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语吧 关注:152贴子:1,641
  • 9回复贴,共1

7542的一些考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很多大益茶友来说,最开始喝茶的时候,不管是其他茶友的推荐、还是部分茶商的建议。大部分的建议都是先喝7542生茶和7572熟茶,这是大益公认的两款经典产品,著名的八八青饼就是早期的7542生茶。但是对于茶友来说,7542的身世典故还是少有人知。
【正文】7542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普洱茶产品,它不是一个产品编号,而是一个配方的编号,7542的2字,指的是勐海茶厂的编号,75是75年,它代表着计划经济时代云南省省茶司对于茶叶生产观念的改变,1975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它代表一个革新的年代,潮水发酵也就是我们说的渥堆,也在这一年开始量产,7572与7542也在这一年正式生产,很多人一定很奇怪,7542是大益的一个经典配方,为何会与省茶叶公司有关系?
其实在早期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土产畜产均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业管,云南省也不例外,所以当时的普洱茶均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所管理,这些7字头的编号都是由省茶司开会制定,再交付任务给下属的茶厂,当年甚至连包装纸的印刷都由省茶司负责,计划经济的特色就是计划的刚刚好,不用多也不用少,有多少任务就生产多少茶叶,生产计划的更改需要省茶司的批准,例如下关茶厂在早期计划生产饼茶便需要省茶司的批准,所以7542,顾名思义是原自于云南省茶叶公司,7542最老字号的产品就是小绿印,早期7542的大票一定标示着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茶叶分公司的名称,直至1985年之后茶厂取回自主营销权,除了完成计划的任务外可以自主营销,所以8字头的编号便由此而生,不过大票的名称则改为茶厂的名称,这就是编号的由来。
7542是一个依据茶青级数依合理的比例分配的配方,是一个比例型配方,不是一个山头配方,在1985年之前有节气的差别,因为当时的茶青分类是有分春尖、二水、谷花的,1985年以后,省茶司下了一个命令,取消节气分类,将茶青分类以单纯的级数做处理,由这个命令我们可以知道,85年之后的常规性产品与季节无关,不会有春茶,除非定做产品,为什么要将配方做编号并将比例定型化?其实理由也不难理解,那就是量产的需要,再加上人事的更迭,生产单位有必要将过程标准化,配方标准化就是第一步,也可以证明75年后的普洱茶产量高于75年之前,标准化的配方可以使茶厂的普洱茶品质稳定,长期有利于生产与销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代表以前生产的产品没有标准化的配方,例如红印、蓝印、黄印便没有标准化的配方,那7542是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拼配概念?
我认为也不是,因为茶叶的品饮是有市场习惯的,所以它一定有个原型概念,我认为7542的概念源自于印级茶,尤其黄印的影响应该最为主要,因为黄印是七子饼,生产年代相近,具有承接性,我想7542应该是根据这些概念再以量化的原则做修正,这样应该比较合理,7542的产品在85年之后便没有了节气特性,也可以作为一个口感的分水岭,我认为省茶司会下这样的命令,最主要是由于产量的大幅提高,而原料供应结构的改变,1985年勐海茶厂的产量有大幅的提升,一是需求提升,二是矮化型乔木的量产,这才是主要的原因,所以85年之后的产品在风格上85年前的产品不同,这从资料上就可以得知,现在的7542每年的第一批都受人追捧,以前市场谣传是春茶,其实与季节无关,跟炒作有关,但第一批的7542多以传统包装,其他批的7542便是纸箱包装,也颇有话题性,7542是至今已经有36个年头,以前的老茶要价不菲,这也是7542立于不败的本钱,我相信未来7542仍然是市场最热的产品,了解一下身世,也颇堪玩味。
