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碧园吧 关注:13贴子:5,360

纳兰容若相关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姓名:纳兰性德  
别名:(原名)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生辰:1655年1月19日(阴历1654年12月12日) 
祭日:1685年7月1日(阴历1685年5月30日) 
籍贯:满洲叶赫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清朝) 
职业:一等侍卫 
民族:满族 


IP属地:河北1楼2005-10-17 11:15回复
    断肠声里忆平生 - 小传 
     
     
     
     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纳兰性德三十一岁便与世长辞,葬于京西皂荚屯。留有子女。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纳兰性德虽然生命短暂,但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8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作者:豌豆黄儿

    宋庆龄纪念馆纳兰手植之合欢树 摄影:豌豆黄儿


    IP属地:河北2楼2005-10-17 11:18
    回复
      天上人间情一诺--婚恋 
       
       
       
       纳兰性德的爱情婚姻,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大源泉。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满人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一妾",纳兰性德的妾颜氏,在性德去世若干年后,与卢氏并尊太夫人,以敬其养育之德。 

      纳兰性德在卢氏亡故后,续娶官氏,赐淑人。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与江南才女沈宛结合。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反映出二人相处时日虽短,但感情颇为深厚。 

      另外,由于纳兰性德为一代风流才子,因而他的爱情生活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传言虽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的说,纳兰性德的婚恋是丰富的,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他关于婚恋题材的作品,从中我们能够看出纳兰性德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多情而不滥情,伤情而不绝情。 

      作者:豌豆黄儿 

      容若旧居位于北京后海北沿,今为卫生部及宋庆龄纪念馆所在地.宋庆龄纪念馆之大门 摄影:豌豆黄儿


      IP属地:河北3楼2005-10-17 11:22
      回复
        其于道义也甚真--友情 
         
         
         
         纳兰性德所交之友,多为困郁不得志的汉族布衣文人。这与其贵胄公子、皇帝近臣的身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而受到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注目。 

        与纳兰性德交往甚厚的有顾贞观、朱彝尊、姜宸英、严绳孙、陈维崧、张纯修、梁佩兰、秦松龄等人,他们或穷困潦倒,或抑郁失意,纳兰性德同情他们的遭遇,也爱惜他们的才学,所以他既为友人仗义疏财,又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就使其得居渌水亭成为了当时京城文人雅客齐聚之所,间接的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也发展和繁荣了清代初期的文化。 

        在纳兰性德的交游中,值得一提的是他对顾贞观的好友吴兆骞的营救。吴兆骞因受科场狱牵连远戍宁古塔,顾贞观为之作《金缕曲》二首,纳兰性德读后感叹:"山阳《思旧》,都尉《河梁》,并此而三矣。"顾贞观听后便向他求助,于是在纳兰多方奔走下,终于于五年后赎吴入关,成为一时佳话。 

        纳兰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他写给顾贞观的《金缕曲·赠梁汾》,产生了"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的轰动效应。 

        可以说,虽然属于不同的阶层,但是纳兰性德却格外重视友谊,正象他逝世后朋友的悼辞所说的那样:"其于道义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 

          

        作者:豌豆黄儿

        宋庆龄纪念馆之恩波亭(据考渌水亭原址)


        IP属地:河北4楼2005-10-17 11:23
        回复
          黄云紫塞三千里 - 业绩 
           
           
           
           纳兰性德虽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历程,却业绩颇丰。

          作为既有文才又有武功的少年贵胄,纳兰性德受到了康熙的喜爱,所以在他中进士后,并没有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被皇帝留在了身边,当了侍卫。他在担任侍卫之职时,职夜金阶、伴驾巡视,出塞北、下江南,不仅要完成守卫护驾之职,而且还要在皇帝诗兴大发时完成应制之作,足见其工作的辛苦。

