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fox吧 关注:6贴子:935

北非战役的分析

收藏回复

  • 58.62.106.*
摘自钮先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十一


1楼2009-01-02 00:47回复
    • 58.62.106.*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始终只能算是一个副战场,但是北非战役却是一个非常长久而复杂的战役,它是1940年9月就已经开始,而直到1943年5月才全部结束,比任何其他的战役都要长。其所用的兵力虽不算最多,但牵涉的国家却是最多,德、法、意、英、美都包括在内。这个战役就军事战略而言虽不具有决定性,但就大战略而言,却含有极重大的意义和极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是一个头绪极为复杂的战役,其中的史实曾经引起不少的争论,而在我们似乎颇少有人加以研究,所以本文准备依照时间的顺序对这一战役作一综合的检讨,并扼要分析其战略教训。


    2楼2009-01-02 00:49
    回复
      • 58.62.106.*
      意大利初尝败绩 
        当敦刻尔克遭劫,法国的败亡已成定局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希望不要错过分赃的机会,遂急赶在1940年6月10日放弃中立而投入战争。照他看这实在是一个万全的决定。这是英国有史以来最倒霉的时候。在欧陆上的远征军虽已侥幸逃出虎口,但暂时已无再战之力,面对着德军入侵的威胁,能否应付都颇有疑问,自无余力去保护其海外殖民地。所以趁火打劫,此其时也。只要在非洲的意大利大军一发动攻击,则整个非洲的大英帝国领土都将易主。 
        意大利在北非是享有压倒的优势的,其兵力总数达50万人,而在埃及的英军一共不过5万人。此外,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另有兵力20万。他们从那里可以分别进攻苏丹和肯尼亚,那两地的英国守军更少,足以对埃及造成首尾难以兼顾之势,但意大利却始终不曾向那两方面发动攻势。 
        北非方面的意军由格拉齐亚尼(Marshal Graziani)元帅指挥,在昔兰尼加(Cyrenaica)前线上的兵力约30万,而他们所面对着的埃及守军则为3.6万人。英军最前线在埃及境内的梅尔沙·马特鲁(Mersa Matruh),在尼罗河三角洲以西约300公里,距离国界线190公里。英军主将为号称中东军总司令的韦维尔(Gen. Wavell) [ cdhyy注:原文为魏菲尔,改为“韦维尔”,后同。


      3楼2009-01-02 00:50
      回复
        • 58.62.106.*
        直到1940年9月13日,意军才集中了6个师的兵力开始进攻,只走了50公里就停止不动。韦维尔认为敌军既不进则应立即还击。此时英军约3万,而意军约8万,但英军有战车275辆,而意军则仅有102辆,并且素质也远较低劣。12月7日,英军奋勇进攻,势如破竹,这也是所谓北非战役的真正开始,充分显示了装甲兵在此特殊环境中的威力。 
           12月11日,英军攻占西迪巴腊尼(Sidi Barrani),俘获意军4万,火炮400门,此为英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胜利,对民心士气大有裨益。意军残部躲入海岸要塞巴尔迪亚(Bardia)避难。但英军并未乘胜追击,这是因为坐在后方司令部中的大官根本不了解前线情况之所致,遂坐失了将敌人一网打尽的机会。


        4楼2009-01-02 00:50
        回复
          • 58.62.106.*
          直到1941年1月3日,英军才再度进攻,意军迅速崩溃,又被英军俘获4.5万人。英军并乘胜进攻托卜鲁克(Tobruk),在1月22日将其攻克。这是一个极具战略价值的海岸要塞,也成为以后战役中双方争夺的重要焦点。 
            此时丘吉尔一直在命令韦维尔抽调兵力去援助希腊。不过英国的“好意”却受到希腊的拒绝。于是丘吉尔才允英军继续进攻,以完成对昔兰尼加的征服为目标。2月6日,英军即已占领班加西并又俘获敌军两万。到此时,意军无异全军覆没,英军可以兵不血刃而直趋的黎波里。


