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但是,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但不可以认为宋代就有了紫砂壶。2008年出版的《紫砂品鉴与收藏》吴光荣主编,页111,明确指出,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难以适应宋人的饮茶习惯,制作工艺有明中期特点,在全国出土的上千座宋代墓葬中,从未发现过紫砂壶。2006年发表的《宜兴紫砂壶起源研究 》分析的更加详细,明确指出宜兴紫砂壶应起始自明代中期 , 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并非就是宜兴紫砂。
那么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指的是什么呢? 北宋蔡襄的诗《试茶》云:「兔毫紫瓯新,蟹眼轻泉煮。」说明「紫瓯」是兔毫天目瓷碗,是北宋年间,品味、斗茶用的名品。这种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省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就称作“天目瓷’,除建安外,还在江西的吉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现宋代窑址。
这种天目瓷「紫瓯」出自哪里呢? 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到底是“建安所造者”?还是“出自他处者”?
我们不妨先从梅尧臣的经历来分析,梅尧臣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50岁后,于皇佑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也就是说 梅尧臣、欧阳修当时都在洛阳为官,因此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应该在洛阳周边。
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宋朝实行两京制,汴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这两座城市形成了全国的两大中心。
我们来看洛阳周边,河南发现的宋代天目瓷窑口有焦作李封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三处。《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文物》杂志1974年12期载《河南省新安县古陶瓷遗址调查》介绍, 新安城关窑遗址距离洛阳约20公里,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270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天目瓷盏造型特点是体型不大,一般高五六厘米,但比较深,底部是小小的圈足;胎体较薄,质地粗硬;有兔毫纹,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沿部有一圈白覆轮。
如果建安天目瓷和洛阳新安城关窑天目瓷两者比较,“建安所造者绀黑”,新安天目瓷“胎体较薄、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梅尧臣、 欧阳修等大文豪共用的是“紫瓯”,而不是“黑瓯”;何况,福建建安千里之遥,新安近在咫尺,何必舍近求远呢?所以,不应该是建安天目瓷黑盏,而是“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的新安天目瓷比较符合“紫瓯”的字意。
那么「紫泥新品泛春华」中的“紫泥”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来源于新安民间流传的俗称。 新安县当地老一辈的制陶艺人把制作陶瓷的泥料叫“肝紫泥”“肝子泥”{音译},【可能感觉像猪肝的颜色】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无人知道,都说上几辈都是这样叫的。并且还有“白肝”“黑肝”“紫肝”“黄肝”等区别,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具体怎么写,没有查到有历史记载的资料。
“绀紫”百度是这样描述的,“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纯度较低的深紫色。”所以,应该是“绀紫泥”比较符合词意,可以解释为:纯度较低的深紫色泥料或矿料,并且还有白、黑、黄等杂色矿料。这也和现在发现的矿料实物是完全相符的。
梅尧臣为人诚厚,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他 在《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梅尧臣对陶工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制陶技法、和制陶原料方面的熟悉程度。
我们假设一个当时的情景:居住在洛阳的梅公,闲暇时到20公里外的新安县体察民情,喜欢品茶赋诗的他,自然会到制作“紫瓯”的城关窑看看,看到用来制作“紫瓯”的深紫色泥料,就问:“这个叫什么?”陶工回答说:“绀紫泥”。同时还看到白、黄、黑等杂色矿料,和一种类似宜兴称为“底槽青”的紫色带圆斑点的矿料,临走时,还送了梅公几个刚出窑的天目“紫瓯”。后来,和蔡襄一起品茶时,也就有了这句「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
梅尧臣在《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中还提到“紫泥”:“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虢州得之自山窟,持作名卿砚傍物。”前两句我很长时间没有理解意思;从“虢州紫石如紫泥”这一句分析,在梅尧臣眼里“紫泥”肯定是经常看到的,肯定比虢州的紫石熟习,才会这样比喻。后来,在新安县发现类似“底槽青”的紫色带圆斑点的矿料时,才忽然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虢州的“紫石”像新安的“紫泥”一样,中间有象明月一样的莹白色的斑点。
为了证实上述观点,经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新安西部的黛眉山系地层中,发现了五彩斑斓的珍稀矿料,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并成功制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紫砂壶。
因此,我认为紫砂器的发源地在北宋时期的洛阳新安一带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认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宜兴紫砂》姚迁等编着,页20,紫砂制器是人们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工艺美术品,但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找不到确切的记述。现在能从书本上看到的只是诗文描写∶其一∶「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二、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还有宋人作《满庭芳?试茶词》云∶「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都指的紫砂茶具,可见紫砂茶具已为饮茶珍品,而得到名人的赞赏了。
1992年,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2,「紫砂陶瓷艺术的创始,根据对一些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古窑址的发掘,可以追溯到北宋中叶」。
上述已成定论的观点,以为宜兴紫砂器(壶)创始于宋代,均是引以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的「喜共紫欧瓯吟且酌」等为其依据,并以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紫砂残器来证实。
但是,当代有些研究紫砂陶的专家以为,宋代已有紫砂器,但不可以认为宋代就有了紫砂壶。2008年出版的《紫砂品鉴与收藏》吴光荣主编,页111,明确指出,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器难以适应宋人的饮茶习惯,制作工艺有明中期特点,在全国出土的上千座宋代墓葬中,从未发现过紫砂壶。2006年发表的《宜兴紫砂壶起源研究 》分析的更加详细,明确指出宜兴紫砂壶应起始自明代中期 , 上述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等并非就是宜兴紫砂。
那么诗、词句中所描写的「紫泥」、「紫瓯】指的是什么呢? 北宋蔡襄的诗《试茶》云:「兔毫紫瓯新,蟹眼轻泉煮。」说明「紫瓯」是兔毫天目瓷碗,是北宋年间,品味、斗茶用的名品。这种瓷器最早发现于福建省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就称作“天目瓷’,除建安外,还在江西的吉安、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发现宋代窑址。
这种天目瓷「紫瓯」出自哪里呢? 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到底是“建安所造者”?还是“出自他处者”?
