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也来谈谈今年的金耳朵测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一下,本人是某艺术类大学大二录音系学生,从高二开始接触hifi耳机这个坑。可以说是如愿以偿地上了我想上的学校,想上的专业。上一次的金耳朵,本人正是高三和大一的升学,事情颇多所以没有赶上。这次我一定要来证(wan)明(wan)一下
首先,也是一定要提的。声音不是玄学,声音的听辩是有技巧的,我们要知道测试中的每一个部分分别对应的声学原理是什么。这样一遍过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按飞利浦给出的测试项目与实际结合大致可以分为eq(均衡),pan(声像),verb(混响),sample(采样)。每个项目都有简单的和困难的题目,我会按我总结的 大分类 给大家讲讲其中的原理和科学的技巧。
先说最简单的pan,包括声场,响度和左右声道平衡两大类。顾名思义,pan就是两声道的声音是否平衡,由于两声道的电平不一样导致产生了一个虚拟的声音移动,这就是所谓的声像。如果两声道电平同时变化,则变成了响度变化。严格意义上来说声场和响度不应算是声像,但在此次测试中两者答题技巧类似,所以就放在一起说了。银耳朵以下的pan部分非常简单,如果分辨起来困难就选择一个尽量安静或隔音效果好的耳机答题,正常情况一遍都能过。金耳朵的声道平衡和响度变化比较难,注意仔细听人声的位置,不要着急。响度实在听不出来的话,可以试着在音乐播放一段时间后点击重听,对比重听前和重听后的响度变化,反过来就是答案了。关于声场,只需要注意听能量最强的那个人声,如果他与其他伴唱融为一体,并且能量分布均衡,说明声场很大。如果领唱很靠前,其他的伴唱挤在一起,就说明此时声场很小。
然后我们来说混响,其实混响很容易听,主要是很多朋友对混响的定义不清楚。声音是波形的,波碰到障碍物会产生反射,直达声首先进入我们耳朵,然后反射声紧跟着也进入我们的耳朵,产生了所谓的“尾音”这就是所谓的混响效果(再不明白,百度百科有详细解释)。对于做题,如果实在听不出区别,有个窍门,只需要听音乐素材中的第一声小军鼓,听所谓的“尾音”,尾音越长,混响越大。【科普一下,一般的音乐或者电影声音中,混响和延时是放在一起做的,混响信号负责制造气氛环境,延时信号才是真正反映空间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希望下次菲利浦再搞这个,可以把延时信号也加入测试范围】
接下来说说这个恶心的采样,其实采样里的题除了那个最恶心的其他的非常简单,噪音检测和失真都是一耳朵即可区分。唯独这个mp3伪信号,真是也把我难住了,静下心来仔细做,发现其实还是有技巧的。在此我想先介绍一下什么是“码流”。音视频文件中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叫做码流。也就是说,其他采样相同的情况下,码流越高音质越好。所谓320k mo3就是码流为320kbps,普通pcm文件(wav)的码流一般为1411kbps,母带文件更高,在采样足够高的母带文件中甚至可以达到上万kbps。码流高了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没错,细节变多了。在题目中也说道,伪信号会降低音乐质量,注意脉冲声的精度过泛音精细程度。很多人忽略了题干,而题干恰恰是重点。测试时注意细节!注意细节!注意细节!高频泛音啊,打击乐的尾音有没有不自然的颤音啊,乐器分离度高不高啊,静下心仔细听,多听,就能掌握技巧了。我也在这块卡了很长很长时间,只要耐心听就好。
最后,让我来说说最大的一块内容:均衡。它也可以说是唯一可以改变改变音色的东西,其他都不可以,只有它 均衡 可以做到。之前我所有没有提到的内容全部归为均衡(什么低频量高频量中频音染频谱等等)。低频中频高频量这几个很简单,不过多说明。重点来说音乐频带。不用说我也知道绝大多数人被音乐频带整的死去活来的,好几天卡在这一关。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确实,这道题太难了。我们录音系的学生专门有一门课叫做“听音分析”,一个学期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在练习听频谱,形式和这道题完全一样。想想看,我们练习三个月都不能保证10道题全部听对,所以这对普通烧友真的是极大挑战。总结一下经验,首先一定要能听出到底是boost还是cut。boost比较好辨别,突然突出某个频段那一定一定是boost。cut稍微难一点,听的时候注意是否声音的某个部分少了能量感,比如声音一下变闷了或变薄了那一定就是cut。其次说频点,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是这几个数字。人耳在能听到的音高范围内有大概10个倍频程(名词具体解释百度百科),这10个所对应的基频点分别为31,62.5,125,250,500,1k,2k,4k,8k,16k。31因为太低,大部分器材响应不灵敏所以题目中没出现,其余都出现了。就题目而言大致可分为“低频区:63.125.250”“中频区:500.1k.2k”“高频区:4k.8k.16k”先要判断出是哪个频段声音的变化,一般来说低频区是贝斯,地鼓和一些次低音乐器的低音部分。中频区是人声,吉他,小军鼓和一些次低音乐器的高音部分。高频区是诸如长短笛,各种镲以及其他乐器的泛音区。哪段有变化,那这段所对应的声音会有明显变化。就题目这首歌而言,63对应的是贝斯的变化,这个很明显。125我没有遇到,经验应该是鼓点的变化,变重了或者变轻了。250部分次低音电吉他变化很明显,boost之后有点像音乐会现场,cut一下旋律就没有了。500和1000最简单,同时也最难(因为很容易听出,但很难辨别到底是哪个)简单说每个乐器都会有影响。boost,整个音乐感觉变脏了,cut,整个音乐就变干净了。500对人声影响较大,1000对吉他影响较大。2k和4k更多的是踩镲和吊镲的变化,4k会让人更不舒服,不管是增益还是衰减。8k和16k更多的是泛音的变化,8k比16k更明显。多听,反复听,认真听,熟悉了自然就会做了。
