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建县有2000余年之久,最初县城位于“辰水之阳”(即辰水北岸)的潭湾镇一带,故名为辰阳县。至隋代,县城迁徙至今日之地,即辰水与沅水的交汇口——柳树湾一带,因县城位置不在位于“辰水之阳”,故而更名为辰溪县。县城所在地,原谓之“城关镇”,后更名为“辰阳镇”,县城坐落于此已经千年有余。
然若,进一步探究“柳树湾”一带最早建立“城郭工事”的时间,可追溯至楚国大将“庄蹻”征伐吞并滇黔之地(即云贵地区)在辰沅二水交汇口建立军事工事之时。辰阳县亦是庄蹻吞并滇黔之后,楚国在此置县,隶属黔中郡。
然而,辰阳古镇能屹立于沅水江边千年之久,充分说明这里自古以来不应是洪水泛滥之地。那么这座千年古城为何会在最近一周时间内两次被洪水吞噬呢?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我想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个人观点,或有谬误,还望海涵。
第一,洪灾类型
形成洪灾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都是连续普降暴雨,但洪灾的具体类型主要有这三种:
1.山谷洼地,多面水流快速汇集,溪河出口狭小,排泄不及。这在山区十分普遍,我们当地俗称“竹筒水”,只要连续下暴雨就无法避免。
2.平原之地,河水流速缓慢,上游洪流倾泻而至,泛滥成灾。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洪灾的主要形式,这种平原可以是洞庭湖湖区这种河流末端的“大平原”,也可以是溆浦县、麻阳县县城城这种河流中游的“小平原”,这种小平原往往也是一个大的山区谷地。
3.大坝拦截,为缓解下游洪灾压力,牺牲上游地区。这是我国目前山区水电站库区发生洪灾的主要形式。水电站大坝一般是建在高峡深谷位置,其库区沿岸的城镇亦是建设在高峡深谷位置,这类库区位置往往水流落差较大,水流自然排泄通常,在未建大坝之前,往往很难发生洪灾。沅江中游干流就是典型的高峡深谷地貌、且河水落差大、多险滩水流湍急,不易形成洪灾区。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第二,辰溪县地貌特征
辰溪县主要河流有二,沅江干流自南向北贯穿辰溪县大部分乡镇,辰水河自西南向东北,在县城位置注入沅江。其中沅江干流沿岸多为高山峡谷,且沅江江面宽阔,水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自古以来不易发生水灾;辰水干流自麻阳县境内起两岸比较平坦宽阔,水流落差小,水流较缓,相对容易遭受洪水冲刷。
辰溪县城所在位置的辰沅交汇口,自古属于险滩,水流落差大,古辰阳屹立于沅江东北岸的的悬崖之上,故而被沈从文称之为“石头城”,极不易被水淹没。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第三,辰溪何时开始频繁遭受洪流洗劫?
我出生于1985年,在我的记忆中,自1994年开始,第一次看到家门口的千亩两天沦为汪洋大海,随后1995年、1996年······渐渐的,洪灾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尤其1996年创造了洪灾水位历史记录——128米。
听老人们说,在1970年,出现过一次洪灾,但水位不高,只是家门口的稻田被水淹没了,并未出现大面积的房屋淹没。小时候不知道为何从九十年代起洪灾不断,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下游沅陵县兴建的“国家级”大型工程“五强溪水电站”在1994年正式开始蓄水,原来让我们辰溪人历经劫难的水患仅仅只是为了保住下游洞庭湖区而做出一种牺牲!
站在全国全省的全局战略角度来看,下游平原区多为大城市,且工业发达,如果遭受洪灾侵蚀,损失自然十分巨大,因此用牺牲上游落后山区来保下游平原发达地区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五溪儿女也是愿意牺牲支持的。但当这种牺牲时间久了之后,大家就习以为常了,尤其是下游的市民,他们从根本上就忘了到底是谁在为他们牺牲。
这两日,在微信里疯传的《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接受大考 暴雨之后一座城市的安然》这篇文章,寒了我们所有上游人民的心。沅陵县的五强溪水电站拦截了整个沅江93%的流域水量(超过整个洞庭湖水量来源的四分之一),而下游沅江河岸的常德市却在此次巨大洪灾中大肆赞扬自己的“海绵城市”工程,无视上游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假如没有五强溪水电站的拦截,没有上游数百万人的巨大牺牲,此次连绵不断的暴雨足以让整个常德市去见海龙王。
第四,沅江干流各市县,为何辰溪受灾最严重?