从这种拼配方式我们可以了解七五四二配方所代表的涵义,应用茶菁级数做为拼配的依据,它就不再具有山头的特点,与私人商号的风格就此划分,当然从红印开始,云南普洱茶就不在包装上做产地的标示,而是以生产单位和销售单位做为标示的重点,另外一方面的意义,七五四二的产生,带有一定的量化生产的管理意义,在标准化配方的指导下,生产的产品将达到标准且稳定,也就是说,标准化配方的产生就是量产前的准备,标准化配方可以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无论在拼配及原料的选用上都具有一定的制式化标准,方便生产单位依循并控制品质,在销售上也能简化销售的困难,让销售单位有标准的产品做为销售的基础,也就是标准货的产生,不同代号的标准货代表不同的茶菁拼配内容,唯一跟现在不同的是,八五年之前所有的茶菁分类是有包含节气因素的,也就是说七十年代的七子饼是有春茶概念的,八五年之后,省公司取消节气因素,自此收购茶菁分级将更为简单,从中也透露出当时生产的数量更为庞大,所以说八五年之后的云南七子饼标准货是没有春茶概念的,从这个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云南普洱茶生产自七十年代开始标准化生产,到八○年代走向第一次的高峰,两者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运用茶菁级数分类来制作普洱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它代表着茶叶产地的生产改革,具体来说,要有强大的类农场体系来做支撑,
否则无法做茶叶茶菁级数的分类生产,为什么呢?云南茶叶的生产改良是具有延续性的,从高梯栽种,或者是茶林混栽,或者是实验茶园,都是一种实验的过程,但从我多年在云南产地的观察,在早期的云南茶地,如果以大树茶做为主要的料源,是无法支撑这样的茶菁分类的,因为大树茶的生长速率比较慢,数量比较少,茶梗木质化较为严重,没有办法达到农场茶园茶生长的速率,很可能摘完一旗一枪还是两旗一枪的茶叶后,第二层的茶叶已经老了,无法达到合理的数量,而且年纪较大的老树茶,树冠太大,树高太高,产量实在太少,不符合经济效益,在当年那个老树与小树不分的年代,如果以这样的原料环境是无法支撑标准化生产的,而且每个民族种植的方式不同,有很多寨子移栽大树下的小树,但仍然采行茶林混栽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茶树在密林中,杂草无法生长,但缺点是日照系数较低,产量也比较少,但不需要管理,比较轻松,现在很多布朗族的茶地还采用这个方法,这种方法还有一个栽种者不知道的好处,那就是发得慢、滋味强,如果海拔高,那茶叶的滋味强度就更强,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量,所以在那个年代,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管理化的茶园跟新的品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管理化的遗迹就是大树茶的矮化,矮化的大树茶加上日照线的开辟,将使得产量大量的提升,也可以减轻摘采的劳动强度,这样可以使大树茶的长势跟生长速度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原则上符合分级的要求,再加上大型农场的发展,才能符合茶菁分级标准化的原料环境,茶菁的分级是需要计划的,一级要摘多少、二级要摘多少甚至其他级数要摘多少,是需要规划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茶园管理,是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分级要求的,当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是有这样的环境,从某个方面来讲,我们从云南茶叶的生长也可以看到茶叶改良的速度,更直白地说,就是茶园茶的产量发展,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八○年代中期应该是云南台地茶初步发展的高峰,有趣的是,七○年代开始,云南七子饼茶包装上开始有中英对照,中英对照就是外销观念的铁证,要外销创汇,就必须有产量,要增加产量,就必须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于是乎,标准化生产的代号产品便应运而生,在整体的规划下,标准化生产已带动了农业生产的改良风潮,他在某个程度上增加了大树茶的产量,也改变了普洱茶旧有的滋味,我们可以这么说,在普洱老茶的世界里,七○年代的七子饼到八五年,是独立的块区,因为它跟以前私人商号及印级茶的原料使用方式不同,以前的普洱茶在生产上,是在原有的原料环境上讨生活,而七○年代的普洱茶是从根本的原料生产上做改变,在现今遗留的茶饼上,我们也可以喝出口感上的差别,也可以看出云南茶叶成长的足迹,而八五年以后的标准货也就是大货,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它没有春夏秋冬,只有茶叶分级,而且茶园茶的占比大增,从那个时代的观点来看,也看不出不使用台地茶的理由,所以七五四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因此而来,标准化生产矮化了大树茶,也开启了茶园茶的发展,这都是生产需要,是不具有理想色彩的,但它对产地的影响是深远的,现今到过产地的人都知道,勐海地区的条型跟易武地区的条型大不相同,勐海地区的条型短而紧,易武多半为抛条长梗,从勐海的条型,隐约可以看到当年计划经济的影子,也可以得知勐海地区为当年勐海茶厂主料区的证据。

