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家族吧 关注:1,033贴子:5,656
  • 3回复贴,共1

新版《梁氏通俗史话》第二十四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十四回 应科考 梁颢蟾宫折桂 施才华 荣膺治国重臣




五十六世祖文度公虽然不到三十岁就早逝了,但他却留下四个儿子,由其父亲梁通和弟弟们代为抚养,大概是遗传因子所起的作用,一个比一个聪明、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大儿子梁蒙幼时因病夭折;二儿子梁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考中进士,可惜命短,脱下布衣、刚换上官袍就逝世了;三儿子梁象,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著作郎(编修国史的官员),后来又担任了青州知州(相当于现在地市级的行政长官)。梁颢是老四,字太素,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由于在他两岁时,父亲就故去,所以懂事特别早,八九岁时就由于知礼仪、讲诚信,在历史上留下“梁颢还书”的千古佳话,成为历代教育世人诚实守信的典范。
故事讲的是梁颢幼时特别喜好读书,同时又非常节俭,不愿意让抚养他的叔父花钱为他买书,总是借别人的书,连夜抄出来,然后再仔细钻研。有一年冬天,梁颢刚借到一本好书,讲好两天后还,可是只抄了一天,他就生病卧床了,高烧不退,浑身疼痛,躺到晚上,想到书还未抄完,明天就要还了。于是,他强忍疼痛,挣扎起床,坐到桌前又开始抄书。冬天的夜晚,天气十分寒冷,他抄了一会儿,手脚冻得发硬,头疼的更厉害了。他用热毛巾擦了擦脸和手,继续坚持抄下去。半夜,他叔父起来解手,发现梁颢屋里的灯仍亮着,就推开门,走到他身旁,心疼地说:““颢儿,你今天生病了,天又这么冷,这样会把身体搞垮的,快睡觉吧,病好了再抄也不迟。” 梁颢回答说:“这可不行,我已经答应人家,明天就把书还回去了。要是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岂不太可惜了。” 叔父笑笑说:“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几天也没什么关系。” 梁颢满脸稚气,但一本正经地说:“做人就必须讲究信用,说好明天还,就一定要按时还。我怎么能因为这点小病,就失信于人呢。” 说完,又埋头抄起书来。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了主人,主人客气地说:“你叔叔说你病了,你过几天抄完再还,也没有关系,何必这么着急。”梁颢说:“我昨天连夜已经把它抄完了。”书主人听后,十分惊讶,深受感动,赞叹的说:“你这么小就懂得严守信用,将来一定会大有前途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梁颢急忙向他道谢,后来就经常去他家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


1楼2017-07-21 12:16回复
    由于祖父梁通的影响,梁颢从小就性格刚强,勤奋好学,十分刻苦。梁颢在十多岁时,梁通领他拜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进士出身的王禹偁(954~1001年)为老师。刚开始,梁颢遇到疑难问题,去请教王禹偁(chēng),王老师只是微微一笑,不屑回答。梁颢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转身离开,继而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几个月以后,梁颢再次去请教,问题提得既深奥,又关键,王禹偁始料未及,张口结舌,回去仔细研究思索了好几天,才勉强进行回答。从此,王禹偁对梁颢刮目相看,赞赏不止。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梁颢来到汴梁,第一次参加京城会试,但不知是主考官眼拙,还是梁颢发挥失常,才华横溢的他,竟然出人意料的落榜了。京试未中,梁颢便没有回家,直接留在了京城,继续攻读。这时他才19岁,就敏锐地洞察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于是,梁颢直接向皇帝上书,就科举考试提出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唐代选官取士渠道通畅、科目众多,所以人才济济,兴旺发达。宋代科举选拔人才,仅以诗赋、策论来考察取士,途径狭窄,限制了人才的选拔;应广开科目,注重治国治民的实际才能,甄拔人才。梁颢在上书中还慷慨激昂地写道:我论述古今朝代兴衰、君臣得失、文士百姓的忧愁欢乐、贤愚人的录用弃舍,是为了国家能更好地选用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虽然,宋太宗对梁颢的上书,并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他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胆识,也给宋太宗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雍熙二年(985年),经过三年的充分准备,梁颢第二次参加了京城会试,获得第一名,取得了进入皇宫,参加殿试的资格。在皇宫的殿试中,梁颢按试题要求,当场写下了雄浑篇章《庭燎赋》(有说此文是晚唐诗人王起所作,待考证),文章言语生动、富有新意、沉博绝丽、脍炙人口,博得了皇帝和考官们的一致赞赏。殿试结束后,太宗亲自召见梁颢,仔细询问了他的门第、出身,朱笔钦定为头甲第一名,成为了北宋开国以来的第20名状元。这年梁颢年方二十有二。
