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协商和谈判,终于在1920年由挪威、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法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英国海外殖民地和瑞典在巴黎签署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即《斯瓦尔巴德条约》),规定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连同熊岛等“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该条约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同年挪威把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与熊岛等岛屿合称斯瓦尔巴德群岛。
1925年7月1日中国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协约国。“因此,中国人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这位官员说。
中国国民政府如何想到要参加这么一个从地理上看似乎和中国比较遥远的条约呢?目前只找到一份当时中国参加该条约的相关的官方资料,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国经法国之邀请并承认该岛主权本系国际间一种事实。如我国加入该约,则侨民前往该岛经营各种事业即取得条约保障而享有均等权利”。
基于上述原因,中国才加入了《斯瓦尔巴德条约》。也正是由于这个看来很偶然的行为,76年后的今天,中国科学家才得以自由出入斯瓦尔巴德群岛,并把这里作为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的基地。当然,今日的斯瓦尔巴德群岛已是今非昔比,岛上建有3个国家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15个鸟类禁猎区,3个植物保护区。煤矿开采是群岛上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目前有挪威和俄罗斯的公司在此经营。其他主要是为旅游和科学考察服务的第三产业。群岛的人口注册制度是1994年建立的,现在注册常驻人口为2333人。挪威在斯瓦尔巴德群岛首府朗伊尔宾派有一名常驻行政长官,城中有一条公共汽车路线,并提供出租车和车辆租赁服务,建有机场一个,中波和短波电台各一座。
当然,中国人与北极的关系要比签订《斯瓦尔巴德条约》历史悠久得多。不仅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到过北极,后来的有志者也在北极留下了不屈不挠的身影。自古以来,雪封冰锁的北极,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大约一万多年以前,第四季冰期势力仍未减弱,地球上到处天寒地冻,导致有白令海峡相隔的美洲和亚洲大陆,因为海冰的凝结而连在一起,给跨越两大洲的先人们提供了机缘。生活在亚洲地区、以狩猎为生的蒙古人种的一支为了追逐猎物,不经意间穿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有的向南拓展,成为后来的印第安人;另一支则沿北冰洋边缘分布开来,形成现在的爱斯基摩人。从那时起中国人就与北极接下了不解之缘。当然,这只是学术上的一种见解。看看印第人和爱斯基摩人外在形象,同我们是何等的相近,又多么有别于高鼻深目蓝眼的欧美人和肤色黑黑的非洲人,因此说中国人与他们同源是可信的。
有文字的历史记载会为更多的人所认可。700年前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中国和北极相关的最早联系,书中记述说,从中国往北到最远的地方,有被称为黑暗的地方,即北极,那里夏天终日享受阳光,那里有拉雪橇的狗,有白熊……。
后来,中国人又相继踏访北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