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闻吧 关注:5贴子:1,588
  • 15回复贴,共1


IP属地:湖北1楼2017-06-19 21:55回复
    据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当然,我离“书读完了”这个境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一楼所列不过是我大学四年以来在图书馆所借阅的全部书籍,从2013年9月3日起(那时差不多是刚入学没多久),到2017年6月18日(也就是昨天,即将毕业),共104本,看起来也并不算是很多。现在在这里做一个记录,以及对这些书进行一些浅要的评论。


    IP属地:湖北2楼2017-06-19 22:06
    回复
      第一本,《病榻杂记》。“《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摘自百度百科。这本书我应该是没有看完,只挑选了其中的几篇文章观看,对于看过的内容也几乎完全没有了印象,不过至少在这本书之后对季羡林这个人以及他的文章风格稍微有了一些了解,不再是初高中时对其人云亦云的印象。


      IP属地:湖北3楼2017-06-19 22:12
      回复
        第二、三本,《中国哲学史》。其实可以算作一本,同时借也是同时还的。“《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名著。......该书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此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该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韩国总统朴槿惠表示该书让自己找回内心的平静。”——摘自百度百科。这本书我应该只是粗略的翻了几页,因为高中时,在学校发的语文读本里看过摘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里的一篇文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当时被内容深深折服,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大学后就到图书馆借了《中国哲学史》来看,可惜没想到本书是以文言文方式书写,原本内容就较为苦涩难懂,文言方式更是让人难以阅读,所以我只粗略翻了一遍便没再看,本书内容也完全不记得了,评论什么的,更是无从谈起。


        IP属地:湖北4楼2017-06-19 22:24
        回复
          第四本,《the great gatsby》。这是啥?《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版?完全没有借阅的印象。不过前些天,也就是2017年5月23日,我还是在图书馆看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由于在书架上拿下来就直接在图书馆看完了,并没有借出去,所以这份名单上没有这本书,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这里就顺便评论一下我在5月23日看的这一本吧,首先我为什么会借阅这本书呢?那当然是因为《挪威的森林》啦,高中时买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读了有两三遍,自然是非常喜欢这本书,而书中的主人公渡边彻就十分喜爱《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他与永泽的结识也得缘于这本书。在看了这本书后,我也认为这本书确实十分精彩,精彩的剧情和人物描写想必取自于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的生活,这也是我在这本书里获得的最大的启示,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不过我觉得这个故事还是有一些“都合主义”的色彩,最后的收尾未免过于巧合,这一点恐怕使得这本书的评价需要稍微打点折扣。这本书十分精彩,三言两语无法对其进行充分的评论,所以这里就先说这么多,以后有机会的话再进行稍微深入的评论吧,不过也许就不会发在贴吧里了。


          IP属地:湖北5楼2017-06-19 22:39
          回复
            第五本,《冬之旅》。完全没有印象,刚才百度了一下,百科上面说《冬之旅》是威廉·缪勒的诗集,也没有对内容进行介绍。幸好我看了一眼借阅书籍的作者,显示是阿梅丽·诺冬,然后查了一下这个人,发现她的百科里面并没有提到《冬之旅》这本书,我对这本书也完全没有印象,难道这本书并不存在吗?真是奇哉怪也。我应该完全没有看这本书,所以就不评论了。


            IP属地:湖北11楼2017-06-20 19:26
            回复
              第六本,《死神之眼》。百度没找到这本书,作者奥斯汀·弗里曼的百科介绍里也没提到这本书,不过这个应该不奇怪,从作者的介绍以及提到他的著作《上帝的指纹》、《歌唱的白骨》等来看,写出《死神之眼》这种标题的书来也很正常,这本书我也没有印象,应该一没有看过,这里我就不评论了。


              IP属地:湖北12楼2017-06-20 19:26
              回复
                第七本,《入殓师》。我本来是因久慕电影《入殓师》的大名而观看了同名小说《入殓师》,但直到刚刚百度一下,才发现电影《入殓师》是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而小说《入殓师》却是由百濑忍所著,真是搞不懂了。看起来百濑忍的这部小说可能是根据电影改写而成的——因为书籍的封面借用了电影来搞宣传,毕竟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这部小说我应该是看完了的,但内容早已经记不太清了,感觉上还是一部凑合的小说,不过既然是感觉电影改编的,自然也就没什么好评价的了。


                IP属地:湖北13楼2017-06-20 19:30
                回复
                  第八本,《理想国》。我是耐着性子读完了,看起来花费了很长时间,因为这次借阅是从2013年10月11日到10月29日,没有看完,后面又从10月29日继续借到11月8日,不过学校图书馆一本书应该每次可以借阅一个月,中间之所以续借了一次大概是因为和《入殓师》一起归还的吧。这的确是一本好书,非常值得一读,但是由于这种哲学类类书籍读起来太耗费精力,本书又比较长,所以读到一半左右时我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了,但我还是硬读了下去。这是我读书的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也就是说一本书读不下去还是硬要读完,除非实在觉得这本书完全没有观看的必要,最极端的一次情况是高二时在图书馆借阅黑格尔的《小逻辑》,作为一个可以说完全没有接触过哲学理论,更没有系统学习哲学的高中生,我何德何能能看懂《小逻辑》啊?但我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当时也是闲的,又是死脑筋,不过现在对这本书还有一个印象,那就是黑格尔在本书论证了人是可以永生不死的,看到这里时我还是非常震惊的。不过黑格尔的意思肯定不是肉体意义上的永生不死啦,而是更深层次的意味,我是无法理解啦。话说回来,对于《理想国》,我当时的自我感觉是最多理解了其中的四分之一内容,而且认为即便只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内容也很了不起了,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尤其可以从当时我在贴吧的一些言论里看出来,我学会了更严谨的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现在让我再简要介绍一下柏拉图在本书里表达了哪些观点,我恐怕也很难说出来,不过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可能更主要在于思维逻辑及表达方面。以后有时间的话,我可能会再次重读这本书,到时候应该会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自我感觉现在如果重读这本书的话,应该至少能理解其中一半的内容了,但愿我能达到能完全理解这本书的水平。


