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读者不分学养水平深浅、鉴赏能力高低,都能一眼就看出来,区别仅在于学养深厚的读者,读了觉得好,还能一五一十说出为什么好,而学养浅陋者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自己读后很喜欢,心里很高兴。根本不存在所谓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些以审美趣味不同来解释有人对自己被吹捧上天的作品何以不欣赏的现象,实际上是巧言遮面,自下台阶。正如黑娃把田小娥带回原上,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小娥是个漂亮女子,根本不会发生有人觉得漂亮,有人觉得其丑的争论,包括嘴上骂她狐狸精的卫道士们。因为对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上帝赋予全人类共同的能力。
《白鹿原》一经问世,就得到读者一致叫好,其深厚与丰富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像束手就擒般被征服,包括征服当年一脑袋“政治正确”、企图让陈忠实修改原作的茅盾奖评委们。但《白鹿原》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高,却还有些争论。鄙人今天不揣冒昧,打算提前给它定位,留待后人验证。
《红楼梦》已公认是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水平的巅峰,如果你站在红楼梦的山顶,放眼瞭望,远方能够阻挡你视线的第一座高峰,就是《白鹿原》了。如果你继续站在《白鹿原》的山顶瞭望,目前还没有阻挡视线的山峰,你的目光只能在天地相交的地平线上默默消失……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特定文字符号在读者想象世界建构客观存在物。因此,验证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它能否被影视剧成功改编。影视艺术是通过光电在观众视觉世界进行建构的,它与文学作品迥然不同。例如《红楼梦》就无法成功成拍电影,凤姐向刘姥姥介绍茄子做法一节,读者阅读时兴致勃勃,如果电影中详细拍摄其制作过程,观众中除过厨师,其他人一定跑光;大观园建成后贾政领贾宝玉一边转悠一边让宝玉拟名,阅读文字时兴致盎然,但如果据实拍摄,估计只有某个导游能耐着性子往下看了。
碰巧,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此问题上和鄙人见解完全相同,他一直拒绝将自己的任何作品改编成电影,尤其是《百年孤独》,他反复告诫那些有此设想者,我的书是不能被改变成电影的。后来为了打发这些烦人的搅扰,他特意写了一篇《巨翅老人》,声称这个才是我专门为你们拍摄电影而撰写的。无独有偶,陈忠实生前对《白鹿原》的影视改编一直持谨慎态度,影视剧组费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陈忠实才半推半就答应。电影拍成,陈忠实试看后心里是没法认同的,据说有人反复用“电影本来是遗憾的艺术”苦口婆心给他解释,他才最终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严格地说,将某个畅销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荧屏,不能用“改编”一词,只能使用“取材”的说法,影视主创人员从畅销书取材,有其商业目的,是想把自己的票房搭上人家畅销书的顺风车。其取材某部畅销书,所取者也仅仅是原著的情节梗概,拍摄出来的完全是另一部艺术作品。以电影《白鹿原》为例,电影里怒吼秦腔、高原上麦浪翻滚的壮阔景色,这都是书中所没有的,也恰是光电艺术的视觉专长。相信陈忠实看过电影,心中很清楚这是另一部作品,与自己原著无关。目前热播的77集电视剧《白鹿原》,虽然有空间优势,不像电影受120分钟限制,有条件忠实于原著,再现原著,但鄙人观剧过半,得出结论,确认该剧仍然缺少原著那种横扫千军万马的艺术征服能力,只能勉强算一部平庸的电视作品。
当然影视艺术也有自己的专长,《三国演义》中周瑜死亡一节,仅说既生亮何生瑜,吐血而亡,寥寥数语。但换做电视剧《三国演义》,导演借太湖岸边的一处外景地,假作长江之岸,将椅子于岸边,周瑜半卧其上,叹息三声,吐血而亡,这时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镜头上摇,天高水长,江水壮阔,极目远瞧,秋水共天长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把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伤感和英雄末路的壮美渲染到极致,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改编自《白鹿原》的影视剧,无论主创人员怎样努力,与原著的艺术魅力仍不可同日而语,最终都只能成为另一部作品,这间接证明,《白鹿原》是一部无法被成功改编的文学作品。《在红楼梦》与《白鹿原》之间,也不乏众多沟壑梁峁,但如果从山巅向山巅遥望,一览众山,发现它们之间是一段长久的空白,如果再从《白鹿原》向后遥望,人们的目光仍不知将在何时才能另一座山峰相遇。