          另外,由于纳兰性德伴驾走过很多地方,这就使他的诗词内容得到很大丰富,借地咏史、借物抒怀。

          在纳兰性德侍卫生涯中,最著名的是他觇梭龙。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督统郎坦等一百八十人以狩猎为名,沿黑龙江行围,达雅克萨,探敌虚实、进行侦察,为清朝而后战胜沙俄,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奠定了基础。这是纳兰性德彻底行其武将本色一次重要行动,显示了他诗魂剑胆的超凡魅力。

          在少年进学和鞍马扈从之余,纳兰性德笔耕不辍,创作和编辑了大量文集,其中有著名的《通志堂集》二十卷。而他的《侧帽》、《饮水》词集更是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清代著名词家,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更有王国维称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纳兰性德善骑射、喜书画,精赏评,通佛法,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

            

          作者:豌豆黄儿 

          纳兰墨迹(1) 提供者:叶子、豌豆黄儿


          IP属地:河北5楼2005-10-17 11:28
          回复
            顾梁汾赋“赎命词” 
             

            金庸 
             

            梁羽生兄在这随笔中连谈了三次纳兰容若,曾提到他救吴兆骞(汉槎)的事, 这个故事说起来倒也有趣,不妨比较详细的谈谈。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从小就很聪明,因之也颇为狂放骄傲。据笔记小说上说,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 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 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这话说得很不错,在封建皇朝中,名气大正是惹祸的重要原因。 

            另一部笔记中还说他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江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本为刘宋时袁淑语)旁人为之侧目。吴兆骞虽然狂放,但颇有点才气,对朋友也很有热情。吴梅村把他与陈其年、彭古晋三人合称,名之为“江左三凤凰”。吴的诗风格遒劲,当时传诵的名句有“ 山空春雨白,江迥暮潮青”,“羌笛关山千里暮,江云鸿雁万家秋”等。他的诗集叫做“秋笳集”,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他原本七子而自出精神。 
            至于他所以获罪,是为了科场事件。顺治丁酉年,他去应考举人,考中了。 

            后来发现这一场考试大有弊端,于是皇帝命考中的举人们复试一次。他学问和才气都很好,本来不成问题,但大概因为复试时气氛十分紧张,心理上大受影响, 竟然不能把文章写完。结果被判充军宁古塔。这是一件株连极广,杀人甚众的科场大案。清人入关伊始,主要是借此大杀江南人士立威。吴兆骞完全冤枉,当时名士们都很同情他,写了许多诗词给他送行,吴梅村的“季子之歌”是其中最有名的。 

            他朋友无锡顾贞观(梁汾)当时与他齐名,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顺治换了康熙,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容若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阕词给他,那就是有名的两阕“金缕曲”。第一首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捉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团栾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第二首道:“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燔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白雨斋词话”评这两词说:“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又道:“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

            纳兰容若见了这两首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陵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他知道这事不容易办,立誓要以十年的时间营救吴兆骞归来。当时也写了一阕“金缕曲”给顾梁汾,表示目前最大的努力目标只是救吴,这词结尾说:“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不久就在适当的时机中去求他父亲设法。

            有一次相国请客,他知道顾贞观素不喝酒,就斟了满满一大碗酒对他说:“你饮乾了,我就救汉槎。”顾贞观毫不踌躇的一吸而乾。明珠笑道:“我跟你开玩笑的,就算你不饮,难道我就不救他了么?”明珠出一点力,朋友们大家凑钱终于把吴兆骞赎回来。当时的人把顾贞观的两阕词称为“赎命词”。一个名叫顾忠的人写诗记这事道:“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现在看顾梁汾这两阕词,情思深切,的确感人极深,可见必须有深厚的情感,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摘自《三剑楼随笔》


            IP属地:河北6楼2005-10-17 19:43
            回复
              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 
               

              ——再谈纳兰容若的词
               

              作者:梁羽生 

              纳兰容若的词中,“愁”字用得最多,几乎十首中有七八首都有个“愁”字。可是他每一句中的愁字,都有一种新鲜的意境,随手拈几句来说,如:“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几为愁多翻自笑。”“倚栏无绪不能愁。”“唱罢秋坟愁未歇。”“一种烟波各自愁。”“天将愁味酿多情。”“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或写远方的怀念,或写幽冥的哀悼,或以景入情,或因愁寄意,都是各各不同,而且有新鲜的联想。 

              也许因为纳兰容若太善于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对他有个误解,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正如前一篇所谈过的,乃是在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而且除了“工愁善恨”之外,他也还有激昂悲愤的一面。用百剑堂主的词来说,就是还有“悲慷气,酷近燕幽”的一面! 