七五四二虽然是新型态的标准化产品,但我个人认为七五四二不算是一个创新型的生产方式,因为茶叶巿场的口感是具有一定封闭性的,贸然生产新产品是具有风险的,再加上消费巿场是在海外,这样的生产方式并不会是个创新的方法,
因为原料来源还是同样的产区,只是生产的方式更为标准化,所以七五四二必定有以前的产品做为参考的依据,依据我多年销售老茶的经验,在配茶上与七五四二最相近的老茶有黄印、甲级红印,还有蓝印铁饼,当然这只是在配茶风格上相似,在原料的使用上还是不同,从配茶的风格上也可以知道七五四二并不是创新型的产品,一定程度地延续旧有的风格也比较符合农业产品生产的原则,也可以减轻销售上的难度,这一个观点是值得思考的,七五四二从七五年延续至今,代代相传,虽然经过了农业改良及原料巿场的变化,但仍然活跃于巿场,是巿场交易最热络的经典产品,也是茶厂大货的代表性产品,我可以这么说,七五四二是目前巿场上流动性最高、波动性最大的产品,目前茶叶巿场所有大货订价的依据皆来自于七五四二,也就是说七五四二的价格决定其他二线厂大货的排价,七五四二每年第一批的开盘价,也在某个程度显示了普洱茶巿场的交易景气。
很多人问我,现在的七五四二存放之后,会不会变成以前的七五四二?其实不会,就好像七五四二不会变成红印一样,因为七五四二是一个茶菁级数拼配的产品,以茶菁级数拼配的观念来说,我们可以做出勐海的七五四二,临沧的七五四二,易武的七五四二,做法相同,味道不同,其实是因为选料的产地不同,现在的七五四二的数量和原料产地和以前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以非常肯定的知道现在的七五四二将来不会变成以前七五四二的味道,不是方法错了,是产地变了,听说今年勐海茶厂即将出经典的七五四二,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风格跟新的型态出现,不过在我们了解了七五四二的前世今生之后,我们更应该以更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未来普洱茶业的发展。


IP属地:福建1楼2017-07-01 12:50回复
    73青饼(小绿印)
    指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勐海茶厂出品的一批7542。因1998年台湾黄姓商人以“小绿印”之称在杂志上刊登广告,又被称为“小绿印”。73青饼的生产时间说法不一,有称生产于七十年代初期,但就其包装与口感,较可信的说法是按照台湾习惯的民国纪年计算,其生产时间估计在1984年左右。有些在生产时间、包装、内飞、口感等各方面条件与73青饼相近似的7542,也被归为73青饼一族。73青饼最后一批为1987年。小七版7542直至1994年。薄纸大七版至2004年。

    88青
    指生产于1988年至1992年之间的7542的统称。亦有部分港人认为由香港商人所收、干仓所藏的生产于1991年之前的一批7542才能称之为88青饼。88青刚出厂时由于滋味过于青涩而无人问津,后经过多年的存储陈化表现出极佳的口感品质,声名鹊起。所谓“88青”并不是指只生产于1988年,更多是因港人对88谐音“发发”的喜爱而得名。
    还有一种叫89青的,只不过88青的定义包括干仓储存为首要条件;而89青饼则是入了港仓的 1980 年代末的 7542。简而言之,两者皆是陈期已达约 25 年的传统 7542 茶品,不同的只是仓储。但这不同却可影响够大,包括口味与价格。89青的价格只有88青一半或者更低点
    《88青饼》=1989 + 1990 + 1991 年的 7542 (干仓)
    《89青饼》= 1989 + 1990 + 1991 + 1992 年的 7542 (入仓)
    紫大益
    指1996至2002年之间生产的7542。1996至2001年以前外包棉纸大益标识为紫色印刷,内飞则保持原来的红色大益标识,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玫瑰紫,所以被市场命名为“紫大益”;2001年以后生产的7542,因外包棉纸大益商标依旧为玫瑰紫色印刷,而内飞则由原来红色大益标识改为玫瑰紫色大益标识,所以市场上将这批茶命名为"玫瑰大益"。

