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可以先把专业和学校看起来,慢慢的把范围缩小,以免到填报志愿时手忙脚乱。提前多了解一些专业和学校,对孩子填报志愿绝对会有很好指导作用。根据我的观察,以孩子为主,全家参与,特别是爸爸参与填报志愿的考生,最终志愿填的最好!孩子对专业和学校也最满意。我主张孩子自己填,但是孩子又没有时间学习报考知识,也没有社会经验,最终还是需要家长的指导。而爸爸一般来说社会经验丰富一些,精力也充沛一些,最后那几天体能消耗很大的,要查好多好多资料,还会向很多朋友打听专业和学校,有些爸爸和孩子那几天都要搞到通宵。希望家长重视起来,动员爸爸们先学起来,这是一项大工程,光靠老师是填不好的,千万别指望那些填报志愿的专家全部帮你填好,那样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填了孩子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最后白白浪费4年时间。专家只能给你一些好的填报建议,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自己。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两天会很纠结的,在专业是纠结,在学校选择上纠结,在学校的所在地纠结,在家长和孩子想法不一致上纠结,等等这些最后都需要有一个人来拍板,这需要有一定的报考知识才能做好这个决定的。所以先学起来很重要!
当高考来临之前家长们都有点焦虑,什么专业好点?什么学校好点?哪个城市比较好点?高考志愿怎么填的?填报规则是什么?等等,突然发现还有很多报考知识没有了解,500多个专业,2000多所学校,东南西北这么多城市,知识量太庞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孩子苦读了12年,最后一次志愿填报或许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大家都应该重视。
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开头年,改革力度十年来最大,填报方式与以往完全不一样,没有参考数据,没有经验可以言,学校、老师和填报志愿的咨询师到目前为止都不清楚具体的填报规则,大家都在等待浙江省考试院的通知,所以大家都是全新的一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以往填报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的,自主招生、提前招生、艺体考这些方式这里不做多述。主要讲讲正常批次的志愿填报,无非是分数+专业+学校+地区+录取规则。分数是硬指标,我们家长没法帮忙,只要做好孩子的后勤部长就行了。考前我们让孩子专心的面对考试,其他的事情我们家长可以先做起来。当然,新高考后最后的高考压力要比以前的小些,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参与一些,也可以在6月份考完后集中精力学习。录取规则这个因为和以前的不一样要等考试院通知。专业+学校+地区这些家长们可以先动起来,这些知识量很大,要花好多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平时没有系统的学习造成的,下面我简单列出一些学习思路,供家长们参考,有问题再和我私下交流:
一、详细了解高考招生政策(录取批次、入取规则、政策性降分)
二、事先收集相关高考信息(高考前家长帮忙、考后全家一起收集)
1、收集信息的渠道①《浙江考试》(高考学考版)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目标高校招生网站③浙江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即时报道等。
2、收集信息的范围(依据考生本人估计考试成绩能够达到的招生批次,搜集本批次和前后批次中目标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
3、充分了解省考试院的投档政策、规定、程序、办法。①省考试院的投档原则、投档程序、投档比例、各批次录取工作的时间安排、征求志愿的时间安排、部分特殊专业的投档要求。②农、林、水、地、矿、冶等专业的降分录取政策,生源不足情况下的降分投档政策等。
4、充分了解招生学校的相关规定,①招生计划数增减幅度的变化。②目标学校选考科目、专业要求、录取规则 ③特殊专业录取要求(政治条件、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性别限制等)
三、发现孩子兴趣圈定专业范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兴趣是专业选择的先导,多层定位降低风险避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匹配,导致改行,浪费学业生涯。这也是高考改革重视专业选择的原因。
四、辨别专业缩小专业范围。搞清楚自己喜欢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避免“看名字选专业”错选专业后悔一生,最好去体验一下,最终把专业范围缩小。
