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元一吧 关注:395贴子:1,297
  • 2回复贴,共1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金注《推背图》中,有被解读为1937年七七事变和1945年日本战败的一象,所以此民国四年版被认为很神奇。
笔者认为也可以有其他解读,不过不是预测,而是在金注《推背图》出版之前。**党人早期崇尚**,所以为了**宣传需要,民国初年的版本似乎有必要加入此象。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笔者试解如下:
1) 图中的鸟,是传说中的“精卫”,用来指代汪精卫。
2) 谶“鸟无足”,指传说中的精卫鸟“赤足”。
3) 谶“山有月”,解为“崩”字,指埋藏的炸药威力很大。
4) 谶“旭初升,人都哭”,指日出前后,败露。
5) 颂“十二月中气不和”,指汪精卫名字中的 “精”字。
6) 颂“南山有雀北山罗”,指汪精卫和爱新觉罗载沣。
7) 颂“一朝听得金鸡叫”,指日出时刺杀行动败露。
8) 颂“大海沉沉日已过”,指汪精卫在行动失败后很沮丧,“大海”指“汪”。
以上文字有删减。原文发表在新浪博客: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八象中的巧合,“日俄战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w.html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l.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象中的巧合,“成功问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6c.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一象中的巧合,“严嵩父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m.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二象中的巧合,“垂帘听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6g.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六象新解(二),“晚明梃击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32.html
金注《推背图》第四十七、四十八、五十七象合解,“**王阳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uwe.html


IP属地:广东1楼2017-06-18 22:09回复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图中,一只鸟,立于山石上。一轮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谶: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
    颂: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
    在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金注《推背图》中,有被解读为1937年七七事变和1945年日本战败的一象,所以此民国四年版被认为很神奇。
    是否可以有其他解读呢?笔者认为有。
    汪精卫与爱新觉罗溥仪,在抗战中分别有一南一北的伪政权,这是此象被认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关键。实际上,汪精卫与爱新觉罗皇室之间,更早就已经有故事了。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早于民国四年,即1910年。
    1910年,汪精卫回国从事**行动。最初拟炸庆王奕匡和从欧洲考察海陆军当日归国的贝勒载洵、载涛(皇室成员),均未得手。后便决定炸摄政王载沣。炸药的威力本已十分惊人,而为了加大威力,汪精卫等还铸造一个可盛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
    4月2日凌晨,黄复生、喻培伦在什刹海附近的银锭桥(应为甘水桥)下埋设炸弹,被发觉。16日,警厅逮捕汪精卫和黄复生。1910年4月23日,汪精卫等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之举,震动全国。可以说,此次失败的刺杀行动,竟成就了日后的汪精卫。
    笔者推测,此象的作者,可能在描述这个故事。笔者试解如下:
    1)图中的鸟,是传说中的“精卫”,用来指代汪精卫。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传说中,精卫“赤足”,衔“西山”之木石,去填东海。这里的“赤足”,是红色之足的意思。
    图中,(精卫)鸟立于西山之上,遥望东方太阳。东方的太阳,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山和日之间,还有东海;二是表示图中的山是“西山”。所以此图与精卫填海的传说应有联系。