              纳兰容若曾救过一位犯罪被流放的朋友,这位朋友叫做吴兆腾(汉槎),也是个名士,因“科场案”受嫌,被“遗戍”关外的宁古塔,纳兰容若向父亲求情,结果将他赦回,(详见附录知今先生的“吴汉槎案的始末”。)纳兰将这件事情引为生平得意事之一,他有两句词道:“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所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纳兰容若为朋友的得救而感到欢喜,但也为朋友的遭遇而感到悲愤。他营救成功之后,寄一首词给他的另一位朋友顾梁汾报信,并抒写他心中的愤怒道: “就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休问,且休矣!”这几句词把朝中的大官们骂得好惨!竟然将他们比为一群乱吠的狗呢! 

              纳兰容若喜爱交游,他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士,可是他从不曾仗过自己的势力,替朋友谋官,他的朋友在官场中的也多不得意。例如他有一位朋友叫姜宸英的,才学很好,可是在官场中半世浮沉,始终浮不上去,最后还把官掉了。 

              他有一首词安慰他道:“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在这几句词中,他为有才能的人抱屈,也对“自古以来”压制人才的那种情况表示了不满。在这首词里,他还有几句道:“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那又是何等的高傲,他在表现朋友“不肯因人热”的“丈夫气概”中也表现了自己! 

              在君主政治的统治下,官僚们都是结党营私互相排斥的,纳兰容若最看不惯这种事情,因此在另一首送给顾梁汾的词里又道:“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蛾眉谣诼”这句典故出于屈原的离骚。屈原的离骚里有两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为善淫。”“众女”就是指那些专门爱说人坏话的小人。纳兰容若认为对那些谣诼,可以冷笑置之!不必与小人争一日之长短。这几句词表现了他的旷达,也表现了他的清傲。 

              纳兰容若的出现,在中国词坛上是一个奇迹。他以相国公子的身份,却大胆的鄙弃了贵族的生活,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人们爱拿他与李后主相比,但在这一点上,我以为他已经比李后主更跨前一步了。 

              巴尔扎克热狂于做贵族,但他的作品却尖刻的讽刺了贵族。托尔斯泰是个伯爵,但却走到农民的群中。对于有良心的作家,腐朽的环境,绝对桎梏不了他们向上的心灵。


              IP属地:河北8楼2005-10-17 19:52
              回复
                《红楼梦》中的纳兰见解
                 

                作者:王国维

                清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于是评《红楼梦》者纷然索此书之主人公之为谁,此又甚不可解者也。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综观评此书者之说,约有二种:一谓述他人之事,一谓作者自写其生平也。第一说中大抵以贾宝玉为即纳兰性德。其说要无所本。案性德《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曰: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于中好》一阕云: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 

                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红楼之字凡三见,而云梦红楼者一。又其《亡妇忌日作-金缕曲》一阕其首三句云: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葬花二字始出于此。然则《饮水集》与《红楼梦》之间稍有文字之关系,世人以宝玉为即纳兰侍卫者殆由于此。然诗人与小说家之用语其偶合者固不少,苟执此例以求《红楼梦》之主人公,吾恐其可以傅合者断不止容若一人而已。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 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者也。 

                至谓《红楼梦》一书为作者自道其生平者,其说本于此书第一回“竟不如我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一语,信如此说,则唐旦之《天国喜剧》,可谓无独有偶者矣。然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遇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且此问题实为美术之渊源之问题相关系。如谓美术上之事非局中人不能道,则其渊源必全存于经验而后可。夫美术之源出于先天抑由于经验,此西洋美学上至大之问题也。叔本华之论此问题也最为透辟,兹援其说以结此论。其言(此论本为绘画及雕刻发,然可通之于诗歌小说)曰: 

