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迷航中前行的企业越来越多。压力很多、焦躁很多、每天工作波澜壮阔、总感觉员工跟不上自己、不理解自己;总感觉诱惑很多,又感觉总是没有抓到机会。天天忙碌中,看着一个又一个不曾知名的企业崛地而起;反观自己,却还是一如从前,只是徒增年齿。好实沃推荐本文,跟着德鲁克大师一起,看看如何拯救迷航中的企业。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企业?
没有使命的企业:
企业的运营波澜壮阔
每天被ceo天才的创造力打断自己正常的工作
这些天才的想象力将断送企业的未来
各种资源不能聚焦
浪费
公司运转效率低下
浪费
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
浪费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企业?
拥有使命的企业:
为组织制定了航向
明确业务和市场定位
公司高效运转
激励员工并唤起员工的责任感
很强
员工的幸福感
很强
做事的意愿也
很强

未来的竞争,有使命的企业,必将打败一切没有使命的企业。如果原来你还可以存活,往往是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同样没有使命。但随着21世纪的到来,管理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参考《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一个没有使命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
而没有灵魂的企业是难以胜出的企业。
企业的永续经营不是靠某个人的直觉,而应建立在核心竞争力之上。从而满足客户需求及潜在需求,并适应环境变化。
使命是什么?
哲学上这样回答企业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
只有专注使命,我们才能避免诱惑,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地方取得成功。
回答使命是什么?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有三个:
1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问题
不要等到企业或行业出了问题才问这个问题。
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就要问,特别是在企业要扩张的时候更要问。
企业在成功的时候,更需要问: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企业使命不能十年不变。
2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
适应预期中的变化。
对现有的事业调整、扩充、开拓。
能否提出并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是持续成长公司和搭上经济繁荣和产业兴盛公司的重要差别。
3
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
我们是否在从事正确的事业?还是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事业?
需要系统分析:
不符合企业目的和使命的旧的东西,不能给客户带来满意度的东西,不能做出突出贡献的东西。
所有现有的产品、服务、流程、市场、最终用户和销售渠道都需要重新评估。
系统地分析——放弃旧有东西时需要问的主要问题
它们还有生命力吗?
它们是否还会有生命力?
它们是否能给客户价值?
它们明天还能给客户价值吗?
它们还符合人口、市场、技术和经济的现实吗?
如果不符合,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放弃它们——至少不进一步投入资源和努力?
但是使命必须转化为目标
不能转化为目标的使命
只能停留在见解上
只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良好愿望
目标应该从我们的业务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将是什么?我们的业务应该是什么中得出?
需要设定目标领域:
市场营销、物力资源、创新、生产力、人力资源、社会责任、财务、利润需求
如果你还不能把使命转化为目标,
应该说你还不能很好的驾驭你的使命,
他还真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记住德鲁克所说的:
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许多企业企盼着手持“魔杖”的天才管理者能降临自己的企业,以为他们具有“点石成金”的“魔法”。在与一些企业领导人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太关注企业面临的一般性经营问题,迫切需要一些操作层面上的工具,即“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如何编制预算”等,而很少谈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命、核心竞争力。关注和解决企业的一般性经营问题固然是管理者的职责,但是如果管理者仅仅从企业经营运作的层面上,而不能从“事业理论”的高度上来审视自己的企业,其结果只能是解决问题而非发现机遇。他只能在修修补补的困境中度日。难怪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的经理在解决昨天的问题,二流的经理在忙着今天的事,一流的经理在策划明天。
请记住德鲁克的告诫:“任何组织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一套自己的事业理论。”首先,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的使命和其核心竞争力。如果您的企业已经获得成功,应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引入新的事业理论;如果您的企业面临着挑战,应当设计出一套清晰、有效的事业理论,这意味着多年的艰苦工作、反复思考和探索实践。一个没有事业理论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而没有灵魂的企业是难以胜出的企业。结尾引自:《百年德鲁克》
文章作者:申适维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