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241-250)
241、
老舍先生有文曰《考而不死是为神》,记得几年前在《大众阅读报》作编辑时,曾在“趣文”栏目中选用过。近日参加了一个考试,一个硬着头皮不得不参加的考试。浑浑噩噩三个小时下来,竟不知所以。于是想起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末尾一句:“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完了,我不是十世童男转身,这一辈子也成不了了。我天生愚鲁,最头疼考试,至今仍在梦中被一场场考试弄得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地醒来。我估计凡是上过学的中国人,90%都会做这样的恶梦吧。考试定律是:你会的知识,考试题中永远都不会有;而人家出的考试题,你永远都不会做。
242、
想起上小学时,我的学习还算凑合,每次考试成绩也还可以,不至于被老师惩戒。那些不及格的同学可就惨了:轻者,老师让双手把试卷举过头顶,用脚后跟站到讲台的边儿上,时间一长,双腿发抖,从讲台上掉下去,老师就会用教鞭抽打。重者,是要直接挨揍的,用教鞭敲打后脑勺,抽小腿肚子,用板擦打手心,扇耳光,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这些幸免于难者,心惊胆战地坐在课桌后,不敢抬头。心里清楚,如果下次自己不及格,这些惩罚会不容置疑地落到自己身上。可是,多年后回头再看,那些学生再打再罚,学习依然糟糕,竟没有几个考上大学的。现在看来那些老师不亚于法西斯,但在当时体罚学生却是司空见惯的。
243、
上高中时,我数学不好,班主任侯老师对不及格学生的惩罚方式比那些“严刑拷打”更让人痛苦和难堪。念分数时,他先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然后轮到念不及格名单时,他的声音突然大变,慢悠悠地,像是咬着后槽牙,拉着长声儿,抑扬顿挫,同时加以斜睨的眼神。他念到一个名字,就叫那人站起来,比如提到我时,他会这样:“李——树——冬——,四十二大分,站起来让大家伙认认你,考得真不少哇!别笑,还有比你考得少的呢,XXX,三十八大分……”我当时面红耳赤,真恨不得有个砖缝钻进去。如此一来,逆反心理起了作用,更加对数学没了兴趣。于是偏科,偏得厉害,数学一塌糊涂。幸好语文成绩常常名列前茅,考试时能给找回不少分来,也算挽回些面子。
244、
12月24日,翟营大街南二环往南一段马路上的路灯总算亮了。我们为此等了6年。就因为它位于城郊,市里不管,栾城也不管,反映了N次,都回答说,正在解决中。这条路的西侧,这几年新建了几个生活小区,我们的小区是最早建好的,如今这一片常住人口越来越多,来往的车辆也是川流不息。因为没有慢车道,所有的车辆都在马路上并行,再加上时常有在路边摆的货摊儿,乱停拉客的电动三轮,其杂乱程度,不堪忍受。摩擦、车祸、口角时有发生。当我们已经快失去了信心的时候,那些路灯却亮了。骑行在路灯下,竟好似在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黑暗,真可怕!
245、
基督教的圣诞节,一个宗教的节日,商家们也不放过借此发财的机会,橱窗上喷涂了圣诞老人像和圣诞树,宣传的扩音器里连续不断地播放着圣诞歌曲。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和含义呢?由于东西教会的分裂,各自使用的历法不同,俄罗斯等国家信奉的东正教圣诞节历经千百年后,竟与天主教的圣诞节相差了十几天。东正教的圣诞节定为每年的一月七日。1997年的新年,我在俄罗斯与房东尼娜奶奶一起度过。我从菜市场买回了一棵小枞树,亲手剪了些彩纸,挂了些彩球,来装饰它。那年好像是中国的牛年,我还剪了两头牛。尼娜准备了些蔬菜沙拉、烤鸡、土豆泥、酸黄瓜。我买回了香槟酒。为了热闹,尼娜奶奶还请来了楼上也是独身的女邻居。于是,我和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的两位俄罗斯老太太度过了难忘的新年。朋友打电话来,问如何过得新年,我回答:“太幸福了,我和两位俄罗斯姑娘一起度过的——她们一位七十一岁,一位八十三岁!”
