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烟秋雨吧 关注:198贴子:13,573
  • 11回复贴,共1

【观烟听雨】【西楼悬镜】一场真正的梦幻婚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央视三国刘备大婚片段,这才是真正的汉族婚礼……ps:歌曲为南北朝《子夜四时歌》,吴语唱法

老版三国.吴语好歌._电视剧相关_电视剧_bilibili_哔哩哔哩

来自:www.bilibili.com/video/av2332829/



IP属地:河南1楼2017-07-11 10:59回复


    IP属地:河南2楼2017-07-11 11:00
    回复
      (一)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后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采。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ps:视频里赵云捧的就是胶漆大雁……


      IP属地:河南3楼2017-07-11 11:09
      回复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餕余设袵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三: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IP属地:河南4楼2017-07-11 11:10
        回复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
          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
          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们,坦率地说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
          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周礼婚制崇尚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觉和象征意义,故此,直到宋代的时候,品官以上的婚礼不论是舆服还是婚仪都严格遵循周制。昏服的色彩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为之。按照《仪礼·士昏礼》等,将周制昏礼的礼服解读如下:
          三个重要的章服制度:
          1.玄纁:
          黑中扬赤即为“玄”。“玄”色较之青、赤、黄、白、黑等五正色尤为尊贵而独居其上。天之色彩即为玄,实为至高无上之色。以玄“象”天,天神尚质,亦即天神尚德。因此玄衣之用玄,内涵天道思想;“以玄拟天”“玄乃天道”。而用玄说玄,是乃周人的政教思想、政教设施情况的反应。
          纁裳的“纁”色调究竟是什么?《周礼》〈王之吉服〉疏:“知玄衣纁裳者:见《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乾为天,其色玄;坤为地,其色黄。但土无正位,托位于南方。(南方)火色赤,赤与黄(合),即是纁色。”
          《楚辞?九章?思美人》的文句:“指嶓冢之西隈兮,(写落日依在西山之况),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昏时也。纁,一作曛。” 这样看来,纁色应该是橙黄色系,但《说文》却说是“浅绛”;《尔雅 释器》:“绛”。,故此,纁色应作赤黄色系解。
          2.“僭越”
          华夏服制历来等差分明,而婚礼有特例:士人亲迎时车舆服制都可上越一级,不算无礼。按公羊解诂:“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私;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私。”昏礼显然是私祭,所以士亲迎用爵弁服显然是向上越了一级。
          同样的,士亲迎的玄端是侈袂,三尺三的大袖,昏车用墨车、贽用雁等,都是在假用大夫的等级行礼;同理,新娘的等级自然要从夫,也是上越一级。所以,亲迎时婿着爵弁玄端,妇着纯衣纁袡,而亲迎之后夙兴见舅姑的时候,则是士等级的玄端、宵衣了。
          3. 佩绶
          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
          “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这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
          士昏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水苍玉:根据出土实物,水苍玉显现出透明质感,一说其实际为绿宝石;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