                人类之美之产于自然中者,必由下文解释之:即意志于其客观化之最高级(人类)中,由自己之力与种种之情况而打胜下级(自然力)之抵抗,以占领其物质。且意志之发现于高等之阶级也,其形式必复杂。即以一树言之,乃无数之细胞合而成一系统者也。其阶级愈高,其结合愈复。人类之身体,乃最复杂之系统也。各部份各有一特别之生活,其对全体也则为隶属,其互相对也则为同僚,互相调和以为其全体之说,明不能增也,不能减也,能如此者则谓之美,此自然中不得多见者也。顾美之于自然中如此,于美术中则何如?或有以美术家为模仿自然者,然彼苟无美之预想存于经验之前,则安从取自然中完全之物而模仿之?又以之与不完全者相区别哉?且自然亦安得时时生一人焉,于其各部份皆完全无缺哉?或又谓美术家必先于人之肢体中观美丽之各部份,而由之以构成美丽之全体。此又大愚不灵之说也。即令如此,彼又何自知美丽之在此部份而非彼部份哉? 

                故美之知识,断非自经验的得之,即非后天的,而常为先天的,即不然,亦必其一部份常为先天的也。吾人于观人类之美后始认其美,但在真正之美术家,其认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此由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也。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想。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伴以非常之巧力。彼于特别之物中。认全体之理念,遂解自然之嗫嚅之言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语自然曰: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也。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心将应之曰: 

                是唯如是,故希腊之天才能发见人类之美之形式,而永为万世雕刻家之模范。唯如是,故吾人对自然于特别之境遇中所偶然成功者而得认其美。此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美术也,则为实际的。 

                何则?此与后人中所与之自然物相合故也。如此美术家先天中有美之预想,而批评家于后天中认识之,此由美术家及批评家乃自然之自身之一部,而意志于此客观化者也。哀姆攀独克尔曰:“同者唯同者知之。”故唯自然能知自然,唯自然能言自然,则美术家有自然之美之预想,固自不足怪也。 

                芝诺芬述苏格拉底之言曰:希腊人之发见人类之美之理想也由于经验,即集合种种美丽之部份,而于此发见一膝,于彼发见一臂。此大谬之说也。 

                不幸而此说又蔓延于诗歌中。即以狄斯丕尔言之,谓其戏剧中所描写之种种之人物,乃其一生之经验中所观察者,而极其全力以模写之者也。然诗人由人性之预想而作戏曲小说,与美术家之中美之预想而作绘画及雕刻无以异,唯两者于其创造之途中必须有经验以为之补助夫然,故其先天中所已知者,得唤起而入于明晰之意识而后表出之,事乃可得而能也。(叔氏《意志及观念之世界》第一册第二百八十五页至二百八十九页) 

                由此观之,则谓《红搂梦》中所有种种之人物,种种之境遇,必本于作者之经验。则雕刻与绘画家之写人之美也,必此取一膝、彼取一臂而后可,其是与非不待知者而决矣。读者苟玩前数章之说,而知《红搂梦》之精神与其美学伦理学上之价值,则此种议论自可不生。苟知美术之大有造于人生,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我国人之所聚讼者,乃不在此而在彼,此足以见吾国人之对此书之兴味之所在,自在彼而不在此也,故为破其惑如此。


                IP属地:河北9楼2005-10-17 19:53
                回复
                  京华何处渌水亭 
                   

                  康熙十八年,北京北城一座大红门的高楼里,友人聚会,品茗饮酒。来的有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

                  、秦松龄。主人纳兰容若特别高兴。这些客人都是天下知名的俊杰,但大都困厄不达,有的狂放不羁,至今还

                  是个布衣。只因今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这些人被推荐出来。主人和他们情谊不浅,特别让客人来到他喜爱

