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mily吧 关注:9贴子:805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7-02 10:33回复
    【哲学和方法论】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世界之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管哲学范围
    2)物质和运动的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实在基础、主体、承担者
    (3)批判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和形而上学(设想没运动的物质)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7-02 10:33
    回复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状态和平衡状态。静止时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相对静止的表现,第一,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位置移动:第二,事务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3)运动和的相对静止的关系,是绝对的相对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二,联系,二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批判割裂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形而上学)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和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5)这个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 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 ,处理问题,使我们的思想行动跟上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动态分析必须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在实践中吧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改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稳定性中实现变革,在变革中实现发展。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根据对晢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7-07-02 10:34
      回复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对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规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如何理解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它依赖于物质,主要表现为:第一,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第三,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7-02 10:34
        回复
          【.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对人的行为和生理机能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等方面。
          【如何认识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用,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总之,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能动性。第三,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物质生产劳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7-07-02 10:35
          回复
            【.如何理解实践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一方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第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第三,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可见,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基础是实践,另一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是对立的。实践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象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
            【为何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7-02 10:35
            回复
              【简述联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意义】
              联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联系的普遍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防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观点,其次,联系的客观性。我们要把联系的观点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反对用主观臆断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和行为,最后,联系的多样性。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要善于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直接的、主要的联系,同时,也不忽视其他形式的联系,特别是间接联系,从而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有效地利拥用、改造。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情况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07-02 10:36
              回复
                【正确认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使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交化为变备;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突破度的界限促成矛盾迅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必须二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为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盾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辩证法的“兩点论”不是“均衡论”,是以“重点论”为前提的,是包含重点的两点,辩证法的“重点论”不是“一点论”,而是以“两点论”为前提的,是包含两点的版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舍于抓住重点。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7-02 10:37
                回复
                  【如何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即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即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的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更深刻,更抽象,个性比共性更具体更丰富,所以二者不能等同,其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统一的:一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是共性统帅和制约个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而存在:三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的交替循环,呈现出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7-02 10:37
                  回复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怎样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动性辨证关系原理,在实践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有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革命干劲,又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否认客观规律,不顾客观条件,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的精神万能论,唯意志论,又要反对以强调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借口,否认或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听命于自然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宿命论的观念。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7-02 10:37
                    回复
                      【.如何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第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实践起着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实践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实践与认识、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如何把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学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是主体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这种反映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第三,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7-07-02 10:38
                      回复
                        【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及条件是什么?】
                        (1)由理性认识同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到实践中,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第三,实践要求理论的指导以其提高自觉性和有效性,这是由认识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的条件是:第一,回到实践中去的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是相对正确的: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三,理论必为群众所掌提,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2)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7-07-02 10:38
                        回复
                          【如何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多次反复和循环才能完成。因为:第一,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个暴露过程;第二,认识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三,认识要受主体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无限性是因为:第一,认识的基一一实践是无限的,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不会停止认识和实践活动。第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也是无限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认识发展的路和规【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关对象符合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它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部只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真理有于待于扩展:二是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特定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有待于深化。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7-02 10:38
                          回复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证关系及意义?】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一关系,第一,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第二,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第三,真理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每一真理都是人类认识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无穷转化过程中的环节。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割裂二者关系就会造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这一原理是我们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要发展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第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误就是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第二,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面发展,第三,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7-02 10:39
                            回复
                              【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准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客观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第一,真理的本性要求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就决定了判断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的实践,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能使理论变为直接的现实,从而直接检验出理论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它能够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
                              【.如何认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只有实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准一客观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作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有一定的局限性。
                              承认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7-07-02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