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武术吧 关注:76贴子:152
  • 9回复贴,共1

从《峨眉道人拳歌》看峨眉缠闭门功夫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峨眉道人拳歌》看峨眉缠闭门功夫
《峨嵋道人拳歌》
明*唐顺之(1507-1560)
浮屠善幻多技能, 少林拳法世罕有。
道人更自出新奇, 乃是深山白猿授。
是日茅堂秋气髙, 霜薄风微静枯柳。
忽然竖发一顿足, 崖石迸裂惊砂走。
去来星女掷灵梭, 夭矫天魔翻翠袖。
舑舕含沙鬼戏人, 髬髰磨牙贙捕兽。
形人自诧我无形, 或将跟絓示之肘。
险中呈巧众尽惊, 拙里藏机人莫究。
汉京寻橦未趫捷, 海国眩人空抖擞。
翻身直指日车停, 缩首斜钻针眼透。
百折连腰尽无骨, 一撒通身皆是手。
犹言技痒试贾勇, 低蹲更作狮子吼。
兴阑顾影却自惜, 肯使天机俱泄漏?
余奇未竟已收场, 鼻息无声神气守。
道人变化固不测, 跳上蒲团如木偶。
  《峨眉道人拳歌》乃明代拳术大家唐顺之先生所作,记载了一个峨嵋道人拳术表演缠闭门功夫之始终。武学史册《纪效新书》详细记录了唐顺之向戚继光、俞大猷等当世豪杰传授枪棒技击之事,可见唐公之识见功夫及武学见地必有独到之妙。该诗以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峨嵋道人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垫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后人认识、理解当时的传统拳术技击技术、功夫内容,提供了真实的练、用之依据。唐顺之先生当年观拳以法成文,而今以文观法,帮助我们回看历史。
  “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峨眉通背拳及其后百十年陈王庭(1600-1680)晚年“始创”炮捶松柔空随收放自如的技击思想和螺旋缠绕、浑圆整劲、引进落空合即出的练功方法,古老的通臂拳也因而有了通背缠拳之说。现今流传在川渝本土的缠闭门(或化门)缠丝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峨眉通背缠拳。直到今天,这两句经典妙语一直是技击太极拳“撒放秘诀”的核心内容。有人曾说,峨眉缠丝拳是从太极拳衍生出来的,因而尊太极为缠丝艺母拳,实为谬传。由峨眉道人传到焦作一带的无极通背缠拳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并直接影响现代武术格局。如今以形为主的通臂拳中,虽然还有“猿猴出洞”、“猢狲撩阴”、“醉猿探臂”、“白猿献果”等动作,但已逐渐舍去猿猴特征造拳,发力时“浑圆”、“通背”、“顺肩”、“甩臂”,于闪、展、腾、挪、拍、起伏转折中,表现胸背吞吐、缩颈夹腋、甩膀抖腕、双臂交换云舞、丁步蹲身、勾手、拧腰切胯等特点的动作逐渐变少,所以它跟猴拳既有血缘脉络也有明显的差异。?
