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与人
虽然神的地位至高无上,但宗教的焦点是人不是神,即如何使人得到拯救或解脱。因为人们对死亡的特别恐惧,宗教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给人们永生的希望。三大宗教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轻视人生和现世,让人将永生的希望放在未来。神许诺给人的,并不是当即信,当即就可以上天堂,而是在来世脱离苦海。但来世有没有或是个什么样,人此生是无法知道的,只是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在基督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是被造物,由上帝用泥土捏造而成。更因为人的祖先犯了罪,所有人都成为罪人,对上帝只有绝对信仰和服从,才能洗清罪过,否则就将受到严惩,不信神的人终将进地狱受永世的折磨。公元五世纪著名神学家奥古斯汀,在其《忏悔录》开篇中的话对基督徒的思想很有代表性:“一个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这人遍体带着死亡,遍体带着罪恶的证据,遍体证明‘你拒绝骄傲的人’。但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愿意赞颂你。你鼓动他乐于赞颂你,因为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
在伊斯兰教中,人的地位更低。“伊斯兰”是阿拉伯语,意思是“服从”、“降服”或“奉献”,用来描述人与神的关系。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即“顺服神的人”,《古兰经》反复强调人要畏惧真主。每一个穆斯林都是神的奴隶,都属于造物主,人被造的目的就是永久地敬拜和无条件地侍奉神。神高高在上,与人绝对不同,他离开受造物越远、与他们的区别越大,就越荣耀。神不是“父”,因为这个称呼使得神象一个人,亵渎了神的高贵。人不是神的儿子,不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人是肉体的和物质的,也将永远如此。人得到拯救并不意味着本质的转变,从而可以在精神上与神同在,而只是因为遵守律条而得到神的奖赏,可以永远住在神为信徒准备的乐园里。
相对而言,佛教中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众生在六道中的排列顺序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和地狱,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为三恶道。虽然天众的福报比人好,地位比人高,本领也比人大,但享乐之事太多,顾不上修行,所以佛教中有一句话:“得人身是成佛最好的机缘”。但佛还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虽然可能成佛,更可能一不小心,下辈子退化成**、饿鬼,甚至下地狱,常常需要亿万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修成正果。这让人感到远水不解近渴,因此一些抄近路、走捷径的法门便应运而生,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净土法门。中国佛教徒信仰的有三大净土,最有名的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修的是在现世的立即拯救,信徒们相信只要诚心敬拜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就会受到阿弥陀佛及其弟子的“接引”,往生净土。最占便宜的是可以“带业往生”,即带着业债往生净土,等到修成正果之后,再来偿还,因而可以在人这一世之中脱离轮回;而不象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它各种法门,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生生世世坚持修行,一旦有所懈怠,便可能前功尽弃。
虽然人人可以成佛,佛也曾经是人,但人还是需要对佛菩萨们顶礼膜拜,求他们保佑和引导,否则难入正道。事实上,“顶礼膜拜”这个词就来自于佛教,“顶礼”就是用头顶触到佛的脚上,表示最高的敬意,“抱佛脚”的说法也与此有关。可以说,佛教是将人生的意义看得最渺小的,尽管佛教里人的地位相对较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历史性的宗教,即作为基本信仰的一部份,教徒们相信在某一个历史时刻发生了某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神创造宇宙、基督受难及复活、穆罕默德领受神启示的古兰经等等。佛教则是非历史性的,信仰佛教的人并不太在意关于释迦牟尼降生的神话。佛教的这个特点与它所处的环境有关,整个印度传统文化都不重视历史,认为人生是苦难和短暂的,没有太大意义。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多数是由于在外国典籍中有所记载而为后人所知。据说印度的第一本重要历史著作,就是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期间,由英国学者编写的。佛经中动辄就是无量劫、大千世界、恒河沙数、极微尘数等这一类非常大的时间、空间和数量概念,也说明了作者不重视现世,将人生几十年、甚至整个人类历史和整个世界看得非常渺小。
在神面前,人不仅渺小,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连思维的自由都没有。《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神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预定人将进天堂或地狱的记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正统教义都认为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是早就由神完全确定下来的,这就是所谓的预定论。在哲学中,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是难以协调的矛盾;在神学里,就是预定论与自由意志的矛盾。与此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罪恶的来源,预定论的一个自然推论就是罪恶来源于神。按照信徒们的说法,神是全知的,对永恒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一览无余,人生对他来讲没有秘密可言。这意味着人没有自由意志,因此对罪恶不负责任。
然而,三大宗教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鼓吹人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因此对罪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对于坚持创世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来说,这是一个逻辑悖论。如果神创造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