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应科考 梁颢蟾宫折桂 施才华 荣膺治国重臣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f769c4ef6039245a1b5e107b795a4a8/6b4a2d6d55fbb2fbcfae3291454a20a44423dcd4.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ed54e6ca3ec8a13141a57e8c7019157/9df5e3deb48f8c547d17afac30292df5e2fe7f95.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4d792605d2c11dfded1bf2b53266255/afb2edfaaf51f3de5281ece79eeef01f3b2979a2.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ecbf07073310a55c424defc87474387/f4f800385343fbf20beccca0ba7eca8067388f91.jpg)
五十六世祖文度公虽然不到三十岁就早逝了,但他却留下四个儿子,由其父亲梁通和弟弟们代为抚养,大概是遗传因子所起的作用,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大儿子梁蒙幼时因病夭折;二儿子梁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考中进士,可惜命短,脱下布衣、刚换上官袍就逝世了;三儿子梁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著作郎(编修国史的官员),后来又担任了青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地市级的行政长官)。梁颢是老四,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由于在他两岁时,父亲就故去,所以懂事特别早,八九岁时就由于知礼仪、讲诚信,在历史上留下“梁颢还书”的千古佳话,成为历代教育世人诚实守信的典范。
故事讲的是梁颢幼时特别喜好读书,同时又非常节俭,不愿意让抚养他的叔父花钱为他买书,总是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有一年冬天,梁颢刚借到一本好书,讲好两天后还,可是只抄了一天,他就生病卧床了,高烧不退,浑身疼痛,躺到晚上,想到书还未抄完,明天就要还了。于是,他强忍疼痛,挣扎起床,坐到桌前又开始抄书。冬天的夜晚,天气十分寒冷,他抄了一会儿,手脚冻得发硬,头疼的更厉害了。他用热毛巾擦了擦脸和手,继续坚持抄下去。半夜,他叔父起来解手,发现梁颢屋里的灯仍亮着,就推开门,走到他身旁,心疼地说:““颢儿,你今天生病了,天又这么冷,这样会把身体搞垮的,快睡觉吧,病好了再抄也不迟。” 梁颢回答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岂不太可惜了。” 叔父笑笑说:“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几天也没什么关系。” 梁颢满脸稚气,但一本正经地说:“做人就必须讲究信用,说好明天还,就一定要按时还。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就失信于人呢。” 说完,又埋头抄起书来。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客气地说:“你叔叔说你病了,你过几天抄完再还,也没有关系,何必这么着急。”梁颢说:“我昨天连夜已经把它抄完了。”书主人听后,十分惊讶,深受感动,赞叹的说:“你这么小就懂得严守信用,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梁颢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他家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f769c4ef6039245a1b5e107b795a4a8/6b4a2d6d55fbb2fbcfae3291454a20a44423dcd4.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ed54e6ca3ec8a13141a57e8c7019157/9df5e3deb48f8c547d17afac30292df5e2fe7f95.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84d792605d2c11dfded1bf2b53266255/afb2edfaaf51f3de5281ece79eeef01f3b2979a2.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ecbf07073310a55c424defc87474387/f4f800385343fbf20beccca0ba7eca8067388f91.jpg)
五十六世祖文度公虽然不到三十岁就早逝了,但他却留下四个儿子,由其父亲梁通和弟弟们代为抚养,大概是遗传因子所起的作用,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大儿子梁蒙幼时因病夭折;二儿子梁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考中进士,可惜命短,脱下布衣、刚换上官袍就逝世了;三儿子梁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著作郎(编修国史的官员),后来又担任了青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地市级的行政长官)。梁颢是老四,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由于在他两岁时,父亲就故去,所以懂事特别早,八九岁时就由于知礼仪、讲诚信,在历史上留下“梁颢还书”的千古佳话,成为历代教育世人诚实守信的典范。
故事讲的是梁颢幼时特别喜好读书,同时又非常节俭,不愿意让抚养他的叔父花钱为他买书,总是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有一年冬天,梁颢刚借到一本好书,讲好两天后还,可是只抄了一天,他就生病卧床了,高烧不退,浑身疼痛,躺到晚上,想到书还未抄完,明天就要还了。于是,他强忍疼痛,挣扎起床,坐到桌前又开始抄书。冬天的夜晚,天气十分寒冷,他抄了一会儿,手脚冻得发硬,头疼的更厉害了。他用热毛巾擦了擦脸和手,继续坚持抄下去。半夜,他叔父起来解手,发现梁颢屋里的灯仍亮着,就推开门,走到他身旁,心疼地说:““颢儿,你今天生病了,天又这么冷,这样会把身体搞垮的,快睡觉吧,病好了再抄也不迟。” 梁颢回答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岂不太可惜了。” 叔父笑笑说:“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几天也没什么关系。” 梁颢满脸稚气,但一本正经地说:“做人就必须讲究信用,说好明天还,就一定要按时还。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就失信于人呢。” 说完,又埋头抄起书来。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客气地说:“你叔叔说你病了,你过几天抄完再还,也没有关系,何必这么着急。”梁颢说:“我昨天连夜已经把它抄完了。”书主人听后,十分惊讶,深受感动,赞叹的说:“你这么小就懂得严守信用,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梁颢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他家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