  唐顺之从诗中“百折连腰尽无骨”和“鼻息无声神气守”的描述中告诉我们:外形要柔弱无骨是功夫;内气要神回身中气自固是功夫。只有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为一神所用,才能具备“一撒通身皆是手”的攻防运用效果,此乃上乘功夫。
  唐顺之在这首歌诀中提出了外形、内气、神明三项内容及三合一而用的主从关系和效果。其中“百折连腰尽无骨”是言说外形功夫;“鼻息无声神气守”是论内气、神明的功夫;“一撒浑身皆是手”讲述的是神明、内气、外形、三者合一而至用的功夫。此三句话乃观看拳歌的着眼用心之处。
  “百折连腰尽无骨”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外形柔弱无骨之功夫。此正是《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开门闭户,阴衰阳兴”之阴衰的宗旨及其艺境。《杨谱·太极下乘武事解》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从上述三个时期所论外形的功夫实质来看,是一脉相承的,柔弱无骨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外形体功夫的正道,毋庸置疑,而这一思想、宗旨的来源,基本上说有三处:一是兵法学说中的“兵形如水,兵无常形”;一是老子《道德经》中“骨弱筋柔则握固”、“柔者道之用”;一是《易经》中“坤卦,坤者地也,静而厚载,阴柔之质,顺随之德”。
  由此而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外功法、内功法、内外合练之功法,皆为了外形体达到柔弱无骨。这样就可将抻筋拔骨的各种练习方法摆正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抻筋拔骨法,按序而修,不断提高自己柔弱无骨的功夫境界;及至柔弱无骨,便可善变无形又无穷了。
  “鼻息无声神气守”形象地描述了自身内气和神明的修炼功法及内容,正是《越女论剑道》中“开门闭户,阴衰阳兴”的阳兴之宗旨及其艺境。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欲敛,神贵舒。”其中“气欲敛”乃言说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内气。而此气,非口鼻呼吸之气,是气沉丹田德润身之德,是修炼而成之内气。初期之内气聚积在少腹丹田中,是名“混元一气”,少腹充实圆满之内景象正是此内气初成之候。这时,表现内呼吸功能之腹部体表的横纹已降至耻骨处,功夫艺境为“桶子劲”;此时口鼻呼吸已归根丹田,而神气合一,故攻防动静变化必然神清气静,不会出现口鼻呼吸气喘之声,以及憋气现象。因为神与内气相守而不散。再加深练习,以足踝处之升降的内气吸提呼放而用,则为全体透空的太极虚灵妙境,乃达真人艺境,自能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由此分析可知,内气的生成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劲功夫,内劲最终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是自身内实实在在的功夫。此内气修炼方法及其功能的主导思想的来源,基本上也有三处:一是中医学说的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则真气生;一是老子《道德经》中“虚胸实少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在腹不在目;涤除玄鉴,能无尘乎?”一是《易经》学说:“乾,阳物也,健运不息,纯粹之精,阴刚之性,万物之资始。”而其具体练法,则直接源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诸法中。
  拳家的气沉丹田德润身之气乃心气;之德乃气沉丹田练精化气之气,此物质经不断修炼,则不断积累。故此可知,心气沉丹田,乃能练精化气;再练此气,可练气生神;神明灵动,复人身中,是名练神还虚,即神还虚空之体内,则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的艺境。此乃“含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练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全部过程。古有“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今有“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皆可证实内气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自身内在的功夫,币神明的艺境是通过系列的方法修炼出来的。
  由此论述可知,一切内功修炼方法,皆为内气在身内的生成、运行,其独立而不改。内气可以启动、激活神之灵明,使自身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能。这样就可以将气沉丹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各种内功修为方法摆正位置了。清楚了这些,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内外功法来不断修炼、提高自己运用内气的能力。这有利于内气、外形柔外刚中、匹配合一用于攻防之中,此即内清虚外脱换的基础定矣!而神明亦是在此修炼过程中完成的。
  此外形、内气、神明的三合一而致用,即《越女论剑道》中所说:“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之论;也是《神运经》中所说:“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之说;又是今人所论:“攻防较技,形体从地,具占地位以得地利为用;内劲从天,具占时机以得天时为用;神明从人,占人和以内劲、形体合一为用”,而得“一”之拳势。故此,可知此拳势之“一”,已非外形、内劲、神明原来之面目,而又不失三者原来之性体,即拳道之中枢的内容。内气修炼的中枢作用,外可致抻筋拔骨的外脱换功夫成;内可致神用之灵明的功夫成。“鼻息无声神气守”一语之精妙奥义,代表了内功修炼的成果。
  “一撒通身皆是手”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法所具有的威力。“通身皆是手”乃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最早之论述。少林拳有“八锋不挠,随颠随狂”之论,拳法自得精妙,而此“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较之更为精妙得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拳学由“八锋不挠,随颠随狂”到“一撒通身皆是手”,再到“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这样一个发展、完善的进化过程。具此艺境,一可当百,百可当万!
