地区扎下根来;上座部佛教宣扬的佛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王法一致,之后便很容易受到傣族统治者的扶持;上座部佛教寺院授予傣族统治者尊称(如“勐泐”第一代王诏真便获得“至尊佛主”之称),而高级僧人晋升时又获得统治者的赐封或认可,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利用的关系,使上座部佛教首先在傣族统治阶层中站住了脚跟,然后又借助统治阶层之力在全民中推广,这才让傣族民众接受了上座部佛教。
数百年来,上座部佛教虽在傣族上层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傣族普遍的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完全取代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国文革期间,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曾遭到重创,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文革前的繁荣状态;而傣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甚至在文革期间还在悄悄进行,现在,除了没有“披勐”的大规模祭祀活动,“披曼”的祭祀活动几乎村村寨寨都在进行,家家户户也都放着“披恩”神龛。由此看出,傣族的上座部佛教信仰与原始宗教信仰完全不同,上座部佛教信仰是傣族上层推动的结果,失去支持它们的上层后便一蹶不振;而原始宗教信仰则是傣族民众自发选择的信仰,即使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只要傣族的村社组织不瓦解,这种信仰就不会在傣族社会消失。
二、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宗教与民族是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共同之处的两种社会现象。
首先,宗教与民族属于不同的社会范畴。民族是一种社会生存单位,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民族就是社会,是人类进行生存活动的一种基本结合形式。宗教则不同,它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本身不能构成社会,它只能依赖社会、依附于民族。
其次,宗教与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民族以地缘、血缘为基础,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时、与国家同时出现。民族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生活中地域和群体的差异及不平衡为基础。当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并趋于一致,一切民族特征和差别都完全消失时,民族就会自然消亡。而宗教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解读和回应,没有出现民族时就已经产生,只有社会发展到所有人能解读所有未知世界时,宗教才会自然消亡。
再次,宗教与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民族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宗教只是人们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只能影响人们创造各种财富的形式和内容。这种影响虽然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它本质上是消极的,时常阻碍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非常不利于历史的发展。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民族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宗教可以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现,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宗教现象表现出来;民族能够作为宗教文化依附的实体,宗教能够成为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宗教与民族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在一定历史阶段共生共荣的社会现象。这就使得我们一提起某种宗教,往往就会直接想到某种民族文化;一谈到某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不涉及某种宗教。
三、傣族绝不能与任何宗教捆绑
宗教信仰虽然是傣族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这仅仅傣族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傣族还需要发展民族经济、打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这才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近些年来,某些上座部佛教修行者及其追随者刻意将上座部佛教凌驾到傣族身上,甚至祭出“不信上座部佛教就不是真正傣族”的口号,使上座部佛教与傣族进行捆绑,并依托傣族抬高上座部佛教的社会地位,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傣族错以为“傣族就应该信仰上座部佛教”,无形中剥夺了普通傣族对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同时也阻碍了傣族多元文化的发展;长久下去,必然导致傣族整体创造力的下降。
我们不否认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社会的贡献,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上座部佛教寺院在傣族上层的支持下,几乎承担了“傣族社会教育机构”这个角色,傣族社会各级统治者、各类人才都是上座部佛教寺院培养出来的,这才是傣族民众尊崇上座部佛教的根本原因;很多才华横溢的傣族男子也都愿意长期出家为僧,成为人人尊敬的“诏”(和尚)。而现代学校出现后,上座部佛教寺院的教育功能基本丧失,傣族社会各级官员、各类人才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下降;很多傣族尊崇上座部佛教,都只是延续上辈人对上座部佛教的感情,没有几个人是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尊崇;很多才华横溢的傣族男子也不再愿意长期出家为僧。因此,就有很多上座部佛教修行者感到落寂、感到不安,没有依附的民族实体、宗教什么都不是;上座部佛教只有捆绑上傣族、才能在傣族社会中延续其生命力,这才有了“不信上座部佛教就不是真正傣族”的口号,以此口号来蛊惑傣族、让傣族民众人人跪拜上座部佛教僧人。
傣族是民族、上座部佛教是宗教,上座部佛教可以依附傣族生存,但绝不能捆绑傣族、利用傣族壮大自己,希望上座部佛教修行者有这点自知之明,也希望所有傣族看清这一点。
老傣写于昆明
2014.04.15
一、傣族的宗教信仰
傣族先民最初的宗教信仰,与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进程无异,都源于人类赖以生存而又无力抗拒其灾害的大自然,通过虚幻的认识从自然物中分化出各种精灵与鬼神崇拜。
公元前5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部落小国以“勐掌”(汉译“乘象国”)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达光”(汉译“哀牢国”),标志着傣族先民开始形成一个共同体(民族),宗教信仰也开始趋向统一,“日神”、“月神”、“山神”、“河神”、“树神”、“谷神”……等自然界诸神成为各地傣族的普遍“神”。
公元1世纪中,“勐达光”举国归附汉朝后,傣族集体受到汉朝文化的影响;汉朝的等级文化传入傣族地区后,与傣族的自然界崇拜融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披勐”(地方神)、“披曼”(寨神)、“披恩”(家神)等各级“神”崇拜。
公元5世纪中,中国内地王朝失去对云南高原的控制后,各地傣族以“勐”(盆地)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小邦,“披勐”、“披曼”、“披恩”是傣族各阶层维系社会的信仰体系。
