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禁区的突破
——神经外科成功为11岁儿童切除脑干巨大脂肪瘤
2017年7月13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在小谢同学一家人来说却是紧张焦虑而又热切期盼的一天,因为小谢同学要在这一天与折磨自己十余年的病魔做一次殊死的搏斗。而为了帮助这个年仅11岁的孩子打赢这场战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王贵怀主任带领他的团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一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日子。
一、天妒英才
小谢同学今年才11岁,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小谢就读的小学里,他可是大大的有名,在今年上半年刚刚结束的湖南省作文比赛中,小谢同学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是全校闻名的“小才子”。不仅文采出众,小谢同学还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上学以来,获奖无数,奖状满墙。然而在荣誉的背后,小谢同学付出了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为他还是一个肿瘤患者。是的,你没听错,年仅11岁的小谢同学身患肿瘤疾病,而且这个疾病已经纠缠了他11年了。
在小谢同学出生后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亲就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对劲,他的四肢肌肉略显僵硬,手脚活动特别少,不像别的小婴儿总是喜欢手舞足蹈。于是父母亲就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去检查,医生认为小谢患上了“中枢性协调障碍”,并给予肢体功能锻炼等系统的康复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当小谢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亲发现康复治疗似乎并没有起效,孩子的手脚活动还是很少,而且这时候的小谢还不能完成抬头、翻身等基本的动作。不放心的父母亲随即把孩子带到省级医院就诊并做了详细检查。当孩子的核磁共振结果出来时,白纸黑字上刺眼的“肿瘤”两个字瞬间击垮了年轻的父母亲。
核磁共振显示在小谢同学的延髓到颈髓的背侧,长着一个巨大的脂肪瘤。这个脂肪瘤上端长在脑干起始部位,下端延伸到了颈髓的最末端,约有250px长,前方还与脑干和颈髓紧密粘连,并且把正常的脑干和颈髓向前挤压,几乎呈纸片样。接诊的神经外科医生看着仅仅6个月大的孩子,再看看巨大的脂肪瘤,束手无策。首先,肿瘤生长的部位侵犯了脑干和颈髓,属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因为脑干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等重要的生命功能,而颈髓管理着颈部以下所有肌肉的活动,这两个位置如果发生轻微的损伤,就会导致呼吸心率骤停,四肢瘫痪,病人可能丧失生命,或者高位截瘫而终生卧床。其次,当时的小谢仅仅6个月大,身体条件根本无法承受一次重大的手术。无奈的父母亲只能带着小谢离开当地医院,辗转至上海、北京等多家医院求医,但接诊的医生在看到年幼的孩子和巨大的肿瘤之后,都表示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极高。
父母亲只好带着小谢回家继续抚养,而小谢的表现也没有让父母亲失望。尽管小谢的四肢僵硬,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孩子,但是他始终顽强的生长。疾病的折磨没有打消他生活和求知的热情。上学后的小谢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学习勤奋刻苦,敏于思考,尤其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小小年纪就已多次获奖,是学校的小明星。在小谢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也多次带他各方求医。随着小谢同学身体的长高长大,他的肿瘤也随之生长,因此手术的风险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小谢的治疗似乎看不到希望了。
二、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小谢一家因为治疗无望而灰心的时候,小谢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今年的3月份,小谢突发高热,经过积极治疗,发烧很快就好转了,可是小谢的四肢活动突然变差了。原先还能握笔写字,独立行走,现在双手无力,无法握笔,双腿肌张力明显增高,站立或举步时抖动加重,无法独立行走,无奈的小谢只能含泪暂时办理了休学。父母亲再次带着小谢来到北京求医,这次他们打定主意背水一战。可是几位接诊的专家仍然在评估了小谢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后拒绝了他们。
总算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一次就诊过程中,小谢的父母亲无意中从病友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的王贵怀主任,得知他在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领域中是权威的专家,曾经为一名15岁的孩子切除了长达650px的髓内肿瘤,无论经验还是技术都是业内翘楚,小谢一家再次燃起了新的希望。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门诊诊室里,小谢一家人终于见到了王贵怀主任。王主任在详细了解小谢的病情后,对小谢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反复阅读他历年来的就诊病历和磁共振图片,随即他首先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可以给你做手术”,给小谢一家坚定了积极治疗的信念,随后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把小谢的病情、手术的方法、风险、手术的预期目标、可能的并发症等等向小谢及其父母做了详细的说明。王贵怀主任儒雅的学者风范,缜密的医学思维,贴心的人文关怀,给了小谢父母极大的信心,也让性格早熟的小谢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三、我们并肩战斗
