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唱戏,作为梅兰芳的徒弟,马金凤一辈子不敢尝这东西!
常在机关应答人
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马金凤位列其四。
从唱腔上来说,作为一个流派,虽然屈居第四,但从艺术生命来说,马金凤确实是一个不老的常青树。
无疑,无论是与常香玉这些当时的齐名人物,还是依然健在、同时出名的苏兰芳等人相比,马更值得人们羡慕。
因为,马金凤长寿、健康,且始终没有离开舞台太远,哪怕只是在舞台上露个面、“只挂帅不出征”,这已经足够鼓舞人心了,至少对于观众来说是这样。
常香玉说戏比天大,但对于马金凤来说,视艺术如生命,并不为过。
为了艺术,她付出的也不少。
据马金凤自己介绍,她的嗓子原来并不好,而且个子也不高(这个马老师自己多次说过,我们也能看出来)。
所以,单纯从先天的条件来看,马金凤成名成角确实困难重重。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马金凤为了能够有一口饭吃,确实豁出去了。
先说嗓音。
刚开始,马金凤的嗓子确实不行,当然,更可能是当时的教学水平问题(比如,电影《老腔》里男主的老师让男主喝了一个月的童子尿,只是为了所谓的嗓子不哑,或者说倒嗓)。
马金凤很小的时候为了吃饭,只能在戏班讨生活。
为了能够把嗓子喊出来,据马金凤讲,她母亲每天天不亮都领着她到自己父亲坟头上(实际上,她父亲作为穷人原来是没有坟头的,只不过是挖坑埋下、有个标记而已)喊嗓子。
这样,她天不明到父亲坟上喊嗓子,她母亲则给父亲坟上填土。
经年累月,嗓子喊出来了,父亲坟头上的土也填好、成为高高大大的一座坟了。
在这次访谈中,当时的马金凤已经80高龄有余,常、陈、崔、阎都已不在,马已是见惯风云变幻、兴衰荣辱,语气平静。
只是,不知道,作为一个流派的开创者,马心里是心潮澎湃还是心如止水。
嗓子是一个戏曲演员,特别是对于河南梆子这样一个特别看重唱腔的剧种,是天大的事。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豫剧好像忘记了念、做、打,特别是在农村,老百姓评价一个演员,就看你的唱腔。
为了有一个好的嗓音,马金凤2009年在接受朱军的采访时说,她每次演出前,都会喝一碗自己搅的面汤。
但是,更让人震撼的的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嗓子不出问题,80多年来,她从不知道冰激凌的味道。
其理由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是知道吃冰激凌对嗓子的危害,而是不知道冰激凌对嗓子是否会对嗓子有危害。
为了自己的嗓子,确切的说,为了自己的艺术,马金凤放弃了大多人甘之如饴的感官快乐,即便这种感官快乐不能证明对自己的艺术有危害。
而放弃,只是因为这种快乐的不确定性。
试想,有几人能做到?
而与之相反的是申凤梅老师,申凤梅老师被周总理誉为“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
申凤梅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诸葛亮系列,还是李天保、李世民,现在听来,依然是余音绕梁、三月不止。
只可惜,音虽在,人已逝。马在后辈问及申凤梅老师个人生活习惯时,曾经这样说道:“唉,她有嗜好”。
所谓“嗜好”,吸烟、喝酒而已。申凤梅老师,确实像现在的女汉子,仗义、好爽,到一个地方演出,地方如果吃饭时候以烟酒伺候(那个时候,戏曲作为文艺宣传的一个重要工具,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绝不推辞,喝到高兴处,经常会说:“我要给后厨的师傅们见个面。”
这个见面,不仅是说说话、表示感谢,而且有时候还会以酒致敬,甚至还有酒后的演唱。
即便没有酒宴,即便是慰问到偏远地区,只要有人愿意,哪怕一两个人,申凤梅也会面对面唱一段。
90年代,河南文艺汇演,轮到申凤梅上场,她给自己身上缠了很多海绵,马金凤老师就问缘由。
申凤梅说:“姐,你摸摸你妹子身上还有肉不,不绑这东西,你妹子蟒袍都穿不起来了”。
殊途同归,那个时期,为了艺术,她们都挺拼的!
