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才能体会这些造假并不是偶然的,也并不是孤立的。现举例如下:
一、品质较差的小孩人物形象,刻意改用中国人名
先前人教版语文教材上册5单元,是教孩子如何“团结合作”的单元,安排了一篇讲中国孩子如何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的故事,这篇课文便是《蓝色的树叶》。
仔细考究会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这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先是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蓝色的树叶》一文根据乌克兰作家瓦·奥谢叶娃作品改写,原文主角是外国人,名字分别为卡佳与莲娜,到了中国的教材中,却莫名其妙被改写成中国人名:林园园和李丽。
为什么西方小孩不能出现自私自利的故事?为什么负面故事要改用中国小孩人名?
笔者此问并非攻其一点,同样是奥谢叶娃的作品《三个儿子》一文,由于是对外国孩子的赞美与歌颂,所以,人教版并没有对其进行改写,保留了外国人名,选进二年级下册第23课。
通读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哪个故事选择怎样的人物形象,是经过教材编写组精心设计的。《蓝色的树叶》一文,实际上是12个“品质”主题教育单元中唯一一次出现虚拟的中国小孩人名,这个虚构的、篡改的故事却偏偏是专门用来贬低中国小孩。

二、虚构也要歌颂外国小孩品质,反衬中国小孩品质差
事实上,人教版语文教材很少虚构中国人名,如上述,《蓝色的树叶》课文中的虚构只是为了贬损中国小孩。但是,教材却虚构了很多外国人名,客观上大量增加了歌颂外国人的课文数量。
教材有许多虚构的故事赞美外国小孩:
——如《燕子专列》一文,伪造故事歌颂外国孩子,讲述瑞士小姑娘贝蒂“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
——如《我不是最弱小》一文,虚构外国小孩萨沙的故事,“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教师用书语);
——如《检阅》一文,虚构外国孩子博莱克的故事,“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用书语)。
我们仔细看看《燕子专列》一文的造假及其课文安排用意。
人教版语文课文三年级下册2单元,主题是“环保”,其中,第五课《翠鸟》与第六课《燕子专列》形成对比阅读,在《翠鸟》中,中国小孩没有环保意识,想要捉小鸟,结果被老渔翁制止;而在《燕子专列》中,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在冰天雪地下,“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这种对比,不可谓不明显。
关键是,《燕子专列》这篇文章,是不折不扣的违背基本事实的造假。
贴图为敬。首先是《翠鸟》的课文:

然后是《燕子专列》的课文: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年春天,瑞士有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向北方在迁徙,遇到风雪,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为此,政府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救助燕子,并用火车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是对外国故事进行无限地美化夸张。
瑞士鸟类研究所(Swiss Ornithological Institute)是瑞士研究鸟类最大的机构,瑞士鸟类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在瑞士是有过用火车运输燕子的事情,但一些细节跟中国教材中描述的不一样,相差有点大:
①书上说是春天,实际上是秋天。
②书上说的燕子从南向北飞,实际上是从北往南飞。
③书上只说了火车,实际上除了火车还有汽车。 ④书上说是成千上万只,而实际上只救出了几百只。
显然,瑞士小姑娘“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是违背事实、违背常识、为了抬高外国小孩、对比贬损中国小孩,所杜撰的谎言。
(我本人是学人教版教材的,《蓝色的树叶》在我们的课本里也有,我记得是小女孩的绿铅笔找不到了,改用蓝色来画……“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好像是8岁左右,只觉得外国人的心地好善良,要是中国孩子估计要把燕子拿来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