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在这个层面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顺滑,一个是清晰,两个指标互相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为信号标准没有那么高,尤其是有线电视信号(网络视频不在讨论之列,太差),电视上播运动图像时会表现得一窜一窜的,同时有闪烁感。为了让它看起来顺滑一些,就在两幅图像之间用MEMC算法加一幅或几幅图像,让屏幕中运动的物体动得更连贯,也因为多插进了几幅图,闪烁感更低。但由于MEMC预测算法的局限性,还有内置芯片运算能力的局限性,插入的图像细节都有不通程度的丢失,图像就有一定的糊化,最明显的表现是足球比赛的场景,草地不移动时细节很好,一移动,就糊了。
这种糊化除了插图像内容不清晰的原因,还有液晶响应速度不很好的原因,即使是120HZ的屏,实际刷新也有个渐变过程,这种渐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糊化。为了抵抗这种糊化,液晶电视可以在两幅图像交替之间把背光关闭,让人眼看不到这种渐变,这样,图像看上去会比原来清晰,但是因为间断关闭背光,会导致明显的图像亮度下降(和常开背光比),同时,出现闪烁感;同样的图像内容,图像的窜动感也会微增。但这种设置下看足球时,草地会变得清晰些和少丢失细节(和不插黑背光相比)。
就液晶电视,总体来说:
60HZ屏,不插图像,不插黑帧的动态清晰度较差,亮度正常,顺滑较佳,拖尾可察;
60HZ屏,不插图像、直接插黑帧的动态清晰度最好,但亮度降低,顺滑最差,拖尾不明显;
120HZ屏,插图像、不插黑帧动态清晰度最差,亮度正常,顺滑最佳,无可察拖尾;
120HZ屏,插图像、插黑帧动态清晰度较好,亮度降低,顺滑一般,无可察拖尾。
实际电视内部的处理,技术上要比这个复杂,上面只是就一般原理简单说说。
机器档次高的,对应的屏幕刷新率较高,运动补偿算法和能力也高,组合起来会有较多的可选设置,提升也较明显。档次低的,设置有限,运动补偿效果也会比较弱。
所谓的黑科技,都是对劣化或者规格太低的信号进行优化,但是,每一项都有副作用,都会导致图像其他方面的劣化。这种优化对劣质信号来说,收益>>劣化,可取;对优质信号来说,大部分黑科技的收益<<劣化,不能随信号规格自动关掉的设置,应该在看优质信号时手动关掉。在所有黑科技里,个人认为motionflow可以一直开着,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节目内容选择合适的设置,始终开着益处大于劣化。
每个人看电视时,并非采用标准的画质评价标准,而是各有各的路数,各有各的偏好,这方面实际上也没必要统一,选入自己眼的设置方式即可,无需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