马儿女双全。
儿子应该是排行老三。
记得一个资料介绍中,有几个情节,可以作为记录。
一笔钱。马的儿子,六十年代前后,应该很艰难,写信给马,想得到鼓励,马只寄去了一些钱,好像片字没有。
一面镜。在回忆母亲时,马回忆起母女深情,说整天洗衣服的老太太,给自己留下了一面铜镜,让自己时时能检视自己。
一片情。
和常香玉一样,当时的马把儿女抛到了一边。
据女儿讲述,大致如下:当时,马在洛阳工作,儿女和姥姥在郑州,儿女记得的只是姥姥,(马)给他们的印象是,半夜里回来,很快又离开,自己的成长记忆里只有姥姥。
马对艺术的执着真是无以复加。
据其女儿介绍,80多岁时候有一次大病,周围人都不认识了,包括儿女,但是,如果一旦以其唱词呼唤,马上能够对上、醒过来!
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其业余生活,答曰除了练功(唱念做打),就是在电脑上打牌。
为什么打牌?其原话现在依然记得,老太太问:三儿,那个叫什么?
三儿(其子):**游戏。
老太太:对!对!就这个!看这个可以锻炼我的眼神(梅兰芳曾收其为徒,梅为了锻炼眼神专门养了一缸鱼)!
主持人当时乐了:老太太,你这一辈子没有其他活动,就只为了唱戏?!
还有一个奇迹,80多岁以前,老太太牙口是整齐的,头发“如同墨染”,但没有染。
后来,没有关注,不知道如何。
马很大气,也很家常随和,记得有次在某次晚会上露面,是这样说的,“人老了,唱得不好,多担待,大家见个面妥了。”
大家不由得莞尔。
常说机关职场事,偶尔读史、看戏,形成文字。我是“常在机关应答人”,在微信公众号“小机关里的大机关”(yueyangdehua)等你聊天,以鸡毛蒜皮来展示体制内的机关,也欢迎你来围观。
常在机关应答人
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马金凤位列其四。
从唱腔上来说,作为一个流派,虽然屈居第四,但从艺术生命来说,马金凤确实是一个不老的常青树。
无疑,无论是与常香玉这些当时的齐名人物,还是依然健在、同时出名的苏兰芳等人相比,马更值得人们羡慕。
因为,马金凤长寿、健康,且始终没有离开舞台太远,哪怕只是在舞台上露个面、“只挂帅不出征”,这已经足够鼓舞人心了,至少对于观众来说是这样。
常香玉说戏比天大,但对于马金凤来说,视艺术如生命,并不为过。
为了艺术,她付出的也不少。
据马金凤自己介绍,她的嗓子原来并不好,而且个子也不高(这个马老师自己多次说过,我们也能看出来)。
所以,单纯从先天的条件来看,马金凤成名成角确实困难重重。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马金凤为了能够有一口饭吃,确实豁出去了。
先说嗓音。
刚开始,马金凤的嗓子确实不行,当然,更可能是当时的教学水平问题(比如,电影《老腔》里男主的老师让男主喝了一个月的童子尿,只是为了所谓的嗓子不哑,或者说倒嗓)。
马金凤很小的时候为了吃饭,只能在戏班讨生活。
为了能够把嗓子喊出来,据马金凤讲,她母亲每天天不亮都领着她到自己父亲坟头上(实际上,她父亲作为穷人原来是没有坟头的,只不过是挖坑埋下、有个标记而已)喊嗓子。
这样,她天不明到父亲坟上喊嗓子,她母亲则给父亲坟上填土。
经年累月,嗓子喊出来了,父亲坟头上的土也填好、成为高高大大的一座坟了。
在这次访谈中,当时的马金凤已经80高龄有余,常、陈、崔、阎都已不在,马已是见惯风云变幻、兴衰荣辱,语气平静。
只是,不知道,作为一个流派的开创者,马心里是心潮澎湃还是心如止水。
嗓子是一个戏曲演员,特别是对于河南梆子这样一个特别看重唱腔的剧种,是天大的事。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豫剧好像忘记了念、做、打,特别是在农村,老百姓评价一个演员,就看你的唱腔。
为了有一个好的嗓音,马金凤2009年在接受朱军的采访时说,她每次演出前,都会喝一碗自己搅的面汤。
但是,更让人震撼的的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嗓子不出问题,80多年来,她从不知道冰激凌的味道。
其理由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是知道吃冰激凌对嗓子的危害,而是不知道冰激凌对嗓子是否会对嗓子有危害。
为了自己的嗓子,确切的说,为了自己的艺术,马金凤放弃了大多人甘之如饴的感官快乐,即便这种感官快乐不能证明对自己的艺术有危害。
而放弃,只是因为这种快乐的不确定性。
试想,有几人能做到?
