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沂12月17日讯 “临沂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走对了路,老区是可以焕发青春的,是可以不‘老’的……”17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自豪地表示,如今的老区临沂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30年的改革开放,让沂蒙老区的人民实现了一个个当初遥不可及的梦想。
临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诞生了名垂青史的沂蒙精神。
“老少边穷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提到老区想到的就是贫困落后”,连承敏说,作为革命老区,过去的临沂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全地区13个县市中仍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在这种情况下,临沂人民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起之秀”,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力塑造革命老区的崭新形象。
当前,临沂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阶段。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用一组数字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临沂:2007年的GDP在全省17城市中居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
在既不靠海、又无大城市可依托的条件下,临沂人硬是将当初再简陋不过的“西郊大棚”,建成日客流量30万人次、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的批发市场。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临沂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思路,沿河造出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河规划建设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同步配套建设了36处滨河公园和文化健身长廊,成为独具湿地特色的水岸休闲景带。2006年,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多年的奋力赶超,让临沂走在了老区发展的前列。连承敏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临沂的发展是创造了很多“第一”的: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2004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实现GDP过千亿元。此外,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临沂市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第一个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最近又第一个被拟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
但对临沂来说,变化不仅仅是这些,不仅仅是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多了,环境变美了。连承敏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沂蒙人民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以前羞于承认自己家乡的老区人民开始为家乡临沂骄傲。如今的临沂人活力迸发、昂扬向上,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过。
临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诞生了名垂青史的沂蒙精神。
“老少边穷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提到老区想到的就是贫困落后”,连承敏说,作为革命老区,过去的临沂经济发展一度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全地区13个县市中仍有7个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在这种情况下,临沂人民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以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起之秀”,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模式,全力塑造革命老区的崭新形象。
当前,临沂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跨越阶段。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用一组数字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临沂:2007年的GDP在全省17城市中居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2元。
在既不靠海、又无大城市可依托的条件下,临沂人硬是将当初再简陋不过的“西郊大棚”,建成日客流量30万人次、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的批发市场。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临沂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思路,沿河造出48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沿河规划建设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同步配套建设了36处滨河公园和文化健身长廊,成为独具湿地特色的水岸休闲景带。2006年,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多年的奋力赶超,让临沂走在了老区发展的前列。连承敏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临沂的发展是创造了很多“第一”的:1995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2004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实现GDP过千亿元。此外,在全国革命老区中,临沂市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第一个实现了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最近又第一个被拟推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
但对临沂来说,变化不仅仅是这些,不仅仅是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多了,环境变美了。连承敏表示,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沂蒙人民精神面貌上的变化。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以前羞于承认自己家乡的老区人民开始为家乡临沂骄傲。如今的临沂人活力迸发、昂扬向上,人们的自信心、自豪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