《白鹿原》一经问世,就得到读者一致叫好,其深厚与丰富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像束手就擒般被征服,包括征服当年一脑袋“政治正确”、企图让陈忠实修改原作的茅盾奖评委们。但《白鹿原》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高,却还有些争论。鄙人今天不揣冒昧,打算提前给它定位,留待后人验证。
《红楼梦》已公认是中国文学史上艺术水平的巅峰,如果你站在红楼梦的山顶,放眼瞭望,远方能够阻挡你视线的第一座高峰,就是《白鹿原》了。如果你继续站在《白鹿原》的山顶瞭望,目前还没有阻挡视线的山峰,你的目光只能在天地相交的地平线上默默消失……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特定文字符号在读者想象世界建构客观存在物。因此,验证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方法之一,就是看它能否被影视剧成功改编。影视艺术是通过光电在观众视觉世界进行建构的,它与文学作品迥然不同。例如《红楼梦》就无法成功成拍电影,凤姐向刘姥姥介绍茄子做法一节,读者阅读时兴致勃勃,如果电影中详细拍摄其制作过程,观众中除过厨师,其他人一定跑光;大观园建成后贾政领贾宝玉一边转悠一边让宝玉拟名,阅读文字时兴致盎然,但如果据实拍摄,估计只有某个导游能耐着性子往下看了。
碰巧,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此问题上和鄙人见解完全相同,他一直拒绝将自己的任何作品改编成电影,尤其是《百年孤独》,他反复告诫那些有此设想者,我的书是不能被改变成电影的。后来为了打发这些烦人的搅扰,他特意写了一篇《巨翅老人》,声称这个才是我专门为你们拍摄电影而撰写的。无独有偶,陈忠实生前对《白鹿原》的影视改编一直持谨慎态度,影视剧组费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功夫,陈忠实才半推半就答应。电影拍成,陈忠实试看后心里是没法认同的,据说有人反复用“电影本来是遗憾的艺术”苦口婆心给他解释,他才最终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严格地说,将某个畅销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荧屏,不能用“改编”一词,只能使用“取材”的说法,影视主创人员从畅销书取材,有其商业目的,是想把自己的票房搭上人家畅销书的顺风车。其取材某部畅销书,所取者也仅仅是原著的情节梗概,拍摄出来的完全是另一部艺术作品。以电影《白鹿原》为例,电影里怒吼秦腔、高原上麦浪翻滚的壮阔景色,这都是书中所没有的,也恰是光电艺术的视觉专长。相信陈忠实看过电影,心中很清楚这是另一部作品,与自己原著无关。目前热播的77集电视剧《白鹿原》,虽然有空间优势,不像电影受120分钟限制,有条件忠实于原著,再现原著,但鄙人观剧过半,得出结论,确认该剧仍然缺少原著那种横扫千军万马的艺术征服能力,只能勉强算一部平庸的电视作品。
当然影视艺术也有自己的专长,《三国演义》中周瑜死亡一节,仅说既生亮何生瑜,吐血而亡,寥寥数语。但换做电视剧《三国演义》,导演借太湖岸边的一处外景地,假作长江之岸,将椅子于岸边,周瑜半卧其上,叹息三声,吐血而亡,这时在如泣如诉的音乐声中,镜头上摇,天高水长,江水壮阔,极目远瞧,秋水共天长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把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伤感和英雄末路的壮美渲染到极致,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改编自《白鹿原》的影视剧,无论主创人员怎样努力,与原著的艺术魅力仍不可同日而语,最终都只能成为另一部作品,这间接证明,《白鹿原》是一部无法被成功改编的文学作品。《在红楼梦》与《白鹿原》之间,也不乏众多沟壑梁峁,但如果从山巅向山巅遥望,一览众山,发现它们之间是一段长久的空白,如果再从《白鹿原》向后遥望,人们的目光仍不知将在何时才能另一座山峰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