  然歌诀中其具体战胜对手的威力,并不十分清楚。虽有崖石进裂惊沙走、缩首斜占针眼透的描写,似仍不确切,读后仍然使人有扑朔迷离之感,对峨嵋道人的拳法威力不能完全晓得。故有必要列举数条前人之论述,来解透其精义。
  《点气论》说:“着人肌肤,坚刚莫敌者,形也;而深入骨髓,截营断卫者,则在乎气。”此乃外形、内劲各自所具备的胜人之功能。
  《六合十要序》中十曰内劲:“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有其理也可参也。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此乃直接论述了内劲能够胜人之威力。内劲者,内气、中气也。
  《少林拳经》曰:“伸缩者,如龙之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此乃神明、内劲、外形,三合一之拳势的威力说。
  《神运经》曰:“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攻则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从古至今,能将神明、内气、外形攻人之威力论述清楚而又具体者,莫有过之此沦者。
  这样,我们再来理解、认识“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具体威力,就有用形、用气、用神之妙法在其中,亦有三者合用之威力自存其中了。然而须要知道,虽有用形、用气、用神的分别之论,在具体运用中,又是三者相互而为用的:用形击形,必借内劲、神明之威力;用气击气,必依神明而借形;用神击神,必假形借气方可见功。由此而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说法,已含上述内容在其中。故此不能孤立对待,只是侧重不同而已。
  通过对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一文的细读拆解阐释,看到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自身内在功夫内容:外形的柔弱无骨功夫;内劲的健运不息功夫,神而明之的灵动之功夫。三者合一而具备的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于人、先机于人之功夫,动手较技顺随为法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功夫,才是传统拳术攻防的真实功夫。
  我们从“一撒通身皆是手”一句,感觉到唐顺之能看出峨嵋道人练拳的撒放式皆是手法,证明峨嵋道人练的是实战拳法;亦证明唐顺之是个精通拳术攻防之道的里手行家。这从唐顺之《拳论》中也可以知道,文中说,手技要精,欲多,欲熟,欲騪、欲狠,欲精,精此五者,方可与人较技。
  通过对歌诀的阐释,可知外形柔弱无骨、内劲健运不息、神明灵动,三者合一,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先知、先机之功夫,才能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还要学会如何观看别人演练拳术功夫,这乃是“法眼”功夫。拳术的演练,要有神韵、意境,才能将各种攻防技法打得有情有景,其形态变化往来,外行看了觉得美,内行看了入门道。
  笔者有位师侄名时华,家学缠丝拳艺三十余年,技艺出众。年前从一名师学养生太极拳数日,行该太极拳时劲势整齐浑圆,过该名师者多。这不由令人想起福全公之习太极,聆郝师论道半日已能胜之。由此可知,功夫上了身,怎做怎有,既能知己,又能知人,是为得了真功夫。


1楼2017-06-17 12:39回复
    《巴渝缠丝拳段位制教材》
    北京体育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47066140
    中国武术协会https://tieba.baidu.com/p/4845425341
    重庆http://tieba.baidu.com/p/4848964361
    四川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80089036
    广州体育学院http://tieba.baidu.com/p/4851288073
    西南大学http://tieba.baidu.com/p/4840993492
    成都体育学院http://tieba.baidu.com/p/4888242515
    促进全民健康,共建全民小康!
    巴渝武术文化品牌缠丝拳在行动!
        


    3楼2017-07-13 10:23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攻敌宜紧,自守宜重,以逸待劳,以静待动。
      技击之长,在于斗智,知己知彼,借力乘势。
      擒拿制扣,随握随释,松则自逸,紧则自制。
      照左击右,上惊下取,诱敌生疑,顾此失彼。
      应敌纲领,诱字为首,善于诱敌,敌人束手。
      先发制人,因为得计,最高一层,后发先至。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虚实宜分,制胜出奇,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5楼2017-07-23 08:11
      回复
        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全新的学校师资需求
          3月6日,“两会”专题报道“部长通道”栏目里,教育部长陈宝生说:“我们祖先留下的诗词、书画、武术、中医药、戏曲等传统文化都应该全面走进学校课堂!” 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同志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开合有度,治国良策。”