我们不妨先从梅尧臣的经历来分析,梅尧臣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50岁后,于皇佑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也就是说 梅尧臣、欧阳修当时都在洛阳为官,因此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应该在洛阳周边。
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经济和文化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宋朝实行两京制,汴梁是东京,洛阳是西京,这两座城市形成了全国的两大中心。
我们来看洛阳周边,河南发现的宋代天目瓷窑口有焦作李封窑、禹县钧台窑、新安城关窑三处。《故宫博物院十年来对古窑址的调查》、《文物》杂志1974年12期载《河南省新安县古陶瓷遗址调查》介绍, 新安城关窑遗址距离洛阳约20公里,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270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天目瓷盏造型特点是体型不大,一般高五六厘米,但比较深,底部是小小的圈足;胎体较薄,质地粗硬;有兔毫纹,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沿部有一圈白覆轮。
如果建安天目瓷和洛阳新安城关窑天目瓷两者比较,“建安所造者绀黑”,新安天目瓷“胎体较薄、胎呈紫褐色或黄褐色”,梅尧臣、 欧阳修等大文豪共用的是“紫瓯”,而不是“黑瓯”;何况,福建建安千里之遥,新安近在咫尺,何必舍近求远呢?所以,不应该是建安天目瓷黑盏,而是“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的新安天目瓷比较符合“紫瓯”的字意。
那么「紫泥新品泛春华」中的“紫泥”从何而来呢?我认为应该来源于新安民间流传的俗称。 新安县当地老一辈的制陶艺人把制作陶瓷的泥料叫“肝紫泥”“肝子泥”{音译},【可能感觉像猪肝的颜色】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的,无人知道,都说上几辈都是这样叫的。并且还有“白肝”“黑肝”“紫肝”“黄肝”等区别,都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具体怎么写,没有查到有历史记载的资料。
“绀紫”百度是这样描述的,“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纯度较低的深紫色。”所以,应该是“绀紫泥”比较符合词意,可以解释为:纯度较低的深紫色泥料或矿料,并且还有白、黑、黄等杂色矿料。这也和现在发现的矿料实物是完全相符的。
梅尧臣为人诚厚,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他 在《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梅尧臣对陶工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制陶技法、和制陶原料方面的熟悉程度。
我们假设一个当时的情景:居住在洛阳的梅公,闲暇时到20公里外的新安县体察民情,喜欢品茶赋诗的他,自然会到制作“紫瓯”的城关窑看看,看到用来制作“紫瓯”的深紫色泥料,就问:“这个叫什么?”陶工回答说:“绀紫泥”。同时还看到白、黄、黑等杂色矿料,和一种类似宜兴称为“底槽青”的紫色带圆斑点的矿料,临走时,还送了梅公几个刚出窑的天目“紫瓯”。后来,和蔡襄一起品茶时,也就有了这句「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
梅尧臣在《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中还提到“紫泥”:“虢州紫石如紫泥,中有莹白象明月……虢州得之自山窟,持作名卿砚傍物。”前两句我很长时间没有理解意思;从“虢州紫石如紫泥”这一句分析,在梅尧臣眼里“紫泥”肯定是经常看到的,肯定比虢州的紫石熟习,才会这样比喻。后来,在新安县发现类似“底槽青”的紫色带圆斑点的矿料时,才忽然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虢州的“紫石”像新安的“紫泥”一样,中间有象明月一样的莹白色的斑点。
为了证实上述观点,经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新安西部的黛眉山系地层中,发现了五彩斑斓的珍稀矿料,找到了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并成功制作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紫砂壶。
因此,我认为紫砂器的发源地在北宋时期的洛阳新安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