    宋朝是重文抑武的朝代,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像梁颢这样有才华的文化人更是十分难得,太宗因此非常喜爱,立刻将他列为高层后备干部,重点进行培养。首先,太宗叫他先去北宋当时的第二大城市、陪都大名府(现河北邯郸市大名县)担任观察推官(相当于现在的中级法院院长)。锻炼两年后,又把他调回中央机关,任命为右拾遗(专管监察的官员)、直史馆(修撰国史高级编辑);同时还负责彭门登闻院(相当于国家信访局),赐以绯(红)色官服。古代官服从唐朝开始以颜色区分大小。三品以上官员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史书专门记载赐梁颢绯袍一事,说明了当时皇帝对提拔重用这个年轻人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
    正当梁颢备受皇帝宠信,青云直上时,天有不测风云,朝廷发生了一起“马周事件”,无意之中,将梁颢卷入其内。马周事件的主人公实际名叫翟颖,是个专爱拨弄是非,告人黑状的奸险诞妄之徒。此人还心高气傲,自诩为唐代与魏征齐名的御史马周,故改名翟马周,多次向朝廷自荐,有能力担当天子的首辅大臣;但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便怨气冲天,到处发表狂怪之辞,诋毁朝政。梁颢在大名府做推官时,太守赵昌言与戊寅科状元、左补阙胡旦同岁,交情很好;而翟马周又是胡旦的密友。因都是高才文人,他们四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来往频繁。一次,翟马周又上疏诽谤朝廷,激怒了皇上,被逮捕入狱,发配到海南岛。赵昌言、胡旦、梁颢等人因受此事牵连,全部被贬。梁颢受到降职处分,被派到虢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担任司户参军(相当于民政局长);而后又被派到山东鱼台任知县,兼任大理评事(相当于最高法院驻当地的调研员)。因被贬期间,梁颢毫无怨言,表现突出,且政绩斐然,大约公元992年,宋太宗又将他调回京城,任命为殿中丞(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继续兼任史馆(掌修国史的官),而后历任开封府推官(京城法院院长)、三司关西道判官(财政部关西地区巡视员)、太常博士(负责礼仪官员)。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祖父梁通逝世,梁颢回家服丧;不久,太宗崩驾,真宗即位。真宗在当太子时就十分欣赏梁颢才华,登基后立刻下诏叫梁颢回京赴职,改任右拾谏(专管监察的官员)。真宗新皇上任,急欲干出成绩,于是下令叫群臣都为国家如何尽快强盛出谋献策。此时,梁灏正在赴陕西出差的路上,在途中撰写了《听政箴》献给皇帝,提出了紧缩国家财政开支,减轻百姓税赋徭役,休养生息,强国富民的治国方针,得到了真宗的重视。梁颢回京后,立刻任命他担任度支判官(相当于国家财政部部长助理),让他按照奏折所提方案,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咸平二年(999年)九月,辽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边关主帅傅潜性格懦弱,又不懂用兵之道,仅派了一万人,叫属下将军范廷召带领,去高阳关阻击敌人,许诺然后派兵增援。但当范廷召率兵与辽人惨烈战斗时,傅潜却畏敌如虎,贪生怕死,不去支援,致使范廷召全军覆没。边关形势十分吃紧,真宗不得已,决定御驾亲征。十二月五日,真宗的亲征大军从汴梁出发,梁颢奉旨随驾出征。宋朝大军九日进驻澶州,真宗在澶州行宫立刻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粱颢献计说:当前必须严格军纪,赏罚分明。杀掉傅潜,以振军威。挑选十名有勇有谋的将军各率精兵,分十路进行埋伏,发现敌军前来,用烽燧(夜里以火光为号称烽,白天以烟为号为燧)传警,各路人马一起出击,合围歼敌。他的建议立刻被真宗采纳,下诏撤除傅潜的官职和爵位,交给御史府审判治罪;派出十路兵马迎敌,终于打退了辽军的进攻。
    为了表彰梁颢的功绩,回京后,宋真宗提拔他为知制诰(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代皇帝起草诏令,并赐金章紫绶。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在古代只有丞相才有资格享用,皇帝赐予梁颢,表示给予他很高的荣誉和奖赏。从此,真宗越来越信任梁颢,凡是接到大臣的奏章,都交给他先看,并拿出是否可行的意见,再报与皇帝;国家选拔人才的科举大考由他负责;更可贵的是,将皇室头等大事、修编《太祖实录表》和《起居注》的重任交给他和当时著名的才子、史学家钱若水共同去做。
    咸平四年(1001年)真宗又提拔梁颢为右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建议的官员)兼户部使(相当于国家财政部部长),后又任命为翰林学士(皇帝的高级顾问),并且兼管审官院(宋代中下级文官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人事部部长)。