          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武术蕴涵着许多丰富的内容,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勇敢仗义、坚韧笃实、刻苦求进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指出,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有利于把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手段,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在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就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中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号召。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普遍落实,即使在开设武术课程的学校,也多面临师资、设施装备等方面的巨大困难,武术进入中小学课堂阻力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近期经相关教育专家组会商研究,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
        具体建议如下
          一、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内容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家长、学生近乎是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升学考试的科目上,科目之间精力的分配与该科目在考试中所占权重成正比。要使武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脚跟,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调整政策,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做出硬性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单设武术课。
          二、改革传统评价体系
          武术教学考核体系的建立,是武术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建议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借鉴跆拳道段位考核系统,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同时评价过程要重视综合功能的检验,综合考量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等素质。
          三、加强武术教师队伍建设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武术师资配备是保证武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第一、要加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培养适合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师资。由于武术课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一般体育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任务。只有将高等体育院校武术专业师资的培养与中小学武术教学联系起来,才能解决中小学武术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第二、制定专业标准和专业准入制度,中小学武术教师在资格认证或审核时必须具备体育教师和武术教师的双重身份,坚决排除不具备资质的教师再做一些适得其反的武术传承工作。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对武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武术教师要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建立健全武术教师在职培训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多举办一些中小学教师武术培训班,开展学区间教研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武术教师培训,把师资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6楼2017-08-01 12:43
        回复
          武术发展史上的明清“南拳北上”说
          武术有二次重大的变革,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北拳南下”,相传由达摩祖师嵩山面壁引发武学革命,并随后向四周扩散。
            另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南拳北上”,武学史上记载由明朝后期兵学、武学明家唐顺之先生引发,由其受益部将戚继光扩散开来。荆川公文治韬略俱称大家,不惟以精于运筹千军万马的行兵列阵之道影响中国军事发展至今,尤以广泛宣扬峨眉通背武学拳械技艺深刻影响现代武术格局。
            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际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传袭记载,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背缠拳。数百年来,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内家武技的“撒放秘诀”。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荆川公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峨眉通背缠拳被带到中原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南拳北上”说。
            峨眉通背缠拳始于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即峨眉武学祖师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痴迷于对峨眉山猿猴动作习性的研究,道号动灵子,自号白猿公,人称白猿道人)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所创,荆川南塘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历史研究表明:近三、四十年的武林传言是“天下功夫出少林”,近三、四百年的武术发展却是“天下功夫出峨眉”。