沅陵、泸溪、辰溪都属于五强溪水电站库区,辰溪县城位于最靠上位置,但为何水灾却最严重?
当年国家规划建设五强溪水电站的时候,沅陵县城、泸溪县城在当时就已经沦为湖底,所以国家为这两个县选择高地重建了新县城。然而辰溪县城的命运则不同,辰溪县城是远远高于库区常规水位的,因此不存在县城搬迁的议题。但是,只要整个沅江流域普降暴雨,那么五强溪水电站就会关闸蓄水,此时沅陵、泸溪二县的城区百姓都可以站在高地欣赏“高峡出平湖”的美景,而我们辰溪县城区百姓每年都要和洪魔做艰苦斗争!!!
当然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泸溪县浦市镇,命运也极其悲催,高高的防洪大堤悬于古镇百姓的头顶之上,每当洪灾来临,整个古镇都会沦为湖区。
第五,回顾6.30辰溪县特大洪灾
据报道:“6月以来,大范围的暴雨袭击三湘大地。据省气候中心统计,6月全省平均降雨量破历史极值,位居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位,其中6月22日以来的当月最强降雨过程仍在持续,强度指数为历史第一高值”。
由此可见,六月底,我们沅江流域,尤其五强溪水电站库区出现洪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连续两次洪灾以及第二次洪灾逼近历史记录真的仅仅只是因为暴雨吗?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些天的实际情况,6.24洪灾过后,迎来了两个晴天,辰溪县城内为躲避洪灾临时搬迁的住户商家趁着天气好,开始往回搬迁财物,从没人告知过会马上出现第二次洪灾,并且怀化市天气预报也说接下来一周全市降雨量会逐步减弱。意思就是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会再来一次洪灾。
6月29日下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出现了上涨迹象,到了深夜里,大家突然在微信里疯传“怀化市关于防洪转移人员的紧急通知”,上游洪江市的托口水电站需要泄洪,需要连夜紧急转移6万人,其中辰溪转移3万人,此时此刻,大家才知道要涨水了。
关于洪水的水位线:
6月29日晚上最初的正式文件中说比辰溪县的警戒线高5.7米,即125.7米水位,好多人对这个数据的概念有些模糊,但也还是有参照物的。大家按照这个水位连夜搬迁转移。
然若,进一步探究“柳树湾”一带最早建立“城郭工事”的时间,可追溯至楚国大将“庄蹻”征伐吞并滇黔之地(即云贵地区)在辰沅二水交汇口建立军事工事之时。辰阳县亦是庄蹻吞并滇黔之后,楚国在此置县,隶属黔中郡。
然而,辰阳古镇能屹立于沅水江边千年之久,充分说明这里自古以来不应是洪水泛滥之地。那么这座千年古城为何会在最近一周时间内两次被洪水吞噬呢?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我想在此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个人观点,或有谬误,还望海涵。
第一,洪灾类型
形成洪灾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都是连续普降暴雨,但洪灾的具体类型主要有这三种:
1.山谷洼地,多面水流快速汇集,溪河出口狭小,排泄不及。这在山区十分普遍,我们当地俗称“竹筒水”,只要连续下暴雨就无法避免。
2.平原之地,河水流速缓慢,上游洪流倾泻而至,泛滥成灾。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洪灾的主要形式,这种平原可以是洞庭湖湖区这种河流末端的“大平原”,也可以是溆浦县、麻阳县县城城这种河流中游的“小平原”,这种小平原往往也是一个大的山区谷地。
3.大坝拦截,为缓解下游洪灾压力,牺牲上游地区。这是我国目前山区水电站库区发生洪灾的主要形式。水电站大坝一般是建在高峡深谷位置,其库区沿岸的城镇亦是建设在高峡深谷位置,这类库区位置往往水流落差较大,水流自然排泄通常,在未建大坝之前,往往很难发生洪灾。沅江中游干流就是典型的高峡深谷地貌、且河水落差大、多险滩水流湍急,不易形成洪灾区。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第二,辰溪县地貌特征
辰溪县主要河流有二,沅江干流自南向北贯穿辰溪县大部分乡镇,辰水河自西南向东北,在县城位置注入沅江。其中沅江干流沿岸多为高山峡谷,且沅江江面宽阔,水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自古以来不易发生水灾;辰水干流自麻阳县境内起两岸比较平坦宽阔,水流落差小,水流较缓,相对容易遭受洪水冲刷。
辰溪县城所在位置的辰沅交汇口,自古属于险滩,水流落差大,古辰阳屹立于沅江东北岸的的悬崖之上,故而被沈从文称之为“石头城”,极不易被水淹没。
(辰溪县6.30特大洪灾)
第三,辰溪何时开始频繁遭受洪流洗劫?