公元8世纪初,傣族再次崛起并建立“蒙舍龙”(汉译“南诏国”);傣族上层为了统治需要,支持唐朝来的大众部佛教游僧在王城附近修建了若干个寺院,大众部佛教开始在傣族地区小范围流传;但傣族社会的原始宗教信仰根深蒂固,并没有改变普通傣族民众的原始宗教信仰,连“蒙舍龙”统治者自己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披勐”祭拜仪式。
公元10世纪初,“蒙舍龙”政权崩塌后,王城所在的洱海盆地及周边地区成为云南高原各民族角逐的场地,傣族逐渐退出这一地区;其它各地傣族回归到以“勐”为单位的独立状态;“披勐”、“披曼”、“披恩”依然是傣族社会最主要的“神”。
公元12世纪末,逐渐南迁的傣族与南边的孟人接触增多,孟人信仰的上座部佛教开始北上进入傣族地区;但由于当时傣族的原始宗教势力非常强大,上座部佛教修行者在傣族社会中还无立足之地、只能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山林里,这样的修行者傣语称为“帕巴”或“帕厅”(意为“山和尚”);那时,传统观念与外来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上座部佛教与原始宗教的对立非常严重,这在“勐泐”(西双版纳)的礼仪、传说、文献中均有体现,如各“勐”所祭拜的“披勐”中就有与佛主作对的“披雅”(魔王),还有“诏勐”(地方之主)帕雅木底与佛主作对的传说,帕雅木底甚至让佛主**,佛主不得去吃蜜蜂屎等等;可见,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初期也曾遭到傣族各阶层的反对。
公元13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在长期传播过程中,逐渐与原始宗教作了妥协、修改了部分教义,才得以在傣族地区扎下根来;上座部佛教宣扬的佛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王法一致,之后便很容易受到傣族统治者的扶持;上座部佛教寺院授予傣族统治者尊称(如“勐泐”第一代王诏真便获得“至尊佛主”之称),而高级僧人晋升时又获得统治者的赐封或认可,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利用的关系,使上座部佛教首先在傣族统治阶层中站住了脚跟,然后又借助统治阶层之力在全民中推广,这才让傣族民众接受了上座部佛教。
数百年来,上座部佛教虽在傣族上层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傣族普遍的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完全取代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国文革期间,傣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曾遭到重创,至今都没有恢复到文革前的繁荣状态;而傣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甚至在文革期间还在悄悄进行,现在,除了没有“披勐”的大规模祭祀活动,“披曼”的祭祀活动几乎村村寨寨都在进行,家家户户也都放着“披恩”神龛。由此看出,傣族的上座部佛教信仰与原始宗教信仰完全不同,上座部佛教信仰是傣族上层推动的结果,失去支持它们的上层后便一蹶不振;而原始宗教信仰则是傣族民众自发选择的信仰,即使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只要傣族的村社组织不瓦解,这种信仰就不会在傣族社会消失。
二、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宗教与民族是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共同之处的两种社会现象。
首先,宗教与民族属于不同的社会范畴。民族是一种社会生存单位,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民族就是社会,是人类进行生存活动的一种基本结合形式。宗教则不同,它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本身不能构成社会,它只能依赖社会、依附于民族。
其次,宗教与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民族以地缘、血缘为基础,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时、与国家同时出现。民族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和发展以社会生活中地域和群体的差异及不平衡为基础。当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并趋于一致,一切民族特征和差别都完全消失时,民族就会自然消亡。而宗教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解读和回应,没有出现民族时就已经产生,只有社会发展到所有人能解读所有未知世界时,宗教才会自然消亡。
再次,宗教与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民族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体,每个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不可替代的贡献,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宗教只是人们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它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只能影响人们创造各种财富的形式和内容。这种影响虽然能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稳定,但它本质上是消极的,时常阻碍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非常不利于历史的发展。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民族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宗教可以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出现,民族文化可以通过宗教现象表现出来;民族能够作为宗教文化依附的实体,宗教能够成为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宗教与民族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在一定历史阶段共生共荣的社会现象。这就使得我们一提起某种宗教,往往就会直接想到某种民族文化;一谈到某个民族的文化,就不能不涉及某种宗教。
三、傣族绝不能与任何宗教捆绑
宗教信仰虽然是傣族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这仅仅傣族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傣族还需要发展民族经济、打造民族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这才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近些年来,某些上座部佛教修行者及其追随者刻意将上座部佛教凌驾到傣族身上,甚至祭出“不信上座部佛教就不是真正傣族”的口号,使上座部佛教与傣族进行捆绑,并依托傣族抬高上座部佛教的社会地位,让一些不明真相的傣族错以为“傣族就应该信仰上座部佛教”,无形中剥夺了普通傣族对宗教信仰的自由选择,同时也阻碍了傣族多元文化的发展;长久下去,必然导致傣族整体创造力的下降。
我们不否认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社会的贡献,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上座部佛教寺院在傣族上层的支持下,几乎承担了“傣族社会教育机构”这个角色,傣族社会各级统治者、各类人才都是上座部佛教寺院培养出来的,这才是傣族民众尊崇上座部佛教的根本原因;很多才华横溢的傣族男子也都愿意长期出家为僧,成为人人尊敬的“诏”(和尚)。而现代学校出现后,上座部佛教寺院的教育功能基本丧失,傣族社会各级官员、各类人才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自然下降;很多傣族尊崇上座部佛教,都只是延续上辈人对上座部佛教的感情,没有几个人是从内心深处由衷地尊崇;很多才华横溢的傣族男子也不再愿意长期出家为僧。因此,就有很多上座部佛教修行者感到落寂、感到不安,没有依附的民族实体、宗教什么都不是;上座部佛教只有捆绑上傣族、才能在傣族社会中延续其生命力,这才有了“不信上座部佛教就不是真正傣族”的口号,以此口号来蛊惑傣族、让傣族民众人人跪拜上座部佛教僧人。
傣族是民族、上座部佛教是宗教,上座部佛教可以依附傣族生存,但绝不能捆绑傣族、利用傣族壮大自己,希望上座部佛教修行者有这点自知之明,也希望所有傣族看清这一点。
老傣写于昆明
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