          8楼2017-08-18 15:16
          回复
                        峨眉系列武术基本内容
              由于峨眉山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仙道、佛道文化氛围,引来各种追仙访道和隐世的武林人士,这对峨眉武术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再加之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巴蜀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峨眉武术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峨眉拳”、“峨眉器械”、“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练功法”等等具有独特峨眉系列拳味的各种技艺。峨眉系列武术泛指云贵川渝藏等西南地区民间群众性武术健身活动项目,通称峨眉武术。据1983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四川峨眉武术的挖掘整理,峨眉武术共有68个拳种和门派,1093个徒手套路,518个器械套路,41个对练套路,276个练功方法和14个技击项目,根据峨眉武术各门派技术的技法内容、运动形式、技击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峨眉武术大致可划分为峨眉通背拳、峨眉派兵杖(器械)、峨眉扣手法、峨眉散手法和峨眉练功法,其中峨眉通背拳因外来交融、自身发展和传承失真等原由又衍生出四大类(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八大门(即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化门、字门和会门等)、十八家拳(火龙拳、余家拳、峨眉剑拳、钱家弦虎拳、峨眉罗汉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连花拳、峨眉猴拳、盘跛拳、缠丝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绿林短打、青城洪拳、满手拳、梅丝拳、鹞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通背拳综述,峨眉通背拳是由峨眉山道人司徒玄空所创。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又与峨眉山灵猴朝夕相处而创编出“峨眉通臂拳”,引来众多弟子拜师求艺,故称其为“白猿祖师”。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有言:“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乐山志》记要:“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作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
              司徒玄空是有史以来记载的中华武术第一人,他编创的峨眉通臂拳,主张“练功不练拳,登峰难上难;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明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顺之(公元1507—1560年)曾来峨眉,与武学高深的道人深度交流中,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精湛武功。其硬功,一顿足则“岩石迸裂惊沙走”;其柔软,“百折连腰尽无骨”;其灵活,“一撒通身皆是手。”从起势到收功,动作变化莫测,套路清晰完整,因其行拳风格劲势浑圆整齐、刚柔阴阳相间、虚实收放突兀、螺旋缠绕连绵,兼之“乃是深山白猿授”的历史源革,功家亦称之为通背缠拳。通背缠拳是内功与拳法相结合,唐顺之先生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千古佳句言其大要。练功时要求“天应星,地应潮;顶天立地,哼哈弹抖。顶则虚灵上拔之飘逸,沉则松肩接地之凝重;前后相拔则得力贯通身之道,遂成浑圆整劲。低姿入地,力从根发,劲整而力聚;高势飘然,机含万变,泰然而处敌。”观之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紧骤机灵,圆转多变。注重似柔非柔之“绵”,似刚非刚之“脆”,达到“绵劲”和“脆劲”。手法上少直击而注重培养前臂胳膊粘黏绵随的螺旋横劲(裹铁力);腿法较少强调步法灵活,每以“缠丝无步被人跌”警戒弟子;用法上多“以巧取胜”的“小架”,提倡引进落空,避“实”击“虚”,后发先至。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主要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除拳术传到北方衍生出的各家拳种外,在西南川渝地区还有通臂掌、无极掌、通臂功、白猿剑、峨眉通背缠拳、通臂棍、五行棍、化门拳、一指箭、峨眉十二桩、缠闭内功、火龙掌、二指剑、峨眉枪、巴子拳、无极刀、峨眉刺、拂尘、天罡太极等功法。
              峨眉高桩拳:势高步活,手法严紧,拳脚敏捷、盘、破、标、铲、腾、挪、闪、展、吞、吐、浮、沉等技法交替使用,讲究“功法一体,以气催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具有“一撒通身皆是手”的特点。故峨眉高桩拳具有快打、远打,在运动中击打的特点,被称为“高桩长手”。据初步统计,属于峨眉高桩拳的拳路如化门通背缠拳、火龙拳、三十六闭手、蹲桩、无极掌、云脚、天罡太极、绿林短打等近五十种。
              峨眉矮桩拳:拳架低矮,拳势小巧,步势沉稳,拳平短快,掌指变用,肘膝交加,腿法低猛,攻防结合,单侧防护与进击,是一种“拳不及身指及穴”的特别拳术。峨眉矮桩拳由于拳架很低,一般可在方桌下练习,因此,很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交手时,常以云手开式,手须翻旋,有“不画圆,不成拳,敌人手来无法拦”之说。主要击法有缠、提、搂、抱、抽、撞、扣、戳、云、拦、挂、砸。身法运用缩、团、裹、抱、吞、吐、浮、沉、软、绵、大、小的交替变化,专攻对方下三路。因此,峨眉矮桩拳具有闪、展、伏、缩、圆滑、奇巧等技击特点,其风格别树一帜,属于这类拳的拳路有峨眉剑手、飞手等近六十种。