而与之相反的是申凤梅老师,申凤梅老师被周总理誉为“河南的诸葛亮会做思想工作”。
申凤梅塑造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诸葛亮系列,还是李天保、李世民,现在听来,依然是余音绕梁、三月不止。
只可惜,音虽在,人已逝。马在后辈问及申凤梅老师个人生活习惯时,曾经这样说道:“唉,她有嗜好”。
所谓“嗜好”,吸烟、喝酒而已。申凤梅老师,确实像现在的女汉子,仗义、好爽,到一个地方演出,地方如果吃饭时候以烟酒伺候(那个时候,戏曲作为文艺宣传的一个重要工具,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绝不推辞,喝到高兴处,经常会说:“我要给后厨的师傅们见个面。”
这个见面,不仅是说说话、表示感谢,而且有时候还会以酒致敬,甚至还有酒后的演唱。
即便没有酒宴,即便是慰问到偏远地区,只要有人愿意,哪怕一两个人,申凤梅也会面对面唱一段。
90年代,河南文艺汇演,轮到申凤梅上场,她给自己身上缠了很多海绵,马金凤老师就问缘由。
申凤梅说:“姐,你摸摸你妹子身上还有肉不,不绑这东西,你妹子蟒袍都穿不起来了”。
殊途同归,那个时期,为了艺术,她们都挺拼的!
马儿女双全。
儿子应该是排行老三。
记得一个资料介绍中,有几个情节,可以作为记录。
一笔钱。马的儿子,六十年代前后,应该很艰难,写信给马,想得到鼓励,马只寄去了一些钱,好像片字没有。
一面镜。在回忆母亲时,马回忆起母女深情,说整天洗衣服的老太太,给自己留下了一面铜镜,让自己时时能检视自己。
一片情。
和常香玉一样,当时的马把儿女抛到了一边。
据女儿讲述,大致如下:当时,马在洛阳工作,儿女和姥姥在郑州,儿女记得的只是姥姥,(马)给他们的印象是,半夜里回来,很快又离开,自己的成长记忆里只有姥姥。
马对艺术的执着真是无以复加。
据其女儿介绍,80多岁时候有一次大病,周围人都不认识了,包括儿女,但是,如果一旦以其唱词呼唤,马上能够对上、醒过来!
老太太已经90多岁了,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其业余生活,答曰除了练功(唱念做打),就是在电脑上打牌。
为什么打牌?其原话现在依然记得,老太太问:三儿,那个叫什么?
三儿(其子):**游戏。
老太太:对!对!就这个!看这个可以锻炼我的眼神(梅兰芳曾收其为徒,梅为了锻炼眼神专门养了一缸鱼)!
主持人当时乐了:老太太,你这一辈子没有其他活动,就只为了唱戏?!
还有一个奇迹,80多岁以前,老太太牙口是整齐的,头发“如同墨染”,但没有染。
后来,没有关注,不知道如何。
马很大气,也很家常随和,记得有次在某次晚会上露面,是这样说的,“人老了,唱得不好,多担待,大家见个面妥了。”
大家不由得莞尔。
常说机关职场事,偶尔读史、看戏,形成文字。我是“常在机关应答人”,在微信公众号“小机关里的大机关”(yueyangdehua)等你聊天,以鸡毛蒜皮来展示体制内的机关,也欢迎你来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