    97水蓝印
    指90年代末期出产的一批7542,因包装纸上的“茶”字呈水蓝色,故称“水蓝印”。水蓝印饼身特殊,单一茶青,茶青比较细嫩。此外,茶汤的表现与其它七子饼极为不同,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生津回甘明显,拥有只可意会的特殊风味。普遍认为97水蓝印很具“大哥”88青的风范。
    红大益
    和紫大益相同,只因包装纸颜色以及大益标识为全红色印刷,而被市场命名为“红大益”。2000年左右生产的红大益,因茶饼外包装纸漏印了代表注册商标的“R”标志,又被称为“无R红大益”。
    501博字7542
    指2005年勐海茶厂完成改制后出产的第一批7542。由于当时生产这批产品是在04年年末,时间上无法再重新设计新的包装,于是只能使用04年的7542常规棉纸,但为了区别于常规的40x批次7542,便在棉纸上盖上了“传承历史再铸辉煌”的博字刻印。该产品陈放至今,滋味醇厚,经久耐泡,已显示出优异的后发酵潜力。另有同批次的无博字7542一批。


    IP属地:福建2楼2017-07-01 12:57
    回复
      2025-05-29 04:20:24
      广告
      受教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7 00:46
      回复

        近十多年来,普洱茶愈发成为茶饮诸门中的显学,“越陈越香”成为许多或懂或不懂或似懂非懂的标称茶叶爱好者的常用切口之一。老茶对于普洱茶玩家而言是很难绕过的概念。
        在诸多普洱老茶中,“88青”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明星茶品。这款茶使得“干仓”概念深入人心;这款茶成为在省港一代进行某些不可描述的权力交友活动时的惯用等价物之一;这款茶使得陈生以茶艺培训出身一跃成为茶叶大师知名茶人。印级茶以来的普洱老茶,没有任何一款能够具有比肩88青的偶像特质。
        有没有可能从品质上复刻这款“经典”呢?这里的复刻,指的不是新造假茶,或是用包装接近、价格相对廉价的老茶(比如93青、97省公司等)冒充,而是完全从品质上复原相同仓储年限时原版88青的品质。

        图为:手工薄棉纸
        相信只有从原料、工艺、仓储等方面尽量重现原版88青的种种,方能最大程度还原88青的品质。以下以“宁要完美复刻,不要完美品质”为基准,一样一样细细掰扯。

        图为:丁勾“七”

        图为:薄油纸细字内飞
        一、原料
        树种:一定得是1975年之后开始培育的以制作滇红、滇绿为适制品种的良种茶,任何普洱茶适制品种,如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等都不可以。但也别潮到用紫鹃。
        种植形态:必须得是台地密植性茶园,化肥农药等各种高科技可劲儿的往上招呼。任何试图将茶园生态化的尝试都是不符合基准的邪路。
        拓展:
        1、云南的茶叶良种化繁育开始于1975年。以培育出抗病耐寒高产、以及更高茶多酚、茶氨酸含量(提高滇红、滇绿等茶类适制性)为目标。
        2、早期普洱茶经济价值低,农药等彼时的高新科技都是可着滇红等高经济价值茶园招呼,普洱茶这等便宜货,不值当的用。
        3、云南茶学体系建立者多来自浙江、安徽等地的茶学院校、专业,向以红绿茶为茶之上品,将科研精力投诸于这些茶类亦属正常。
        4、早期良种茶价格昂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株茶苗一块钱(请注意当时的物价水准和收入水平),而且不包活;而种植本地的老品种只需要去茶园拿茶果种植就是了。悬殊的成本差异使得茶农改种良种茶的意愿不高。
        5、使用良种茶制作普洱,88青就是第一批。因为品种不适制,所以才有了后面的种种,仓储部分再提。
        6、近年来基于对普洱茶的再认识,以及市场对于生态化茶品的需求,茶区的茶树管理种植产生两种变化,一是茶园管理的降低密度和生态化,二是废弃良种茶改种老品种。
        二、工艺
        既然使用了高科技的良种茶作为原料,当然要配合上相称的工艺——高温烘青。在当时绿茶(相对于滇青,即普洱生茶)为上的思维下,将青毛茶绿茶化在当时的科研人员看来无疑是大大的抬举了。