                  IP属地:湖北15楼2017-06-20 19:31
                  回复
                    第九本,《边境 近境》;第十本,《远方的鼓声》;第十一本,《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因为这三本都是村上春树的随笔集,也是同时借阅同时归还的,所以就放在一起评论吧。
                    “(《边境 近境》)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90-1995年,游历地区有墨西哥、美国、中国以及日本,其中1991年的中国东北之行是他唯一一次的中国旅行,激发了他后来创作其最大规模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的灵感,对他的创作生涯意义犹为重大。”——摘自百度百科
                    “(《远方的鼓声》)是村上春树的游记,时间为1986-1989年,游历地区为欧洲,主要为希腊、意大利两个国家。”——摘自百度百科
                    “《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村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音乐随笔。一个深入了解村上音乐世界的机会。从舒伯特到斯坦·盖茨,从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到菅止戈男。十篇随笔,道尽村上心中的好音乐”——摘自百度百科
                    前两本书我都看完了,这两本书都是游记,前者的收获大概是使我知道了村上来过中国,这对我后来阅读《奇鸟行状录》有所帮助,《奇鸟行状录》是我后来购买的,所以上面的书单里也没有痕迹;后者是让我对希腊和意大利这两个国家有了一丝了解,在此之前我对这两个国家,尤其是希腊,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我现在还留有这两本书的摘抄,不过很少,只有三句话,因为是随笔集,我对内容的印象也没多少了。这两本书最主要的是使我对村上春树这个人有了更多的了解,村上春树的书应该是在所有作者里我看过最多的了,至于为啥我对村上春树有这么特殊的感情,那就是个很长的故事了,这里就不提了。最后一本书我没有看过的印象,因为我对于音乐实在没什么欣赏能力,更何况村上在《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里介绍的音乐家我似乎一个人都没有听说过,想读也无从谈起。


                    IP属地:湖北16楼2017-06-20 19:32
                    回复
                      第十二本,《理想国》。这个前面已经评论过了,不再多提。


                      IP属地:湖北17楼2017-06-20 19:45
                      回复
                        第十三本,《边境 近境》;第十四本,《远方的鼓声》;第十五本,《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刚才没有注意到这三本书也是重复借阅了的,看来我当时读书进度很慢。上面已有评论,这里不再多提。


                        IP属地:湖北18楼2017-06-20 19:48
                        回复
                          第十六本,《庄子的快活》。“《庄子的快活》是由作者王蒙著作。通过《庄子》审视现实生活、反思历史文化......”——摘自百度百科。久闻王蒙大名,再加上对老庄思想十分感兴趣,所以借阅了这本书,然而我觉得本书根本没有多少营养,不值一读,更何况前面已经说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的文章《道家第三阶段:庄子》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两者一对比,可以说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也因此王蒙本人的名声在我这里打了个大大的折扣,这本书我也没有读完。


                          IP属地:湖北19楼2017-06-20 19:59
                          回复
                            好久没来贴吧了 - -
                            很强啊,在看这么有营养的


                            IP属地:日本20楼2017-06-30 18:42
                            收起回复
                              第十七本,《思辨的禅趣: <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本书从《坛经》入手,在梳理禅宗思想渊源的时候难免会由禅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学理纷争与中国佛教的传承演变--许多人认为禅宗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其实并不尽然,禅宗的许多思想都可以在印度佛教、乃至印度外道那里找到源头的。连带对一些许多人都知其然的东西--比如‘风动幡动’、‘空即是色’,也会尽量讲出个所以然来,毕竟这些说法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也不是不合逻辑的信口空谈,而是有着一些比较复杂的佛学背景的。本书也会澄清一些对佛教的常见误解,比如善恶有报、灵魂不灭、转世投胎、天堂地狱。文中还会用到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分析,但大家可别以为我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不但我做不到,所有严肃的心理学家都做不到。”——熊逸。
                              这本书确实挺有趣,浅显易懂的介绍了《六祖坛经》的典故和思想,以及中国禅宗的渊源,其中提到“不立不破”的思想确实对我有一定的影响(话说回来,其实我对这段内容有点记不太清了,这个思想真的是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吗?我记得当时我应该还翻看了一本介绍中国佛学史的书籍,没有借出图书馆,很可能记混了)。顺带一提,直到最近我才听说熊逸这个作者,当时有人在微博说原来苏缨就是熊逸,我一看就觉得这个名字挺眼熟,然后就想起了这本书,之后本想在图书馆找本署名苏缨的书来看,可惜逛了两圈还是没有找到。


                              IP属地:湖北21楼2017-07-01 0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