          5楼2009-01-02 00:51
          回复
            • 58.62.106.*
            但丘吉尔是一个头脑僵化的人,他一心沉醉在巴尔干战略幻想中,于2月12日又严令韦维尔只准留下最低限度的兵力据守昔兰尼加,而把其他的部队尽量送往希腊,这样也就断送了英军在北非的初期胜利。假使不是这样,则英军就可以一了百了,进占的黎波里而把意大利人完全逐出非洲。这也告诉我们“机不可失”的真理,战略家的心灵必须要有充分的弹性,否则就会坐失良机,从而引起无穷的后悔。


            6楼2009-01-02 00:51
            回复
              • 58.62.106.*
              隆美尔登场 


                 2月6日,即格拉齐亚尼全军覆没之日,希特勒召见隆美尔(Erwin Rommel),指派他前往非洲去援救意大利人。此时我们又必须首先追述希特勒对于地中海战略的看法。自从西线战役结束之后,关于德国进一步的行动在纳粹帝国的高层中曾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德高望重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既不赞成侵英又不赞成侵俄,他一直主张应以地中海及邻近地区(北非及中东)为战略重心,因为这是大英帝国最脆弱的一环。雷德尔在1940年9月曾两次向希特勒进言,一方面指出这个地区的经济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警告英国人甚或美国人,德方有在法属西非洲登陆的可能。


              7楼2009-01-02 00:51
              回复
                • 58.62.106.*
                雷德尔遂提出下述三点具体建议:(1)确保大西洋方面的岛屿和直布罗陀;(2)与维希法国合作以确保西北非洲;(3)与意大利合作,对埃及和苏伊士发动攻击,并企图由此经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以达土耳其。他认为地中海战略若能成功,而大英帝国就将自然崩溃,于是苏俄也将不敢轻举妄动,德国就似乎无再向东面发动攻击之必要。 
                  雷德尔之言自然是代表海权论者的传统思想,虽言之成理,但不一定正确,尤其是相信丧失了中东即能令大英帝国崩溃,实未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至少他的意见对陆权主义者的希特勒并不能产生太多的说服作用。希特勒深知除非能渡海攻英,否则绝难使英国屈服,甚至丧失了不列颠,英国也不一定就会投降,丘吉尔也许真会迁都加拿大再继续打下去,不过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力牵制德国在欧洲的任何行动。如果不能渡海攻英,则留给希特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会变得更有限,所以他必须乘英国喘息未定的机会先去解决俄国,否则终将难免腹背受敌。


                8楼2009-01-02 00:52
                回复
                  • 58.62.106.*
                  平心而论,希特勒的战略观念实在比较正确。他对地中海及非洲所作的考虑都是只具有限性的目标:(1)封锁地中海以增加英国的困难;(2)确保西北非洲及大西洋岛屿以防联军日后登陆。希特勒绝对无意向南发动任何大规模攻击,他的兵力也早已开始向东欧集中。 
                    到此时(1941年初)为止,希特勒的军事战略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但他的外交战略,尤其是同盟战略,却是一无是处。德意两国虽号称“钢铁同盟”,但在大战略上几毫无协调可言。希特勒这个人的确很古怪,其心理是颇难了解,他对墨索里尼的态度即为一例。他好像有一点自卑,多少是视墨索里尼为前辈,对后者的确相当尊敬,甚至墨索里尼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时,希特勒对他的忠忱仍不改变,就做人的立场来看,希特勒的“义气”似乎颇堪嘉许,但就战略而言,这种感情就成了沉重的包袱。


                  9楼2009-01-02 00:52
                  回复
                    • 58.62.106.*
                    在德国人看来,意大利保持善意中立实在远比投入战争更为有利,尤其在法国已经崩溃之后更是如此。但希特勒既不能阻止墨索里尼参战,更不能阻止他一再闯祸,而且等到他无法收场时,又不能坐视不救。这对希特勒来说,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但他还是一点办法没有,以至于吃了不少的亏。除了对足以直接影响征俄之役的巴尔干战役不拟在此论述以外,整个北非战役也都是墨索里尼的轻举妄动所引起。若非如此,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也许就完全不同了。 
                      墨索里尼的狂妄无知固然应该责备,而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意大利的民族性。意大利人是样样事都不认真,他们从无紧急之感,说出口的话也可以不算数,对任何工作都不讲求效率。诚如德国凯赛林元帅所云:墨索里尼应了解战争并非儿戏,如果他不能激起其人民的战斗精神,则他根本不应轻率地投入此种决斗。