    景德元年(1004年)初,梁颢被任命为开封府府尹(相当于现北京市市长)。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靠政变上台的,所以,他特别害怕身边的人叛变,从建国开始就对京城开封府府尹的选拔任命极为重视,要求也是相当高,既要对自己绝对忠诚,又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以后的历代皇帝都效仿太祖的做法,高规格、高层次配备京城开封府府尹,便成为了北宋政坛的一个惯例。因此,在北宋当过开封府尹的著名人物,在历朝历代中也是最多的,如有寇准(961—1023)、范仲淹(989-1052)、包拯(999—1062)、欧阳修(1007-1073)、蔡襄(1012-1067)、司马光(1019-1086)、苏颂(1020-1101)、苏轼(1037-1101)、宗泽(1060~1128)等一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及军事家;就连宋真宗本人,以及他父亲宋太宗赵光义,在当皇帝之前,也曾都当过此官。梁颢能入开封府,足见他在真宗眼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同年六月,就在梁颢春风得意,坐镇开封府,准备充分施展自己的卓越才华和政治抱负时,可上天却不再给他机会,仅不到半年的工夫,就不幸身染暴病,死在了办公桌前,享年只有42岁。本来还可以干成许多大事的年轻政治家,就这样过早的与世长辞了,真是千古遗憾。
    梁颢逝世一百年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和目的,北宋学者陈正敏(生卒不详)在他的笔记体著作《遯(dun)斋闲览》(成书时间大约在1102一1110年间)中错误的记载:梁颢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后终秘书监,卒年九十余。书中还录有自称是梁颢做的《谢启联》和《登第诗》。
    《谢启联》云:皓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意思是:直到年老头白还在钻研经书备考,仅比传授《尚书》的汉代经学家伏生成名时小八岁;平步青云当高官,已比周朝姜太公拜相时大了二岁。
    《登第诗》云:天福三年(938年)来应试,雍熙二载(985年)始成名。饶他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到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年少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联和诗虽都是梁颢本人的口气,但根据内容和文风分析,显然是他人伪托或戏作,不可能出自以严谨稳重著称的梁颢之笔。
    后来,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1223一1296年)在编撰古代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时,可能是受到陈正敏错误的影响;也可能是明知实情,为了增加典型性,故意编造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孜孜以求,终成正果的人物形象,以教育激励后生小子发愤读书。所以,他将错就错,写道“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硬将一个青年俊才状元描述成白发苍苍的老翁 。
    最不该错的是元朝修编的《宋史·梁颢传》。书中记载:“景德元年(1004年),权知开封。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编史历来是一项十分郑重、严谨的工作。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准确无误,是编撰者应具备的最起码素质。《宋史》是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史之一,被历朝历代奉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这样一部严肃、重要的史书,怎么可以不做考证,不查典实,而随意听信,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可见,脱脱和阿鲁图的治学态度实在令人怀疑。
    由于《三字经》是一本启蒙读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中国广泛流传,影响最大,几乎家喻户晓,妇幼皆知。所以,通过读《三字经》知道梁颢的人,要比读史书了解梁颢的人,不知多出多少倍,梁颢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状元之一。对此,我们还是应该对《三字经》在传播梁氏文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感谢。


    2楼2017-07-21 12:17
    回复
      多读多记多益处。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3-14 12:56
      回复
        拜读了,又了解多一点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5-17 16: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