五、选择地区重点了解院校。大学所在地是孩子的第二故乡,那里的资源、人脉、气候、风俗习惯等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的影响,在选择大学时先做好地区的选择。对于大学,不能望文生义,道听途说,根据一些想当然的理念去选择学校,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前身、特色专业和学校风格,知道985,211,部属院校、省重点、小211、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博士点数量、教授、学科排名等重要标签,对想去的学校做到知根知底。
六、调整心态确定好报考策略:综合考虑专业、地区、院校三方面因素,熟练运用入取规则,规避滑档等报考风险,制定出性价比最优的报考结果。填报志愿前应理清相关问题,如①非名牌大学不予考虑②三本院校不考虑③非发达地区不予考虑④某些领域不考虑 ⑤孩子和家长发生矛盾怎么办等等。
当高考来临之前家长们都有点焦虑,什么专业好点?什么学校好点?哪个城市比较好点?高考志愿怎么填的?填报规则是什么?等等,突然发现还有很多报考知识没有了解,500多个专业,2000多所学校,东南西北这么多城市,知识量太庞大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毕竟孩子苦读了12年,最后一次志愿填报或许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大家都应该重视。
2017年是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开头年,改革力度十年来最大,填报方式与以往完全不一样,没有参考数据,没有经验可以言,学校、老师和填报志愿的咨询师到目前为止都不清楚具体的填报规则,大家都在等待浙江省考试院的通知,所以大家都是全新的一年。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以往填报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些的,自主招生、提前招生、艺体考这些方式这里不做多述。主要讲讲正常批次的志愿填报,无非是分数+专业+学校+地区+录取规则。分数是硬指标,我们家长没法帮忙,只要做好孩子的后勤部长就行了。考前我们让孩子专心的面对考试,其他的事情我们家长可以先做起来。当然,新高考后最后的高考压力要比以前的小些,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参与一些,也可以在6月份考完后集中精力学习。录取规则这个因为和以前的不一样要等考试院通知。专业+学校+地区这些家长们可以先动起来,这些知识量很大,要花好多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平时没有系统的学习造成的,下面我简单列出一些学习思路,供家长们参考,有问题再和我私下交流:
一、详细了解高考招生政策(录取批次、入取规则、政策性降分)
二、事先收集相关高考信息(高考前家长帮忙、考后全家一起收集)
1、收集信息的渠道①《浙江考试》(高考学考版)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目标高校招生网站③浙江省、市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即时报道等。
2、收集信息的范围(依据考生本人估计考试成绩能够达到的招生批次,搜集本批次和前后批次中目标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
3、充分了解省考试院的投档政策、规定、程序、办法。①省考试院的投档原则、投档程序、投档比例、各批次录取工作的时间安排、征求志愿的时间安排、部分特殊专业的投档要求。②农、林、水、地、矿、冶等专业的降分录取政策,生源不足情况下的降分投档政策等。
4、充分了解招生学校的相关规定,①招生计划数增减幅度的变化。②目标学校选考科目、专业要求、录取规则 ③特殊专业录取要求(政治条件、身体条件、单科成绩、性别限制等)
三、发现孩子兴趣圈定专业范围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兴趣是专业选择的先导,多层定位降低风险避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匹配,导致改行,浪费学业生涯。这也是高考改革重视专业选择的原因。
四、辨别专业缩小专业范围。搞清楚自己喜欢专业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避免“看名字选专业”错选专业后悔一生,最好去体验一下,最终把专业范围缩小。
五、选择地区重点了解院校。大学所在地是孩子的第二故乡,那里的资源、人脉、气候、风俗习惯等将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的影响,在选择大学时先做好地区的选择。对于大学,不能望文生义,道听途说,根据一些想当然的理念去选择学校,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前身、特色专业和学校风格,知道985,211,部属院校、省重点、小211、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色专业、博士点数量、教授、学科排名等重要标签,对想去的学校做到知根知底。
六、调整心态确定好报考策略:综合考虑专业、地区、院校三方面因素,熟练运用入取规则,规避滑档等报考风险,制定出性价比最优的报考结果。填报志愿前应理清相关问题,如①非名牌大学不予考虑②三本院校不考虑③非发达地区不予考虑④某些领域不考虑 ⑤孩子和家长发生矛盾怎么办等等。