                    10楼2009-01-02 00:53
                    回复
                      • 58.62.106.*
                      很明显,北非战争是意大利人的战争,希特勒当初也以为凭着十比一的人力优势,意军至少应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可以让他们在沙漠中去打他们自己的仗,而不必多加干涉。哪知道意大利人会无能至此,于是希特勒只好插手了。其原因很简单:(1)希特勒不能让北非落入英国人的手中而引起无穷的后患;(2)希特勒也不能让意大利被人赶出非洲,那对于轴心的威望将是重大的损失。但希特勒所要求的只不过是稳住北非的局势而已,他从未想到以此为基地而再作进一步的攻击,尤其是征俄战役即将发动,希特勒实无闲情逸致来考虑此种不急之务。


                      11楼2009-01-02 00:53
                      回复
                        • 58.62.106.*
                        所以他选择派往北非的人只是刚刚升中将的隆美尔,其准备使用的兵力则更少得可怜,所谓“非洲军”(Afrika Korps)只有两个师。由此可知希特勒对于这件事并不曾给予太多的重视。以后隆美尔的战绩也可以说是出乎-般人(包括希特勒本人)的意料。隆美尔算是一位传奇人物,比起其他的德国名将,算是非常幸运。他在非洲几乎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因为非洲只是一个次要的战场,希特勒一心忙于应付东线的战事,所以至少在最初一年内对他是完全不加干涉,这样才使他有机会一展所长——此即孙子所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为了顾全意大利人的面子,表面上隆美尔是受意大利北非军总司令的节制,实际上,在前线上的一切兵力,包括意大利部队在内,都是由他统一指挥。


                        12楼2009-01-02 00:53
                        回复
                          • 58.62.106.*
                          隆美尔牛刀小试 

                            非洲军的两个师需要相当时间始能完全运到北非,但隆美尔本人却于2月12日即已飞到的黎波里,两天之后第一批德军(共两个营)才到达。由于情况紧急,隆美尔命令部队立即开往前线。为了虚张声势,他又把普通汽车伪装成假战车,直到3月21日,才有第一个德军战车团运到非洲。


                          13楼2009-01-02 00:54
                          回复
                            • 58.62.106.*
                            由于英军已停止不动,隆美尔遂于3月底发动攻击。对于他来说算是太幸运了。英国能战之兵不是送往希腊就是已调后方整补,所以隆美尔也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尽管他的主力一共只有50辆战车。 
                               4月11日,英军已被逐出昔兰尼加,只有一部分兵力在托卜鲁克闭关自守。隆美尔的收复昔兰尼加比英军的征服该地更较轻松。英国人在2月初坐失良机,现在由于隆美尔的登场,他们开始遇到劲敌,若再想肃清北非之敌,则必须付出极高的成本。此项责任应由丘吉尔负起。


                            14楼2009-01-02 00:54
                            回复
                              • 58.62.106.*
                              不到一星期,英军就退回了320公里,在两个星期内,共退回了640公里,而到达埃及的边界。不过托卜鲁克仍在英军坚守中。这个有要塞保护的小港遂成为轴心军背上的一根芒刺。英国人这一决定对此后一年内的战役发展具有极深远的影响。隆美尔从4月11日开始进攻托卜鲁克,但他的兵力实在太少,不足以攻坚。另一方面,韦维尔也不能赶走隆美尔以解守军之围,于是便形成僵持之局。 
                                当隆美尔长驱直入之际,在罗马的意大利当局对于他的“孤军深入”早已感到惴惴不安,他们要求德国统帅部制止其“轻举妄动”。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一向反对任何海外的军事行动,他曾亲口告诉隆美尔:“陆军总部认为在北非开辟战场实为一种错误,德军在那里的任务不过是使意大利苟延残喘而已。”同时他对隆美尔也有很大的成见,认为其作风是违反伟大的普鲁士参谋部传统的。


                              15楼2009-01-02 0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