246、
到2008年12月26日,阿赫玛托娃的诗译完了100首,从大学时爱上她的诗歌,到毕业后在俄罗斯工作时接触到她的作品,1998年尝试着译下她的第一首诗,一晃就是十年。最早译的那两首,是在一本俄罗斯的月历上见到的,觉得短小可爱,便轻松地译了下来,1999年,那几首小诗发在我们自己编的民刊《诗魂》报上,2000年被《读者》第16期转载,同时转载的还有一首卡罗琳娜•巴甫洛娃《年轻的春天》。同是在1999年,《诗神》杂志第1期还发表了我译介的俄罗斯诗人楚赫诺的组诗《命运拥有思想和重量》。第9期刊发了我翻译的曼德里施塔姆的组诗《石头与哀歌》。没想到,第二年,这本杂志就改刊了,改成了我如今所供职的杂志——《诗选刊》。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歌《稗子草》,就是发表在1992年《诗神》的第一期,曾获得1991年“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的优秀奖,那时我正在上大学,诗歌的获奖和发表给了我写作的无限动力。这便是我与诗歌,与翻译诗歌,与《诗选刊》的渊源。
241、
老舍先生有文曰《考而不死是为神》,记得几年前在《大众阅读报》作编辑时,曾在“趣文”栏目中选用过。近日参加了一个考试,一个硬着头皮不得不参加的考试。浑浑噩噩三个小时下来,竟不知所以。于是想起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末尾一句:“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完了,我不是十世童男转身,这一辈子也成不了了。我天生愚鲁,最头疼考试,至今仍在梦中被一场场考试弄得心惊肉跳,大汗淋漓地醒来。我估计凡是上过学的中国人,90%都会做这样的恶梦吧。考试定律是:你会的知识,考试题中永远都不会有;而人家出的考试题,你永远都不会做。
242、
想起上小学时,我的学习还算凑合,每次考试成绩也还可以,不至于被老师惩戒。那些不及格的同学可就惨了:轻者,老师让双手把试卷举过头顶,用脚后跟站到讲台的边儿上,时间一长,双腿发抖,从讲台上掉下去,老师就会用教鞭抽打。重者,是要直接挨揍的,用教鞭敲打后脑勺,抽小腿肚子,用板擦打手心,扇耳光,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这些幸免于难者,心惊胆战地坐在课桌后,不敢抬头。心里清楚,如果下次自己不及格,这些惩罚会不容置疑地落到自己身上。可是,多年后回头再看,那些学生再打再罚,学习依然糟糕,竟没有几个考上大学的。现在看来那些老师不亚于法西斯,但在当时体罚学生却是司空见惯的。
243、
上高中时,我数学不好,班主任侯老师对不及格学生的惩罚方式比那些“严刑拷打”更让人痛苦和难堪。念分数时,他先表扬那些优秀的学生,然后轮到念不及格名单时,他的声音突然大变,慢悠悠地,像是咬着后槽牙,拉着长声儿,抑扬顿挫,同时加以斜睨的眼神。他念到一个名字,就叫那人站起来,比如提到我时,他会这样:“李——树——冬——,四十二大分,站起来让大家伙认认你,考得真不少哇!别笑,还有比你考得少的呢,XXX,三十八大分……”我当时面红耳赤,真恨不得有个砖缝钻进去。如此一来,逆反心理起了作用,更加对数学没了兴趣。于是偏科,偏得厉害,数学一塌糊涂。幸好语文成绩常常名列前茅,考试时能给找回不少分来,也算挽回些面子。
244、
12月24日,翟营大街南二环往南一段马路上的路灯总算亮了。我们为此等了6年。就因为它位于城郊,市里不管,栾城也不管,反映了N次,都回答说,正在解决中。这条路的西侧,这几年新建了几个生活小区,我们的小区是最早建好的,如今这一片常住人口越来越多,来往的车辆也是川流不息。因为没有慢车道,所有的车辆都在马路上并行,再加上时常有在路边摆的货摊儿,乱停拉客的电动三轮,其杂乱程度,不堪忍受。摩擦、车祸、口角时有发生。当我们已经快失去了信心的时候,那些路灯却亮了。骑行在路灯下,竟好似在梦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黑暗,真可怕!
245、
基督教的圣诞节,一个宗教的节日,商家们也不放过借此发财的机会,橱窗上喷涂了圣诞老人像和圣诞树,宣传的扩音器里连续不断地播放着圣诞歌曲。可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和含义呢?由于东西教会的分裂,各自使用的历法不同,俄罗斯等国家信奉的东正教圣诞节历经千百年后,竟与天主教的圣诞节相差了十几天。东正教的圣诞节定为每年的一月七日。1997年的新年,我在俄罗斯与房东尼娜奶奶一起度过。我从菜市场买回了一棵小枞树,亲手剪了些彩纸,挂了些彩球,来装饰它。那年好像是中国的牛年,我还剪了两头牛。尼娜准备了些蔬菜沙拉、烤鸡、土豆泥、酸黄瓜。我买回了香槟酒。为了热闹,尼娜奶奶还请来了楼上也是独身的女邻居。于是,我和一个七十多岁、一个八十多岁的两位俄罗斯老太太度过了难忘的新年。朋友打电话来,问如何过得新年,我回答:“太幸福了,我和两位俄罗斯姑娘一起度过的——她们一位七十一岁,一位八十三岁!”
246、
到2008年12月26日,阿赫玛托娃的诗译完了100首,从大学时爱上她的诗歌,到毕业后在俄罗斯工作时接触到她的作品,1998年尝试着译下她的第一首诗,一晃就是十年。最早译的那两首,是在一本俄罗斯的月历上见到的,觉得短小可爱,便轻松地译了下来,1999年,那几首小诗发在我们自己编的民刊《诗魂》报上,2000年被《读者》第16期转载,同时转载的还有一首卡罗琳娜•巴甫洛娃《年轻的春天》。同是在1999年,《诗神》杂志第1期还发表了我译介的俄罗斯诗人楚赫诺的组诗《命运拥有思想和重量》。第9期刊发了我翻译的曼德里施塔姆的组诗《石头与哀歌》。没想到,第二年,这本杂志就改刊了,改成了我如今所供职的杂志——《诗选刊》。我正式发表的第一首诗歌《稗子草》,就是发表在1992年《诗神》的第一期,曾获得1991年“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的优秀奖,那时我正在上大学,诗歌的获奖和发表给了我写作的无限动力。这便是我与诗歌,与翻译诗歌,与《诗选刊》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