在王主任的关心下,小谢很快住进了医院,开始接受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从检查结果来看,小谢的病情不容乐观,他的呼吸功能、四肢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也意味着手术以后极有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截瘫或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但正是这样的病情,越是激发了整个团队完成手术,战胜病魔的决心。手术前,王贵怀主任多次来到小谢的床边,通过亲切的交谈来打消孩子和家长的顾虑,坚定他们积极治疗的信心,尤其是当他说”无论怎么困难,我们并肩战斗“的时候,小谢一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安慰。
7月13日,小谢被推进了手术室,战斗开始了。麻醉后,医生首先给他连接电生理监测仪,方便医生在手术当中实时的监测脊髓功能的变化。随后医生通过背部正中的手术切口逐步将病变的脊髓显露出来。显微镜下,王贵怀主任轻轻打开背侧的硬脊膜,黄色的脂肪瘤就迫不及待的向外膨胀,这充分说明病变节段的椎管内压力非常高。充分暴露肿瘤后,由于脂肪瘤的膨胀明显占据了全部视野,王贵怀主任转变手术策略,他和郭毅主任相互配合,用宝石激光和超声吸引器交替切割和乳化脂肪瘤,逐步的将大块儿的脂肪取了下来。在提起并切割脂肪瘤的过程中,王主任通过荧光造影的技术密切关注着脊髓的形态和变化,小心寻找脂肪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限和过渡,尽最大可能避免损伤脊髓。最终,经过近4个小时的显微镜下操作,王贵怀主任将折磨小谢十余年的脂肪瘤做了近全切除。令人惊喜的是,脂肪瘤切除后,小谢的电生理监测上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原先无法监测到的电信号在切除肿瘤后出现了微弱的波幅,说明脊髓的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手术后,小谢回到了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王贵怀主任始终牵挂着这个孩子,当小谢从麻醉中清醒过来时,王主任第一时间来到孩子的病床前,亲切的安慰孩子,当看到孩子的四肢全部能动,而且肌肉力量与术前相比基本没有损失的时候,王贵怀主任悬着的心才终于踏实下来。当小谢的父母从王贵怀主任那里听到孩子的情况后,激动的难以言表,眼中闪动着泪光,他们通过一叠声的“谢谢”来向王主任表达感激和敬意。
据王贵怀主任介绍,椎管内脂肪瘤多数是先天性的,一般生长在腰骶部。像小谢这样长在脑干和高位颈髓的非常少见。此类肿瘤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来治疗。手术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小谢还要接受系统且长期的康复训练,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肿瘤是否有复发。但成功的第一步,给了小谢和家人坚定的信心和巨大的希望。相信在王贵怀主任医师和他的医疗团队的保护下,小谢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好。
——神经外科成功为11岁儿童切除脑干巨大脂肪瘤
2017年7月13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在小谢同学一家人来说却是紧张焦虑而又热切期盼的一天,因为小谢同学要在这一天与折磨自己十余年的病魔做一次殊死的搏斗。而为了帮助这个年仅11岁的孩子打赢这场战斗,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王贵怀主任带领他的团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一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日子。
一、天妒英才
小谢同学今年才11岁,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小谢就读的小学里,他可是大大的有名,在今年上半年刚刚结束的湖南省作文比赛中,小谢同学获得了小学组特等奖,是全校闻名的“小才子”。不仅文采出众,小谢同学还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上学以来,获奖无数,奖状满墙。然而在荣誉的背后,小谢同学付出了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因为他还是一个肿瘤患者。是的,你没听错,年仅11岁的小谢同学身患肿瘤疾病,而且这个疾病已经纠缠了他11年了。
在小谢同学出生后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亲就发现这个孩子有点不对劲,他的四肢肌肉略显僵硬,手脚活动特别少,不像别的小婴儿总是喜欢手舞足蹈。于是父母亲就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去检查,医生认为小谢患上了“中枢性协调障碍”,并给予肢体功能锻炼等系统的康复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当小谢6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亲发现康复治疗似乎并没有起效,孩子的手脚活动还是很少,而且这时候的小谢还不能完成抬头、翻身等基本的动作。不放心的父母亲随即把孩子带到省级医院就诊并做了详细检查。当孩子的核磁共振结果出来时,白纸黑字上刺眼的“肿瘤”两个字瞬间击垮了年轻的父母亲。