          IP属地:河南5楼2017-07-11 11:13
          回复
            新人及双方礼服 :
            新婿
            1.爵弁玄端服(大夫级玄端)——用于正婚礼。爵弁,玄端服袖展三尺三,收口一尺八,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韠,革带(用以佩韠),大带(素熟绢为之,宽四寸,耳及绅缘边,外玄而内黄色。),赤色舄(或履),水苍玉纯组绶,佩刀,充耳等。
            2.士玄端服(士级别)——用于婚前礼和婚后礼。玄冠,袖展二尺二,收口一尺二,黄裳,白绢单衣,爵色韠,大带(白缯为之,绅部缘黑缯边。士绅长三尺)。
            名词释义:
            爵弁:爵弁,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宽八寸(20cm左右),长一尺二寸(约30cm),前面小后面大,颜色与雀头相似,大约是黑红色,用收持笄固定于顶髻。《士冠礼》载:“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纮,纁边。”郑玄注:”纁边,组侧赤也。”可见新郎爵弁帽的帽带的颜色应是黑色而滚浅红色边。
            玄端: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玄衣,用布十五升,长二尺二寸,因为古布幅二尺二寸,则每幅皆成正方,故称端。又因其无章彩纹饰,造型正直端方,故称“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响有过于深衣者。
            纁裳缁衪:玄端礼服一般配纁色的下裳。纁裳用黑色的裙边。裳用的缁边,应当是一寸半。
            韠(bi4):蔽膝,一般采用同色或近色的,革质。仪礼中只简略地提到“纁色韠”而已。
            《礼记·杂记下》载:“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以五采。”郑玄注:”会,谓领上缝也。领之所用,概与纰同。在旁曰纰,在下曰纯。素,生帛也。纰六寸者,中执之,表里各三寸也。纯、纰所不至者五寸,与会去上同。紃施诸缝中,若今之时绦也。”
            可见新郎蔽膝的颜色为:上面六分之五橘红色,下面六分之一白色,六分之五的部分,左右用暗红色滚边,滚边之内侧又微微露出五彩色丝。
            舄(xi4):单平底的履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在古时比较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应该比较硬。
            充耳:冠圈的两侧还用丝绦各悬挂一颗珠玉,直达耳孔处,名谓瑱(tian4),俗称“充耳”。充耳并不塞入耳内,而是悬挂在耳际,象征意义是时刻提醒戴冠者切勿轻信馋言。
            玄冠:士阶层的常用冠帽,又叫“章甫冠”或“委貌冠”。《通典》:“委貌冠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IP属地:河南6楼2017-07-11 11:14
            回复
              新妇
              1.正婚礼时着纯衣纁袡礼服,头戴“次”,以“纚”束发,插着一尺二长的笄。母亲诫女时给她腰间系上叫做“缡”的帨巾。新娘登车时由从者为她披上一件叫做“幜”的御尘罩衣。
              2.婚后礼同夫婿见舅姑的时候则穿普通士人女的“宵衣”(婚后礼)。
              名词释义: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袡:衣边。
              《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云“丝衣”;而亦有认为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
              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
              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次:一种编好的假发,戴用时和自己的头发梳在一起。
              纚(xi4):束发用的布帛。宽二尺二(约50厘米),长六尺。
              帨巾:也叫缡,是未婚女孩子的佩巾。周制昏礼中,由母亲将其系在即将出嫁的女儿身上,称为“结缡”——《诗经 豳风 东山》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那三千年前的士卒,那三千年前的新婚场景幻觉,我这后世人每每读之,总有一股无言酸涩涌上心头。
              宵衣:即绡衣,黑色,妇女助祭之服。姆于此执礼事亦得服之。绡:生丝。以生丝织缯亦曰绡。
              黼(fǔ):绣在衣服上的黑白相间的花纹。
              新妇的发型究竟何样?简单的纚、笄如何装饰?笄簪之物容易理解,那么纚呢?根据彼时的资料,可知当时女子有以飘带束在发端使其飘垂的习惯,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
              求婚使者:玄端(使者:媒使)
              新妇父亲:玄端
              新婿从者:袗玄。即全玄色的华美深衣。
              “姆”:“宵衣”,发饰用纚、笄。(姆,即以妇道教女子的女师。)
              新妇从者:袗玄,领有黻纹。绣着花纹的单层披肩,纚、笄。(从者:即从嫁的侄娣。)