        拓展:
        1、从现在88青的实际表现来看,88青只是在制程中引入了高温环节,并非是全盘的绿茶化。嗯——革的命不彻底啊!
        2、工艺的改变主要在初制阶段,后续的精制阶段一切正常,没啥好聊。
        三、仓储
        茶做好后,先在昆明随便找个仓库放上五六年,然后转运到香港,找个工业大厦之类的当仓库,放个七八年就可以开盘了。
        拓展:
        1、当时的普洱茶,香港几乎是唯一的消费地,云南本地消耗反而极少见。因此港商对于普洱茶的需求决定了云南生产方向。香港茶商购入普洱茶后,必须经过传统港仓的陈化,经历一个或两个入仓→退仓的过程方才能够上市贩售。因此香港茶商对于普洱茶并不追求新茶阶段的鲜爽表现,而是重视其在经过仓储转化后的表现预期。

        2、88青因为先天不足(品种不对)、后天失调(工艺不对),无法达到港商的需求而被退货。当时云南省内几无普洱茶消费,昆明仅起到物流中转的作用。这批被退的货色开始进入昆明仓库吃灰。
        3、此茶仓里货色先被茶商扫过,如七子黄印等高价值茶品被扫走,剩下的主要就是以这批不普不绿的四不像为主。后来这批货色被陈生拿下(或许正因其并非茶商,因而不通茶品辨识),运至香港后因并非传统茶商,无传统茶仓存放,放入其购置的工业大厦单位存储。
        4、也就是说,只有完整复刻了“昆明仓+香港工业大厦仓”这一仓储历程,才是真正的复刻88青。
        昆明仓特点:年平均湿度过低,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不利普洱茶后期转化。特别是空气含氧量相对(香港或现在的南北消费地仓储)较低,格外不利于仓储转化。
        香港仓特点:香港海拔低(临海),年平均温湿度很高(纬度低),而传统港仓往往为地下、半地下结构,温湿度更为夸张(回南天茶仓地面甚至会有积水),且通风度低,以上仓储特性共同构成了香港仓储,可以说直至2000年前后,普洱茶的主流仓储均是如此。普洱熟茶的渥堆工艺也是为了在短期之内让茶品达到在香港传统仓储之下多年方能达到的状态。
        工业大厦因其高于地面,温湿度状况与整个环境温湿度差距不大。因此这种仓储可以称为香港“自然”仓储——相对于香港“传统”仓储而言。而香港的“自然”仓储环境,相对于现今内地绝大多数普洱茶消费地而言,都是妥妥的大湿仓,只是相对于传统港仓没有“湿”的那么极致而已。实际上这批放在工业大厦的茶品仍有部分受潮发霉。
        当然,既然是为了复刻88青,一定要咬死了,这种仓储就是妥妥的干仓。如是一番折腾下来,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重现88青的“经典”品质——如果你认为那是经典,或者说那叫品质的话。它和原版唯一的差别,也仅仅体现在无法追赶的仓龄上——若在明年开始制作,和真品相比也就是年份上输了25~28年……(作者:真的是单大宝/知乎)


        IP属地:福建4楼2017-07-17 23:09
        回复
          看来楼主也玩知乎。想必你在知乎上有看到大益茶厂的毛茶收购价格。同样的4级茶,现在的质量比不了以前。以前古树茶滞销,搞不好以前的4级茶里面就掺有古树茶。现在不同了,4级茶就是纯台地茶。至于是春茶,雨水茶还是秋茶,大益茶厂也不会在乎。鉴定级数后,按级数付货款。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25 23: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