我出生于1985年,在我的记忆中,自1994年开始,第一次看到家门口的千亩两天沦为汪洋大海,随后1995年、1996年······渐渐的,洪灾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尤其1996年创造了洪灾水位历史记录——128米。
听老人们说,在1970年,出现过一次洪灾,但水位不高,只是家门口的稻田被水淹没了,并未出现大面积的房屋淹没。小时候不知道为何从九十年代起洪灾不断,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下游沅陵县兴建的“国家级”大型工程“五强溪水电站”在1994年正式开始蓄水,原来让我们辰溪人历经劫难的水患仅仅只是为了保住下游洞庭湖区而做出一种牺牲!
站在全国全省的全局战略角度来看,下游平原区多为大城市,且工业发达,如果遭受洪灾侵蚀,损失自然十分巨大,因此用牺牲上游落后山区来保下游平原发达地区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五溪儿女也是愿意牺牲支持的。但当这种牺牲时间久了之后,大家就习以为常了,尤其是下游的市民,他们从根本上就忘了到底是谁在为他们牺牲。
这两日,在微信里疯传的《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接受大考 暴雨之后一座城市的安然》这篇文章,寒了我们所有上游人民的心。沅陵县的五强溪水电站拦截了整个沅江93%的流域水量(超过整个洞庭湖水量来源的四分之一),而下游沅江河岸的常德市却在此次巨大洪灾中大肆赞扬自己的“海绵城市”工程,无视上游人民作出的巨大牺牲。假如没有五强溪水电站的拦截,没有上游数百万人的巨大牺牲,此次连绵不断的暴雨足以让整个常德市去见海龙王。
第四,沅江干流各市县,为何辰溪受灾最严重?
沅陵、泸溪、辰溪都属于五强溪水电站库区,辰溪县城位于最靠上位置,但为何水灾却最严重?
当年国家规划建设五强溪水电站的时候,沅陵县城、泸溪县城在当时就已经沦为湖底,所以国家为这两个县选择高地重建了新县城。然而辰溪县城的命运则不同,辰溪县城是远远高于库区常规水位的,因此不存在县城搬迁的议题。但是,只要整个沅江流域普降暴雨,那么五强溪水电站就会关闸蓄水,此时沅陵、泸溪二县的城区百姓都可以站在高地欣赏“高峡出平湖”的美景,而我们辰溪县城区百姓每年都要和洪魔做艰苦斗争!!!
当然湘西四大古镇之首的泸溪县浦市镇,命运也极其悲催,高高的防洪大堤悬于古镇百姓的头顶之上,每当洪灾来临,整个古镇都会沦为湖区。
第五,回顾6.30辰溪县特大洪灾
据报道:“6月以来,大范围的暴雨袭击三湘大地。据省气候中心统计,6月全省平均降雨量破历史极值,位居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位,其中6月22日以来的当月最强降雨过程仍在持续,强度指数为历史第一高值”。
由此可见,六月底,我们沅江流域,尤其五强溪水电站库区出现洪灾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连续两次洪灾以及第二次洪灾逼近历史记录真的仅仅只是因为暴雨吗?
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些天的实际情况,6.24洪灾过后,迎来了两个晴天,辰溪县城内为躲避洪灾临时搬迁的住户商家趁着天气好,开始往回搬迁财物,从没人告知过会马上出现第二次洪灾,并且怀化市天气预报也说接下来一周全市降雨量会逐步减弱。意思就是没有任何人预料到会再来一次洪灾。
6月29日下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出现了上涨迹象,到了深夜里,大家突然在微信里疯传“怀化市关于防洪转移人员的紧急通知”,上游洪江市的托口水电站需要泄洪,需要连夜紧急转移6万人,其中辰溪转移3万人,此时此刻,大家才知道要涨水了。
关于洪水的水位线:
6月29日晚上最初的正式文件中说比辰溪县的警戒线高5.7米,即125.7米水位,好多人对这个数据的概念有些模糊,但也还是有参照物的。大家按照这个水位连夜搬迁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