              峨眉客架拳是各客家拳长期流传在四川,被民间改造后而形成的新拳系。这类拳,既保留原来拳路的主要特点,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风格,且有一定的革新技术,因而成为峨眉武术中的客架拳术。这类拳,动作明快,刚中寓柔,动中有静,快慢相兼,拳架清晰,姿态舒展、优美。经过近百年来的变革和提高,已形成共同的技击特点:手法细密,架势开展,腿柔而刚,劲发快猛,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的纵横变化以及一法多变、一掌多用。步法灵活,在窜蹦跳跃,腾挪闪展,起伏转折中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特色,尤其注重手、腿、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修炼,强调身体的俯仰屈伸,拧旋折叠,柔中寓刚,自然和顺。因此,峨眉客架拳以猛打直进为其主要技击特征。属于此类拳的拳路有一百多种,如洪门手、南山撤拗等等。
              峨眉法象拳(又名象形拳)是技击法中寓象形、形态中藏击法、法形相兼、风趣别致的拳种。主要技击特点是:取形练击、法寓形中,神形兼备、法象统一、动作生动奇巧,形态维肖,拳艺妙趣横生,颈发柔快,风格殊异。在散手竞技时,常以独特的招法偷袭对方,以巧法的动作防卫本体,攻击时突然发招,防守时骤然收招、变化于瞬间,准备进攻阶段则常以多变的形态(模仿性动作)扰乱对方视线,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从中以绝技制胜。属于峨眉法象拳的拳路有猴拳、蛇拳、鸭形拳、牛角拳、跛脚拳等二十余种。
              峨眉派兵杖(运用器械)除著名的峨眉枪法、峨眉剑、峨眉刀、白猿剑、巴子拳棍外,还有金刚降龙禅杖、无极刀、金刚伏虎方便铲、缠闭枪、峨眉十三鞭、五行子午棍、峨眉刺等等大小十八般兵器和杂器、暗器。
              峨眉扣手法(即对练)是峨眉拳、械的拆练,其击法多一招一势、一势多法,单边攻防、直攻硬取,迎刚化柔、动作朴实、结构严谨、步势低沉、攻守兼顾,风格颇为别致。
              峨眉散手法(即闪打、抢手打法),自明、清以来,四川经常举行打擂比赛,因此,民间积累了丰富的散打实践经验。峨眉散手法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峨眉拳击法的使用。但在战术上都讲究:“一快二狠三准四稳”,力求以柔迎刚,以快打慢、以小打大、以矮攻高、以短击长,攻下盘、防拳脚,常采用“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脚踩,不高不矮抓拿摔”以及“高来用提手、逢中用跛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等等打法,所以,峨眉散手法变化多端,拳掌并用,肘膝参并,五峰六肘交替使用,打法可谓奇特、古朴。
              峨眉练功法是四川民间古老的传统练功方法,内容颇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最为著名的是峨眉临济派气功,此外还有峨眉十二庄、缠闭门内功、铁汉碑、无形子乌棍、童子功、排打功等五百余种。这些功法包括了气功、硬功、柔功等,大都在防身、健身、养身等实用价值。


            9楼2017-09-01 10:55
            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修炼法要(一)
                功家常说:“短打无路被人欺,缠丝无步被人跌”,足见练步功夫在峨眉缠闭门之重要。缠门练步功夫有內练和外练之分。
                峨眉通背缠闭门外练步下功夫有练步拳技法,招式朴实,身灵步活,形态优美,风格新颖。缠丝拳艺练步法分: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四个层次。定身定步 :练步初级阶段练定式,步法招法严格按规定练习;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随身随步 :熟练后渐入佳境,熟能生巧,能随身随势灵活变化;进先动前脚,退先动后脚。轻身轻步 :沉劲入地意劲应潮为练法;至沉至重之法终将化为至轻至巧之道以期灵动致用。舍身舍步 :内家拳为道家“无中生有”法门,功臻化境,乃还于虚以生万法,方为大家。
                峨眉通背缠拳既为内家功夫,自然更加注重步法的内功修炼。要求弟子通过“起步不过寸,落地自无声。千斤应地潮,泛起随步撑”的内功行步诀时时勤修,养成平时行走时自觉练步的一种修炼方法,要求丹田抱满、混元整劲、虎背熊腰、沉劲应潮,缓步凝劲趟泥而行。即保持长臂猿、大猩猩或直立狗熊走路含胸、拔背、肩撑、肘横、虚腋、圆裆、收臀的模样,即背后以命门为中心领起督脉约向后顶起撑圆,并如“米”字形向四正四奇八个方向分张开(上方从命门起沿督脉向上经大椎、玉枕、百汇向天上领起冲出与星星彩云相连,是为“天应星”;下方从命门起沿督脉下段经尾闾向前勾起至会阴,分开汇合两腿诸经络下沉涌泉直至与地下深处相连,是为“地应潮”;从命门上下延伸通联整个背部督脉并向两侧带脉方向横劲撑开前裹蓄积整体劲力不懈,是为左右向;“米”字的斜向四点即指以整个背部力为大本营,劲力沿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斜向经四肢伸展撑开混元一体)。
                在保持上述混元整劲的情况下缓步向前行走,步履似轻柔亦似凝重。唯两手手指张开如各扣抓摁住一氢气球状,即诗中言空手却各抓拿了一把锄头之意;行走时开胯圆裆如骑在牛背上一般;双脚开立势如一座桥,领着整个人向前行走于齐胫(泥浆)、齐膝、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泥水池中,要有水不流动而整个人体桩架荡着泥水的阻力前行之效。内家拳明家曰:“行拳当如空气中游泳”,即此之意,会心人细细品玩之。 诀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练步有成,脚下灵活而有根劲,始可以练单操、组合招式以及套路。
                (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12楼2021-05-06 14: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