    早期认定的案发地是银锭桥,而“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中的山,正是“西山”。
    经后人深入研究汪精卫等埋炸药的地点,实为什刹海甘水桥,与银锭桥无关。
    2)谶“鸟无足”,指传说中的精卫鸟“赤足”。
    谶中,“鸟无足”是半个字,加上第二句“山有月”中的“山”字,合为“岛”字。一般理解为岛国日本。不过,笔者认为“岛”字不是唯一的谜底。
    传说中,精卫鸟“赤足”。“赤”的本意是红色,但此象作者,取“赤”的另一重含义:空;尽;一无所有。“赤条条”中的“赤”字,就有“无”的意思。
    推测此象作者在创作时,为避免后人过于容易联想到精卫鸟,并增加神秘感,故意用“无足”二字来代替“赤足”。而图中并没有把鸟画为“有足”,应是为了提供线索给后人。
    3)谶“山有月”,解为“崩”字,指埋藏的炸药威力很大。
    汪精卫等在桥下所埋炸药,为喻培伦所研制(或从日本购买)的烈性炸药,威力极大,可使山“崩”。即使埋于桥下,也可使清晨将要路过此桥的爱新觉罗载沣丧命。
    此次行动失败后,汪精卫被捕为一大损失,而费劲心机带到北京的烈性炸药被缴,是另一大损失。
    4)谶“旭初升,人都哭”,指日出前后,败露。
    黄复生和喻培伦在凌晨埋设炸药时,被一个偶然路过的人看见,并通知了巡警,众人只有匆忙丢下炸弹逃离,放弃了这次计划。行动败露、众人欲哭的时间,是太阳初升之时,即“旭初升,人都哭”。
    5)颂“十二月中气不和”,指汪精卫名字中的 “精”字。
    “十二月中”,有研究者认为是指农历十二个月的中间发生“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是农历五月廿九,7月8日是农历六月初一。如果将农历五月算作“十二月中”,那么1937年会有四个月(5月,6月,7月,8月)是“十二月中”,时间跨度太长。所以,“十二月中”指七七事变,较勉强。
    笔者认为,“十二月中气不和”,指汪精卫的名字中的“精”字。
    “十二月”,是“青”字。而“氣不和”,意思是把“氣”字拆开,得一 “米”字。“米”字与“青”字,合成“精”字。
    6)颂“南山有雀北山罗”,指汪精卫和爱新觉罗载沣。
    “南山有雀北山罗”中,“雀”,指精卫鸟(汪精卫)。“罗”字,指爱新觉“罗”。如果解读为抗战时期,就是汪伪政权的汪精卫和满洲国的溥仪。但如果把时间提前到1910年,“雀”仍是“汪精卫”,而“罗”则指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
    此句颂,借用了《诗经》中的两个篇名:《诗经•南山》和《诗经•北山》,其中《诗经•南山》第一句是“南山崔崔”,而“南山有雀”,相信就源于这句,因为“崔”跟“雀”字形很相近。
    此句的另一巧妙之处,就是“雀”和“罗”字放在同一句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罗雀(捕鸟)。而“罗雀”却与此象无关,从而增加了推测的难度同时让人觉得更加神奇。
    7)颂“一朝听得金鸡叫”,指日出时刺杀行动败露。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一般是从字面理解:某天听到鸡叫后,大海之外的日(日本)的时代过去了,指1945年(鸡年)日本战败。不过这种解读有些小问题,就是“一朝”一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鸡年8月15日正午,不是“一朝”。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与谶“旭初升,人都哭”含义相同,笔者仍解读为:日出时被发现,刺杀行动失败。
    “一朝听得金鸡叫”,一句,除了有“朝”字,还暗含“歌”字。成语有“莺歌燕舞”,即“歌又指禽鸟鸣叫”(见百度)。朝与歌,连起来,就是朝歌。朝歌,是商纣王的都城之一,商亡后,有卫国最早建都于朝歌。汪精卫的“卫”字,就是建都于朝歌的卫国的“卫”。此解也是巧合。
    8)颂“大海沉沉日已过”,指汪精卫在行动失败后很沮丧,“大海”指“汪”。
    成语“汪洋大海”中的“汪”字,表示“众水所归往”,水归往“大海”。
    “大海沉沉”,表示汪精卫在行动失败后的沮丧心情。
    “日已过”,指过了清晨那个时间,已无法再实施刺杀计划。
    以上文字有删减。原文发表在新浪博客: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八象中的巧合,“日俄战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w.html
    金注《推背图》第三十九象中的巧合,“精卫刺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260ee620102ww5l.html


    IP属地:广东2楼2017-06-30 23:45
    回复
      2025-05-22 08:30:30
      广告
      为什么战略忽悠局的人给你们的工作这么闲,很赚钱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8-10 0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