              IP属地:河南7楼2017-07-11 11:14
              回复
                【礼器】
                礼器、礼物、祭牲、食物等置备清单:
                纳采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于祢庙堂上户西布设筵席(西为上),几设置于右方。
                问名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作为贽礼
                女方准备:
                ①甒醴(甒:盛酒的有盖的瓦器,口小腹大底小,较深;醴,甜酒。)
                ②觯1只(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大多数有盖。春秋时代的觯为长身、侈口、圈足,形状像觚。
                ③小匙1把,角质。
                ④脯醢。(脯:肉干。醢:肉酱。)
                ⑤笾、豆。(均为有高足的食盘。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陶豆又称为“登”)。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修、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纳吉 环节——
                男方准备:大雁一只,定帖一份(如果婚姻能敲定的话)
                纳徵 环节——
                男方准备:玄纁二色的束帛五匹(一说玄三纁二),鹿皮一双。周礼要求,帛和鹿皮必须已经加工,可直接用以制作衣物。
                请期 环节——
                男方准备:
                ①书写吉日的红纸。
                ②大雁一只。
                ③一些有象征意义的礼品,具体没有限制和要求。
                亲迎 环节——
                男方准备:
                ①家宴
                ②照明用的烛炬若干、亲迎的墨车、带帏幕的彩车等。
                ③大雁等贽见礼。
                家宴准备:
                *寝门外的东边陈放三只鼎,面向北(北为上位),鼎中所盛之物为除去蹄甲的小猪,合左右体盛于鼎中;举肺脊、祭肺各一对;鱼十四尾,除去尾骨部分的干兔一对。
                兔腊必须新鲜,鱼要体肉完好的鲫鱼。(举肺:行礼所用肺有2种,一为举肺,离割之,食时可祭可哜(尝),故又称作离肺、哜肺。二祭肺,刌(cǔn)切之专用于祭,故又称刌(cǔn)肺、切肺。祭时举肺、祭肺皆有,食则只用举肺。)
                *醯酱两豆、肉酱四豆,六豆共用一巾遮盖
                *黍稷四敦。敦是专门盛黍、稷、稻、粱等粮食作物制成品的盛食具。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呈一个浑圆的球状或椭圆状。
                *酒尊设在室中北墙下。玄酒(水)置于酒尊的西面。用粗葛布为盖巾,酒尊上放置酒勺,勺柄都朝南。
                *篚:放在酒尊南边,内装四只酒爵和合卺。
                *洗:设置在阼阶的东南面。洗:为洗餐具用
                *俎: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着地,由横木承接
                沃盥 环节——
                男方准备:匜,盥。匜用来浇水,流水洗手,水接在盥里。
                合卺 环节——
                男方准备:合欢筵一席,合卺杯
                妇见舅姑 环节——
                女方准备:一篮枣、栗,一篮腶修
                备注:
                *士昏礼,事情都在早晨和黄昏时举行,必在祢庙中受命。
                * 对已经许嫁的女子,要为她举行表示已成年的笄礼,用醴法,称呼她的表字。与国君同高祖以内的同族女子,都要在国君宫中接受三个月的婚前教育。如果高祖庙已经迁毁,则在大宗之家接受婚前教育。


                IP属地:河南8楼2017-07-11 11:16
                回复
                  大贝贝的这场婚礼用吴侬软语唱的歌~ps,有没有觉得贝贝和孙夫人那个眉来眼去的舞剑好看的不得了……眉来眼去眉来眼去这个狗粮我吃了…
                  老三国嘟嘟舞剑,贝贝夫人舞剑,曹老板横槊,都超棒!子建杨修丁仪那个舞蹈初看觉得滑稽,后来了解后貌似也非常还原~
                  孙夫人长得超美呀,很英气又妩媚!我觉得陈红的貂蝉,何晴的小乔,还有孙夫人美的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水浒我只记得扈三娘长的超惊艳,李师师也好,西游的话,现在看女儿国国王最美,不过小时候最喜欢孔雀公主
                  美女帅哥四大名著应有尽有~三国的伯约小哥哥,大嘟嘟,还有大嘟嘟演的袁本初,喔~还有那个美腻风骚的琏二爷…和柳湘莲…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7-11 22:50
                  回复
                    @芊芊and婉婉 我觉得这场婚礼上的皇叔才是最帅的,一改先前的苦逼,真的是春风得意啊……
                    然后孙夫人的确很有英气+妩媚,难怪刘备直接不想回荆州了,当然也是因为他半生贫困,没享受过锦衣玉食美人在怀这么安逸……
                    我也喜欢你说的这三段啊……横槊赋诗你视频截图不就特带感嘛……
                    据说新三国是小乔舞剑?什么鬼?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11 22:58
                    回复
                      是的是的~我新三国看的不多,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小乔舞剑,貌似还对诸葛亮有好感要放他走???然后嘟嘟生气跟她吵架???还有就是司马懿把怀了他孩子的静姝弄死,还血崩了??? 这一集皇叔最帅了!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话说乔国老的两个女婿不也是人中龙凤吗?怎么感觉没见过帅哥似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7-07-11 23:06
                      回复
                        @芊芊and婉婉 乔国老的两个女婿再帅,到底只是将帅之相,刘备可是帝王之姿,当然觉得没见过了
                        新三国大半的败笔都在感情戏上面,懒得吐槽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11 23: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