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庄村位于安丘市城南17公里处,央赣路,沂胶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官庄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官庄原名四泉官庄,因为村庄原来大村庄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各有一个泉子而得名,而“官庄”的来历确有一些传说。
一说东周战国时期,该村北岭筑一烟墩,战时在烟墩上放烟火传递信息所用,因为有烟墩,战时官员常骑马来本村驻留,官府便在此设一驿站,自此该村便有“官庄驿”之称。
一说古时官府令民于此垦荒屯粮,由官府直接管辖,免交赋税,故名官庄(无官不敢叫官庄)。
传说最普遍的是明朝该村出了姓曹的吏部天官(正二品),故将该村改名官庄。
到了清朝年间,该村出了个叫“尹胖孩子”的大善家,非常富有,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土地都是他家的,经常接济乡邻,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开仓放粮,人送外号“大善人”。故百姓就把官庄称为“尹家官庄”。
官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有古建筑南阁子、北阁子高耸于官庄大街的两端,远近闻名。该建筑修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气势宏伟,设计精巧,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一大奇观。北阁子的上面有三尊神像,正中是周文昌,所以该阁又称文昌阁。左边是聋神,右边是哑神,相传这两位神仙是文昌的两个徒弟。文昌阁东南角有个魁星楼,魁星左手托一个墨斗,右手执一支毛笔,形似御笔点状元。下边有一间大庙一间小庙。大庙里有三尊神像,居中是关公,周仓和关平左右护卫;小庙里 是文殊、菩萨、光发三尊神像。人物各异栩栩如生。南阁距北阁了一华里,也叫三元阁。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日本鬼子的枪击炮轰,解放后只剩断壁残垣,到五八年大跃进时已逐渐地无了踪迹。据老人们讲,当时砸神像时,在文昌神的肚子时还发现了曹天官的亲笔书,该书专门记载南北阁的修建过程,后来传到官庄籍进士李言蔼手中,后失传。
李言蔼是继曹天官之后官庄出的最有影响的名人,因在家排行老八,人称“八进士”。光绪三十年及第,任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其父李墨林,字翰卿,岁贡,侯选训导署昌邑县教谕,也是一位博学之士。
官庄全村共600户,2660口人,耕地面积4100亩,是安丘南部大村之一。东部洼地盛产大蒜,历史悠久,所产大蒜闻名全国,远销海内外,所以有“金辉渠、银祖管,不如官庄和土山,中窝庙后结金瓜,不如官庄小东洼”之说,可见官庄东洼大蒜闻名遐迩。近几年官庄东洼大蒜更是发展成了官庄镇的龙头产业, 种植大蒜使官庄人走上了富裕路,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官庄原名四泉官庄,因为村庄原来大村庄的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各有一个泉子而得名,而“官庄”的来历确有一些传说。
一说东周战国时期,该村北岭筑一烟墩,战时在烟墩上放烟火传递信息所用,因为有烟墩,战时官员常骑马来本村驻留,官府便在此设一驿站,自此该村便有“官庄驿”之称。
一说古时官府令民于此垦荒屯粮,由官府直接管辖,免交赋税,故名官庄(无官不敢叫官庄)。
传说最普遍的是明朝该村出了姓曹的吏部天官(正二品),故将该村改名官庄。
到了清朝年间,该村出了个叫“尹胖孩子”的大善家,非常富有,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土地都是他家的,经常接济乡邻,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开仓放粮,人送外号“大善人”。故百姓就把官庄称为“尹家官庄”。
官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有古建筑南阁子、北阁子高耸于官庄大街的两端,远近闻名。该建筑修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气势宏伟,设计精巧,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一大奇观。北阁子的上面有三尊神像,正中是周文昌,所以该阁又称文昌阁。左边是聋神,右边是哑神,相传这两位神仙是文昌的两个徒弟。文昌阁东南角有个魁星楼,魁星左手托一个墨斗,右手执一支毛笔,形似御笔点状元。下边有一间大庙一间小庙。大庙里有三尊神像,居中是关公,周仓和关平左右护卫;小庙里 是文殊、菩萨、光发三尊神像。人物各异栩栩如生。南阁距北阁了一华里,也叫三元阁。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日本鬼子的枪击炮轰,解放后只剩断壁残垣,到五八年大跃进时已逐渐地无了踪迹。据老人们讲,当时砸神像时,在文昌神的肚子时还发现了曹天官的亲笔书,该书专门记载南北阁的修建过程,后来传到官庄籍进士李言蔼手中,后失传。
李言蔼是继曹天官之后官庄出的最有影响的名人,因在家排行老八,人称“八进士”。光绪三十年及第,任度支部制用司主事。其父李墨林,字翰卿,岁贡,侯选训导署昌邑县教谕,也是一位博学之士。
官庄全村共600户,2660口人,耕地面积4100亩,是安丘南部大村之一。东部洼地盛产大蒜,历史悠久,所产大蒜闻名全国,远销海内外,所以有“金辉渠、银祖管,不如官庄和土山,中窝庙后结金瓜,不如官庄小东洼”之说,可见官庄东洼大蒜闻名遐迩。近几年官庄东洼大蒜更是发展成了官庄镇的龙头产业, 种植大蒜使官庄人走上了富裕路,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