最后总结:这次的测试,我觉得飞利浦的宗旨是让更多的朋友在交流娱乐的同时普及声学知识。我也看到很多朋友在看谁谁哪道题过不去的时候调侃,你需要啥啥啥设备……其实这个东西,技巧远比设备重要的多,实话实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就是用电脑板载声卡和39块钱打游戏的耳机通关的。我也在mp3和音乐频带这两道题卡的怀疑人生。后来静下心,慢慢听,听累了休息一下继续听,就这样做完了所有题。还是那句话,hifi不是玄学,关键是找到方法和窍门。不要总觉得越贵越好,找到自己喜欢的才是重点。不然就真的是玄学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7-22 14:25回复
    几个题外话:
    关于测试器材,好的设备会比一般的设备效果好,但是有限。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自己的耳朵。
    关于人耳,确实人耳的听力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损失,确实有些上岁数的人很难听出10k以上的变化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关于声音效果,其实可以分为四大类:均衡,混响,压限,延时。这四要素是影响声音的基本效果器,我们所有听到的歌曲包括live版都是经过这些效果器处理过的音乐,母带是非常不好听的。
    关于母带,我不建议大家去找母带资源,因为大部分音乐母带都没发行,网上很多是假的,就算有发行的母带也是经过处理的,并不是原生母带,想想看,哪个公司愿意把没编辑过,很难听的原生母带发出来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7-07-22 14:39
    回复
      涨姿势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22 15:42
      回复
        玄?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07-22 15:53
        收起回复
          好帖收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22 16:02
          回复
            太长不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22 16:06
            收起回复
              涨姿势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7-22 17:38
              收起回复
                我爱你,又很遗憾没人能证明,可这份爱已经如鲸向海,如鸟投林,无可避免,退无可退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22 20:03
                回复
                  某音乐学院的大二民乐系表示,大一入坑深似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23 00:24
                  收起回复
                    没啥意义,都只是玄学罢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7-25 05:37
                    回复
                      认真的楼主最可爱 15星好评!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7-07-26 08:02
                      收起回复
                        666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7-27 11:15
                        回复
                          楼主帮我过下mp3吧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7-07-31 15:42
                          回复
                            太长不看


                            18楼2017-08-02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