                  的渌水亭畔倚着红栏杆观赏南边不远湖里盛开的荷花。酒吃得有些沉醉了,主人请客人乘兴填词。

                  维崧写:“分明一幅江南景,恰是凤城深处,野蔓罗罗,嫩晴历历,扑到空香万缕。”彝尊写:“林渊锦镜,

                  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林木环绕,晴空满湖,绿水中闪现朵朵红莲,分外耀

                  眼;和风中几个鹭鸶悠闲地游来游去,衬映着远处青翠的西山,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江南景色。 

                  这个渌水亭,姜宸英曾写它:“散漫杨花雪满堤,停船只在画廊西。”而顾贞观、吴兆骞也常来。顾贞观作容

                  若家庭教师,写给远戍宁古塔吴兆骞的“金缕曲”,容若看了十分感动,设法营救吴兆骞回京,吴也来他家住

                  。这个文坛佳话使渌水亭成为文学胜地。更有人把它看作《红楼梦》的大观园。容若父亲明珠是康熙朝权相,

                  因平定三藩和康熙帝意见一致,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容若惴惴不安于富贵华胄的家势,他写:

                  “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早期红学者以此说《红楼梦》写明珠家事,贾宝玉即纳兰容若。

                  这样,明珠的府第也当作石头记的大观园了。如《燕市贞明录》如是说。渌水亭又在哪里? 

                  近年出版新书出现了分歧。一是根据礼亲王昭梿的《啸亭杂录》说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北岸,系明珠宅。净业湖

                  即今天的什刹海后海,成亲王府后即光绪父亲醇亲王新府,老北京人叫七爷府。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的《饮水

                  词》附录纳兰容若年谱,年谱作者张任政慕爱《饮水词》,曾在民国十九年走访容若后人,并实地访寻醇王府

                  ,说“近质于日人,余因原田氏之介,始得一履其地。宅之西偏有园,宽可六七亩,亭、榭、泉、石虽历有改

                  置,无复旧观。而先生读书之所,以及宾从吟宴之地,度即在兹。有余慕矣。” 

                  老先生走访有助于判明渌水亭的所在,醇王府的西偏,正是今天的宋庆龄纪念馆。这是对的。结合容若自己写

                  的“予家象近魁三,天临尺五。墙近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湟漾。”“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

                  ”不是门对着什刹海北倚北城的城墙。 

                  又有人把渌水亭写在北京西郊玉泉山下。如中州书画社的《清词选》。它导源于乾隆后期刊刻的《宸垣识略》

                  ,书中吴长元引用朱彝尊在这次聚会上所作《台城路·渌水亭观荷》的词“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

                  ”彝尊不过说什刹海的水是从玉泉山裂帛湖远远流来,吴长元就说“渌水亭在玉泉山麓,大学士明珠别墅”,

                  显然是错了。这一错影响不小,许多注释也错了。 

                  吴长元还记“自怡园在海淀,大学士明珠别墅”。这是有的。作容若弟弟揆叙老师的查慎行,曾写“相国明公

                  新筑别业于海淀傍,既度地矣,邀余同游,诗以纪之”,这诗作于丁卯即康熙二十六年,容若早已故去。这个

                  自怡园,查慎行后累有诗写它,后来并入圆明三园之一的长春园。


                  IP属地:河北10楼2005-10-17 19:57
                  回复
                    2


                    12楼2005-10-17 21:08
                    回复
                      3


                      13楼2005-10-17 21:09
                      回复
                        4


                        14楼2005-10-17 21:09
                        回复
                          5


                          15楼2005-10-17 21:10
                          回复
                            一楼的画像不太象纳兰容若。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纳兰曾在康熙帝身边共事,曹寅写过“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的句子。 楞伽山人是纳兰性德的号,从曹诗中可知纳兰的确是位佳公子,大概也只有他才当得上“玉树临风”四个字的


                            16楼2005-10-18 11:25
                            回复
                              • 221.233.18.*
                              是啊,想象中纳兰容若应该是气度翩翩的年轻公子,他只有31岁就去世了,怎么画像看起来有点老呢


                              17楼2005-10-20 15: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