核磁共振显示在小谢同学的延髓到颈髓的背侧,长着一个巨大的脂肪瘤。这个脂肪瘤上端长在脑干起始部位,下端延伸到了颈髓的最末端,约有250px长,前方还与脑干和颈髓紧密粘连,并且把正常的脑干和颈髓向前挤压,几乎呈纸片样。接诊的神经外科医生看着仅仅6个月大的孩子,再看看巨大的脂肪瘤,束手无策。首先,肿瘤生长的部位侵犯了脑干和颈髓,属于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因为脑干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等重要的生命功能,而颈髓管理着颈部以下所有肌肉的活动,这两个位置如果发生轻微的损伤,就会导致呼吸心率骤停,四肢瘫痪,病人可能丧失生命,或者高位截瘫而终生卧床。其次,当时的小谢仅仅6个月大,身体条件根本无法承受一次重大的手术。无奈的父母亲只能带着小谢离开当地医院,辗转至上海、北京等多家医院求医,但接诊的医生在看到年幼的孩子和巨大的肿瘤之后,都表示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极高。
父母亲只好带着小谢回家继续抚养,而小谢的表现也没有让父母亲失望。尽管小谢的四肢僵硬,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孩子,但是他始终顽强的生长。疾病的折磨没有打消他生活和求知的热情。上学后的小谢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学习勤奋刻苦,敏于思考,尤其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小小年纪就已多次获奖,是学校的小明星。在小谢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也多次带他各方求医。随着小谢同学身体的长高长大,他的肿瘤也随之生长,因此手术的风险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小谢的治疗似乎看不到希望了。
二、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小谢一家因为治疗无望而灰心的时候,小谢的病情又突然恶化了。今年的3月份,小谢突发高热,经过积极治疗,发烧很快就好转了,可是小谢的四肢活动突然变差了。原先还能握笔写字,独立行走,现在双手无力,无法握笔,双腿肌张力明显增高,站立或举步时抖动加重,无法独立行走,无奈的小谢只能含泪暂时办理了休学。父母亲再次带着小谢来到北京求医,这次他们打定主意背水一战。可是几位接诊的专家仍然在评估了小谢的病情和手术风险后拒绝了他们。
总算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一次就诊过程中,小谢的父母亲无意中从病友的交谈中了解到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的王贵怀主任,得知他在脊柱脊髓疾病的治疗领域中是权威的专家,曾经为一名15岁的孩子切除了长达650px的髓内肿瘤,无论经验还是技术都是业内翘楚,小谢一家再次燃起了新的希望。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门诊诊室里,小谢一家人终于见到了王贵怀主任。王主任在详细了解小谢的病情后,对小谢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反复阅读他历年来的就诊病历和磁共振图片,随即他首先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可以给你做手术”,给小谢一家坚定了积极治疗的信念,随后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把小谢的病情、手术的方法、风险、手术的预期目标、可能的并发症等等向小谢及其父母做了详细的说明。王贵怀主任儒雅的学者风范,缜密的医学思维,贴心的人文关怀,给了小谢父母极大的信心,也让性格早熟的小谢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三、我们并肩战斗
在王主任的关心下,小谢很快住进了医院,开始接受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从检查结果来看,小谢的病情不容乐观,他的呼吸功能、四肢肌肉活动和感觉功能、大小便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也意味着手术以后极有可能发生呼吸衰竭、截瘫或大小便失禁等并发症。但正是这样的病情,越是激发了整个团队完成手术,战胜病魔的决心。手术前,王贵怀主任多次来到小谢的床边,通过亲切的交谈来打消孩子和家长的顾虑,坚定他们积极治疗的信心,尤其是当他说”无论怎么困难,我们并肩战斗“的时候,小谢一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安慰。
7月13日,小谢被推进了手术室,战斗开始了。麻醉后,医生首先给他连接电生理监测仪,方便医生在手术当中实时的监测脊髓功能的变化。随后医生通过背部正中的手术切口逐步将病变的脊髓显露出来。显微镜下,王贵怀主任轻轻打开背侧的硬脊膜,黄色的脂肪瘤就迫不及待的向外膨胀,这充分说明病变节段的椎管内压力非常高。充分暴露肿瘤后,由于脂肪瘤的膨胀明显占据了全部视野,王贵怀主任转变手术策略,他和郭毅主任相互配合,用宝石激光和超声吸引器交替切割和乳化脂肪瘤,逐步的将大块儿的脂肪取了下来。在提起并切割脂肪瘤的过程中,王主任通过荧光造影的技术密切关注着脊髓的形态和变化,小心寻找脂肪瘤与脊髓之间的界限和过渡,尽最大可能避免损伤脊髓。最终,经过近4个小时的显微镜下操作,王贵怀主任将折磨小谢十余年的脂肪瘤做了近全切除。令人惊喜的是,脂肪瘤切除后,小谢的电生理监测上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原先无法监测到的电信号在切除肿瘤后出现了微弱的波幅,说明脊髓的功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手术后,小谢回到了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王贵怀主任始终牵挂着这个孩子,当小谢从麻醉中清醒过来时,王主任第一时间来到孩子的病床前,亲切的安慰孩子,当看到孩子的四肢全部能动,而且肌肉力量与术前相比基本没有损失的时候,王贵怀主任悬着的心才终于踏实下来。当小谢的父母从王贵怀主任那里听到孩子的情况后,激动的难以言表,眼中闪动着泪光,他们通过一叠声的“谢谢”来向王主任表达感激和敬意。
据王贵怀主任介绍,椎管内脂肪瘤多数是先天性的,一般生长在腰骶部。像小谢这样长在脑干和高位颈髓的非常少见。此类肿瘤目前只能通过手术来治疗。手术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未来小谢还要接受系统且长期的康复训练,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肿瘤是否有复发。但成功的第一步,给了小谢和家人坚定的信心和巨大的希望。相信在王贵怀主任医师和他的医疗团队的保护下,小谢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