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就电视剧剧情本身论,与相关历史无关。
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位,他的优势就在于是活着的公子中之嫡长,对于遵循礼法的大臣们来说,他就是天然的魏王继承人,如果魏王不立曹丕为世子,无论以立贤还是立能为论都会被这些臣子扣上弃长立爱的帽子。而这些人支持曹丕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但又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允许曹操乾纲独断,看人物谱系,这些严守礼法的大臣也多是或明或暗以汉臣自居的仁人君子,他们大多数虽然是有能为者,也清楚魏王强势天子衰微的客观事实具有现实合理性,但他们就是迈不过这道坎,就是觉得曹操以下欺上只手遮天,但或迫于威势或源于对时局的理性分析,他们无法在军政事务上逢曹必反,这时曹操立世子的问题就成了他们可以肆无忌惮集中火力挫曹操锐气的发泄管道,在他们看来没有比在曹操继承人这种半国事半家事的问题上扭转曹操既定方案更能一吐胸中闷气的事情了(而且以礼法为据还可规避风险)。然而,他们都不懂曹操,更没明白曹操选曹植(包括最初选曹冲)的根本原因和用意,他们咬死了曹操这么做就是立爱,就算他们最初也可能理性分析过二者优劣,但借口说千遍万遍大概最后自己也相信那就是事实了。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曹操选择曹植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电视剧里通过人物之口已经否定了是因为曹植文采华丽这一点了,那么是因为曹植恣意而行赤子之诚吗?似乎是但又不完全像。那么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曹操需要一个可以为自己正名的继承人,真相就是曹操虽然已经被命运推到了人生巅峰距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但是曹操的初衷其实并未改变。他对关于自己最得意之评语就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多少人能体会他为何为这句评语得意?其实这句评语分上下句,曹操为下句所得意,因为这是对他个人能力最大的褒奖(能在乱世中披荆斩浪),而上句才是他内心深处的人生抱负。然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曹操进封魏王加九锡后在众多礼教君子心中就必然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算曹操再怎么向往治世之能臣,也无可改变地变成士族眼中的乱世奸雄,曹操也心知有生之年无力扫平宇内了,就更不要提还政天子,他想求周公之名只能寄希望于继承者。论能力,曹丕、曹植都具备实现一统的可能,但是只有曹植才有可能在一统之后还政汉家,所以曹操要弃长立贤,他要这后世之贤为他正今世之名呀,可叹这些礼教汉臣目光狭隘,完全没有看透丕、植二人的根本区别,是他们执拗地阻碍曹植晋位之路才保住了曹丕的世子之位,也从而决定了汉室的灭亡。
总体说,曹丕、曹植分别代表曹操的赤诚和诡谲,曹丕阴鸷尤甚其父,而曹植对仁德的坚守总能让曹操看到那个逝去的自己。曹操倾向于曹植,源于曹操不忘初心,曹操最终选择曹丕是礼教臣子们替曹操做了一个最无奈的选择,所以在这一刻曹操终究不会成为周公,所以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必定会成为“文王”。而曹丕即位后为了报答这些士族,一改曹操在时推行的唯才是举而改为对士族有利的九品中正制,这不仅直接断送了曹魏的根基也使中原王朝实际上出现了政治退化,直到南北朝东晋被刘裕推翻之后,寒门精英政治才重新回归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此时华夏文明已经是五胡乱华后的劫后余生了。
曹丕与曹植争世子位,他的优势就在于是活着的公子中之嫡长,对于遵循礼法的大臣们来说,他就是天然的魏王继承人,如果魏王不立曹丕为世子,无论以立贤还是立能为论都会被这些臣子扣上弃长立爱的帽子。而这些人支持曹丕还有一个不能说出口但又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允许曹操乾纲独断,看人物谱系,这些严守礼法的大臣也多是或明或暗以汉臣自居的仁人君子,他们大多数虽然是有能为者,也清楚魏王强势天子衰微的客观事实具有现实合理性,但他们就是迈不过这道坎,就是觉得曹操以下欺上只手遮天,但或迫于威势或源于对时局的理性分析,他们无法在军政事务上逢曹必反,这时曹操立世子的问题就成了他们可以肆无忌惮集中火力挫曹操锐气的发泄管道,在他们看来没有比在曹操继承人这种半国事半家事的问题上扭转曹操既定方案更能一吐胸中闷气的事情了(而且以礼法为据还可规避风险)。然而,他们都不懂曹操,更没明白曹操选曹植(包括最初选曹冲)的根本原因和用意,他们咬死了曹操这么做就是立爱,就算他们最初也可能理性分析过二者优劣,但借口说千遍万遍大概最后自己也相信那就是事实了。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曹操选择曹植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电视剧里通过人物之口已经否定了是因为曹植文采华丽这一点了,那么是因为曹植恣意而行赤子之诚吗?似乎是但又不完全像。那么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曹操需要一个可以为自己正名的继承人,真相就是曹操虽然已经被命运推到了人生巅峰距离君临天下仅一步之遥,但是曹操的初衷其实并未改变。他对关于自己最得意之评语就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多少人能体会他为何为这句评语得意?其实这句评语分上下句,曹操为下句所得意,因为这是对他个人能力最大的褒奖(能在乱世中披荆斩浪),而上句才是他内心深处的人生抱负。然而,奉天子以令不臣在曹操进封魏王加九锡后在众多礼教君子心中就必然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算曹操再怎么向往治世之能臣,也无可改变地变成士族眼中的乱世奸雄,曹操也心知有生之年无力扫平宇内了,就更不要提还政天子,他想求周公之名只能寄希望于继承者。论能力,曹丕、曹植都具备实现一统的可能,但是只有曹植才有可能在一统之后还政汉家,所以曹操要弃长立贤,他要这后世之贤为他正今世之名呀,可叹这些礼教汉臣目光狭隘,完全没有看透丕、植二人的根本区别,是他们执拗地阻碍曹植晋位之路才保住了曹丕的世子之位,也从而决定了汉室的灭亡。
总体说,曹丕、曹植分别代表曹操的赤诚和诡谲,曹丕阴鸷尤甚其父,而曹植对仁德的坚守总能让曹操看到那个逝去的自己。曹操倾向于曹植,源于曹操不忘初心,曹操最终选择曹丕是礼教臣子们替曹操做了一个最无奈的选择,所以在这一刻曹操终究不会成为周公,所以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必定会成为“文王”。而曹丕即位后为了报答这些士族,一改曹操在时推行的唯才是举而改为对士族有利的九品中正制,这不仅直接断送了曹魏的根基也使中原王朝实际上出现了政治退化,直到南北朝东晋被刘裕推翻之后,寒门精英政治才重新回归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此时华夏文明已经是五胡乱华后的劫后余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